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活了12年,为何没有杀回荆州呢?

訫------流浪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史称赤壁之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这次战役在宏观历史长河中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而结果是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赤壁之战的后续是孙刘联军面和心不和,已然出现了嫌隙,而曹操北方已定,皇帝在手,为何他不在赤壁之战后重新凝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呢?

发动战争之前,发动者自然要盘算这场战争的胜率有多少,如果重新凝聚实力再次讨伐,胜率高不高呢?答案当然是不高。

先说说天时,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的精神打击很大。他受打击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一直以来都十分顺利的自己在赤壁的损失,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老了,而且这次战役他失去了他最爱的儿子曹冲,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这位老父亲的精神支柱瞬间垮掉。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彻底平定河北四州。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过半百,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第二年曹操便立刻率军回邺城,说出自己有攻打荆州的想法。然而谋士贾诩说,我们刚刚打完一场仗,应该休养生息,打荆州一事可以缓一缓。但是曹操认为,自己年纪已经不小,况且自己一直都是大捷,军队士气正旺,应当一鼓作气南下,他已经不能再休息几年了。

从曹操当时的决定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对统一天下的信心非常足,决心也非常强,可谓是不胜不归。但事实是骄兵必败,本次失败,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完全没有了当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豪迈气概。

赤壁大败后,曹操赶紧回到北方,因为他怕自己的大败传回北方,会引起众多不服他的势力造反。等到第二年,当曹操稳定了北方后,他再想南下荆州,已经不可能了。南方的局势已经是:周瑜带领吴军攻占南郡,刘备乘机取了荆南四郡,很多刘表的旧部投奔刘备,孙刘在荆州的根基已稳,没有他曹操的一份了。

此时,再想去打荆州,胜率已经不高了。这就是失去了天时。

再说说地利,赤壁大败后,曹操已经失去了好不容易训练好的水军,他的两名水军大都督也在这次战役中被离间计给误杀了。曹操此时没有对长江的控制权,孙刘靠着长江这一天堑,挡住了曹军。此时曹操再想南下已经是十分困难了,那必然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

至于人和,一场这么大的失败,天下人都等着看他曹某人的笑话,他的北方和西边又怎么可能会安定呢?

再加上荆州收编的水军全部报废,陆军也有许多折损,战后荆州爆发全面瘟疫,死亡十几万人,其中还有他最喜欢的儿子——曹冲。原本龟缩淮南山头的袁术旧部陈兰、雷薄等人趁机配合孙权在江淮叛乱,刘备和周瑜联军更是剑指江陵,最后曹操只得无奈放弃江陵,以襄阳、樊城为南线的防守重心。西边半独立的凉州军阀们也逐步造反,先是同样是朝廷所派的刺史邯郸商被武威太守张猛所杀,后来是韩遂等人杀张猛,最后老曹和他们决战。这种局势下,曹操只能稳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已无力扩张南下了。

集权过度的曹操,骄傲自负的曹操,最终也自食恶果,年事已高的他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再也无力南下,抱憾而终。这就是为什么赤壁之战后,曹操不重新凝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邓海春


这个说法不全正确。因为荆州只有南部控制在孙权、刘备手中,北部荆州实际上一直是曹操的地盘。那么曹操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动对南荆州的攻势呢?君山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赤壁一战,曹操损失惨重

我曾在一个问答里有过论述,在赤壁一战中,曹军损失大约在12万-15万人之间,这在曹操军事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大败战。在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夺取荆州的桂阳、零陵诸郡,周瑜则全力进攻南郡。经过一年的血战,周瑜攻克江陵(南郡治所),曹军不得不退过襄阳樊城一线,双方形成对峙之局面。

第二,曹操在水军上的短板,是无法占领南荆州的主要原因

曹操的中原兵团,陆战能力一流,水战则非其所长。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所凭恃的水军,是原刘表麾下的部队,一战基本上是报销了。如此一来,曹操在水战上完全无法与孙吴交锋,甚至无法与关羽的水军争锋。刘备借荆州后,控制南郡,关羽凭恃水军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更显示出曹军在水战上的短板。在尚未建立起一支强大水师之前,要越过长江天险,对曹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曾三次南征,每次都望江兴叹,无功而返。直到司马氏崛起后,占领蜀地,兴修战舰,大力发展水师,最终才得以征服东吴。曹操虽然是旷世名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水军,无法窥视南荆州。

第三,赤壁之战后,曹操改变战略方向,向西北发展。

曹操没有全力争夺南荆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敌人远远不止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过一番休养生息,无气恢复后,把战略目标对准西北。经过几年的战争,到建安十九年完定全平定凉州。之后,曹操亲自率兵进讨汉中,平定张鲁,直接与刘备发生冲突。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夺到汉中,曹操出兵与刘备决战,终不能取胜,汉中终落入刘备之手。除了削平军阀之外,曹操在朝廷大肆清除异己势力,为最终曹氏取代汉室铺平道路。这些因素,都使得曹操无暇用兵于荆州。


君山话史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还有十二年时间,却没有主动再向荆州进兵,是很多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赤壁之战是曹操主动和东吴第一次大规模交战(此前孙策曾派兵攻打广陵),却遭遇大败,心里是很不甘心的。所以,曹操要找孙权报仇的心情要比找刘备麻烦要迫切得多,毕竟刘备是手下败将,还是被曹操撵到荆州。而且,赤壁之战后不久,刘备借到荆州,此时中南五郡控制在刘备手中。曹操要复仇孙权,从淮南进军,显然比较方便,也不受刘备掣肘,还不用面对曾经的最赏识的大将关羽。



而荆州地区,南阳,南乡,襄阳,半个江夏郡地区控制在曹操手里,荆州最重要的城市只剩下江陵和另外半个江夏郡了,从进攻的角度来说,对曹魏不利。比如说江陵,江陵的城防,曹操比谁还清楚,所以当初才派出轻骑兵一日一夜的追刘备,就怕他进入江陵城据守。而如今,刘备已经拥有荆州中南部,羽翼已成,更是难以攻取了。虽然如此,如果条件允许,曹操一样会进攻荆州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环境,形势,让曹操无暇顾及荆州了。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的关系还在,此时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孙权要发展就必须从淮南进取。如果孙权拿下合肥,夺取寿春,曹魏的南面将面临无险可守的境地。所以,赤壁之战后不久,曹操作轻舟,治水军,然后在合肥屯田,建立了一个淮南前线的战略基地,进可攻,退可守。问题是,曹操的对手可不止孙权,刘备,还有西面的马超,张鲁。特别是马超和韩遂据潼关造反,对曹魏的统治是个很大的威胁。于是,曹操来回的跑,关中一被夏侯渊平定,曹操就南征孙权。但是,此时东吴已经在水上建造了濡须坞,切断了曹魏从合肥入长江的口岸。所以,曹操先后和孙权爆发了三次濡须之战,都是失利告终。



曹操之所以没有再次进攻荆州,除了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外,还有一个重要且不可逆的因素。就是,曹操这最后十二年,已经步入年老了,精力大不如前,特别是曹操攻打张鲁时,这种疲态更是显露无疑。这一段,大飞熊已经在别篇分析过了,这里简单一提,由于汉中地势崎岖,曹魏军攻之不下,曹操就闹着要退兵,要不是刘晔,夏侯惇,许褚等人的劝阻,就半途而废了。而且,拿下汉中后,曹操也没有“得陇望蜀”,不得不说,曹操已经是“壮士暮年”了,哪里还有精力,杀回荆州呢?


大飞熊骑士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没有再次挥师南下、剑指荆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曹操垂垂老矣,精力不济


  • 曹操年事已高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就已经54岁了。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三国时期54岁老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均寿命是40岁,而几千年前的三国时期人均寿命很可能更低。54岁的曹操确实是非常老了。虽然曹操之后又活了12年之久,但是一个英姿勃发的曹操和一个垂垂老矣的曹操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

  • 曹操身体不好

曹操有头风病,并且发作频繁,当时只有华佗能有效地缓解曹操的头痛,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却还在,并且随着他身体的老化而越来越难以忍受了。

《三国志华佗传》太祖苦头风,每发, 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 曹操精神遭受打击

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在北方一扫群雄,兵势凶猛。曹操想要挟大胜之威一鼓作气,扫平江南。他当时信心十足,对一统天下充满了希望。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赤壁一战曹军大败而归,曹军短期之内都不能再经略江南。这不但对曹军造成巨大的创伤,也对曹操本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破灭,他知道他此生都不太可能一统天下了。

之后,曹操非常喜爱的儿子曹冲因病去世。曹操更是心中又后悔又悲痛。

《三国志华佗传》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由此可见,赤壁之后,年事已高的曹操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一方面因为事业的大起大落而心生萧索,一方面因为幼子的早夭而心中悲痛,再加上时刻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真的是心力交瘁,精力不济了。

(老年的曹操,精力不似从前)


第二、曹军军力受损,需要休养


赤壁之战,曹操军力究竟损失多少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从中原出兵的曹操损失一定是比较大的。当时曹操与刘备交战本就处于下风,又突然发生了大型的瘟疫。士兵死伤很多。曹操不得已只有撤军。

《三国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在撤军的途中由于江南道路泥泞,士兵们必须去搬运树枝杂草才能使得装备精良的步骑大军通过。有很多疲惫的士兵们陷泥土之中,被踩踏致死。

《三国志注》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因此,不管赤壁之战是否对曹军造成毁灭性打击。曹操的军力受损是必然的。曹军退回中原以后,部队需要修整和招募,粮草也需要重新积累,在这个阶段,曹魏是很难再发动大规模国战的。

(赤壁一战,曹军军力受损)


第三、水军不成,难以成行


事实上曹操已经占领了长江以北的荆州地区,之所以不再继续南下,就是因为有长江天险的阻隔。

中原将领不通水战,中原士卒不谙水性。曹军的水师一直都是短板,而训练水师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原本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交战依仗的就是原刘表的荆襄水军。赤壁之战,曹操水军损失殆尽,以至于撤退途中没有船只运送兵员。

《三国志》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要训练一支能战善战的水军需要消耗巨大的时间,曹操赤壁战败后也曾训练水军,可惜训练日短,不堪使用。以至于之后关羽北伐樊城的时候,汉水水位暴涨。关羽率领水军进攻,曹军却因为没有船只只能挤到地势高的地方躲避洪水,最后自然被关羽攻破,连主将于禁都被活捉了。

《三国志》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

由此可见,在荆州作战,水军是必须的。曹操的水军一日没有打造完成,他就一日不会率大军进攻荆州。否则很可能又会重演赤壁之败。

(欲攻荆州,先修水师)


第四,叛乱不断,疲于应对


曹操短短时间就席卷中原,却也不可避免的留下了许多隐患。

曹操赤壁战败之后,地方上有实力的小诸侯觉得曹操似乎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于是野心家们纷纷叛乱,此起彼伏。

先是商曜在大陵叛变,曹操派遣夏侯渊和徐晃征讨。

《三国志武帝纪》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

然后关中诸将叛变,曹操派遣曹仁征讨。

《三国志武帝纪》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

边境少数民族叛变,曹操派遣曹彰征讨。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

宛城守将侯音叛变,曹操派遣曹仁征讨。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在这个时期还有其他许多地方都发生叛变,就不一一举例。总之这个时候曹操的地盘上是烽烟四起。曹操或遣将出征,或亲自出马。在中原来回奔波,疲于应对。

再加上孙权刘备也屡屡主动进攻,曹操需要在边境屯重兵防守。因此没有精力和兵力再度攻伐荆州。

(叛乱迭起,曹军四处平叛)


第五,解决心腹之患,剪除汉室羽翼


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皇帝一党和曹操一党就摩擦不断。最尖锐的时候汉献帝直接对曹操说,你如果能辅佐我,我必然厚待于你,若是不能,你就废了我吧!曹操和汉献帝的矛盾之尖锐,可想而知。

《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赤壁之战之后,皇帝一党见曹操损失巨大,于是心思又活络了起来。曹操自然不会对汉献帝怎样,但是他却加快了剪除汉室羽翼的步伐。

曹操诛杀了皇后,震慑皇帝一党,借势清除了皇帝身边的势力。使得皇帝在宫中真正的成为了孤家寡人。

《三国志武帝纪》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而汉室宗亲本来有很多王爷分封在各地,这些王爷是一国之主,颇有一番实力。曹操找各种借口废除了这些王爷的封国,大大的削弱了汉室宗亲的势力。赤壁之前,曹操就废除了八个诸侯国,赤壁之后又废了琅邪国。

《后汉书》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

之后,曹操先称“魏公”又称“魏王”。王府在邺城,丞相府在许昌,政令都处于两府,朝廷形同虚设。从此曹操进一步掌握了中央的权利。

赤壁之后,曹操对政治斗争格外热衷,他短时间之内没有办法统一天下,于是把精力放在了清除内部隐患上,因此没有精力再度南顾荆州。

(曹操处死皇后,剪除汉皇羽翼)


第六,调整策略,经略西部


在张鲁占据汉中的时候,曹操就有心征讨。可惜关中诸将叛变,曹操只能转而去平叛。关中诸将叛变后,关中,陇右不复曹操所有。这也让曹操看到了自己在西部控制力的薄弱。于是他亲自率军前往关中,经略西部地区,巩固自己的地盘。

《三国志武帝纪》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

中原遍地叛乱曹操都是派遣手下将领去平叛,可是一旦涉及西部战场,他却亲自出征。可见他对西部地区的重视。从这个时候开始直到曹操死去。曹操一直把很多精力投放在西部的战场上。最后不但稳定了关中,收复了陇右,还击败张鲁占据了汉中。

而之后曹操与孙权的几场战役也是浅尝辄止,见好就收,并不过长江。

比如建安十八年,魏军大胜吴军,俘虏了吴军都督,但是依然止步于长江北岸。灭了孙权的江西大营就撤军了。

《三国志武帝纪》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由此可见,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把他的战略重心调整到了西部地区。而对孙权采取防御的态势,偶尔几次主动出击也是以攻代守。这个时候魏吴交战的焦点通常都在合肥一带。因此曹操就更不可能出兵荆州了。

(西部广袤,几乎是曹魏的半壁江山)


综上所述: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之所以没有再次南下攻伐荆州,是因为当时曹魏治下叛乱迭起,朝廷之中也人心浮动,而曹操已经年老,体力和精力都非常有限,曹操权衡之下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平叛和政治斗争之上,再加上之后曹操军事战略的重心向西部偏移,南部地区主要采取守势,曹军又缺乏水师战船。所以,赤壁之后,曹操再也没有统领大军南下荆州。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三维策论


206年曹操统一北方,公元207年远征乌桓彻底扑灭袁氏势力。曹操开始把目光放在南方,南方首要在天下之腹荆州。公元205年荀彧就讲赶紧收复河北然后南下荆州。三国志: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郭嘉跟曹操商议统一天下方略,认为首要在荆州。傅子: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说明荆州非常的重要。荆州对于蜀汉东吴也是非常重用。诸葛亮在隆中对讲此用武之国。而鲁肃对孙权讲此帝王之资。周瑜吕蒙都曾计划从荆州北上图北方,但都因他们英年早逝而搁浅。



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邺城做玄武池训练水师,为征荆州做准备。七月集结人马征荆州,九月刘琮投降。十二月曹操率水陆军西击孙刘联军。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水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在乌林大破曹操陆军。曹操不得已退回北方。原因在缺粮和疫病。三国志: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但是曹操留下徐晃曹仁等守荆州南阳郡南郡。临走前派刘巴去招降荆州的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刘巴对曹操讲不能让刘备得到荆州。曹操是因为饥疫而不得不退军。曹操于是对刘巴讲刘备如果图谋荆州,我会率领军队打他。 公元209年三月曹操返回豫州谯县训练水军以图再战。这时东吴周瑜程普围攻南郡、刘备南征荆州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四郡。这时曹操没有去荆州是因为还不需要,打刘备更打不到隔着周瑜。因为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多才打下半个南郡。三国志:瑜(周瑜)、仁(曹仁)相守岁馀。七月曹操率军至合肥。除了对付东吴,主要是为了解决盘居在此的地方豪张势力。三国志: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当时曹操忙于解决北方事务并没有去征讨。曹操来到合肥后立马屯田。陈兰雷绪数万人起兵,东吴派人马响应。曹操一边派大将征讨一边跟东吴对峙。雷绪带着自己的数万人马投刘备。三国志: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资治通鉴的说法是五万人)十二月时曹操进不能打败东吴,南郡那边又有失。于是留下臧霸、夏侯惇、张辽、乐进、李典等人守。



曹操短时间内是不会打荆州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元210周瑜就对孙权讲曹操暂时还不会打我们,因为他的后方不稳。三国志: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曹操的腹心之忧就是跟汉献帝的矛盾,或者说是支持汉献帝的帝党跟曹操亲信曹党的矛盾。资治通鉴注:操以赤壁之败,威望顿损,中国之人或欲因其败而图之。后方之忧也有马超韩遂宋建等人。三国志: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东吴还屡屡进攻,曹操不能又同时打荆州吧。曹操是想夺下荆州全境的,这样才能掌控长中游。只要控制了长江中游,可以在荆州训练水军。顺流而下可灭东吴,亦可兼并蜀汉。



曹操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方忧在腹心(内有忧偪) 汉献帝到许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渐加深,原因就是争权夺利。后汉书: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就是说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身边的近侍侍卫都是曹操的人。权力在曹党那里,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非常不满。后汉书:建安元年,拜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国丈伏完)有很多人向汉献帝进言,反正是说曹操不好的事。于是曹操把那些进谗言的人都杀了。汉献帝气的不行于是直接对曹操摊牌。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汉献帝的意思是讲你能真正辅助我就该还政于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抛弃了吧或者把我废了。当时曹操大惊失色,退出后满身大汗。从此之后曹操不再朝见汉献帝了。原因后汉书也讲了: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公元200年又发生了衣带诏事件。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往邺城。从此每次征战回来都不回许昌而是回邺城或者回谯县。三国志:公自淳于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军至谯、军还谯。在征荆州前曹操就罢三公置丞相,把权力集中在丞相府。在此之前罢免司徒赵温、太尉杨彪(三公都做过,五世三公。)、司空张喜等。



公元210年曹操发布求贤令,还公开发现述志令。求贤令大家都知道。述志令主要讲我年轻时志向是兴复大汉、我要报大汉厚恩。交了兵权我就离死不远了。为了国家为了家人不能交权。反正就一个意思我不会篡汉。这时的曹操任丞相兼冀州牧。除了在许昌设置丞相府外,把大本营设置在冀州邺城。并不断的从其他州划出地盘并入冀州。公元211年曹操决定征马超韩遂。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就对孙权讲了马超韩遂是曹操后患。三国志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在曹操征马超韩遂时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曹操派人平定。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马超韩遂。马超韩遂大败,曹操的损失也不小。曹操乘胜追击破安定郡。但这时田银、苏伯在河间郡叛乱,曹操不得已返回。河间郡在曹操的大本营冀州。当时曹操派曹仁率三万多人前去平叛,可见规模也不少。三国志: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七军应该是数万人,可见叛军规模不小。河间郡在冀州,是曹操的大本营。这也是曹操不得不还回的原因。公元212、13、14、15年马超韩遂继续在凉州做乱。



公元213曹操返回邺城后忙着一件事——封公建国。五月封魏公,七月建魏社稷宗庙,十一月任命魏公国官员。曹操是要建立独立于汉廷之外的行政机构,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将。魏公国的官员: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袭、卫觊、和洽、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王脩、鲍勋、钟繇、华歆、王郎、程昱、蒋济、刘放、孙资、刘廙、傅嘏、桓阶、陈群、陈矫、卢毓、和洽、常林、杨俊、高柔、徐邈等。这些人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熟悉,但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这些人几乎在三国志都有传的。这些大多是文臣,武将也是在魏国任职。《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任前将军。称魏公后还兼任丞相,又把丞相府设置在许昌。使汉廷成为空壳子。曹操称魏公,也是在察看是那些人反对他。 公元214年十月从合肥战场退军,十一月就处理了伏皇后等一批人。三国志: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我觉得此事存疑。据魏氏春秋当时伏完把书信给小舅子樊普,然后他向曹操告密的。伏完死于公元209年,伏后给伏完的书信最晚是这一年。樊普事隔五年后才告密?我认为伏后肯定是做了一些不利于曹操的事。



公元215年从汉中返回,公元216年二月曹操回到邺城,进爵为魏王。其间赐死崔琰,罢免毛玠,杀琅邪王刘熙。曹操不会无缘无故的杀掉琅邪王刘熙。后汉书: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有人说刘熙要联络东吴,我没找到这方面的记录。早在公元206年时曹操就把八个汉室诸侯王封国除了。后汉书: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曹操在邺城忙处理了南匈奴问题,把南匈奴分为五部。并派裴潜抚定代郡乌桓三部。资治通鉴:南匈奴久居塞内,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议者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宜豫为之防。 公元218年吉本、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等人密谋起事攻打许昌丞相府营。三辅决录: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必是丞相府长史王必。但是他们失败了,曹操把他们都诛杀了。还把名义上参与救火的百官诛杀。三辅决录: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皆杀之。乌丸反叛,柯比能率数万人观望。曹彰率军平定,当时曹操在长安准备支援汉中。刘备猛攻汉中。南阳郡侯音等人反叛,因为百姓苦于徭役。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激战,曹操援救不利。关羽率军北伐,围攻襄樊。东吴也在进攻合肥。魏讽、刘伟、张泉等人图谋攻取邺城。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关羽)印号,为之支党。(梁、郏、陆浑在洛阳周围,群盗指的是造反的百姓)东吴也发动了进攻。陆机曾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真命大。(还不是因为你东吴偷袭荆州)

第二曹操根本没有空打荆州 曹操除了要应对后方,还要应对东吴的频繁进攻。有人讲曹操老打孙权,不打刘备。这是不对的,那是因为孙权进攻在前曹操反击在后。公元209年东吴在荆州、合肥两线发动进攻。公元211年这时曹操把目光放在关中凉州。曹操早就想解决西边了,因为中原尚末平定。在公元210年时周瑜就向孙权建议取合马超韩遂。三国志: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公元212年东吴迁都建业,为防止东吴侵略淮南而反击。三国志: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十月准备征东吴,公元213正月开战。一个多月就退军了,因为春水方生。淮南十几万百姓跑到东吴去。四月邺城,五月封魏公,七月建魏社稷宗庙,十一月任命魏公国官员。



公元214年五月东吴发动进攻。三国志: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西线马超韩遂宋建也是在作乱。七月曹操率军征孙权,十月就从合肥返回。不过三个月,曹操回去就处理了伏皇后。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征汉中张鲁。原因有两个:1公元214年夏刘备已得到蜀地,须抢在刘备之前拿下汉中。公元214年十一月处理伏后,公元215年三月征张鲁。间隔不过四五个月。2还有就是支援夏侯渊剿灭韩遂等,而且韩遂有跟刘备联合的意图。献帝传载诏曰:韩遂、宋建,南结巴、蜀,群逆合从,图危社稷,君复命将,龙骧虎奋,枭其元首,屠其窟栖。典略:遂谓英曰:“今亲戚离叛,人众转少,当从羌中西南诣蜀耳。”......及夏侯渊还,使阎行留后。乃合羌、胡数万将攻行,行欲走,会遂(韩遂有说病和让部下杀死)死,英(成公英)降太祖。七月进攻阳平关不克,粮尽准备退军。以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实力,不到五个月就面临断粮了。在打张鲁之前曹操就特意准备很多粮草,还得到了武都郡氏人粮草。退军途中误入张卫军营,趁机进攻。东吴也在此时进入合肥。十一月张鲁投降,十二月曹操返回邺城。当时很多人劝曹操攻蜀地。他们没有想过汉中根本无法支撑大军的粮草。再者曹操要回去处理后方。



公元216年曹操赐死崔琰,罢免毛玠,杀琅邪王刘熙。十月准备打孙权。公元217年正月开战,三月就退军。加上准备的时间也就半年。为啥打孙权,那是因为东吴的威胁越来越大了。曹操退军时留下十余万人马留守。三国志: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回去后就处理了夺嫡之争,十月立曹丕为王太子。公元218年吉本等人在许昌起事。刘备举国攻打汉中。乌丸反,柯比能观望。南阳郡侯音等反。公元219年曹刘于汉中激战,曹操弃汉中退回长安。东吴进攻合服,关羽北伐。三国志: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九月魏讽等人在邺城举事。举事的人都是原因荆州的势力。洛阳周围群盗响应关羽。凉州诸郡皆反。三国志:是时,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公元219年五月从汉中退回长安,十月从长安返回洛阳。到公元220年正月才到洛阳。从汉中到洛阳花了八九个月时间。到了洛阳没几天曹操就死了。曹操临时前下了一道遗令。三国志: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



第三:不争一朝之忿,知难而退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时。魏明帝想伐蜀,大臣孙资反对。三国志裴注: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就是说蜀汉东吴是凭地利阻碍统一。蜀汉邓芝使吴时就对孙权讲: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魏国大臣反对伐蜀、吴的理由也有提到这个。诸葛亮就曾讲东吴不能越过长江,就跟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原因是一样的。汉晋春秋: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曹操的军队战力是很强。在南方江湖众多,西南山岩多。曹操的骑兵根本发挥不出战力来。曹丕三次伐吴,均无功而反。伐吴将领有:曹真、仁、休、夏侯尚、张郃、徐晃、蒋济等。这些都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的宿将。



曹丕认为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据魏氏春秋:文帝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曹操不打荆州原因有长江天险、成本太高、南土下湿,必生疾疫、进退不易、曹魏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等。曹操虽然跟孙权打,但是从来没有越过长江的。蜀汉控制的荆州控长江中游。据读史方舆纪要:三峡,起自四川夔州府奉节(蜀汉永安)、巫山二县之东(南郡巫县),达于归州(南郡秭归县)、夷陵州之西(南郡夷陵县),连山叠嶂,隐天蔽日,凡六七百里详见西陵下。荆州的长江之险是胜过杨州的。曹操打孙权时,傅干表示反对。九州春秋: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傅干还表示打东吴,我们的军队并不能发挥战力。九州春秋: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吴时看见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吴录: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



曹操在公元208年、公元209年训练过水师外,之后并没有记录有训练水师。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时,汉水暴涨。于禁就是因为没有水师而全军覆没。三国志: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打告水师成本是非常之高的。而北方不常用船,其技术也是不如南方的。晋书: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南方也是多疾疫的,特别是曹军皆北方人。而孙刘的军队皆是南方人,是不怎么受影响的。赤壁之战前周瑜就预料到了。三国志: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结果曹操也因此不得不退回北方。三国志: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曹操死后,魏丕伐吴差点攻下江陵了。也是大疫不得不退军。三国志:城末拔,会大疫,诏敕尚(夏侯尚)引诸军还。



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只有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而战。南方水师随时能切断南北。而越江而战的魏军将成为孤军。进不能拨城,野无资。退路已断,岂可战乎?魏国伐吴时,曹休上书要救渡江而战。曹休一路有十多万人。三国志: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而东吴防守的应在数万人。三国志: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当时曹丕吓的立马派人去阻止。董昭讲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的要诸将都有。但是谁愿意寻死路呀。三国志: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曹休还没有渡江,东吴水师就来了。三国志: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公元213年曹操打东吴不得不撤退,打了一个多月就退军了。因为春水一来江河湖泊水位暴涨,利于水军作战。偏偏曹操的水军就不行。



公元222年魏国伐吴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一路。当时江水浅,魏军搭浮桥过江。魏军围南江陵。当时人人都认为定能攻下江陵,董昭认为赶紧退军才是。三国志: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东吴真的在准备烧桥,十来天后长江暴涨。虽然魏国退的快但损失也是不小的。三国志: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 曹仁一路数万人从濡须进攻,东吴朱桓五千人。曹仁攻入濡须洲中。蒋济认为不可,那是死路。三国志: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后来曹丕亲率大军伐吴,看到东吴水师的阵容和江水暴涨。只能隔江饮恨而回。三国志: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江水暴涨是对不习水战的魏军非常不利的。三国志: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这些情况曹操非常清楚的。 北方人不习水性,自然也就难以打造一支强大水师。



到了司马昭时决定趁姜维避祸沓中,刘禅之暗。先灭蜀汉,再顺江而下灭吴。就是要在蜀地打造水师,顺江而下灭吴。公元272年就司马炎让益州刺史王濬在江州打造水师。动用万人,历经七年打造了一支强大水师。陆抗得知上疏吴主:若敌汎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在晋准备伐吴前,吴人在长江铁锁横截,又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公元279年晋水陆并进伐吴。王濬率八万水师顺江而下。晋书:臣所统八万余人。吴人沈莹认为晋国水师才是成败关键。只要击败王濬,其实晋军皆不足虑。晋纪:晋之水军,必至於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孙皓听说王濬的水师强大,于是请降。晋书: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西晋能灭吴,水师是关键。刘禹锡有诗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所以说并不是曹操不想夺下荆州全境,而是内有忧偪、抽不开身、知难而退。


小鸿哥


这个时候曹操虽然是活了这么多年,但是当时魏国已经是非常虚弱了,而且你知道这个时候不宜再打仗了,必须要休养生息,魏国拥有这么好的地盘,拥有最多的人口,只要好好休息的话,必然是能够发展起来,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更重要的是曹操已经老了,他早已经没有当年的雄图壮志,他只想要好好休息一下,最终是放弃了。

再加上蜀国和吴国都非常厉害,自己都不去攻打他们,他们都来攻打自己,自己都无法进攻,只能够被迫防守,这个也让曹操感到非常憋屈,现在不是最好时机,自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三国风雨,自然是知道应该去的时机,尤其是赤壁这一战,彻底的把他打傻了,他再也不敢去轻举妄动。

曹操已经老了,他不再是想开疆阔土,而是想要休养生息,把这个国家打得更好,然后一切都交给他的儿子处理。

曹操以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英雄,在三国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差的,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利,但是对于别人来讲,这只是一种耻辱,自己身为宦官的子弟从小遭受了很多的白眼,但是他却没有放弃,最后还是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去反抗董卓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到后来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基业,一步又一步的走向了成功。



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在,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钏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


但是曹操还是一个人,他拥有自己的特点,也拥有所有人都拥有的特点,那就是当自己即将要成功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再一次混乱起来,最终是没有把握时机,在赤壁这一战之中,曹操被刘备和孙权打的落花流水,最终导致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自己的实力顿时是打得快不成样子了,要不是刘备和孙权闹了矛盾,可能曹操就被消灭了。

老曹现在唯一能够想的就是要赶快恢复起来,不然的话现在都没有那么强大军队去消灭刘备和孙权了,尤其是消灭孙权的话,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不然的话自己再怎么做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他这几十年来都是在忙着恢复元气,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的,偶尔也要抵抗一下孙权和刘备的进攻。

你们认为曹操到底是有多么怂了,欢迎在下面评论。


汪公说


赤壁之战前,曹操一扫北方,对手只剩刘表孙权张鲁以及刘璋。兵力士气达到巅峰。收编荆州水军后,更有横扫江东一统天下的底气。

赤壁之战改变格局,天时地利人和在曹操余生,都不再有。

而刘备以荆州为基础,建立蜀汉根据地,与东吴联盟后,曹操已无绝对优势,发动多次局部战争也没取得突破性进展。留下生子当如孙仲谋论断后,再也没与东吴开战。汉中争夺未果后,只有退守长安,休养生息。



蜀中快客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惨败,实力大为损耗,需要时间恢复。赤壁之战后曹操好像比以前更忙了:刘备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孙权多次想攻下合肥北上中原,西边还有马超这个劲敌。这几个对手没有一个是好收拾的,曹操直到去世都奈何不了刘备和孙权。况且刘备占了荆州以后向西夺取了益州继而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关羽又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打算迁都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清除了马超和张鲁这两家的势力,面对刘备和孙权的结盟基本上却是处于防御的态势,没有精力和实力再次南下攻打荆州了


立志成虫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83万大军丧失殆尽自己差点都回不来,之后曹操因识破马腾刺杀之计将其诛杀,在西凉的马超得到消息后和韩遂一怒之下攻陷长安锦马超之名响彻天下,虽然最终曹操用离间计使得韩马反目,但曹操打的是割须弃袍渭水避箭好不狼狈,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好几年才把马超赶去汉中,另一边东吴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在孙权的带领下和曹军张辽在合肥打的不可开交,连东吴大将太史慈都阵亡,曹军几乎两线同时作战,那还有时间去管荆州刘备,曹仁能守住襄阳就不错了,还有一点就是曹操明白只要荆州在刘备的手里,孙刘联盟就不可能达成共识更不会真心合作。


小颖說


你这就是动了曹粉的伤心事了。

曹粉为了吹曹操,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是不敢提的。

赤壁之后,曹老板不仅打了荆州,而且还打了三次,三次濡须口战役都以曹老板的失败而告终,最后曹老板说了一句认怂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中间还抽空被刘备在汉中搞了一次。

孙十万被张辽八百人大破,还能把曹总虐成这样。这张辽还好是曹魏的,要是是蜀汉的,又有人要说被诸葛亮打压了,可曹操打压张辽,没人敢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