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美!贵州省5个“中国特色小镇”有这些特色

2016年10月14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花溪区青岩镇

青岩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南郊,是花溪区南郊中心集散地、中国特色小镇,拥有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青岩古镇。青岩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中华诗词之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岩古镇,城内3平方公里范围,文物景点近百处,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初,设屯堡。天启年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青岩古镇祠宇林立,建有九寺、八庙、八牌坊、五阁、三洞、二祠、一院、一宫、一府等建筑,城门内外原有8座牌坊,现存3座。还有一世界珍稀树木“青岩冷杉”和三叠系的古生物化石山。青岩古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多种宗教和谐共处,形成其独特风格。

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青岩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

主要景点状元府、赵公专祠、石牌坊、文昌阁、青岩万寿宫、北城门、定广门、名人故居等等。

六枝特区郎岱镇

六枝特区郎岱镇位于六盘水市东部,因牂牁江的狼山(即老王山)和城中的岱山而得名,总面积98.42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余人,一直是周边乡镇的商贸服务文化中心。郎岱镇交通便利,境内有晴新线、郎洒线、郎中线、郎关线以及建成通车的水黄高等级公路,有六枝特区南部“交通枢纽”之称。

郎岱镇被市、特区定位为六枝第二中心城区,是贵州省重点小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和六盘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是大连市政府对口帮扶六盘水市建设的中国凉都原生态农产品科技扶贫加工示范园区。

郎岱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英矿、石灰石、铁、砷等,其中煤蕴藏量10亿吨,石英矿7000万吨,石灰石分布遍及全镇。农业产业化稳定发展,郎岱农业产业园引进企业22家,种植蔬菜8000余亩、种植经果林1.4万亩,茶叶和猕猴桃基地正在育苗;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区原煤完成115.46万吨,水泥完成25.77万吨;建成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十万头商品猪基地、万亩优质经果林基地、特色养殖基地四大基地。

郎岱古城始建于明朝初年,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打铁关,不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而且还是滇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相传古夜郎国王曾多次在这里巡查、督战,故有兵家必争之说。郎岱古城风貌和空间格局基本完整,古镇中庙宇16座,先保存完好的尚有观音阁、财神庙、龙宫祠等。古城中的木城址碑、古城墙、民居、兵役局、观音阁、江西会馆及文笔塔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双坡重檐,二架招梁,缕空柱础,木石精雕为全省少见,高低起伏的重檐封火墙,双坡青瓦屋面,青砖粉墙及渐进的小天井和后花园更使古城引人入胜。

郎岱镇有夜郎文化旅游园和牂牁江风景名胜区,还有郎岱八景(东山朝霞、南岳飞仙、西陵晚渡、北驿文峰、云盘古树、月朗平桥、岩疆锁钥、陇箐连云)。

仁怀市茅台镇

茅台镇位于赤水河畔,是贵州省仁怀市下辖镇,也是全国小城镇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称号。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后逐步开发,历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茅台从此有了名称。

茅台镇,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遵义和赤水的通道。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

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清朝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各地,茅台镇因此名声在外,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茅台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并逐渐名声大振,渐渐声望胜过了盐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

茅台镇境内资源独特,微生物体系奇异,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以盛产美酒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是中国酱酒圣地,出产的贵州茅台酒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拥有悠久的历史。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年产酱香型白酒已达3万吨,酒类品牌近千个,从业人员上万人。

茅台镇有国酒门、天下第一瓶、国酒文化城、红军烈士陵园、红军渡河纪念碑等景点。

西秀区旧州镇

旧州镇是安顺市西秀区所辖的一个镇,位于安顺市东南面,镇域面积11695公顷,总人口40729人。2006年获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获批准授牌。

旧州镇境内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可开采度大的有原煤、硅酸盐石、页岩石和高钙石灰石。

旧州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镇。由于传入江南较为先进的农垦生产技术,境内田畴平坦,水源充足的地理优势得以开发利用,培育了旧州“珍珠米”品牌,形成了优质米、优质山药、优质折耳根种植基地,有安顺“米粮仓”、“小江南”的美誉。

旧州镇境内手工业历史悠久,明初就出现桑蚕种养业,清代时中等以上的家庭妇女皆从事纺织业。境内工业企业最早是出现于晚清同治年间的鞭炮制造业,100多年来维持2000余人就业的分散民营企业,次之为发电业,因旧州镇人口上千户,1959年就出现过发电业,再次为旧州农具厂,该厂始建于1957年,到1974年发展成拥有114人,分成银器、炸药、爆竹、水泥车间,成为拥有专门办公生产用房的综合性生产企业,最高峰为1977年,成为安顺县最大的器具生产基地之一,1978年,因其炸药车间火药爆炸事故而倒闭。旧州水泥厂原建于1958年,到2002年达到年产水泥10000吨,拥有职工110人。

旧州,古云“安顺州”,是安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其东门外有碑记“今云黔地,古云梁州”。古集镇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原名安顺州。历史记载:旧州原是安顺州所所在地,顺帝十一年,置安顺州,成化吵徙安顺州于普定卫,从此安顺州才迁入今日的安顺城。古旧州城内有钟鼓楼、清元宫、万寿宫、城隍庙、胡广庙等古建筑,同时私学和官学众多。

雷山县西江镇

西江镇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利用水资源建小水电站8座,装机1695千瓦。目前探明的矿点有开觉和白水河硅矿各1个,主要含砷、铅、锌等。开觉矿点可供开采50年以上。其他自然资源有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颇为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85.15%。

西江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使其名声响应国内外。其中“千户苗寨”西江村是全镇乃至全县目前最大的行政村,被称为国家级露天博物馆,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特色村、中国乡村旅游 “飞燕奖”最佳民俗文化奖及最佳景观村落等荣誉称号,获得了“多彩贵州”十大品牌和百强品牌殊荣。

千户苗寨由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这里曾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根据西江“子联父名制”推演,如今在这里的人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孙。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苗族占到全寨总人口的90%以上。因此,西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民居建筑、宗教礼仪、信仰禁忌、饮食着装、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西江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银饰工艺精湛驰誉全国。苗族刺绣创作夸张,色彩鲜艳,绣制的珍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这里是芦笙的故乡,“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是雷山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习俗的体现,而西江又是节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等。

全镇共有农家乐接待户123户,民族商品店498户,直接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达1500余人。2012年前来西江镇观光旅游的的游客突破25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