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末的红夷大炮能给清军造成很大的杀伤,但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火炮却如此落后为何?

刘捷180550407


谢谢@刘捷180550407 邀请,对于西方的火炮技术,明朝和清朝确实是完全两种心态。

首先我们要知道,明朝对火器的重视,其实是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早在朱元璋逐鹿天下的那个年代,火器就成为当时的西吴政权(即明朝前身)重要装备。陈友谅和朱元璋两大势力的火拼,火器更是发挥重要作用,陈友谅部队迟迟无法攻克当时的南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城头的火器。而随后的鄱阳湖水战,朱元璋的舰队更是极大地发挥了火器的作用——再往后,大家其实也能明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南方政权能一统天下,为什么朱元璋能?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火器。在扫平群雄、北伐残元的战争中,就是装备火器的明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明朝的官方,一直都很重视火器,譬如说洪武十三年规定,“凡军一百户”,要有铳手十名。而到明成祖时期,更组建了世界最早的,专门装备火器的新兵种——神机营。甚至比16世纪初西班牙创建的火枪兵,还早一个世纪左右。就是这支神机营特种部队,在与中原文明的传统敌人草原骑兵的战斗中,发挥火力优势,立下赫赫战功。

也就是在洪武初年,明朝开始使用铁自己制造火炮,较以往的铜火炮而言,铁火炮的原料显然更容易获得,且造价低廉。原本成本在十余金的铜炮,到这个时候用铁,便只需五六金,几乎便宜了50%。

(明朝火器,老实说已经落后于西方,但毕竟还是抓住了时代的尾巴,没差太远)

成本的下降同时,是技术的革新。譬如小型管形火器火铳,开始采用“将木一条,配其长短雕成一床,后剩七寸为柄”,然后将铳身嵌人床内的技术。这样装柄,“以有木为托,即有腹炸,不能伤手,方敢加手于木”。对射手来说,一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多了。

而中型火炮,则采用架。明代初年,大碗口筒炮嵌装在大木板两头,大木板安装于长板凳上,上面装有活动轴可以旋转。发射时,一头先发,而后转动活动轴,发射另一头。

重型火炮,是将火炮安装在炮车上,行军时用人力推拉,或用骡马拖拽,临敌时在炮车上发射。攻打蒙古使用的炮车,就是此类。

与清朝前期狂妄自大不同的是,明朝不但自己造炮,还积极引进当然已更胜一筹的西洋大炮。如明正德年间从葡萄牙传来的佛郎机大炮。而且明朝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术,从明嘉靖年间开始仿制。

后来,红夷大炮也从荷兰传入,天启二年,明朝便开始仿制这种炮,据说发射威力极大,“能洞裂石洞,震数十里”。

此时的明军,确实装备了不少火器。明成化年间,使用火器的军人,在军队编制中的比例,已从明初的10%发展到30%左右。到嘉靖年间,明军的蓟北步兵营,使用火器比率已高达50%。

正是因此,明军很早就提炼出运用火器对付骑兵的办法,那就是“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前锋要疏,后队要密,锋疏则达,阵密则固”,一直被沿用——但问题是此时的火枪毕竟是不成熟的一种武器,尤其是装填需要时间,又往往需要很多的机关操作复杂。在远距离临敌时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如果敌人靠近到一百步之内火器就因为操作太慢而失去了优势。所谓兵贵神速,蒙古和后金的骑兵,就是掌握到了明军战法的这项缺点,于是在明军弹药装填的间歇派轻骑突袭,明军便反应不及,造成全军覆灭的悲剧。

而后金一旦掌握了火炮技术,立即就视为珍宝。皇太极专门在汉军八旗之下组建了炮兵部队,并且把红夷大炮改名叫红衣大炮。多尔衮那会,据说就拿这个对付没文化的李自成,果然大获全胜。康熙与沙俄以及蒙古葛尔丹的战争,也多数以火器为第一等重要的武器——这里顺便说一句,不要说沙俄,就连蒙古葛尔丹,此时也使用火枪作战。

但延续到雍正、乾隆时期,因为鼓吹大清天下取自“骑射”的奇葩思想,火器研发反而停滞。中国一下子把什么火枪大炮都抛之脑后,结果便是数十年后,更先进的英国人来到东南沿海之际,大清国的防御火炮,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大明。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明末清初时期,明朝由于大量的向海外出口茶叶、丝绸、陶瓷等货品,换取大量白银回流,由于海上商贸的大流通,明朝跟海外的交流很多,所以在火器上,基本保持了与世界同步。

加之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手工业的发达,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科技的发展也比较迅猛。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是能够接受任何新事物的王朝,而且由于海上贸易的流通,明朝对西方那些洋玩意也见多不怪了。

明朝从葡萄牙引进的红夷大炮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所以如果明朝不出现内乱,后金根本没有机会打进山海关。如果崇祯皇帝是一个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人,全面整合明朝内部资源,凭借先进科技,建立一支拥有大量火器的精锐部队,不但后金打不进来,像明宪宗打击建州女真一样犁庭扫穴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袁崇焕曾经以红夷大炮镇守宁锦,不但让后金军队止步,还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


如果是那样,恐怕历史就会改写。可惜的是,明朝的最后一丝余辉终究落幕,气数还是尽了。

那么明朝时期能够拥有与世界最先进火器水平同步的红夷大炮,到了清末为什么就跟世界先进科技完全脱节了呢?

清朝立国二百多年,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维持统治稳定,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泱泱大国与世界完全脱节,孤立一隅。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科技发展启蒙完全被彻底掐断。

世界并没有因为中国的止步而止步,在西班牙、英国等西方海盗国家的大航海环境下,由于视野的开阔,对宇宙的观察、理解出现了精细化,科技水平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两百多年的科技代差,导致的中西方巨大差异,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所幸那还是一个基础科技萌芽的时代,加之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才不至于出现英国与印第安人相遇的天人之别。


谢金澎


这个要分几个方面来说。

1.明朝中后期,皇帝希望对外开放。虽然明朝曾经一度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从中后期开始,从皇帝本身开始希望对外开放,用以增加收入。因为仕官集团的反对,只能做到有限度开放。即使这样,在当时世界贸易的1/3以上都和明朝有直接关系,南美洲和日本的白银,绝大多数通过贸易流入中国。而清朝最了解西方的皇帝康熙坚定不移的制定了闭关锁国政策,并且以祖制的形式禁止后世皇帝对外开放。

2.明朝自开国以来,对火器的使用就很重视。中国从宋朝开始就大规模使用火器,明朝更是使用火器夺取了天下。因此明朝一直保留相关的部门和研发机构,军事指挥也结合火器的使用。而清朝自从夺得天下以后,对火器的使用就不再重视,在军事指挥理念上,火器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3.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落后。根据虎门炮台等一些遗留的火器装备来看,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军队的火器落后于欧洲,但落后的并不多,如果合理使用的话,不可能出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样的惨败。而从洋务运动以后,清朝购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清朝军队装备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而且对部分武器拥有制造的能力。可是在鸦片战争50年以后的指挥模式和战争思维来看,仍然保持了清军入关时的指挥理念。


三箭一雕230


没办法,清朝故步自封导致的。

明清两个朝代,虽然政治体制都差不多,但是在科技树上清朝却毁了很多。尤其是在火器的研发上。

清军入关后,由于自己闭关锁国,对火器的需求下降,导致火器的研发一度停止,在加上一个合格的制械局需要的大量的能工巧匠,但是能工巧匠们手艺流传多是代代相传,或者师徒相传,清朝由于需求的下降,相关的技术人员需求减少,也就大大削弱了自己的仿制能力。所以同样是末代王朝,明朝可以轻松仿制红衣大炮,清朝却在仿制之路上举步维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