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看不懂魯迅寫的《吶喊》,怎麼辦?

j江麗


要看懂魯迅的《吶喊》,就需要聯繫當時大的社會歷史背景,體會小說中所用的多種手法。才能明白作者的所要表達的寓意。

《吶喊》是魯迅先生與1918至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1923年出版。雖然是小說,但是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通過狂人,阿Q 等鮮活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真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作者用小說揭示舊社會中的深層矛盾,批判了陳腐落後的制度和觀念,對於麻木民眾的態度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喚起國民的憂患意識,表現出為時代吶喊,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作者創作人物的手法多樣,擅長“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用各種細節特徵進行刻畫,發覺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在現實主義中包含象徵色彩,批判諷刺中又帶有幽默風趣。作者深刻的社會觀察體驗和深厚的寫作功底造就了這一部經典的作品。

魯迅先生的文章雖然難懂,但文采卓越,思想深刻,值得我們認真品讀。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多思考,多體會,才能真正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深刻含義。


卉說文史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誌,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2]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傑作》,中國僅有《吶喊》與《論語》被收入[3];1999年6月,《吶喊》被《亞洲週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首。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它反映的是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它描繪我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





苗疆小蝦米


想要讀懂《吶喊》,首先就是要讀懂魯迅,完完全全讀懂一個人是很難的,畢竟經歷不同,學識不同,性格不同,產生的情感不同,環境不同……等等。

每一個人都不是單面的,人是複雜的,不是單一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總是會有共通之處,例如我們都愛美麗的東西,愛溫暖的事物,喜歡好吃的,抓住共同點,去切身體驗對方的感覺,是瞭解對方世界的最好切入口。所以呢,你可以嘗試從他一些簡單的作品讀起,這些作品包含的思想、情感相對是比較單純的,例如像《社戲》裡魯迅描寫自己孩童時代的天真爛漫,小孩在大人眼中的不可理喻,小孩的單純,與我們的童年都是有共鳴的,從這裡,你瞭解到魯迅溫情、可愛的一面。

讀完這篇之後,你再嘗試去讀一些稍微複雜一點的作品,這些作品可能需要你去了解一定的時代背景, 瞭解魯迅當時所處的處境,例如《狂人日記》《一件小事》《白光》等。從這裡,你能看到魯迅理性的、嚴肅的、有責任擔當的“冷”的一面。

大致就是這樣吧,我就是這樣讀魯迅的作品的,從最平凡的入手,逐漸觸碰一些我沒有了解過、感受過的領域,能讀懂則讀,讀不懂也不強求。

很多東西只有你到了那個境遇才能明白的,就像小時候媽媽總對我說“長大了就知道了”。

結語:一本書,特別是魯迅先生的書,我認為只讀一遍是不夠的。


我也不胡來


光從吶喊這二個子,就可以理解魯迅先生在大聲呼叫。這本書是個短篇小說合集。收錄了10幾篇短小說。

作品描繪的是從上世記辛亥革命時期到五四運動時期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普通百姓生活,深刻揭示了各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並對中國舊有制度、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國家民族生存狀況濃重的憂患意識,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看不懂就多讀多看幾遍,自然就懂了!



我欲隨波不逐流


針對看不懂的書或者看不懂的情節,我一般才用的方式是,一,儘量搜索註解,看看別人的解釋。二,實在找不到註解,那就通讀一遍,然後放下,過段時間再讀一遍,通過幾次閱讀和平時生活中的事物聯繫,有些地方就會豁然很開朗了。這估計就是所謂的“悟”吧!總之我有時候接觸到一些事務了,就會突然想起某個章節裡的內容,一下就想通了。還是要多讀,熟讀。


沉默中吶喊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

據解說,這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回國後,與幾個人創立了《新生》,然在無鼓勵甚至沒有指責的境地下,先生感到了寂寞,心灰意冷起來。之後有人捲款逃走,也就趁這個時候回到家鄉抄起了古碑。專心致志的研究,逃避著現實世界。一天,金心異(錢玄同)來了,看到他們抱著自己以前的希望與抱負,也就慨然奮戰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吶喊》中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





八雙跑鞋


應該學會欣賞,也就是說每一篇小說要反覆看,看後掩卷深思。最好是看那些賞析的文章,先讀原文,在讀賞析,這樣就會找到差距了,別人欣賞到的東西自己為什麼沒有發覺,在多讀原文就會有答案了。會欣賞東西自然層次就高了。然後再欣賞魯迅的作品,我們細讀魯迅的作品,感覺他寫的東西多加一個字是累贅,少一個意未盡。所以說魯迅的作品是經得起推敲的。那些貶低魯迅的人說白了根本就不懂文學是什麼。李敖自認為自己了不起,他有哪一部作品讓我們會記住他,一個字也沒有,他的作品比他的枯骨朽的還快!!!


zsjumi


從背景入手比較可行。不止魯迅其他和你不同時代的作品讀起來難免也會有此感。作者生活時代,社會背景,可以多看些。比如阿Q正傳電影拿來看看當時的風俗人情,假如你就是咸亨酒店的一個看客,你看到阿Q在酒館受辱,看到阿Q生存現狀,在回頭讀這本書應該有所啟發的。還是一句老話貼近時代貼近作者把作者當成朋友他的喜怒哀樂瞭解些他的處境見識瞭解些然後讀其作品自然找到了共鳴點。


沉默是金柏拉圖


一歲為孩,十歲為童,二十青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所歸,六十耳順辯是非,初看吶喊昏昏沉,中看魯文己入心,老看鑄劍驚誰魂?!


青棗葉


您好,我是北方孤狼f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想要看懂吶喊,可以先去看看當時時代的電影或資料,多看這些有助於你更瞭解為什麼魯迅要寫《吶喊》 ,為什麼非要去讓中國人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

望採納,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