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黄河为什么几字形绕开陕西?

美洁日化用品批发


黄河中游“几”字型,我们早在地理课程上就学过,最初由西向东过了兰州以后,向北转向穿过宁夏到达内蒙古的巴彦淖尔重新向东,再到达呼和浩特的托克托县后南下,以此也形成了山西和陕西的边界线。黄河几字形绕开了陕西,自甘肃兰州以后之所以没有继续向东而转北,是因为兰州东部地势高于北部。或许从平面地图上看,兰州黄河向北转向的拐角处以东的榆中县看似很平,黄河可以继续向东径流,并且向东南过了定西不远就是渭河的发源地,黄河有可能并入渭河直接向东,但其实兰州黄河拐角处以东比向北的河道区域海拔高了一百多米,兰州以东分布着陇中高原、六盘山脉等,河水根本流不过去,而且定西境内还有多条河流反而是向北汇入黄河的。
再看一下黄河过兰州向北转向后的地势条件,从兰州往北河道有很多小型地质构造形成的凹槽“地堑”(盆地、小平原),这些区域的海拔相对较低。历史上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撞击,我国西北隆起形成高原、山脉,比如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等,而在山脉隆起的同时,山体之间大概率形成断陷盆地,黄河向北大部分就是贺兰山脚下的断陷盆地径流,比如银川地堑(西套平原)、后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等。
而黄河过了河套平原,在呼和浩特的托克托县又向南折返,则是因为此处再向东便遇到了黄土高原上的吕梁山脉。山西境内的吕梁山、太行山多呈南北走向,与云南北部的横断山脉有点类似,所以河流在此也是南北走向,黄河如此,山西的汾河也是如此,汾河在南端的汾河谷地汇入黄河,再向南绕过中条山与来自关中盆地的渭河汇流后奔流向东,几字形便形成了。

可以说黄河几字形是天然的地势形成,秉承着“水往低处流”的原则。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黄河出兰州以后,没有前行,而是一头扎进大漠深处,沿着贺兰山、环绕着毛乌素沙漠,形成了一个大“几"字形,那么黄河为哪般,千里绕行,不直接走陕西呢?

“水往低处流“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黄河也是如此。

黄河在这里大拐弯主要与这里的地壳活动有关,大约在6500万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对世界影响颇深的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撞击、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隆起,也带动了青藏高原外缘地壳发生变化,其中祁连山山脉的隆起,使之周边的地壳结构重新构建,在山前发生拗陷,形成了一系列串珠状凹陷盆地。如银川盆地、河套盆地、呼和盆地。

第四纪初期,这些盆地潴水成湖,经过200多万年的流水侵蚀,从此湖泊开始连通,形成了最早初期的黄河中游古河道。银川盆地、河套盆地、呼和盆地串接在一起,后来经过黄河把上游泥沙带到盆地里淤积成平原地形。

而与此相对应是的这次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兰州东侧山脉隆起,如六盘山,阻断了黄河向东发展之路。在祁连山东缘,兰州至银川方向地壳下陷,多峡谷,断层发育,黄河沿着断层线被切开,发育成河道,与银川盆地相通,历经200多万年的流水侵蚀,终于把上游与中游连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

绕开陕西,实属无奈。地壳的沧海桑田变化,让黄河奔向了自由,走自己的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地理纵横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等九省,在山东注入渤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人亲切的称为母亲河。



从地图上看,黄河的河道呈现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形”,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黄河沿途遭遇了各种山川高原的阻拦,而水只能往低处流。

当黄河流经甘肃兰州附近时,遭到了陇中高原、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层层阻隔,根本无法继续东进,只得变道,沿贺兰山大裂谷北上。

黄河行至内蒙古境内后,遭到了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的阻拦,只得再度转向,往东前进;行至河口镇,黄河又遇到了吕梁山脉,于是改道南下;直至潼关,在秦岭山脉的作用下,黄河恢复东向,穿过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这四次变道,让黄河在地图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几”字。

至于“黄河绕开陕西”,当然不是它故意为之,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陕西和山西以黄河为界。

事实上,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以山川河流为界是中国各省乃至市县的常态。比如说江西和福建是以武夷山脉为界、四川和西藏是以金沙江为界,山西与河北是以太行山为界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陕西与山西以黄河为界并不奇怪,也就不存在黄河故意绕开陕西的说法了。


三巴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蜿蜒曲折奔向渤海,千百万年来为沿岸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黄河巨大而又独特的“几”字形,在世界上千千万万河流中独树一帜,不禁让人赞叹黄河的雄壮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子在《劝学》中讲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意为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河流的形成与水源环境、地势落差密切相关,比如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以及地下水等等都是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只要满足一定的落差条件就会形成河流,而地形条件则是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这是世界上一切天然河流形成的普遍规律。

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黄河自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一路奔腾而下,先后先后流经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由于黄河中上游特别是甘肃省会兰州以上河段地势起伏较大,且支流众多,汇聚了黄河总水量的60%以上,因此河水的侵蚀作用较强,而黄河下游由于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河水的侵蚀作用较弱,河道一般比较平直、宽阔。

由于黄河上游河道海拔较高且落差较大,在河道水流漫长的侵蚀作用下,一些地质结构较松软的区域逐渐被“掏空”,于是黄河河道也随之不断被加深、加宽和加长,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河。

黄河流经兰州后,受秦岭、六盘山、黄土高原等山地、高原地形的阻挡,向东北方改道并切穿六盘山与贺兰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沿着贺兰山、阴山山脉、吕梁山形成一个“几”字形河道,相当于“绕行”了一千多公里。

黄河巨大的“几”字形,也形成了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比如每年初春季节的黄河凌汛、千里黄河一壶的黄河壶口瀑布、晋陕大峡谷,并形成了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有名的灌溉农业区,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地理那些事


黄河恰如陕西的护城河一样,环抱陕西,使陕西免受了黄河水灾,风调雨顺,关中自古最早就被誉为“天府之国”!



宇唐天下


黄河在这里大拐弯主要与这里的地壳活动有关,大约在6500万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对世界影响颇深的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撞击、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隆起,也带动了青藏高原外缘地壳发生变化,其中祁连山山脉的隆起,使之周边的地壳结构重新构建,在山前发生拗陷,形成了一系列串珠状凹陷盆地。如银川盆地、河套盆地、呼和盆地。

第四纪初期,这些盆地潴水成湖,经过200多万年的流水侵蚀,从此湖泊开始连通,形成了最早初期的黄河中游古河道。银川盆地、河套盆地、呼和盆地串接在一起,后来经过黄河把上游泥沙带到盆地里淤积成平原地形。

而与此相对应是的这次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兰州东侧山脉隆起,如六盘山,阻断了黄河向东发展之路。在祁连山东缘,向北方向地壳下陷,多峡谷,断层发育,黄河沿着断层线被切开,发育成河道,与银川盆地相通,历经200多万年的流水侵蚀,终于把上游与中游连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


青春愈於


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陕西人厚道朴实,黄河母亲自知性情暴躁,怕伤害了陕西人,所以绕道陕西!可是,她又为了让好人有好报,所以也没绕的太远,把大量的上游泥沙带到陕西,给陕西人冲击了大面积的黄河滩地!!让关中平原变成一片肥沃土地,给历代鼎盛的王朝在此建都创造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二 黄河如果直溜溜的一条河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冲击力是不够的,所以她以几字型绕过陕西,为的是加强势能,为最后的发力积蓄能量,为啥自古中华民族称黄河为母亲河,就是因为她不但养育了中华儿女,她还善恶黑白分明,所以她在陕西以几字型蓄势待发,最后,黄河母亲高喊一声:淹死你个兔孙!!

就愤怒向前冲去!!!


天道无常浮生若梦


黄河,我国北方大河,和长江并被称为我国的“母亲河”,孕育了我国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黄河下游是我国“中原地带”发源的摇篮,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彦喀拉山脉的查哈西拉山,呈“几”字形,长度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了量590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也是世界携带泥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流经我国的九个省、自治区, 其中上游地形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流经区域包括:源头巴颜喀拉山山脉、阿尼玛卿山山脉、青藏高原、六盘山山脉、河西走廊、银川盆地、贺兰山山脉、宁夏平原 、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山脉、内蒙古高原 、河套平原 、黄土高原 、呼和盆地、吕梁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华北平原 、最后经山东的东营流入渤海湾,属我国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


有人问,黄河为什么“呈”几字形呢?为什么巧妙的绕开了陕西省?什么原因呢?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回答,一是人为划分原因,另一个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原因。

一、人为划分原因

陕西省为什么叫陕西省,就好比如地球为什么叫地球,太阳为什么叫太阳一样。我国共有34个行政区域,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是:便于行政管理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照顾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因素。而陕西省东部和山西省西部正好以黄河作为两省分界线,以自然条件作为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而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相邻,南部与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搭边,东部与河南省相连,陕西省其它方向都跟黄河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戏称黄河巧妙的绕开了陕西省,“也不为过”,只是人为干预因素太多而已。

二、大自然鬼斧神工原因

黄河,呈“几”字形,长江,呈“W”字形,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巧合,都是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致,加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导致的结果而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黄河河道,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被动选择。地球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的,地壳运动也从未停止过,在亿万年,印度洋板块抬升亚欧板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青藏高原隆起,高原周围地形也随着发生变化,像横断山脉、祁连山山脉、六盘山山脉等出现,四川盆地、银川盆地、河套盆地、呼和盆地形成。而黄河顺势而下,往南下被横断山脉挡住去路,往东流被黄土高原拦截,只能选择北去,从六盘山和祁连山山脉间的缺口通过,把银川盆地、河套平原、呼和盆地串联起来,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顺势流淌,外部被贺兰山山脉、阴山山脉、吕梁山山脉包围,在三省交界处与渭河相汇,向东奔流而下注入渤海,黄河呈现出“几”字形状,把黄河上中下游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轮廓。


谢谢阅读。


这么近那么远F4


据资料显示,黄河流向不定形,经过多次决口几经改道,才形成了现在河道。黄河的入海口原来在江苏,现在在山东东营市归入大海。黄河在山东变成了地上河,据说河底高过所经城市数十米,每年一到汛期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因为地上河一旦有事危害重大。绕过陕西是地理原因,还是黄河改道绕过了陕西,是有历史原因的。总之,黄河的流向无规则,比如黄河在山东曹县有黄河故道,后改道流经东明县向东经济南,在东营市入海。所以说黄河无规则的流向,绕过陕西也是正常的。


5381368327048


水向低处流,哪高哪低水自知,老子由此尚水,遇实而绕,遇虚而入。

黄河自兰州就受众山夹持,遇陕西塬不得不沿贺兰北进,遇阴山不得不东向,遇吕梁不得不南下,达陕地突拐拖尾式的向东寻入海口。

从而构成如今俯看成的几字。

此几字是中国至今仍用的风水阴阳宅制式雏型,更是尚九的九字雏型。

当期时不叙兰州西的事条件下,黄河为天下害河,独护河套,使河套地区成北方的江南鱼米富裕之地。

而黄河入兰州前不浑不害,入兰州稍混为灰沙夹带不害,混由陕西塬开始加剧,成黄泥汤式,达河南荥阳以下开始即混又害,受害的江苏.山东,路经河北南部一些地区,河南开封以东与安徽全境。这是黄河自寻入海口造成的。

黄河入海曾:勃海.黄海.东海不定,从而称滚河,即含泥沙巨大,河道因圩滞而被抬高,水向低处流而改道,经常改道而称为滚河。

其滚向处都是人口密集的农业种植区,由是称害河。因发水及改道都是夏粮长势最好时期,秋作物正发阶段,洪水一到庄稼全压入泥沙中,房倒屋塌,人逃灾避水流浪于他乡了,甚至东明一带的人群,养成随时逃灾不建砖房不置家具,有吃的尽快吃尽,不储存的习惯。

然而短期看是害河,长久看益大于弊,黄河滚过之处都成土层极厚肥沃平原了,更宜农业了。而入海口处填海造地无数,因而入海口处的土地是逐渐增加的。

黄河达兰州北再向东再向南,再由华山处开始大甩尾,成滚河,而将大甩尾说成是九字。

所以有说华山以前为几字形,也有加华山之后是九字形的两式说法。

几字形正是中国勘舆术的阴阳宅风水宝地形式。

九字形形象的表述出滚河特征。且民歌唱成黄河有九十九道弯,而夸张叙述。

风水宝地的簸箕式,与九五之尊的九字都源出于此。

因而长江虽为中国第一大河,但母亲河归黄河,就是几字与九字造成的。

即,中国帝都建于沿黄河的:

安徽亳州的远祖牌供奉之地。

河南淮阳的人祖炎帝居地,嵩山天地之中处。

西安威阳的人王居地。

这一法度被武则天突破,移都入洛阳。

再由赵匡胤接续建都开封,称东京。其开封就是破以前禁的意思,如把封条揭去一样。金辽击宋,宋迁都于杭州。

再由元建冬宫于燕州,夏宫在上都的蒙古境内。

再由朱元璋欲建都凤阳,而改长江北岸的南京,再由其子迁入燕地,与元冬宫合并称北京。

中华民国用南京为政府驻地,抗日建四川陪都于重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北京为政府驻地。

正宗正统的仍是毫州,淮阳,嵩山,西安,这一东西向的中轴线。这一法度由商朝确定,沿用至唐朝,那么夏朝凭鼎居中九州的夏王宫建哪了不清楚。

若猜,应禹妻化石产大禹儿子启之处。即有熊氏境内找。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