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退休後,教師的退休金和職稱掛鉤合理嗎?

手機用戶63895001342


很多教師對職稱制度有一些意見,認為教師職稱制度不合理,限制了很多優秀教師的發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根據我國現行的教師工資制度,可能把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是較為合理的一種方案了。

在我們國家的機關事業單位中,我們只有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和工勤崗位三類區分。

教師不是體力勞動者,肯定不能按照工人來進行管理。也不是管理人員,所以只能走專業技術人員路線。從80年代開始,教師的工資走的就是職稱路線了。不過當時的工資還是非常低的,只有五六十元,80年代中期,在火車站當搬運工甚至能掙到三四十元每天,可以想象當時教師的工資水平之低。

現在的搬運工可能加班加點一個月也就能跟教師的工資持平了吧,絕對不可能掙到教師的十多倍工資了。

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提升職務,是人生職業規劃的一種發展方式。有初級職稱到高級職稱,可能需要努力二三十年,有的人甚至直到退休也評不到高級職稱。

我們國家一直在宣揚素質教育,杜絕培養只會考試的學生。因此,在職稱評審中也貫徹了這一點。我們的職稱數量有比例關係,高級教師數量就那麼些,可是主要還是死板僵化,無法動態管理。也就導致了大家的意見。

國家在很多文件中,也提出要增加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數量。不再實行一個學校職稱總額控制,而是實施一個縣域甚至一個地區總額控制,1到4級的職稱直接由國家總量控制。

2018年1月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要適當提高中小學中級高級教師的崗位比例。

這樣我們很多人退休後的工資就會高一些。

關於我們的退休工資跟退休時的職稱關係合不合理?

這個問題當然是比較合理的,畢竟人努力一輩子,是為了什麼?如果不考慮人的專業素養、能力貢獻,退休之後所有人的退休待遇都一樣,那是以前的大鍋飯思維了。我們的職稱相當於管理上的級別。從建國之初,一直到現在,從來就沒有過不分級別高低,退休工資都一樣的道理。

2014年10月,我們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教師都開始交納保險。養老保險的制度貫徹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思想。


而只要我們的職稱越高,繳費工資越高,相對退休待遇就越高。

不過相對而言,我們新的退休制度,兼具了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未來中低的教師退休待遇雖然趕不上高職稱的退休教師,但是差距會越來越小的。


暖心人社


我覺得合理!

其實不要把教師做個單獨的群體挑出來,每一個行業退休之後領的退休金與本人的職稱掛鉤都合理!

職稱是什麼?是一個對在職時的水平,能力,薪酬,貢獻能各方面的綜合評價,例如,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工人崗位等等。我們國家現在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在職的時候是根據你的職稱定薪酬,而也根據你的薪酬定養老保險的基數,即多繳多得,少繳少得,退休之後的差距也是因此而形成。

那些說不合理都是因為退休之後收入有區別造成的。

社會上各種行業都有,為什麼上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為什麼不上好大學?為什麼不選個好工作?即使自主創業也可以交最低基數的300%對不?這就體顯了多繳多得少繳少得的道理。

人生其實挺不容易的啊!努力和上進應從娃娃抓起,讀書無用論是曾經了,一個健康的人生也和一個小齒輪一樣一扣一扣咬著勁往前走,走到老的時候,不能幹了,就什麼也不缺了。

為了老有所依,還是應該從年輕的時候做起,該考的考,該掙的掙,牢騷和不滿不起作用,好好培養兒孫那才是退休之後該做的事。


lz馨雨


個人認為合理,並提出如下建議:

視同繳費期間的繳費指數鎖定2014年的職稱級別,分別是:。

(1)初級職稱及以下的繳費指數按1.0計算;

(2)中級職稱10級、9級、8級的繳費指數按對應的1.3、1.4、1.5計算;

(3)副高級職稱7級、6級、5級的繳費指數按對應的1.7、1.9、2.1計算;

(4)正高級職稱4級、3級、2級、1級分別按2.4、2.6、2.8、3.0的繳費指數計算;

(5)2014年10月以後的繳費指數按實際繳費指數計算;

(6)將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公式調整為:

過渡性養老金=退休前上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x平均繳費指數x工齡x1% 。


yKZ


教師作為事業單位中一個比較大的群體,其退休金的發放跟其他事業單位是一致的,並且教師都是按專業技術人員評職稱,在崗時也按職稱拿工資。但退休金髮放跟教師的職稱掛鉤是不是合理呢?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職稱高的教師希望退休金跟職稱掛鉤,而低職稱退休人員希望退休金跟職稱脫鉤。教師的退休金和職稱掛鉤是不合理的,因此已經改革了,現在教師退休金與職稱無關了。

一、我國教師退休金髮放的現狀。2014年以前,我國實際上還是沿用以前老的這種退休金的政策,他都是根據自己的基本工資,包括年限工資等綜合起來來計算這個退休工資,他是跟職稱掛鉤的。因此出現同一年退休人員,高級職稱比中級職稱工資高很多的情況。

2014年10月,我們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教師都開始交納保險。養老保險的制度貫徹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思想。而對於2014年以前參加工作的教師,你2014年之前的工齡,是視同已經繳費年限,這也會考慮你這個職稱工資的。

2014年繳納養老保險以後,你的退休金跟你的繳費年限、繳費金額有關,跟你的職稱不再鉤。

二、現在高職稱的教師的退休金比低職稱的教師還是要高的。雖說退休不再與職稱掛鉤,但職稱還是會影響退休金。因為在職時,高職稱教師的工資基數高,自已所扣除的養老金(工資基數的8%)和職業年金(工資基數的4%)多,而單位也是按教師工資基數一定比例幫你交養老金(20%)和職業年金(8%)。這樣到退休時,高職稱的教師已繳金額比低職稱的教師要高不少,體現在退休金上肯定也會高不少,但總的來說比2014年前職稱對退休工資的影響要少很多。

三、現在的退休政策是非常合理的。因為高職稱的教師退休後與低職稱教師都不再工作,不再創造價值,所以退休後退休金跟職稱脫鉤是合理的。之所以還會有差異,也是因為高職稱教師在崗時做的貢獻更大,扣的養老金和職業年金更多。要想有更高的收入,那還是在崗時要積極努力工作,爭取評上高職稱,才能有更高待遇。

其實我們在質疑退休金跟職稱掛鉤是不是合理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想想,那些職務比較高的人員退休待遇為什麼也比較高呢?這是不是合理的呢?

個人的一點看法,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世界上許多事情都不是一句簡單的合不合理就說得清楚的。有些事情既然存在就必定有他的合理之處。

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平地起"。就教師職稱而言,從員級、初級、中級到高級,那可是每一個教師靠自己的學識、能力一步一個腳印打拼出來的。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教師職稱是按比例配置的,特別是要被評聘上中、高級職稱更是難上加難。一個教師為之打拼了一輩子而得來的職稱,不但是其本人能力的體現,也是一種榮耀。當你評聘上了某個職稱,你就可以享受與之相匹配的崗位和薪級工資。

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以後,每個人的繳費工資就是你本人的綜合工資,也就是說,你評聘了什麼級別的職稱,就會享受什麼樣的工資待遇,也就會繳納什麼金額的社保費用。

從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可以瞭解到,你退休時養老金的多少與你本人的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繳費基數等因素密切相關。養老保險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鼓勵多繳費、繳長費,多繳多得,長繳多領。

由此可見,教師雖然退休了,其退休後所領取的基本養老金仍然與他在職時的職稱密不可分。換句話說,一旦擁有,將受用終身。教師退休後還與職稱掛鉤合理嗎?我想此刻題主心裡應該巳經有答案了吧!


葉公來幫忙


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為什麼退休了有退休金,因為你是教師,如果你是農民就沒有退休這一說,教師的退休金的計算是依據退休之前的薪酬待遇計算的,退休之前的待遇高,退休後也高,這沒有什麼不對,這樣的制度才能激勵在職人員不斷的進步,如果退休了,把一輩子的個人“業績”都歸零了,這才是本末倒置,從某種意義上說,退休金是對你“工作了一輩子”的一種“獎勵”工作期間越優秀,退休待遇越高,這合情合理,如果退休金人人一樣多,那就是鼓勵在職人員混日子等死,完全不符合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原則,題主提這樣的問題,可能本身的職稱不高吧😄請以平常心看待退休金,只要身體好,活到120歲,你拿的退休金保證比任何人多。祝題主心想事成,全家幸福。


風輕雲淡102


當然是合理的。國家鼓勵提倡人們通過學習,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工作能力服務能力,為國家為社會多作貢獻,退休金和職稱掛鉤也是起現了國家對某一個人在職時工作成績和為社會做出貢獻大小的一個肯定,這也是促進和鼓勵在職人員不斷學習的方法之一,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強國富民基礎性戰略性的一個舉措,如不如此,誰還願上大學,誰還願搞科研,工作單位成了混日子的場所,國家也不可能養一群混日子的賴漢。換一個角度來看,你讓科學家和一個普通人退休後拿一樣的錢你覺得合理嗎?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對社會的貢獻大小是不同的,幾億中國人為什麼沒有搞成原子彈,在以錢學森為首的數名科學家的努力下,僅數年時間我國的核技術事業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儘管我們絕大多數人不是科學家,但道理是相通的。國家除了對在職人員工資和退休人員退休金與職稱掛鉤起現一個人對社會貢獻大小以外,還對對國家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專家學者終生髮放國務院特殊津貼,對獲得不同級別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的按基本工資的1O%到15%終生獎勵發放退休金。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你還認為也不合理嗎?如果取消職稱搞平均分配,那麼,賴漢就成了老師的代名詞,科學家專家教授就成了不齒於人類的傻瓜蛋,極力主張取消職稱的人都是職稱較低的,一部分是對現行職稱評定不滿意又無耐者,另一部分正是那種不求上進,不學習不努力混日子的人。


用戶4420290384842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說,既然所有的人都退休了,只是養老,退休金還真的有必要和職稱掛鉤嗎?

確實所有的人都是養老,有的人養老金可以達到七八千元,有的人養老金卻只有一兩千元,甚至還有的人連基本的生活就不能夠保障。

退休金與職稱掛鉤,的確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不僅讓老師在工作的時候感到不公平,並且在退休了之後,也感到十分的公不公平,畢竟大家都是忙碌了一輩子,都為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美好年華。

其實,這個問題是關於到效率和公平的問題。不妨反過來想一下這個問題,如果所有的人退休金都一樣,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情形呢?

人是具有能動性的,都會對政策作出相應的反應。如果說退休了之後所有人的退休金都是一樣的,那麼很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當人們接近退休的時候,他也不用擔心自己會被辭退,那麼如果是60歲退休,那麼很有可能他從55歲開始就不再認真工作了,畢竟退休了之後,退休金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更何況在很多中小學中,教師的職稱評定是有名額的,一般想要評上高級甚至中級職稱,難度都是比較大的。如果老師在評上職稱之後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那麼很有可能老師會通過其他途徑來收回自己的投入。

比如說,有的老師就會覺得既然自己的職稱已經評上了,那麼還不如在外面找個兼職,在外面好好教,在學校裡面隨便教一下。

這種極端的平均主義,肯定會出現“幹好幹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最後會讓所有的老師的效率都變得非常低下,老師之間會相互推諉扯皮。

其實真正不合理的地方,並不是說老師的退休金不能和職稱掛鉤,還是在於職稱的評定是否合理,能否讓每個老師在職稱評定上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不過在實際的職稱評定,由於每年都有名額的限制,並不是按照老師的比例來進行動態的分配,所以最後造成的結果是職稱評定會出現一些不合理的規定,甚至會有暗箱操作,最後讓老師的工資水平並不能夠真實的反映老師的教學水平和實際的付出。

從2014年開始,事業單位也納入到統一的養老金保障體系中。有人預測,估計到2022年會逐步的取消教師的職稱評定製度,改為績效工資,雖然現在績效工資也有很多問題。

不過不論採用哪種計算退休金的辦法,老師的退休金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樣。不同的老師的退休金還是會有很大的差距。

其實,要想縮小教師工資之間的不平等,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其次才是現在教育部所提倡的“託低限高”措施。

你是怎麼看待老師的退休金制度呢?


升學與考試


樓主你好,我們國家從2014年開始,才實行這個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這樣一個政策。

所以在2014年以前,實際上還是沿用以前老的這種退休金的政策,因為這個事業單位人員包括公務員單位退休的人,他都是根據自己的職務工資,包括年限工資等綜合起來來計算這個退休工資。

所以樓主作為一箇中人的話,是不會影響你在2014年之前的一些工齡,也就說2014年之前的工齡,完全會考慮你這個職稱工資的,但是2014年繳納養老保險開始,養老保險本身他不是不體現這個職稱工資在裡面的,所以說2014年以後就沒有這個職稱工資了。

實際上這是非常合理的,因為本身他事業單位人員就沿用這樣一個政策,所以這也就是很多人願意考這個公務員單位,和事業編制單位的一個原因吧。


社保小達人


合理!太合理了!職稱並不是表明一個人職位高低,而是表明一個人的學識水平、對社會貢獻大小、一個人不懈努力所達到的高度!如果解除退休後職稱待遇,誰還會努力奮鬥呢?職稱高的人在任期間工資收入也相對較高,因此交的社保費用也高,退休後理應得到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