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一个英国人每天挤公交"偷学"陕西方言,到底为了啥?新华社关注此事

近日,新华社、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纷纷转载一篇题为《陕西文学的英国“摆渡人”》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罗宾·吉尔班克。他究竟做了什么成为陕西文学的“摆渡人”,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西北大学的这位副教授每天挤在311路公交车上“偷听偷学”陕西关中方言。10年里,罗宾向欧美陆续翻译超过150万汉字的中国文学作品。

临近春节,学校已放寒假,不过罗宾每天仍会去办公室,和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一起工作8小时,翻译近5000个汉字。罗宾说他在中国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个英国人每天挤公交

罗宾与院长胡宗锋(右一)一起利用寒假时间翻译文学作品

罗宾与西安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罗宾对西安的印象只有兵马俑,至于兵马俑背后的历史,他并不太了解。

“在中国老师的介绍下,我来到西大应聘,突然就爱上了这里。”罗宾说。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后,罗宾开始阅读英文版的《诗经》等经典。同时,他发现陕西的关中方言中有许多表述都来自古代汉语,这更增添了他研究陕西方言的兴趣。

一个英国人每天挤公交

罗宾和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们在探讨陕西方言的英译方法

20世纪90年代,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陕西文学作品的诞生,也使陕西作家群在中国文坛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这些作品中有大量的陕西方言,如何将方言译成能为英美读者接受的英语,一直是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

为突破这一“瓶颈”,罗宾除了每天坚持坐公交车通勤之外,还跟着胡宗锋一起到陕西不同地区采风、调研,体验当地人的生活,通过游历,罗宾对陕西乃至中国文学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个英国人每天挤公交

罗宾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英国人更渴望通过阅读中国小说来了解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不只局限于名人回忆录,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作家。

利用偶尔回乡的机会,罗宾找到了位于北约克郡的山谷出版社。2017年5月,山谷出版社一口气买下贾平凹、红柯等7位中国作家的7部当代中国小说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形式出版物的英文版权。目前,这套《陕西故事》中的3部英文版小说已经出版,剩下的作品也将在今年陆续与英国读者见面。

一个英国人每天挤公交

罗宾与院长胡宗锋展示与英国山谷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三本陕西作家小说

“目前销量在英国非常不错。”罗宾说,陕西作家的作品在英国出版后,BBC都要求通过他联系原作者进行专访。

从2010年与胡宗锋合作翻译的贾平凹作品《黑氏》登上美国《新文学》杂志开始算起,罗宾与胡宗锋携手翻译的中国小说作品已经超过30部。除了译著外,罗宾还准备在2018年出版两部中英文双语作品:《探究中国》和《罗宾眼中的陕西》。

“我的首要原则,是希望能让更多欧美人读懂中国小说。让更多英国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罗宾说。

一个英国人每天挤公交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陕西文化走向世界,这位英国人在默默地做着贡献。罗宾的故事也感染着我们,为发扬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注:素材来自西北大学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