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時代造就的《明日之子》與《明日之子》造就的時代

看電視

《明日之子》以本土化模式,為更多懷有音樂夢想的年輕人提供多元包容的舞臺。節目在做的,是找到這個時代的方法和通道,為觀眾、為行業造血,提供出大量的優質的音樂偶像。

文 | 夕姐

在9月14日超過3個小時的收官之夜上,21歲的大學生蔡維澤最終獲得了最多的認可,捧起一張白金唱片,摘得最強廠牌的頭銜,為這個夏天裡的這一場音樂偶像的製造運動劃上了一個句號。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最終進入總決賽的三強之間的人氣和實力並不懸殊得厲害,因此懸念也一直貫穿到了比賽的最後一刻,蔡維澤的拿下的最強廠牌,再一次讓發掘原創音樂偶像的獨秀賽道站到了最後,去年的毛不易同樣來自這裡,同樣打著原創音樂的旗幟。

一檔音樂選秀節目,連續兩年讓原創音樂人站到了最後,這在過往的選秀節目歷史中是非常罕見的,既是一種巧合也是很強的必然。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明日之子》正在承擔著為音樂行業源源不斷製造著大量音樂偶像的功能,正如它在一開始就明確定下的目標那樣。

打造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音樂偶像,《明日之子》旗幟鮮明,並且在第二季中,將這種目標通過節目理念和形態更進一步得到了強化。

美顏、獨秀、魔音,節目用三個關鍵詞去設置了三條音樂偶像打造的通道,並試圖在這樣的劃分當中將更多優秀的和有可能性的年輕選手們網羅進來,不至於讓他們排斥和淹沒在傳統選秀節目邏輯之下過於模糊或者過於明確的標準之下。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因此多元就成為了《明日之子》舞臺上很重要的一個現象,出現在這裡的準音樂偶像們,總是帶著形形色色的特質,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表達著這個時代中的自己,也收穫著屬於自己的為數不少的追逐者們,在看似分門別類的劃分中,實際上彰顯著更大的包容性。

《明日之子》是用一種與時代語境高度貼合的本土化樣式,來達到對音樂偶像的打造和打磨。

為時代年輕群體提供音樂偶像是選秀節目一直以來的一個功能和目的,中國社會十幾年來的音樂偶像大部分都產自於選秀節目,而《明日之子》擺脫舶來樣板的本土化創造,看上去正在迎來新一輪的高效化製造高潮,成為音樂偶像造血的強大動力。

十幾年的時間,已足以讓一代人成長,時代帶來新的人群,還有新的媒介通道和路徑,《明日之子》造星通道的打通,無疑是為這個時代中的新的年輕人們提供了一種他們的上一輩人所熟悉的卻又截然不同的通道和體驗。

超越任何過往的多元與包容

以最強廠牌終結這一季節目的蔡維澤,被喚作這個舞臺上最酷的仔,不苟言笑、不善言說,是這個擁有自己獨立樂隊的男生身上最大的特質,音樂成為了他擁抱世界並且傳遞溫暖的最好通道,不可否認,蔡維澤的音樂裡都是能量和溫度,以及與21歲的年輕極不相稱的成熟度。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實際上,蔡維澤之外,包括田燚和斯外戈在內的“明日之子”們擁有著近乎完全不同的面向,他們每一個都是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獨立個體,豐富和多元就構成了這個舞臺的一個與以往任何時代的選秀節目相比都特別明顯的特質。

《明日之子》確實搭建了一個足夠包容的場域,只要擁有音樂上的才華、並且有足夠的被追逐的偶像潛質,就有可能被捲入這場音樂偶像製造的場景當中,就像孤獨的田燚,在五個月前恐怕還無法想象,憑藉著嗓音和獨特氣質一直走到了第二名的位置。

盛世美顏、盛世獨秀、盛世魔音,這三大賽道在第二季的《明日之子》中得到了延續,分別由李宇春、吳青峰、華晨宇負責帶領,將音樂偶像中的獨特的舞臺魅力 、優質的創作能力和極致的聲音表現力三種素質要求分別摘出來組成三大賽道。

實際上,《明日之子》的三大賽道並不是要對什麼是音樂偶像下一個準確定義,相反是提供出更多的可能性,讓更多的潛力者不至於在過於單一確定或者模糊不清的標準中被阻隔在外。

而每個賽道在保持自己特質的同時,採用的也並不是完全單一的標準,說到底,才華和偶像特質是他們所必須具備的共同要素。

在節目一開始,李宇春就對於美顏賽道的名稱頗為不滿,稱要炸掉這個豔俗的標籤,而實際上真正被推舉出來的音樂偶像從來無法用單一的顏值就能夠被打造,顏值可以成為特質但無法成為核心,實際上美顏兩個字本就無可被炸燬,因為它的內涵本身就是遠比名稱要更豐富。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明日之子》恐怕是目前所有的音樂選秀節目中,為數不多的將原創單獨列為一個賽道、一種特質的一檔。在兩年的時間裡,大量的原創音樂作品在這個舞臺上被傳唱,以毛不易、蔡維澤、許含光、張洢豪等為代表,為華語原創音樂和原創音樂人才提供了不少新的想象。

沉寂和蕭條被看作是近幾年華語樂壇的標誌,那些被廣為傳唱依舊是一些被傳唱許久的老歌,《明日之子》所打通的原創音樂的通道,已經為整個音樂行業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新鮮血液。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舞臺,或許貢獻了不少金曲的毛不易已經成為了一名男護士,他的音樂何時以及能否為大眾所發掘,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連續兩年,都是原創音樂人摘下最強廠牌,一方面印證著節目所構建的原創通道的有效性,讓足夠多的原創人才能夠進入進來,另一方面也證明著節目本身的造星力量。

但同樣地,如田燚、斯外戈、邱虹凱、黃翔麒等選手,也都代表了音樂偶像的某一種可能和樣態,在節目中,他們的才華與個體化的特質也都被最大化地呈現了出來。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明日之子》在音樂偶像打造的底層價值觀上,就是以開放和包容去完成搭建的,對音樂、對個體本身都秉持一種尊重和包容的理念,並且在節目中不斷地維護和鼓勵多元的存在和表達,這也構成節目能夠為行業和粉絲本身輸送出為數不少的音樂偶像的一個根本動力。

這一代的年輕人擁有著前所未有的開放式的文化消費環境,對於歐美日韓的音樂潮流可以如數家珍,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也是前所未有的渴望能夠擁有自己的本土偶像和本土流行文化消費的一代,對於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自覺,實際上超過了上一代人。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擁有十幾年的音樂偶像打造經驗的《明日之子》的製作團隊們懂得如何在不同的時代中去打造音樂偶像的方法,也看到了這樣的時代土壤和訴求。

因此在當下的互聯網平臺上,節目選擇了一種純粹的原創化路徑,打破了選秀節目數年來的舶來特質,根據本土的時空去完成一種全新的音樂品類的打造。

原創在中國的視聽內容生產行業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日之子》的團隊原創的底氣來自於對節目本體的思考和明確,那就是用極致的方式去創造出時代特質的音樂偶像,因此,無論是三大賽道的設立,還是觀眾在最強廠牌選拔上的絕對權力,都是為了這種極致打造去服務。

第二季的《明日之子》通過多個維度的升級,將這種極致打造進行更具象的落地,開始賽道選拔階段的直播改錄播,讓選手個體的形象得以更充分塑造和展現的可能,他們與星推官之間的關係也為最終的推進奠定伏筆。

而賽道成型之後的比賽全部採用直播的方式,拉長了造星的儀式化過程,更讓萬千觀眾參與進來。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對於音樂、對於偶像本身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表達,《明日之子》多元包容的選擇、最大化參與通道的打通,都讓節目的原創模式實現了與本土時空語境的交融和對話。

儘管節目過程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維新升級的過程,但這種原創音樂節目的表達已經達到了足夠的成熟度和高度,為這個時代中的音樂偶像的打造提供出一種難能可貴的樣本。

新的參與人群與新的參與通道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對偶像的消費,是任何一個時代的年輕人們必然的一種心理和行為,而音樂偶像則是更具大眾性的一種偶像載體,《明日之子》從一開始就明確打出了打造這個時代音樂偶像的目標,明確而直指。

然而每個時代的音樂偶像顯然是不盡相同的,如果說鄧麗君、羅大佑代表的是60年代生人的集體記憶,那麼李宇春則可以看作是80後在大眾媒介背景下的首次偶像製造狂歡下的產物,是一種更具個性化的、顛覆以往審美體驗的音樂偶像的存在。

甚至幾乎算是一脈相承而來的華晨宇與李宇春代表的一代音樂偶像也開始形成了區隔,更遑論毛不易、蔡維澤、斯外戈、田燚等新生一代了。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被互聯網製造,是這一代音樂偶像的一個重要特質,《明日之子》顯然也可以看作是互聯網音樂選秀造星陣地崛起的一個重要標誌。年輕人的視聽消費和潮流文化製造的場地已經發生了轉移,音樂偶像誕生方式的遷移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真實是這一代年輕人所普遍追求的,因此可以看到,無論是音樂表達還是個體本身,真實才是能夠被推舉出來的底線,無論是喜歡用文字和音樂去交流和表達的蔡維澤,還是孤獨特質明顯的田燚,亦或是網絡渠道上生長出來的網紅斯外戈,都有著最真實的底色。

在真實開外,則是足夠的多樣,各型各款都不乏擁躉,每個時代中的年輕人,似乎都能夠在這些音樂偶像的音樂以及他們身上找到某種共鳴、寄託、投射以及宣洩的可能。

互聯網的渠道將這種偶像與粉絲對接的通道進行了最大意義上的打通,粉絲在這場音樂偶像的製造中構成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通過線上線下的各種方式,完成著這場音樂偶像的製造運動,成為其中的重要一員,這種通道建立在互聯網的技術和表達語境之下,獨屬於這個時代。

人類對音樂和偶像的消費似乎帶著某種永恆性,《明日之子》在做的,不過是在這種永恆性中找到這個時代的方法和通道,為觀眾、為行業造血,提供出大量的優質的音樂偶像。

音樂偶像是無法被定義的,但卻可以被製造,前提對時代年輕群體有足夠的體認和尊重,《明日之子》顯然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並且還將繼續探索下去。

时代造就的《明日之子》与《明日之子》造就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