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歙硯、端硯、洮河硯和澄泥硯因其優良的品質,被中國文人所喜愛,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南宋趙希鵠稱歙硯“細潤如玉”;清徐毅《歙硯輯考》載:“歙石之粹然者,溫潤靜潔,紋理縝密,撫之若柔膚,磨之如利峰,方以端溪,其質其色,無不遠勝。”歙硯的開採綿延數朝,《歙硯譜》載“龍尾山,亦名羅紋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餘里,取之不絕。”一般認為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目前尚有爭議。至南唐設立硯官進行專門管理,宋唐積《歙州硯譜》載“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獻硯並薦硯工李少微,國主嘉之,擢為硯官,令石工周全師之,爾後匠者增益頗多”,李後主對歙硯尤為喜愛,將其與澄心堂紙、李廷珪墨一併稱為“天下之冠”。至宋代,歙硯的開採規模更大,產量也更高。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硯譜》就記載了包括“眉子坑”“羅紋舊坑”“水蕨坑”“溪頭坑”“葉九坑”“金星坑”“驢坑”“濟源坑”“碧裡坑”等多個硯坑。元明清以後雖然開採規模開始衰落,但由於雕刻精細,仍不乏精品。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圖1 明 蟬形荷葉紋雙足歙硯

明蟬形荷葉紋雙足歙硯(圖1),這件硯臺出土於宿州市四鋪,長34.5、寬22.3、高6.2釐米。硯臺整體似蟬形,硯面周邊線條圓潤,硯堂較平,墨池較大且深,弧底,硯首著地,硯背刻荷葉紋,飾有兩乳丁狀足。蟬形硯是仿造自然形態創造出來,流傳時間長,早在唐代,蟬形硯就已經出現,稱為蓮葉硯,宋米芾《硯史》載“堂墓中有得如蓮葉,中凹兩足,如鳳池之制,甚薄,足如棗也”,到了明代蟬形硯更加興盛,安徽博物院館藏明代蟬形硯共5方,多不見荷葉梗,亦無葉脈裝飾,而這件蟬形硯不僅傳承了一般蟬形硯的總體形態,保留了蟬目的深邃、蟬嘴的尖翹、蟬腹的平坦,更融入了荷葉紋樣,硯首、硯池與硯堂連接處採用突出的荷葉脈絡裝飾,逐漸過渡到硯背中間陰線刻畫的葉梗,紋飾主次分明,層次顯然,栩栩如生。該硯將蟬、荷葉與硯臺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並與歙石青黑色澤相映襯,線條流暢,生動典雅。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圖2 明 雙足蟬形歙硯

此外其中一件館藏明雙足蟬形歙硯(圖2),形制十分特別,長28.5、寬21、高5.5釐米。硯石為黑色歙石,整體呈寬橢圓形,四周起邊,邊框內下挖硯堂、硯池,作蟬形,硯池較深、硯堂微凹,弧底,硯首著地,硯底部有兩乳狀足,硯臺整體線條圓潤,蟬的總體形態雖然較為明顯,但蟬首與蟬身明顯簡化,蟬體變得寬、短,呈寬橢圓狀形態,這件硯臺造型簡約、線條粗獷,表現出與其他蟬形硯明顯的不同。蟬的裝飾造型出現的很早,商周時期銅器、玉器等上早已出現蟬的裝飾,“禪(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蟬與荷葉都是古代文人十分喜愛的題材,以示高潔清雅之資,自然也就成為硯臺首選的裝飾題材。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圖3 清竹編紋歙硯

清竹編紋歙硯(圖3),直徑9.2、高1.5釐米。硯臺整體為圓形,小巧精緻,硯緣起窄邊,側壁傾斜,硯面平坦,硯邊及側面、硯底皆刻竹編紋,整件硯臺視之如一竹編小籮,盎然有趣。圓硯起自兩漢,經過六朝的發展,在唐代早中期進入鼎盛,南宋朱晞顏夫婦墓出土的圓形歙硯當是宋代典型圓硯,與之前的圓硯不同,清代更加註重硯體的裝飾,且不乏生活情趣。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圖4 清 隨形蕉葉歙硯

清隨形蕉葉歙硯(圖4),長15.9、寬12、高1.5釐米。硯體刻畫成蕉葉狀,硯背蕉葉紋理生動清晰,硯堂、硯池連為一體,硯池稍深,構思精巧。明清時期的硯臺注重雕刻與裝飾,在歙硯上也表現出同樣的特徵,造型上已經不拘於唐宋時期的風字硯、抄手硯、圓硯等,創造出隨形、橢圓形、桃形、竹節形等多種形態。往往構建硯臺的整體造型,或者直接在硯背處巧妙運用浮雕、淺浮雕、線刻等手法進行描繪,蟬、荷葉、蕉葉、竹節等都是當時文人喜愛的裝飾題材,仿古硯與名人題款硯也明顯增多。安徽博物院藏明清歙硯數量眾多,各種造型新奇的歙硯是該時期不可忽視的亮點。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圖5 清乾隆 御銘詩歙硯

清乾隆御銘詩歙硯(圖5),硯長13.8、寬9.2釐米。硯整體呈橢圓形,前部刻棗核形墨池,下為硯堂,硯堂、墨池周圍皆有凹起的窄邊,硯背平刻銘文“海天初月昇於水,素華朗照清莫比,鄼侯之甎曾無此,誰與題名難議擬,翰筵靜用實隹矣,抽絲啟秘有若是。乾隆御銘”,下有圓款“乾”,方款“隆”,上部側刻“仿漢未央甎海天初月硯”。清代歙硯中名人題款數量明顯增多,安徽博物院藏歙硯中就包括數方乾隆御銘硯。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圖6 清乾隆 御銘仿漢石渠閣瓦歙硯

另一件乾隆御銘仿漢石渠閣瓦歙硯(圖6),硯長15.2、寬18釐米。整體呈瓦形,首部外弧,尾部內弧,下部開圓形硯堂,周起窄邊,上部有陰刻銘文“石渠閣覆,以瓦肖其形為硯也,出於琢,非出冶,友筆墨佐儒雅,思卯金太乙下。乾隆御銘”,下有印章式銘“澂觀”,硯首刻“仿漢石渠閣瓦硯”。這兩件乾隆御銘硯造型都非常簡單,線條也很簡潔,透出古典質樸的韻味。

歙硯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歙硯以其優良的品質受到眾多文人的喜愛,成為四大名硯之一,尤其至宋代進入繁榮時期,開採的硯坑也以唐宋為多,至明清時期,歙硯的造型變化多樣,雕刻更加雅緻,名人題款硯增多,硯已經不僅僅是文房用具,更多的是具有觀賞和藝術審美情趣的存在。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0期《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