03.07 關於清代皇陵的知識,您知道多少?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代皇陵和明代十三陵有明顯的差異,除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人墓地在東北之外,其餘的皇陵又分東陵和西陵兩部分。前幾代皇帝因為他們去世時,還沒有入關,所以他們的陵墓就近而葬,這不難理解。但是自從順治帝入住北京之後的皇帝陵墓又分開兩地,一個是北京東的東陵,一個是北京西南的西陵。究其原因,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雍正皇帝之所以沒有在東陵為自己修建陵墓,是為了遵循我國古代著名的“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昭”指左邊(東邊)尊,“穆”是右邊(西邊)次之。父在左,子在右,後世也是如此一左一右相遞墓葬。因康熙皇帝葬在東陵(即左面的昭位),所以,雍正皇帝認為自己不能與父親共列昭位,就在河北易縣永寧山下選了一個位置,也就是清西陵。另外一種說法是雍正皇帝因為“九子奪嫡”一事,害怕父皇怪罪,而不敢與康熙皇帝葬在一塊,因而又開闢了新的墓園。



一堂歷史課


清代皇陵共有順治孝陵,乾隆裕陵,康熙景陵,同治惠陵,咸豐定陵,光緒崇陵,道光慕陵,嘉慶昌陵,雍正泰陵。還有慈禧的定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始建於順治十八年,共有十四座帝,後,妃陵寢。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的陵寢。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始建於雍正帝,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的陵寢。

關外三陵

清永陵,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

清福陵,陵內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氏

清昭陵,陵內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除此之外,裕陵的隆恩殿和陵寢門之間有三座獨特的玉帶橋,與其它陵墓的平橋不同。







歷史與俗世的奇聞奇事


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市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陵園的佈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嬪妃的園寢。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以西23公里的昌瑞山,據北京125公里。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佔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龐大,建築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有清代入關第一帝,少年天子順治皇帝的孝陵;有在位時間最長,以仁制天下的康熙皇帝的景陵;有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裕陵;有少年有為,卻又一手創造了垂簾聽政的咸豐皇帝的定陵;還有一生失意,又死因不明的同治皇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東陵兩座,妃園寢五座,即景陵皇貴妃園寢、景陵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惠陵妃園寢,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莊,西止紫荊關,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 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曾隨迷夢


清代皇陵共有清東陵,孝陵,裕陵,景陵,清西陵等陵墓,陵墓的佈局順序從南到北,由許多大小建築組成,位於河北遵化市,佔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一: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龐大,建築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共有十四座帝,後,妃陵墓;二:孝陵是順治皇帝的陵墓,墓內還葬有康熙帝生母和董鄂氏;三: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墓,裕陵內還葬有孝賢皇后,孝儀皇后及三位貴妃;四:景陵是康熙皇帝的陵墓;五:清西陵內共有帝陵四座,分別是雍正、嘉慶、道光、光緒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





林壯煥


生與死,是每個人一生都要親身經歷的事。

不管願不願意,生與死,是每個人一生都必須面對的事:不但要面對自己的、而且要面對身邊人的。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自我意識,所以,對於自我的生,每個人都沒有體驗感和記憶留存。

一個人,死去的時候,有可能糊塗,有可能清醒;有可能自己明白死亡的來臨;有可能不清楚死亡的突襲;所以,相對於生,死在個體身上的發生,會相對更為複雜一些。

人都有一死,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對於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因為,人所能講說的,都是活著的事情。

或許,有人會說,人也可以講說關於死的事情,須知,人所講說的關於死的事情,都是隔靴搔癢、都是聽聞、都是臆測;因為,死的體驗,活人是說不了、也是說不清楚的。

正因為死是說不清楚的,所以,死才是神秘的。

死了會怎樣,沒有人會知道。這在所有人,不論身份、地位、貧富,完全都是一樣的。

但是,死了之後的安葬,卻各有差別。

這種差別,因為死的神秘伴隨,所有也往往讓活著的常生好奇之心。

這裡,就來說一說關於清代帝王后妃陵的事。

這裡,須清楚表明:本文的用意,不是要討論帝王后妃的生死的問題,而是想簡單地講說一下皇陵相關的知識。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春明夢錄》卷下。

何剛德當日在京師做官時,是在清廷的吏部任職的。

根據何剛德自己記述,在吏部任職時,有十一年時間,他都是吏部的普通官員。到後來,他才升為吏部主事,負責執掌印信。

主事,明、清兩代,六部各司皆置此職,正六品,不僅為正式司員,而且握有實權;其他官署,如內務府,也置有此職。

在何剛德升任主事之後,每當其所在的部署受了朝廷之令、要進行相關工事的勘驗評估、或者承辦修繕建造工程時,大都會派他去監督。這種工作委派中,工程監督人員的選擇,也是按照部署以往的慣例執行的。也就是說,大概是在做了主事之後,才可能會被安排這樣的差使。

上述這類工程之中,以陵工最為重要。

須知,陵工還是有分類的:

一類稱之為另案工程;

一類稱之為專案工程。

所謂專案工程,其實就是需要特別修建的專項工程。

而另案工程,則是每年都要修繕的常規性工程。

清朝的帝王后妃陵,有西陵,有東陵。

東陵之中,有昭西陵。昭西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母后、也就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皇后的陵。皇太極的陵,名曰昭陵,位於奉天(瀋陽舊稱);皇太極皇后的陵,在遵化州;因為從地理上看,皇后的遵化陵在皇帝奉天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稱為昭西陵。由此可知,東陵是在遵化州。〔遵化州,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建造清東陵,遵化被升為遵化州,領豐潤縣;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升為直隸州,統領玉田、豐潤兩縣,隸屬直隸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轄;在今河北遵化市境。〕

東陵之中,有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順治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景陵。景陵是清聖祖康熙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裕陵。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定陵。定陵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惠陵。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

以上為東陵。

下面說西陵。

西陵在易州。易州,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時,升直隸州;轄境兼有今淶源、淶水兩縣地;在今河北易縣境。

西陵之中,有泰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昌陵。昌陵是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慕陵。慕陵是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帝的陵。

筆記作者在記述這一節時,距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駕崩時日不太久遠。所以,光緒帝的陵,他也有記載。

西陵之中,有崇陵。崇陵是清德宗光緒帝的陵。

當年,清宣宗道光帝是在東陵的寶華裕建造自己的萬年吉地的。但是,在建造過程中,龍鬚溝出水,導致工事無法繼續下去。於是,才從東陵改去西陵的,在西陵之中,建造了慕陵。

按照皇陵的規制:

凡是皇后先於皇帝死去的,可以和皇帝葬在一起;

凡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的,一般都要為皇后另立新陵。

皇后另立新陵,新陵的名稱,如前文所述昭西陵的命名方式一樣,都是按照新陵與皇帝陵的方位關係來確定的,例如:

孝貞顯皇后(慈安)、孝欽顯皇后(慈禧)都死於清文宗咸豐帝之後,所以,她們需另立新陵,而她們陵都在咸豐帝定陵的東邊,所以,她們的陵,當時都稱之為定東陵。結果,這樣一來,就有了兩個定東陵,於是,便沒法區別了。後來,為了清楚區分她們的定東陵,又特別分稱為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普陀峪定東陵(慈禧陵)。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按照這種命名規律,其他那些被稱之為“某東陵”、“某西陵”的,可以依上例類推。

也就是說,埋葬皇帝(及先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稱為“某陵”。

后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稱為“某東陵”或者“某西陵”。

因為對死有忌諱,為了吉祥如意,所以,為皇帝與皇后所建造的陵,在皇帝與皇后生前,比較正式的稱呼是:萬年吉地。另外,為了更清楚區分,會在“萬年吉地”前面,會加上“某某峪”。

萬年吉地之中,有皇帝下葬之後,才會改稱為“某陵”。

東陵之中,筆記作者何剛德曾經親自去過的,有景陵,也就是康熙帝的陵。

據載,景陵的前面,有九空橋。橋的北面,有一個宮門。進入宮門,就可以看到一座隆恩殿。隆恩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正殿後面有一個鐵門。打開鐵門,進入後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石五供。

石五供,最早見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帝的長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後來,石五供成為皇陵的定製。據說。石五供是從佛教中借用過來的供養祭器。清代的陵制,凡是帝、後陵,均設置石五供。石五供是由石祭臺和一個爐、二個花瓶、二個燭臺組成的。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佚名刻《欽定大清會典圖》之太歲殿祈祀陳設,卷十三禮制:五供排列:瓶、燭、爐、燭、瓶(鼎豆壺)。

石五供後面,就是寶城,寶城上有寶頂。寶城形狀就如同城樓一般,左右兩邊都有牆垛,下面是隧道。

寶城的前面,左右兩排,有十多個紅土堆。紅土堆均為圓頂,有點像僧人的墓。詢問守陵人,回答說,這些形似僧人墓的圓頂紅土堆,就是妃嬪的墳。按照常例,清代妃嬪的墳,被稱之為園寢,上面會蓋有琉璃瓦,而且,規模也是比較大的。清聖祖康熙帝景陵之中,獨獨把妃嬪的墳附列在這裡面,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詢問守陵人,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東陵之中,何剛德還去過裕陵,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裕陵的最大特點就是,陵的宮門之外,石人石獸是最多的。裕陵與別的皇帝陵不同的地方,還有就是,陵前有一座聖德神功碑亭,碑下贔屓[bìxì]的脖子粗估有一丈長。這座聖德神功碑,真可謂是鉅製了。這樣的碑,只有那些武略功勳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建造。

西陵之中,筆記作者何剛德去過的有三個:一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一是清仁宗嘉慶帝的昌陵;一是嘉慶帝皇后的昌西陵。

昌西陵只有一個圓頂,並沒有所謂的寶頂。

何剛德各陵的概括印象如下:

東陵之中的孝陵,也就是清世祖順治帝的陵,樹木蔥蔥郁郁,蔚然大觀,一看就知道,其中是王氣所在。

東陵之中的惠陵,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看起來顯露豁亮,全都呈現在前前,可以一覽無餘。

西陵之中的慕陵,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陵,聽說最為簡樸,宮殿全都沒有使用油漆,寶城的規模體制也有所裁剪。猜想,大概是因為道光帝平常就崇尚節儉的美德,加之原來建造的寶華峪出水之後,被放棄,就已經耗費了不少財力、物力、人力。後來重建慕陵時,道光帝就更加憐惜物力,所以,改作過程中,就一切從簡了。

東、西二陵的地勢,東陵雄壯,西陵則較為平緩。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皇太極將國號由後金改為清算起,共傳十二帝,國祚276年。同時,在清朝統治時期,我國的傳統社會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綜合國力遠勝於之前的大漢王朝和大唐王朝。清朝入關以後,有十個皇帝曾指點中原江山,但只有九個皇帝在其死後葬在了規模宏大的清朝皇家陵寢。但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

其中,清東陵葬有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和同治皇帝;清西陵則葬著雍正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和光緒皇帝。【末代皇帝溥儀在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在這其中,清朝的皇陵也並非只埋葬著皇帝,還有皇室其他成員,諸如:皇后、皇太后以及皇帝生前寵愛的妃子。

那麼問題來了,清朝距今都已滅亡有108年了,為啥到現在清朝皇陵還有守墓人?那麼又是誰給他們發工資呢?這便是今天要講述的主題。

守陵人,顧名思義就是守護皇帝陵墓的人,其對皇陵墳墓的敬重,體現在中國人的傳統倫理思想中,可以說是空前的。除了守護陵墓之外,守陵人還要保證陵墓的長明燈不熄滅、外部不受破壞等。雖說工作簡單,但卻容不得半點馬虎,因為守護的是皇家陵寢。

在清王朝統治的時期,守陵人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職業,他們有著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還具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守陵人,受命於特權者,為特權者服務,不是一般人能幹的。

起初,按照清朝的規定,只有滿族八旗子弟中的正黃 鑲黃 正藍三旗才能有資格成為守陵衛士,這些人都屬於滿族上三旗中的八旗子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從關外專門調派而來,專門為皇帝家族守陵。

在清朝,守陵人都是有地位的象徵,工作清閒,不用納稅、免除服役,且政府還給守陵人獨立的小院住。這些人也有官職,從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入也以以朝廷的俸祿為生,按照職務品級高低按月領取俸餉和生活用品。

通常情況下,守陵人都是幹一輩子,且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守護皇陵。所以,大清朝的守陵人並不是任何人就能幹的。主要由內務府指派出來的專門守陵人、八旗子弟守陵衛士以及朝廷任命的守護大臣三類人群構成。

1912年,最後一位大清皇帝溥儀下詔退位,大清統治宣告結束。但是守陵人卻依然在堅守職責,守護著清朝的皇陵,此時守陵人的俸祿則是由皇室成員自發籌錢進行發放。

在孫殿英公開盜墓前,當時的清皇陵存在著兩個不同的隊伍。一個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隊伍,一個則是由國民政府指派的守陵衛兵。國民政府的守陵隊伍,自然是由國民政府發放工資;至於大清朝的守陵隊伍,則完全是因為對祖先的尊敬和對家族的情懷,而自願繼續守陵。

1928年,孫殿英藉著演習的名義,率兵炸開了清東陵,帶著走了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與此同時,一些守陵大臣也是見錢眼開,監守自盜,暗通衛士倒賣陵墓內的奇珍異寶,最後遠走高飛,僅留下幾個老弱者留守此處。

新中國成立後,清朝皇陵也成了我國的文化遺產,成為了知名景區。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昔日的守陵人自然也就成了景區工作人員,由國家發放工資。


木札


生與死,是每個人一生都要親身經歷的事。

不管願不願意,生與死,是每個人一生都必須面對的事:不但要面對自己的、而且要面對身邊人的。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自我意識,所以,對於自我的生,每個人都沒有體驗感和記憶留存。

一個人,死去的時候,有可能糊塗,有可能清醒;有可能自己明白死亡的來臨;有可能不清楚死亡的突襲;所以,相對於生,死在個體身上的發生,會相對更為複雜一些。

人都有一死,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對於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因為,人所能講說的,都是活著的事情。

或許,有人會說,人也可以講說關於死的事情,須知,人所講說的關於死的事情,都是隔靴搔癢、都是聽聞、都是臆測;因為,死的體驗,活人是說不了、也是說不清楚的。

正因為死是說不清楚的,所以,死才是神秘的。

死了會怎樣,沒有人會知道。這在所有人,不論身份、地位、貧富,完全都是一樣的。

但是,死了之後的安葬,卻各有差別。

這種差別,因為死的神秘伴隨,所有也往往讓活著的常生好奇之心。

這裡,就來說一說關於清代帝王后妃陵的事。

這裡,須清楚表明:本文的用意,不是要討論帝王后妃的生死的問題,而是想簡單地講說一下皇陵相關的知識。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春明夢錄》卷下。

何剛德當日在京師做官時,是在清廷的吏部任職的。

根據何剛德自己記述,在吏部任職時,有十一年時間,他都是吏部的普通官員。到後來,他才升為吏部主事,負責執掌印信。

主事,明、清兩代,六部各司皆置此職,正六品,不僅為正式司員,而且握有實權;其他官署,如內務府,也置有此職。

在何剛德升任主事之後,每當其所在的部署受了朝廷之令、要進行相關工事的勘驗評估、或者承辦修繕建造工程時,大都會派他去監督。這種工作委派中,工程監督人員的選擇,也是按照部署以往的慣例執行的。也就是說,大概是在做了主事之後,才可能會被安排這樣的差使。

上述這類工程之中,以陵工最為重要。

須知,陵工還是有分類的:

一類稱之為另案工程;

一類稱之為專案工程。

所謂專案工程,其實就是需要特別修建的專項工程。

而另案工程,則是每年都要修繕的常規性工程。

清朝的帝王后妃陵,有西陵,有東陵。

東陵之中,有昭西陵。昭西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母后、也就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皇后的陵。皇太極的陵,名曰昭陵,位於奉天(瀋陽舊稱);皇太極皇后的陵,在遵化州;因為從地理上看,皇后的遵化陵在皇帝奉天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稱為昭西陵。由此可知,東陵是在遵化州。〔遵化州,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建造清東陵,遵化被升為遵化州,領豐潤縣;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升為直隸州,統領玉田、豐潤兩縣,隸屬直隸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轄;在今河北遵化市境。〕

東陵之中,有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順治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景陵。景陵是清聖祖康熙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裕陵。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定陵。定陵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的陵。

東陵之中,有惠陵。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

以上為東陵。

下面說西陵。

西陵在易州。易州,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時,升直隸州;轄境兼有今淶源、淶水兩縣地;在今河北易縣境。

西陵之中,有泰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昌陵。昌陵是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慕陵。慕陵是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帝的陵。

筆記作者在記述這一節時,距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駕崩時日不太久遠。所以,光緒帝的陵,他也有記載。

西陵之中,有崇陵。崇陵是清德宗光緒帝的陵。

當年,清宣宗道光帝是在東陵的寶華裕建造自己的萬年吉地的。但是,在建造過程中,龍鬚溝出水,導致工事無法繼續下去。於是,才從東陵改去西陵的,在西陵之中,建造了慕陵。

按照皇陵的規制:

凡是皇后先於皇帝死去的,可以和皇帝葬在一起;

凡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的,一般都要為皇后另立新陵。

皇后另立新陵,新陵的名稱,如前文所述昭西陵的命名方式一樣,都是按照新陵與皇帝陵的方位關係來確定的,例如:

孝貞顯皇后(慈安)、孝欽顯皇后(慈禧)都死於清文宗咸豐帝之後,所以,她們需另立新陵,而她們陵都在咸豐帝定陵的東邊,所以,她們的陵,當時都稱之為定東陵。結果,這樣一來,就有了兩個定東陵,於是,便沒法區別了。後來,為了清楚區分她們的定東陵,又特別分稱為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普陀峪定東陵(慈禧陵)。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按照這種命名規律,其他那些被稱之為“某東陵”、“某西陵”的,可以依上例類推。

也就是說,埋葬皇帝(及先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稱為“某陵”。

后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稱為“某東陵”或者“某西陵”。

因為對死有忌諱,為了吉祥如意,所以,為皇帝與皇后所建造的陵,在皇帝與皇后生前,比較正式的稱呼是:萬年吉地。另外,為了更清楚區分,會在“萬年吉地”前面,會加上“某某峪”。

萬年吉地之中,有皇帝下葬之後,才會改稱為“某陵”。

東陵之中,筆記作者何剛德曾經親自去過的,有景陵,也就是康熙帝的陵。

據載,景陵的前面,有九空橋。橋的北面,有一個宮門。進入宮門,就可以看到一座隆恩殿。隆恩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正殿後面有一個鐵門。打開鐵門,進入後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石五供。

石五供,最早見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帝的長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後來,石五供成為皇陵的定製。據說。石五供是從佛教中借用過來的供養祭器。清代的陵制,凡是帝、後陵,均設置石五供。石五供是由石祭臺和一個爐、二個花瓶、二個燭臺組成的。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佚名刻《欽定大清會典圖》之太歲殿祈祀陳設,卷十三禮制:五供排列:瓶、燭、爐、燭、瓶(鼎豆壺)。

石五供後面,就是寶城,寶城上有寶頂。寶城形狀就如同城樓一般,左右兩邊都有牆垛,下面是隧道。

寶城的前面,左右兩排,有十多個紅土堆。紅土堆均為圓頂,有點像僧人的墓。詢問守陵人,回答說,這些形似僧人墓的圓頂紅土堆,就是妃嬪的墳。按照常例,清代妃嬪的墳,被稱之為園寢,上面會蓋有琉璃瓦,而且,規模也是比較大的。清聖祖康熙帝景陵之中,獨獨把妃嬪的墳附列在這裡面,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詢問守陵人,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東陵之中,何剛德還去過裕陵,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裕陵的最大特點就是,陵的宮門之外,石人石獸是最多的。裕陵與別的皇帝陵不同的地方,還有就是,陵前有一座聖德神功碑亭,碑下贔屓[bìxì]的脖子粗估有一丈長。這座聖德神功碑,真可謂是鉅製了。這樣的碑,只有那些武略功勳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建造。

西陵之中,筆記作者何剛德去過的有三個:一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一是清仁宗嘉慶帝的昌陵;一是嘉慶帝皇后的昌西陵。

昌西陵只有一個圓頂,並沒有所謂的寶頂。

何剛德各陵的概括印象如下:

東陵之中的孝陵,也就是清世祖順治帝的陵,樹木蔥蔥郁郁,蔚然大觀,一看就知道,其中是王氣所在。

東陵之中的惠陵,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看起來顯露豁亮,全都呈現在前前,可以一覽無餘。

西陵之中的慕陵,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陵,聽說最為簡樸,宮殿全都沒有使用油漆,寶城的規模體制也有所裁剪。猜想,大概是因為道光帝平常就崇尚節儉的美德,加之原來建造的寶華峪出水之後,被放棄,就已經耗費了不少財力、物力、人力。後來重建慕陵時,道光帝就更加憐惜物力,所以,改作過程中,就一切從簡了。

東、西二陵的地勢,東陵雄壯,西陵則較為平緩。


楓橋夜泊p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以西23公里的昌瑞山,據北京125公里。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佔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龐大,建築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有清代入關第一帝,少年天子順治皇帝的孝陵;有在位時間最長,以仁制天下的康熙皇帝的景陵;有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裕陵;有少年有為,卻又一手創造了垂簾聽政的咸豐皇帝的定陵;還有一生失意,又死因不明的同治皇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東陵兩座,妃園寢五座,即景陵皇貴妃園寢、景陵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惠陵妃園寢,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代皇陵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順治皇帝為什麼要將陵址選在這裡還有這樣一段傳說。世祖福臨經常到各地打獵,一天來到馬蘭峪境內,發現這一代的山脈氣勢非凡,於是下馬摘下玉佩,小心地扔下山坡並暗暗祈禱“玉佩落處就是壽宮”。孝陵的陵址就這樣定下來了。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清代皇陵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孝陵內葬有順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和人們議論頗多的孝獻章皇后--董鄂氏。清宮三大疑案中的順治出家就是他們兩人愛情故事的結果。由於清代早期實行火化,所以孝陵地宮中只有三人的骨灰。同時由於順治出家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認為孝陵地宮內只有順治皇帝用過的一把扇子和一隻鞋。這也就成為孝陵在東陵諸陵中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原因

清代皇陵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位於孝陵西側,是大清高宗純皇帝,十全老人,愛新覺羅·弘曆的陵寢。因其是在大清鼎盛時期動工,所以在諸陵中屬上乘之作。

清代皇陵裕陵最有特點的應數玉帶橋和地宮了。在裕陵隆恩殿和陵寢門之間有三座獨特的玉帶橋。其他陵的玉帶河上均是平橋,裕陵的三座橋就顯得格外高貴典雅。

裕陵地宮是清陵開放的地宮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就像一個石雕藝術大寶庫。同時,裕陵地宮還包括了大量的佛教內容,經文,佛像處處可見,而且每個佛像都雕刻的栩栩如生,是觀光客決不能錯過的好去處。提到裕陵地宮,就不能不提孫殿英盜墓。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佈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儘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一種相互襯托,渾然一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裕陵的主人乾隆皇帝,以89歲高齡辭世,是我國享壽最高的皇帝。這與他長期遵循的“十常”“四勿”是分不開的。“十常”指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指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裕陵內還葬有,孝賢皇后(傅恆之妹);孝儀皇后魏氏及三位皇貴妃。

景陵

景陵是大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孝陵東側,佈局嚴謹,工藝精湛。 去景陵就應該看看景陵的聖德神功碑亭。因為,雍正皇帝覺得父親的功德隆盛,一碑不能盡述,所以採用的雙碑的佈局。不過景陵的大碑樓遭到雷擊,現在只能看到遺蹟了。

清代皇陵

另外,去景陵就要看他隨神道彎曲而建的石像生。因為河流的影響,神道只能建成彎曲的,這就給石像生的佈局增加了難度,但是勞動人民還是用智慧的雙手,將其佈置的即靈活又不零亂。在石像生以北,景陵首創了龍鳳門,這一建築被以後的許多帝陵所採用。

提到景陵的主人康熙爺,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真是數不勝數。他的功績更是不可磨滅。十四歲計擒鰲拜,二十三歲平定三藩,康熙二十二年收復臺灣,二十八年擊敗沙俄侵略,三十五年親征葛爾丹,統一新疆東部,五十九年驅逐阿拉布坦,委派駐藏大臣,冊封達賴喇嘛,六十一年,進軍烏魯木齊,為勘定新疆奠定基礎。他開創了清代的全盛時期,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

景陵內還葬有:孝誠仁皇后(索尼之孫);孝昭仁皇后(遏必隆之女);孝儀仁皇后(佟國維之女);孝恭仁皇后(雍正帝生母);敬敏皇貴妃(皇十三子允祥生母)。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彷彿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梨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鬚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凌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一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莊,西止紫荊關,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 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緒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別為孝聖憲皇后的泰東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靜成皇后的慕東陵,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

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據報載,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闢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里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實屬以訛傳訛)

泰陵的建築歷時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繡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諡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製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唸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臺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作為清朝最偉大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生對中國歷史具有重要作用:整頓吏治、攤丁入畝、耗羨歸公、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改土歸流、開放洋禁。尤其是對吏治的整頓,使得“雍正一朝無官不清”。在康雍乾盛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昌陵

昌陵是清仁宗睿皇帝,愛心覺羅。顒琰(音:永眼)的陵寢,位於泰陵西側。他的主要特點有三:其一,隆恩殿地面由紫花石鋪墁,比其他帝后陵寢的金磚墁地,又高了一個檔次。其二,隆恩殿

東暖閣有一佛樓,木雕非常精美。其三昌陵地宮規模龐大,雕刻精細,是其他帝陵無法比擬的。不過遊人現在還沒有這個眼福,昌陵尚未發掘,但前兩個特點,在大家遊昌陵時一定不要錯過呀。順便說一句,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皇帝為他督造的,父親給兒子造陵在歷史上恐怕只有這一例吧。

嘉慶皇帝即位於清朝由勝轉衰的時期,與其他皇帝一樣,在即位之初,他就決心勵精圖治,並且拿先皇寵臣和珅開刀,曾使國民為之一振。但隨後,他的優柔寡斷便暴露出來,整個官場烏煙瘴氣。同時,苗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在嘉慶時期達到高潮,弄得嘉慶皇帝焦頭爛額。這還不算,刺客的兩次光臨,又使嘉慶帝受了很大的刺激,總之,嘉慶帝在位期間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並在六十一歲的時候就匆匆告別了人世。

昌陵還葬有道光皇帝生母喜塔喇氏。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別具一格。

根據清代規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後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據說是道光皇帝親自擬定的。他臨終前曾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而後把諭旨存放在大殿的東暖閣。道光皇帝死後,咸豐即位,重讀遺詔,見“其慕與慕也”一句,心領神會,於是命名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規制最為簡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和神德神功碑、華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隆恩殿都是用金絲楠木構造,不施彩繪,以蠟塗塘,精美異常。整個天花板上,都用香氣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視的龍頭。眾龍吞雲噴霧,栩栩如生,使人們走進殿內彷彿置身於“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慕陵的圍牆不掛灰、不塗紅、磨磚對縫,幹擺灌漿,牆頂亦以黃琉璃瓦覆蓋,灰黃相映。隨山勢起伏,把殿亭、寶頂環抱在陵牆內,顯得清明、肅穆。尤其龍鳳門前二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為慕陵增添了詩一般的韻味。一棵主幹微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翻卷,形似彩盤,猶如侍女頂盤祭奠,另一棵彎腰頷首,彬彬有禮,象在恭謙地迎接來客。

崇陵

崇陵是光緒死後,開始修建的,到清朝滅亡時尚未建成,後由大臣梁鼎芬向遜清遺老捐集款項繼續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宮雖規制並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銀之多也是相當可觀的。墓道有四重石門,每重門由兩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薩浮雕一尊,菩薩頭帶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蓮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門上,護門唸經。

地宮內床為青石雕成的須彌座,上面左右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槨。棺槨四周鐫刻有藏文和梵文經咒。隆裕後棺蓋頂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線刻畫。整個畫面佈局緊湊,造型生動,刀法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曾被盜掘,當年盜墓留下的殘跡還在,四重石門洞開,光緒皇帝的棺槨被用刀斧鑿成一個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槨蓋也被撬開,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寶被盜賊取出,地宮內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盜賊未發現光緒皇帝的棺槨底下的“金井”,後世考古工作者從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鐵球等珍貴文物二百多件。

關外三陵

關外陵寢埋葬的都是清入關以前的皇帝及其後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後。在這些陵寢旁也建有許多陪葬墓。由於都是始建於入關之前,年代較早,所以頗具特色,對於研究清初歷史彌足珍貴。

  清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臨追封猛哥貼木爾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來永陵謁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陵內葬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佈局雖與昭陵如出一轍,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兩大特點。

  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1651年),後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規模。陵內葬有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牆(圍牆),極似一座小城。

  清東京陵清東京陵: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於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將其祖父、弟、子等十餘人的陵墓由赫圖阿拉遷至東京城東北4華里的陽魯山上,成為後金祖陵,故稱"東京陵"。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復將努爾哈赤祖父輩的陵墓遷回故土赫圖阿拉永陵。東京陵現存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庶母弟穆爾哈齊及其子達爾差等人的四座陵園。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繚牆、山門、碑亭等建築。碑亭保存完好,建於舒爾哈齊墓前,是四券單簷歇山式建築,內有彩繪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莊達爾漢巴圖魯親王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刊刻,字跡清晰,雕刻精美。東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業遼瀋期間一度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權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史鑑君


關於清代的皇陵我只知道有: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還有一個是孫殿英盜慈禧墓的東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