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泉港遇见蒙古村

在泉港、仙游、惠安三县(区)交界处的深山里,即涂岭镇小坝村一带居住着数千名姓“出”的村民。这字“出”字就是“出入平安”的“出”。听众朋友,“出”这个姓,是在中国百家姓中找不到的奇特姓氏,它在泉州这带的深山里隐匿了五百多年之后,终于又再现了蒙古族人的本来面目。

泉港遇见蒙古村

他们姓“出”。在小坝村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哺育了2500多名族人,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数的90%以上。他们在此落脚数百年,悠长的岁月冲淡了最初的记忆,与当地人通婚,说起了地道的闽南话,仍有一份“不肯忘却的纪念”,写在每一个族人的身上,那是天性中的豪迈与骨子里的高贵情怀。

泉港遇见蒙古村

泉港遇见蒙古村

泉港遇见蒙古村

泉港遇见蒙古村

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有个洪厝坑自然村,衬里有一座“二进三开间”的明代古建筑,这座古建筑的门匾上书“出氏家庙”四个大字。大门对联云:“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家庙为二进木石结构建筑,中间有天井,中厅悬“忠节”匾额,左挂“进士”、“文魁”,中梁挂有“解元”等鎏金横匾多块。厅堂对联云:“一案/拱门楣/预占/遇试/皆一,三台/壮屏翰/早卜/达尊/有三。”从这些匾联可以看出,“出”姓来历非同寻常,而且隐姓埋名之后又曾显赫再起。

泉港遇见蒙古村

泉港遇见蒙古村

如今的“燕山出”族人,依旧保留着蒙古族豪迈、好客的性格,家家自备酿酒,有客前来,邀他满满喝上一杯,好不快哉。只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出氏一族的生活,除了不过元宵节(据说,可能忌讳与“元消”谐音)外,早已与汉人无异。最让出氏后人们遗憾的是,身为蒙古后裔,他们丢失了太多的民俗文化、礼仪。为了重拾根本,出氏族人准备组团前往内蒙古,念祖寻宗。与此同时小坝村准备打造成富有蒙古元素的特色村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让远方来客见识一下“海滨蒙古人”的风采。

泉港遇见蒙古村

泉港遇见蒙古村

  根据《元史》、《明史》和《出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出姓祖先是元朝的开国功臣、成吉思汗的义弟、爵封鲁国公、太师的重臣木华黎。出姓祖先七世之前世袭爵位,他们多为元朝的征战平乱而亡,年纪都很轻,甚至有的三十几岁二十几岁就战死。到了八世祖纳哈出,恰好遇到元朝灭亡,纳哈出就投降明朝。明太祖看他是名臣的后代,就让他回蒙古去。纳哈出回蒙古后就在金山聚兵反明,几次进兵辽东。明朝大将冯胜率领大军围攻纳哈出,纳哈出又投降了。明太祖再次宽恕了他,还封他为海西候,让他跟着傅友德征战云南,结果纳哈出死于途中。纳哈出的长子察罕随明太子朱标的妻舅蓝玉造反被杀,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是当时在福州府屯固守边。他怕受哥哥牵连诛夷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尊纳哈出为“不归公”,即出家人死于道中不归之意,又不忘本族宗祖纳哈出,可见用心良苦。佛家奴后来辞官隐居在惠安九都象狮(今后龙镇上西村),又由象狮迁居涂岭镇新厝村,再从新厝村迁居洪厝村,遂定居下来,为使子孙不忘蒙古血统,故以“燕山出记”作为郡号。长期以来,出氏蒙族族民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并能崇尚文明,重视教化,取得了诸多的荣誉。清乾隆年间,出氏后裔出科联,高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耀门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