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澶渊之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用户9397781894467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辽宋两国少了很多战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是事实,但是澶渊之盟为宋朝带来的可不只是好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说弊大于利。

第一,现在很多持积极意见的人,多是照在现在大中国的立场上来说的,认为辽宋之争就是我国不同政权的内战。看似有理,实则谬矣,怎么能在现代的基础上去定义1000年前的事?要知道那时的辽宋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澶渊之盟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每年要提供给辽军军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么多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从宋朝百姓头上收上来的。而且,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上,被人年年敲诈,哪里还有国格可言?

第二,澶渊之盟本是双方军事实力趋于平衡的产物,但宋真宗急于求和,使得谈判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此后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几个严重后果:一是宋军根本不敢减少宋辽边境的军队,哪里能省下军费?二是为示弱在一些关键地点不敢驻军,反而削弱了防守能力。三是辽军可以随意决定是否遵守,以至于辽国君臣竟明言要时不时敲打一下宋朝,获取更多利益。对于宋朝和西夏的战争,辽国也时不时就要横加干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西夏的崛起。有哪里来的和平可言?

第三,澶渊之盟后宋朝君臣安然苟且,更加不重视军队建设。澶渊之盟后军备废弛,战斗力一年比一年弱。宋真宗整日访仙求道,国政混乱,还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可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成为了宋朝君臣醉生梦死的催化剂。

最后,笔者以为澶渊之盟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和平不是求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军事实力才是国家最重要的实力。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资格和别人讲和平。


孔夫剑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真宗本来御驾亲征的意图也就此作罢。但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让他下了决心,亲临战阵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币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宋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北宋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弊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统治集团“忘战去兵”,“武备皆废”,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内部斗争加剧,宋王室又重现一片歌舞升平,不知居安思危。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澶渊之盟对于两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让国家的经济得以发展,人民得以太平,所以告诉我们任何的事情都有两面性,看清事情的轻重。


战斗大黄蜂


澶渊之盟对于宋辽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至此对于宋来说,辽停止南下,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对于辽来说,岁币缓解了辽经费紧张的麻烦,而双方开商埠互市,更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至澶渊之盟以后,宋辽100余年不曾发生战争。

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两次发动对辽的战争,但都失败了。从此,北宋对辽处于守势。 979年,宋军发动第一次对辽战争。宋军开始进展顺利,包围了幽州。辽军出动主力援救幽州,大败宋军。宋军仓皇撤退,很多将士战死。宋太宗身中数箭,乘驴车逃脱。 986年,宋军再次伐辽。但在东、西、中三中大军中,东路军贪功冒进,结果大败。辽军乘势猛攻,宋军全线崩溃。西路军老将杨业率军掩护边民撤退,在陈家谷被辽军包围,他在激战中受伤几十处,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取材于杨业及其部众英勇抗辽的事迹。 1004,辽军大举南下,打到江河北岸的澶州附近,直逼宋都东京。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敌。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1005年,辽宋达成协议,辽兵北撤,北宋送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民族的角度来看待,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久经争论的话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肯定者认为它虽然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否定者则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导致了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

我认为澶渊之盟本应该是权宜之策,宋政权应该以此为契机强化国家的综合国力,破除目前的内部僵化局面,而不是贪图享乐,由于领导集团的短视和局限性这也是导致后面溃败的根本原因。

大家怎么看?


好印象影视策划


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两次发动对辽的战争,但都失败了。从此,北宋对辽处于守势。 979年,宋军发动第一次对辽战争。宋军开始进展顺利,包围了幽州。辽军出动主力援救幽州,大败宋军。宋军仓皇撤退,很多将士战死。宋太宗身中数箭,乘驴车逃脱。 986年,宋军再次伐辽。但在东、西、中三中大军中,东路军贪功冒进,结果大败。辽军乘势猛攻,宋军全线崩溃。西路军老将杨业率军掩护边民撤退,在陈家谷被辽军。包围他在激战中受伤几十处,被俘手绝食三日而死。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取材于杨业及其部众英勇抗辽的事迹。 1004,辽军大举南下,打到江河北岸的澶州附近,直逼宋都东京。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敌。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1005年,辽宋达成各协,辽兵北撤,北宋送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真宗的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军民,多达几十万人。辽军孤军深入,处境不利,谋求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对宋使许诺 ,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寇准听说后,私下警告前去各谈的曹利用说,如果超过30万,就杀你的头。和议达成后,真宗令太监去询问结果,曹利用只伸出三个指头。真宗误以为给辽300万,大吃一惊。但又认为谈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后来,他弄清了只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合计数才30万,大喜过望,写诗与群臣唱和。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否定者则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就必须考察澶渊之盟签订前宋辽双方的历史状况、发展态势,以及签订后对宋辽两国产生什么



QD33833


1. 不惹事,但不能怕事

2. 没有实力背书的和平是不牢靠的

3.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皇帝都是投降派,软骨头,再多忠臣都没用。

4.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5. 消极是一种慢性毒药,蚀骨销魂,摧毁意志。

6. 国防重于一万个泰山。


字匠甲


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两次发动对辽的战争,但都失败了。从此,北宋对辽处于守势。 979年,宋军发动第一次对辽战争。宋军开始进展顺利,包围了幽州。辽军出动主力援救幽州,大败宋军。宋军仓皇撤退,很多将士战死。宋太宗身中数箭,乘驴车逃脱。 986年,宋军再次伐辽。但在东、西、中三中大军中,东路军贪功冒进,结果大败。辽军乘势猛攻,宋军全线崩溃。西路军老将杨业率军掩护边民撤退,在陈家谷被辽军。包围他在激战中受伤几十处,被俘手绝食三日而死。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取材于杨业及其部众英勇抗辽的事迹。 1004,辽军大举南下,打到江河北岸的澶州附近,直逼宋都东京。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敌。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1005年,辽宋达成各协,辽兵北撤,北宋送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真宗的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军民,多达几十万人。辽军孤军深入,处境不利,谋求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对宋使许诺 ,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寇准听说后,私下警告前去各谈的曹利用说,如果超过30万,就杀你的头。和议达成后,真宗令太监去询问结果,曹利用只伸出三个指头。真宗误以为给辽300万,大吃一惊。但又认为谈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后来,他弄清了只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合计数才30万,大喜过望,写诗与群臣唱和。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否定者则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就必须考察澶渊之盟签订前宋辽双方的历史状况、发展态势,以及签订后对宋辽两国产生什么影响。


小贺同志


檀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20万匹绢,十万两白银。然后宋辽开启了长达一百年的和平相处局面。边境上的贸易文化往来也十分频繁。启示有四点1.在处于优势地位时向敌方抛出橄榄枝,软硬兼施,提高我们的目标把握。(檀渊之盟是在宋是在打赢辽后进行的)2.认识自己的不足,避其锋芒。(宋朝由于建国初期的特殊性导致宋朝一直是重文轻武,文官领导武将去打仗,武将迎敌在战术与战略上收到文官制约导致宋朝长期处于挨打状态,还有西夏虎视眈眈,同时国内长期处于战乱,经济萧条人民苦不堪言,领导阶级需要停止战争进行休养生息)。


守猪待白菜


这个北宋和辽国的一个盟约,从北宋角度讲,这是寇准的一场赌博。从北宋的建都起就注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虽然北宋强大的GDP,但是冗官冗军相当严重,加之文武大臣无所作为,顾一直处在被侵略的角度,签订此盟约给北宋一个和平健康的发展环境,所以才有了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所感受到的繁荣气象。所以和平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热爱和平一个国家才能有序健康的发展,但是也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宋有很多次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但是都一一错过,实在可惜,懵懂无知评价历史,但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亲切感,我曾经走在古都的石板路上,虽然通过断层我与古人的距离如此之近,但是抬眼确实百年千年。。。


水哥好帅


启示1.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萧太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孤军深入,大宋完全有机会将其围歼,然后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可以团灭辽国。宋真宗由于害怕辽军,放弃了这次绝佳机会。

启示2.金钱可以腐化一个国家。

通过澶渊之盟,大宋每年给辽国岁币,宋辽几十年无战争,这些岁币把辽国狼养成二哈,最终被女真灭了族。


木木大神0111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