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关于清代皇陵的知识,您知道多少?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清代皇陵和明代十三陵有明显的差异,除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人墓地在东北之外,其余的皇陵又分东陵和西陵两部分。前几代皇帝因为他们去世时,还没有入关,所以他们的陵墓就近而葬,这不难理解。但是自从顺治帝入住北京之后的皇帝陵墓又分开两地,一个是北京东的东陵,一个是北京西南的西陵。究其原因,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雍正皇帝之所以没有在东陵为自己修建陵墓,是为了遵循我国古代著名的“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宗法制度,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昭”指左边(东边)尊,“穆”是右边(西边)次之。父在左,子在右,后世也是如此一左一右相递墓葬。因康熙皇帝葬在东陵(即左面的昭位),所以,雍正皇帝认为自己不能与父亲共列昭位,就在河北易县永宁山下选了一个位置,也就是清西陵。另外一种说法是雍正皇帝因为“九子夺嫡”一事,害怕父皇怪罪,而不敢与康熙皇帝葬在一块,因而又开辟了新的墓园。



一堂历史课


清代皇陵共有顺治孝陵,乾隆裕陵,康熙景陵,同治惠陵,咸丰定陵,光绪崇陵,道光慕陵,嘉庆昌陵,雍正泰陵。还有慈禧的定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共有十四座帝,后,妃陵寝。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的陵寝。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始建于雍正帝,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的陵寝。

关外三陵

清永陵,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

清福陵,陵内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

清昭陵,陵内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除此之外,裕陵的隆恩殿和陵寝门之间有三座独特的玉带桥,与其它陵墓的平桥不同。







历史与俗世的奇闻奇事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市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以西23公里的昌瑞山,据北京125公里。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有清代入关第一帝,少年天子顺治皇帝的孝陵;有在位时间最长,以仁制天下的康熙皇帝的景陵;有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裕陵;有少年有为,却又一手创造了垂帘听政的咸丰皇帝的定陵;还有一生失意,又死因不明的同治皇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曾随迷梦


清代皇陵共有清东陵,孝陵,裕陵,景陵,清西陵等陵墓,陵墓的布局顺序从南到北,由许多大小建筑组成,位于河北遵化市,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一: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共有十四座帝,后,妃陵墓;二:孝陵是顺治皇帝的陵墓,墓内还葬有康熙帝生母和董鄂氏;三: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墓,裕陵内还葬有孝贤皇后,孝仪皇后及三位贵妃;四:景陵是康熙皇帝的陵墓;五:清西陵內共有帝陵四座,分别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还有不少后陵,妃陵,公主墓等。





林壮焕


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亲身经历的事。

不管愿不愿意,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事:不但要面对自己的、而且要面对身边人的。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所以,对于自我的生,每个人都没有体验感和记忆留存。

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有可能糊涂,有可能清醒;有可能自己明白死亡的来临;有可能不清楚死亡的突袭;所以,相对于生,死在个体身上的发生,会相对更为复杂一些。

人都有一死,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于死,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人所能讲说的,都是活着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说,人也可以讲说关于死的事情,须知,人所讲说的关于死的事情,都是隔靴搔痒、都是听闻、都是臆测;因为,死的体验,活人是说不了、也是说不清楚的。

正因为死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死才是神秘的。

死了会怎样,没有人会知道。这在所有人,不论身份、地位、贫富,完全都是一样的。

但是,死了之后的安葬,却各有差别。

这种差别,因为死的神秘伴随,所有也往往让活着的常生好奇之心。

这里,就来说一说关于清代帝王后妃陵的事。

这里,须清楚表明:本文的用意,不是要讨论帝王后妃的生死的问题,而是想简单地讲说一下皇陵相关的知识。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春明梦录》卷下。

何刚德当日在京师做官时,是在清廷的吏部任职的。

根据何刚德自己记述,在吏部任职时,有十一年时间,他都是吏部的普通官员。到后来,他才升为吏部主事,负责执掌印信。

主事,明、清两代,六部各司皆置此职,正六品,不仅为正式司员,而且握有实权;其他官署,如内务府,也置有此职。

在何刚德升任主事之后,每当其所在的部署受了朝廷之令、要进行相关工事的勘验评估、或者承办修缮建造工程时,大都会派他去监督。这种工作委派中,工程监督人员的选择,也是按照部署以往的惯例执行的。也就是说,大概是在做了主事之后,才可能会被安排这样的差使。

上述这类工程之中,以陵工最为重要。

须知,陵工还是有分类的:

一类称之为另案工程;

一类称之为专案工程。

所谓专案工程,其实就是需要特别修建的专项工程。

而另案工程,则是每年都要修缮的常规性工程。

清朝的帝王后妃陵,有西陵,有东陵。

东陵之中,有昭西陵。昭西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母后、也就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的陵。皇太极的陵,名曰昭陵,位于奉天(沈阳旧称);皇太极皇后的陵,在遵化州;因为从地理上看,皇后的遵化陵在皇帝奉天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称为昭西陵。由此可知,东陵是在遵化州。〔遵化州,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建造清东陵,遵化被升为遵化州,领丰润县;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升为直隶州,统领玉田、丰润两县,隶属直隶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辖;在今河北遵化市境。〕

东陵之中,有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景陵。景陵是清圣祖康熙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裕陵。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定陵。定陵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惠陵。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

以上为东陵。

下面说西陵。

西陵在易州。易州,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时,升直隶州;辖境兼有今涞源、涞水两县地;在今河北易县境。

西陵之中,有泰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昌陵。昌陵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慕陵。慕陵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的陵。

笔记作者在记述这一节时,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驾崩时日不太久远。所以,光绪帝的陵,他也有记载。

西陵之中,有崇陵。崇陵是清德宗光绪帝的陵。

当年,清宣宗道光帝是在东陵的宝华裕建造自己的万年吉地的。但是,在建造过程中,龙须沟出水,导致工事无法继续下去。于是,才从东陵改去西陵的,在西陵之中,建造了慕陵。

按照皇陵的规制:

凡是皇后先于皇帝死去的,可以和皇帝葬在一起;

凡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的,一般都要为皇后另立新陵。

皇后另立新陵,新陵的名称,如前文所述昭西陵的命名方式一样,都是按照新陵与皇帝陵的方位关系来确定的,例如:

孝贞显皇后(慈安)、孝钦显皇后(慈禧)都死于清文宗咸丰帝之后,所以,她们需另立新陵,而她们陵都在咸丰帝定陵的东边,所以,她们的陵,当时都称之为定东陵。结果,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定东陵,于是,便没法区别了。后来,为了清楚区分她们的定东陵,又特别分称为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普陀峪定东陵(慈禧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按照这种命名规律,其他那些被称之为“某东陵”、“某西陵”的,可以依上例类推。

也就是说,埋葬皇帝(及先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陵”。

后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东陵”或者“某西陵”。

因为对死有忌讳,为了吉祥如意,所以,为皇帝与皇后所建造的陵,在皇帝与皇后生前,比较正式的称呼是:万年吉地。另外,为了更清楚区分,会在“万年吉地”前面,会加上“某某峪”。

万年吉地之中,有皇帝下葬之后,才会改称为“某陵”。

东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曾经亲自去过的,有景陵,也就是康熙帝的陵。

据载,景陵的前面,有九空桥。桥的北面,有一个宫门。进入宫门,就可以看到一座隆恩殿。隆恩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正殿后面有一个铁门。打开铁门,进入后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石五供。

石五供,最早见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帝的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后来,石五供成为皇陵的定制。据说。石五供是从佛教中借用过来的供养祭器。清代的陵制,凡是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石五供是由石祭台和一个炉、二个花瓶、二个烛台组成的。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佚名刻《钦定大清会典图》之太岁殿祈祀陈设,卷十三礼制:五供排列:瓶、烛、炉、烛、瓶(鼎豆壶)。

石五供后面,就是宝城,宝城上有宝顶。宝城形状就如同城楼一般,左右两边都有墙垛,下面是隧道。

宝城的前面,左右两排,有十多个红土堆。红土堆均为圆顶,有点像僧人的墓。询问守陵人,回答说,这些形似僧人墓的圆顶红土堆,就是妃嫔的坟。按照常例,清代妃嫔的坟,被称之为园寝,上面会盖有琉璃瓦,而且,规模也是比较大的。清圣祖康熙帝景陵之中,独独把妃嫔的坟附列在这里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询问守陵人,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东陵之中,何刚德还去过裕陵,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裕陵的最大特点就是,陵的宫门之外,石人石兽是最多的。裕陵与别的皇帝陵不同的地方,还有就是,陵前有一座圣德神功碑亭,碑下赑屃[bìxì]的脖子粗估有一丈长。这座圣德神功碑,真可谓是巨制了。这样的碑,只有那些武略功勋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建造。

西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去过的有三个:一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一是清仁宗嘉庆帝的昌陵;一是嘉庆帝皇后的昌西陵。

昌西陵只有一个圆顶,并没有所谓的宝顶。

何刚德各陵的概括印象如下:

东陵之中的孝陵,也就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树木葱葱郁郁,蔚然大观,一看就知道,其中是王气所在。

东陵之中的惠陵,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看起来显露豁亮,全都呈现在前前,可以一览无余。

西陵之中的慕陵,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听说最为简朴,宫殿全都没有使用油漆,宝城的规模体制也有所裁剪。猜想,大概是因为道光帝平常就崇尚节俭的美德,加之原来建造的宝华峪出水之后,被放弃,就已经耗费了不少财力、物力、人力。后来重建慕陵时,道光帝就更加怜惜物力,所以,改作过程中,就一切从简了。

东、西二陵的地势,东陵雄壮,西陵则较为平缓。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皇太极将国号由后金改为清算起,共传十二帝,国祚276年。同时,在清朝统治时期,我国的传统社会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远胜于之前的大汉王朝和大唐王朝。清朝入关以后,有十个皇帝曾指点中原江山,但只有九个皇帝在其死后葬在了规模宏大的清朝皇家陵寝。但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其中,清东陵葬有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和同治皇帝;清西陵则葬着雍正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和光绪皇帝。【末代皇帝溥仪在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在这其中,清朝的皇陵也并非只埋葬着皇帝,还有皇室其他成员,诸如:皇后、皇太后以及皇帝生前宠爱的妃子。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距今都已灭亡有108年了,为啥到现在清朝皇陵还有守墓人?那么又是谁给他们发工资呢?这便是今天要讲述的主题。

守陵人,顾名思义就是守护皇帝陵墓的人,其对皇陵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除了守护陵墓之外,守陵人还要保证陵墓的长明灯不熄灭、外部不受破坏等。虽说工作简单,但却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守护的是皇家陵寝。

在清王朝统治的时期,守陵人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他们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还具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守陵人,受命于特权者,为特权者服务,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起初,按照清朝的规定,只有满族八旗子弟中的正黄 镶黄 正蓝三旗才能有资格成为守陵卫士,这些人都属于满族上三旗中的八旗子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从关外专门调派而来,专门为皇帝家族守陵。

在清朝,守陵人都是有地位的象征,工作清闲,不用纳税、免除服役,且政府还给守陵人独立的小院住。这些人也有官职,从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入也以以朝廷的俸禄为生,按照职务品级高低按月领取俸饷和生活用品。

通常情况下,守陵人都是干一辈子,且子承父业,世世代代守护皇陵。所以,大清朝的守陵人并不是任何人就能干的。主要由内务府指派出来的专门守陵人、八旗子弟守陵卫士以及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三类人群构成。

1912年,最后一位大清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大清统治宣告结束。但是守陵人却依然在坚守职责,守护着清朝的皇陵,此时守陵人的俸禄则是由皇室成员自发筹钱进行发放。

在孙殿英公开盗墓前,当时的清皇陵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队伍。一个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队伍,一个则是由国民政府指派的守陵卫兵。国民政府的守陵队伍,自然是由国民政府发放工资;至于大清朝的守陵队伍,则完全是因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的情怀,而自愿继续守陵。

1928年,孙殿英借着演习的名义,率兵炸开了清东陵,带着走了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与此同时,一些守陵大臣也是见钱眼开,监守自盗,暗通卫士倒卖陵墓内的奇珍异宝,最后远走高飞,仅留下几个老弱者留守此处。

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皇陵也成了我国的文化遗产,成为了知名景区。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昔日的守陵人自然也就成了景区工作人员,由国家发放工资。


木札


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亲身经历的事。

不管愿不愿意,生与死,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事:不但要面对自己的、而且要面对身边人的。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所以,对于自我的生,每个人都没有体验感和记忆留存。

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有可能糊涂,有可能清醒;有可能自己明白死亡的来临;有可能不清楚死亡的突袭;所以,相对于生,死在个体身上的发生,会相对更为复杂一些。

人都有一死,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于死,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人所能讲说的,都是活着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说,人也可以讲说关于死的事情,须知,人所讲说的关于死的事情,都是隔靴搔痒、都是听闻、都是臆测;因为,死的体验,活人是说不了、也是说不清楚的。

正因为死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死才是神秘的。

死了会怎样,没有人会知道。这在所有人,不论身份、地位、贫富,完全都是一样的。

但是,死了之后的安葬,却各有差别。

这种差别,因为死的神秘伴随,所有也往往让活着的常生好奇之心。

这里,就来说一说关于清代帝王后妃陵的事。

这里,须清楚表明:本文的用意,不是要讨论帝王后妃的生死的问题,而是想简单地讲说一下皇陵相关的知识。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春明梦录》卷下。

何刚德当日在京师做官时,是在清廷的吏部任职的。

根据何刚德自己记述,在吏部任职时,有十一年时间,他都是吏部的普通官员。到后来,他才升为吏部主事,负责执掌印信。

主事,明、清两代,六部各司皆置此职,正六品,不仅为正式司员,而且握有实权;其他官署,如内务府,也置有此职。

在何刚德升任主事之后,每当其所在的部署受了朝廷之令、要进行相关工事的勘验评估、或者承办修缮建造工程时,大都会派他去监督。这种工作委派中,工程监督人员的选择,也是按照部署以往的惯例执行的。也就是说,大概是在做了主事之后,才可能会被安排这样的差使。

上述这类工程之中,以陵工最为重要。

须知,陵工还是有分类的:

一类称之为另案工程;

一类称之为专案工程。

所谓专案工程,其实就是需要特别修建的专项工程。

而另案工程,则是每年都要修缮的常规性工程。

清朝的帝王后妃陵,有西陵,有东陵。

东陵之中,有昭西陵。昭西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母后、也就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的陵。皇太极的陵,名曰昭陵,位于奉天(沈阳旧称);皇太极皇后的陵,在遵化州;因为从地理上看,皇后的遵化陵在皇帝奉天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称为昭西陵。由此可知,东陵是在遵化州。〔遵化州,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建造清东陵,遵化被升为遵化州,领丰润县;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升为直隶州,统领玉田、丰润两县,隶属直隶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辖;在今河北遵化市境。〕

东陵之中,有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景陵。景陵是清圣祖康熙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裕陵。裕陵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定陵。定陵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的陵。

东陵之中,有惠陵。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

以上为东陵。

下面说西陵。

西陵在易州。易州,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时,升直隶州;辖境兼有今涞源、涞水两县地;在今河北易县境。

西陵之中,有泰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昌陵。昌陵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的陵。

西陵之中,有慕陵。慕陵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的陵。

笔记作者在记述这一节时,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驾崩时日不太久远。所以,光绪帝的陵,他也有记载。

西陵之中,有崇陵。崇陵是清德宗光绪帝的陵。

当年,清宣宗道光帝是在东陵的宝华裕建造自己的万年吉地的。但是,在建造过程中,龙须沟出水,导致工事无法继续下去。于是,才从东陵改去西陵的,在西陵之中,建造了慕陵。

按照皇陵的规制:

凡是皇后先于皇帝死去的,可以和皇帝葬在一起;

凡是皇后死在皇帝后面的,一般都要为皇后另立新陵。

皇后另立新陵,新陵的名称,如前文所述昭西陵的命名方式一样,都是按照新陵与皇帝陵的方位关系来确定的,例如:

孝贞显皇后(慈安)、孝钦显皇后(慈禧)都死于清文宗咸丰帝之后,所以,她们需另立新陵,而她们陵都在咸丰帝定陵的东边,所以,她们的陵,当时都称之为定东陵。结果,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定东陵,于是,便没法区别了。后来,为了清楚区分她们的定东陵,又特别分称为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普陀峪定东陵(慈禧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按照这种命名规律,其他那些被称之为“某东陵”、“某西陵”的,可以依上例类推。

也就是说,埋葬皇帝(及先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陵”。

后皇帝而死的皇后的陵,一般称为“某东陵”或者“某西陵”。

因为对死有忌讳,为了吉祥如意,所以,为皇帝与皇后所建造的陵,在皇帝与皇后生前,比较正式的称呼是:万年吉地。另外,为了更清楚区分,会在“万年吉地”前面,会加上“某某峪”。

万年吉地之中,有皇帝下葬之后,才会改称为“某陵”。

东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曾经亲自去过的,有景陵,也就是康熙帝的陵。

据载,景陵的前面,有九空桥。桥的北面,有一个宫门。进入宫门,就可以看到一座隆恩殿。隆恩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正殿后面有一个铁门。打开铁门,进入后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石五供。

石五供,最早见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帝的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后来,石五供成为皇陵的定制。据说。石五供是从佛教中借用过来的供养祭器。清代的陵制,凡是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石五供是由石祭台和一个炉、二个花瓶、二个烛台组成的。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佚名刻《钦定大清会典图》之太岁殿祈祀陈设,卷十三礼制:五供排列:瓶、烛、炉、烛、瓶(鼎豆壶)。

石五供后面,就是宝城,宝城上有宝顶。宝城形状就如同城楼一般,左右两边都有墙垛,下面是隧道。

宝城的前面,左右两排,有十多个红土堆。红土堆均为圆顶,有点像僧人的墓。询问守陵人,回答说,这些形似僧人墓的圆顶红土堆,就是妃嫔的坟。按照常例,清代妃嫔的坟,被称之为园寝,上面会盖有琉璃瓦,而且,规模也是比较大的。清圣祖康熙帝景陵之中,独独把妃嫔的坟附列在这里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询问守陵人,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东陵之中,何刚德还去过裕陵,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陵。裕陵的最大特点就是,陵的宫门之外,石人石兽是最多的。裕陵与别的皇帝陵不同的地方,还有就是,陵前有一座圣德神功碑亭,碑下赑屃[bìxì]的脖子粗估有一丈长。这座圣德神功碑,真可谓是巨制了。这样的碑,只有那些武略功勋卓著的皇帝,才可以建造。

西陵之中,笔记作者何刚德去过的有三个:一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一是清仁宗嘉庆帝的昌陵;一是嘉庆帝皇后的昌西陵。

昌西陵只有一个圆顶,并没有所谓的宝顶。

何刚德各陵的概括印象如下:

东陵之中的孝陵,也就是清世祖顺治帝的陵,树木葱葱郁郁,蔚然大观,一看就知道,其中是王气所在。

东陵之中的惠陵,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看起来显露豁亮,全都呈现在前前,可以一览无余。

西陵之中的慕陵,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听说最为简朴,宫殿全都没有使用油漆,宝城的规模体制也有所裁剪。猜想,大概是因为道光帝平常就崇尚节俭的美德,加之原来建造的宝华峪出水之后,被放弃,就已经耗费了不少财力、物力、人力。后来重建慕陵时,道光帝就更加怜惜物力,所以,改作过程中,就一切从简了。

东、西二陵的地势,东陵雄壮,西陵则较为平缓。


枫桥夜泊p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以西23公里的昌瑞山,据北京125公里。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有清代入关第一帝,少年天子顺治皇帝的孝陵;有在位时间最长,以仁制天下的康熙皇帝的景陵;有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裕陵;有少年有为,却又一手创造了垂帘听政的咸丰皇帝的定陵;还有一生失意,又死因不明的同治皇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代皇陵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顺治皇帝为什么要将陵址选在这里还有这样一段传说。世祖福临经常到各地打猎,一天来到马兰峪境内,发现这一代的山脉气势非凡,于是下马摘下玉佩,小心地扔下山坡并暗暗祈祷“玉佩落处就是寿宫”。孝陵的陵址就这样定下来了。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清代皇陵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孝陵内葬有顺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和人们议论颇多的孝献章皇后--董鄂氏。清宫三大疑案中的顺治出家就是他们两人爱情故事的结果。由于清代早期实行火化,所以孝陵地宫中只有三人的骨灰。同时由于顺治出家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认为孝陵地宫内只有顺治皇帝用过的一把扇子和一只鞋。这也就成为孝陵在东陵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原因

清代皇陵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位于孝陵西侧,是大清高宗纯皇帝,十全老人,爱新觉罗·弘历的陵寝。因其是在大清鼎盛时期动工,所以在诸陵中属上乘之作。

清代皇陵裕陵最有特点的应数玉带桥和地宫了。在裕陵隆恩殿和陵寝门之间有三座独特的玉带桥。其他陵的玉带河上均是平桥,裕陵的三座桥就显得格外高贵典雅。

裕陵地宫是清陵开放的地宫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就像一个石雕艺术大宝库。同时,裕陵地宫还包括了大量的佛教内容,经文,佛像处处可见,而且每个佛像都雕刻的栩栩如生,是观光客决不能错过的好去处。提到裕陵地宫,就不能不提孙殿英盗墓。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裕陵的主人乾隆皇帝,以89岁高龄辞世,是我国享寿最高的皇帝。这与他长期遵循的“十常”“四勿”是分不开的。“十常”指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指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裕陵内还葬有,孝贤皇后(傅恒之妹);孝仪皇后魏氏及三位皇贵妃。

景陵

景陵是大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孝陵东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 去景陵就应该看看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因为,雍正皇帝觉得父亲的功德隆盛,一碑不能尽述,所以采用的双碑的布局。不过景陵的大碑楼遭到雷击,现在只能看到遗迹了。

清代皇陵

另外,去景陵就要看他随神道弯曲而建的石像生。因为河流的影响,神道只能建成弯曲的,这就给石像生的布局增加了难度,但是劳动人民还是用智慧的双手,将其布置的即灵活又不零乱。在石像生以北,景陵首创了龙凤门,这一建筑被以后的许多帝陵所采用。

提到景陵的主人康熙爷,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真是数不胜数。他的功绩更是不可磨灭。十四岁计擒鳌拜,二十三岁平定三藩,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二十八年击败沙俄侵略,三十五年亲征葛尔丹,统一新疆东部,五十九年驱逐阿拉布坦,委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喇嘛,六十一年,进军乌鲁木齐,为勘定新疆奠定基础。他开创了清代的全盛时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景陵内还葬有:孝诚仁皇后(索尼之孙);孝昭仁皇后(遏必隆之女);孝仪仁皇后(佟国维之女);孝恭仁皇后(雍正帝生母);敬敏皇贵妃(皇十三子允祥生母)。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用极为珍贵的黄花梨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为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傅仪的陵墓。傅仪去世后,骨灰曾归葬八宝山公墓;据报载,1994年,傅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域,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其原因,传云他篡改康熙的遗诏,皇位得之不正,心怀内疚,因而不愿葬在其父之旁。(实属以讹传讹)

泰陵的建筑历时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内矗立着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谥号的石碑。碑亭北是东、西朝房,是制作和存放蔬菜、瓜果、点心的膳房。东、西朝房北,过隆恩门就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内明柱贴金包裹,顶部有旋子彩画,梁坊装饰金线大点金,金碧辉煌。

作为清朝最伟大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生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整顿吏治、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改土归流、开放洋禁。尤其是对吏治的整顿,使得“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在康雍乾盛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昌陵

昌陵是清仁宗睿皇帝,爱心觉罗。颙琰(音:永眼)的陵寝,位于泰陵西侧。他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隆恩殿地面由紫花石铺墁,比其他帝后陵寝的金砖墁地,又高了一个档次。其二,隆恩殿

东暖阁有一佛楼,木雕非常精美。其三昌陵地宫规模庞大,雕刻精细,是其他帝陵无法比拟的。不过游人现在还没有这个眼福,昌陵尚未发掘,但前两个特点,在大家游昌陵时一定不要错过呀。顺便说一句,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庆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为他督造的,父亲给儿子造陵在历史上恐怕只有这一例吧。

嘉庆皇帝即位于清朝由胜转衰的时期,与其他皇帝一样,在即位之初,他就决心励精图治,并且拿先皇宠臣和珅开刀,曾使国民为之一振。但随后,他的优柔寡断便暴露出来,整个官场乌烟瘴气。同时,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在嘉庆时期达到高潮,弄得嘉庆皇帝焦头烂额。这还不算,刺客的两次光临,又使嘉庆帝受了很大的刺激,总之,嘉庆帝在位期间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并在六十一岁的时候就匆匆告别了人世。

昌陵还葬有道光皇帝生母喜塔喇氏。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别具一格。

根据清代规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后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据说是道光皇帝亲自拟定的。他临终前曾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而后把谕旨存放在大殿的东暖阁。道光皇帝死后,咸丰即位,重读遗诏,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心领神会,于是命名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规制最为简约,没有方城、明楼、地宫和神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隆恩殿都是用金丝楠木构造,不施彩绘,以蜡涂塘,精美异常。整个天花板上,都用香气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众龙吞云喷雾,栩栩如生,使人们走进殿内仿佛置身于“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艺术境界。

慕陵的围墙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顶亦以黄琉璃瓦覆盖,灰黄相映。随山势起伏,把殿亭、宝顶环抱在陵墙内,显得清明、肃穆。尤其龙凤门前二棵枝叶繁茂,造型独特的迎客松,为慕陵增添了诗一般的韵味。一棵主干微斜,枝叶向上呈圆形,边缘翻卷,形似彩盘,犹如侍女顶盘祭奠,另一棵弯腰颔首,彬彬有礼,象在恭谦地迎接来客。

崇陵

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

地宫内床为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四周镌刻有藏文和梵文经咒。隆裕后棺盖顶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线刻画。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生动,刀法精细,线条镀金。

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当年盗墓留下的残迹还在,四重石门洞开,光绪皇帝的棺椁被用刀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椁盖也被撬开,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宝被盗贼取出,地宫内随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盗贼未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底下的“金井”,后世考古工作者从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铁球等珍贵文物二百多件。

关外三陵

关外陵寝埋葬的都是清入关以前的皇帝及其后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后。在这些陵寝旁也建有许多陪葬墓。由于都是始建于入关之前,年代较早,所以颇具特色,对于研究清初历史弥足珍贵。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清东京陵清东京陵: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东京陵"。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巴图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权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史鉴君


关于清代的皇陵我只知道有: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还有一个是孙殿英盗慈禧墓的东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