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说到读书,当前,我们身处于一个跨越的年代,传统世界和网络社会的更迭,使得传统和现代的阅读方式在当下融合。书香,带着传统生活的印迹,持续温暖着人心。而在互联网发展的带动下,读屏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从油墨到读屏,无论选择何种阅读方式,书籍带给人们的总是无穷的力量。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01

蜿蜒在岁月里的悠然书香

前阵子搬家,妈妈发微信给我:“你那些书原封不动搬过去了,放心吧。”

微信里她附图一张,厚薄不一的书整整齐齐码在崭新的书柜里,年少时的记忆穿过岁月长廊扑面而来,正面击中了我日益为生活琐事淹没、已经很少回忆过去的内心。

不知何故,我自小便对书有种难以名状的热爱,无论去往何方,目光总会像雷达般牢牢锁定放眼可及处一切印着文字的纸张。所幸父母皆是爱书之人,家中藏书颇多颇杂,六七岁时我甚至在柜子里翻出一本厚厚的手抄版《牡丹亭》,泛着毛边的纸张上蓝黑墨水已晕染得有些模糊不清,但那跃然入目的清秀字迹我认得,它们属于我妈妈。

献宝似的拿给妈妈看,她揽着我讲了许久她的年少岁月,讲那时物资极度匮乏,没有复印机,遇到心爱的书常要通过手录方能流传。只可惜温情太短,讲完后她便严肃地说:“你年纪还小,少看这些。”然后便收走了我才看到“惊梦”的戏曲,令我后悔不迭。毕竟当时年幼,我《牡丹亭》未及读完,便都付与断井颓垣。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家里禁止我看的书并不独此一本,《红楼梦》我才读到一众小儿女雪地炙鹿肉便被妈妈秉持着“少不读红楼”的理念让它去同手抄本《牡丹亭》做伴。可世间最让人心痒难耐的事莫过于读书未尽,那被束之高阁的书像枝叶葳蕤的秘密花园,在高墙之后飘香十里,牵人心魂。

不久后便是暑假,去舅舅家做客时我独自在一间空置的杂物房里左翻翻右翻翻,忽然看到一本露出一角的旧书。屏息抽出一看,繁体的“红楼梦”三个字赫然在目。

书页间泛着一股尘封的枯朽气息,翻动纸张便有灰尘伴着纸屑翩然从中飞出,大约年代实在太过久远,文字还是古老的竖排印刷,阅读起来甚为不便。但想知道故事结局的欲望甚于一切,因害怕这从天而降的惊喜再被收走,我把自己关在衣柜里借着手电微弱的灯光看书,实在无法呼吸就打开门出来换换气。这一看就是几小时,其间错过了午饭与爸妈焦灼的呼喊,等我终于满头大汗出来时家里已经因为遍寻我不得而闹翻了天,险些惊动警察同志。

自那场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后,妈妈便不以年龄为意,允许我自择书目。少年时正宜开眼看世界,更别提书中几乎有一切向往的春与秋、山川与河流。无奈零花钱有限,于是高中时软磨硬泡地求妈妈给我买电子词典与手机开始无纸化阅读,其后电子书经年累积,竟达两千万字之巨。

手机阅读固然好,但也有其美中不足之处,屏幕毕竟不及纸张给人的视觉享受,且实在过分损伤视力。想必与我有同样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后来Kindle问世,水墨屏幕不但与纸张阅读感极相类似,更难得是不伤眼睛。商城里正版电子书不过几角一元,出门时揣进包里亦不过百来克,像一个轻薄的私人移动图书馆。大学一次回家,爸爸看我捧着Kindle不愿释手,一时好奇来细问端详,这一下激得他拉着我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叹良久他大学时代看书之难。借一本书往往要跑遍全市。

爸爸捧着小小的Kindle由衷赞叹:“你们这代人是真的赶上了好时候。”

时代发展,岁月更迭,原本一些满占青春的东西现在已经几乎被遗忘,比如手抄书籍,比如为一本书遍寻图书馆而终于可得时的欣喜。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将来也许会有更多文字载体,但不变的是对阅读的殷殷热望,是文字带给人类的永恒喜悦,它们蜿蜒在一代代人的骨血里,永不消逝。(陈旻昊)

02

凝固阅读时光的书报亭

作为一名喜爱阅读的人,回首过往,俨然发现,传统的阅读方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改变。

记得我读初中那会儿,市区的每条大街上,几乎都有一个军绿色的书报亭,窄小的空间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新出版的书刊、文具、办公用品,还有饮料、手机充值卡等。老板会把最新的报纸杂志放在显眼处,过不了多久,就会吸引大批人过来。“杂志终于更新了,等了好长时间了。”

那时人来人往,书报亭是一个人气极高的地方。有的小孩子喜欢看漫画,可是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总会先跑过来看看过过瘾,然后隔三差五过来看书有没有卖掉;有几个英语教师,经常来买《21世纪英语教学周刊》回去学习。久而久之,这个小小的空间似乎有一种魔力,收获着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的喜爱,这里有他们温馨的问候、久违的等待、浓厚的兴趣还有对知识的渴望,是一个念想、一种习惯、一种牵挂。每次上学下学经过,我都会想,假如哪天天空淅淅沥沥地飘着微微细雨,我会不会端起一台相机,记录下这因阅读而凝固的时空呢?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长大后,我经常出去旅行。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总会习惯地跑到书报亭买一份当日的报纸,然后倚在那些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书报亭旁,短暂地与世隔绝。那个时候打出租车,司机也会经常询问:我能不能在前面的书报亭买本杂志或者报纸?每次遇到这样的请求,我总是微笑着说,当然可以,去吧,不急。遇到司机大哥这样的请求,总是让我从心扉里多了一份对阅读的感动,一份从心底里对文字的敬畏。这座城市的司机在车上似乎不太习惯放一些爆炸的音乐,不太喜欢跟顾客一起吹牛,只是在车里放着一份报纸,让顾客闲暇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多年以后,那些随处可见的书报亭,不经意间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的孩子渐渐已经长大,那些中老年人也开始慢慢老去,书报亭变得静谧无声。曾经那些攒动的人头、爱看漫画的小孩、教英语的女教师早已难觅踪迹。我行走在偌大的汕尾市区,高楼林立,人群拥挤,可惜已经看不见几家书报亭了。好不容易遇见一个书报亭,停下来和书报亭的老板聊了会儿天。老板直摇头,感慨道:“你读初中的时候报纸可以出到100多个版面,那时候的《青年文摘》《科幻世界》《参考消息》刚刚上架就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可现在呢?每人一部手机,谁还看杂志报纸啊。我啊,等合约一到期,也准备改行了……”

跟老板聊完天,已近黄昏。我一个人开着车晃悠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跟随车窗缓缓退后的高楼大厦,终于承认,书报亭已渐渐消失在茫茫人流中。这个小小的空间、小小的温存,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陈景鹏)

03

岁月更迭,不负韶华

从识字开始,书对我的吸引力就很大。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会儿爸妈工资低,家里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分钱都算得紧紧的,根本没有那么多闲钱来买书,所以看书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格外珍贵,任何能看书的机会都不肯放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课本和电视,只有它们才让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接触到未知而新奇的另一个世界。

我老家是一个小县城,那时就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那是我每次路过都会特意放慢脚步多看几眼的地方。想看的书太多了,没办法都买,就只能周末偷偷跑去“蹭”书看。现在想来很不好意思,那哪是看书啊,简直就是“地下斗争”:店员会不时在店里走来走去,发现有不买只看的小孩子就会礼貌地“请”出去。而我久而久之也摸索出了一套“对敌经验”,首先进去的时候得是理直气壮的样子,然后尽快锁定“目标”,假装随意而快速地翻看,还得在书架之间打游击战,才能在被店员发现之前多看一些。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县城里开始有了租书店,给十几块押金,花一块钱就可以借一本书,我欣喜若狂。由于借书的钱是和时间挂钩的,所以那段时间练就了我飞快的阅读速度,一个学期下来不只和老板混了个熟透,连租金都给我减了半。

但发展是飞快的,自从上了大学之后,这些我无比熟悉的书店就渐渐冷清下来,最后一个一个地消失了。其实我是能理解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满天飞,极大地冲击了实体书的存在,连我自己都因为好奇而买了Kindle,确实仿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而且容量大,携带方便,还不累眼睛。

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外婆虽然不识什么字,却在勉强支撑温饱的情况下咬牙坚持供每个儿女念书,在她心里,孩子只有念书才有出路。

和梦想着各式各样书籍的我不同,那时候的母亲最想要的,只是一本字典。然而看着家里的境况,懂事的她根本没法开口。后来是舅舅知道了,硬是从自己的伙食费里省下了7毛钱给母亲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母亲如获至宝,小心使用,从小学用到了高中,快翻烂了都没有舍得丢。

母亲在说这些事的时候声音低沉,短短的话语里仿佛承载了岁月的重量。

现在看书的方式越来越多,甚至累了,都不用自己看,直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可以听有声书。

家里小侄子八岁多了,如今的小孩平板电脑玩得飞快,已经学会在上面自己找APP看书了,图文结合,非常丰富。

周末的时候我会带小侄子去书店,现在的书店很大很漂亮,一个个书架整齐陈列,还有专门的座椅和阅读区,再没有店员会来赶人了。很多人都捧着书在那儿看,或坐或站,脸上都是很认真很投入的表情。不自觉地,我也会融入其中,找一本书来看,和一行行文字相处,感受将自己投身其中,不觉时间流逝的奇妙感觉。

很高兴无论书的种类如何增多,看书的方式如何变化,有些东西也一直传承,丝毫未改。

岁月更迭,书香依旧,卷中经年,不负韶光。(刘玥)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补充阅读: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阅读的交织,本身就是这么美好

在当下,阅读已如呼吸一样渗透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

如今,在疾驰的列车上,在无聊地排队时,抑或是在车站等待时,会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阅读,充分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为贫瘠的大脑播撒下智慧的种子。而以前会在静悄悄的深夜,在迷人的暖黄色灯光里,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然后,享受阅读。这样恬淡而琐碎的时光,平凡而又诗意,恬静而又幸福。如果问我是否怀念过去书香,是否拥抱方便的新技术,我想说两者兼可得。这就是阅读交织的美好,简单而又温暖。

网络电子阅读与书香阅读的交织,不但能帮助现代人有效地把握生命里琐碎的时间,而且能让人多一些选择阅读的权利。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网络电子书中,在一些即时互动的论坛上,可以吸收到很多新事物,赶上时代跃进的步伐。但是,总有一些经典会让人永远不会忘怀。这些经典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褪色,而是在一次次地砥砺中愈发光亮。浓缩的一本本书,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伴随着翻页时纸张之间摩擦发出细碎的声音与淡淡的墨香,我们的心仿佛与这些大师的灵魂产生共鸣,进而结出一个个思想的果实。

在平凡而又琐碎的小时光里,我们可以拿起手机,进行网络阅读,更新我们的大脑内存。在安静诗意的流年里,一定不能放下的,是传递心与心的力量的书香阅读。这些阅读的交织,能在不经意间,产生无数的美好。

林徽因能“安静地在内心种一抹修菊”,我们一样也可以。书香阅读能让我们沉静心灵,诗意地栖居在阅读之境中。电子阅读能挑起我们兴奋的思维,在激烈快速的思维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二者相辅相成。阅读交织,本身就是这么美好。(刘慧)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来源/网络

大家都在看

「世界读书日」从油墨到读屏,书香依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