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败亡?

历史浮尘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北征瓦剌的战斗中在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兵败并沦为瓦剌人的俘虏,瓦剌部首领也先挟持朱祁镇作为人质进犯明朝边塞,一路长驱直入进逼北京城下。危难之际幸亏时任兵部左侍郎于谦以江山社稷为重拥立明代宗朱祁钰。于谦亲率二十二万大军列阵北京九门外,于谦指挥的这场北京保卫战可谓是明代历史上一场力挽狂澜的关键性战。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尽管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已无法改变明王朝整体上江河日下的国运:事实上土木堡之变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洪武、永乐年间执行的是积极出塞的国防政策,明军在这种国防政策的指导下多次深入漠北草原打击蒙古部落,到了仁宣时期尽管明朝开始由强力战略扩张向宽松治国、息兵养民转型,但在与蒙古的边境战争中总体上仍占上风。然而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于蒙古的政策就开始全面收缩,尽管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也曾战胜过蒙古势力,但再也没像明初一样执行过积极出塞政策,总体上已完全进入到战略防御态势。由此可见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转折性事件,不过这对作为战争另一方的瓦剌同样是一次转折性事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土木堡之变对瓦剌的影响更大于明朝——土木堡之变尽管使明朝由盛转衰,却并没使明朝迅速崩溃,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变的胜利后走向了分裂。

事实上自称厄鲁特的瓦剌在明代瓦剌能不能算是蒙古人都是存在争议的——至少东边的鞑靼就不把瓦剌当作蒙古人。事实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蒙古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从蒙元王朝手中收复燕京后蒙元势力就退回来漠北草原,然而脆弱的游牧经济已无法支撑元朝仿照汉制建立的统一帝国,于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复到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而明朝则称其为鞑靼。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鞑靼却以蒙古正统自居而将瓦剌视为异族。事实上鞑靼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瓦剌被蒙古同化后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事实上北元退回草原后就同时面临两大强敌:南方的明朝一度执行积极出塞的国防政策,而西部的瓦剌势力趁机悄然做大。明初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明朝所称的鞑靼人其实就是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北元政权,这是明朝必须打击的大敌,因为只要北元政权仍在延续“元”这一国号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然而随着瓦剌势力的日益做大就渐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这点明朝方面也感觉出来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权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创,然而朱棣并没趁机彻底消灭北元,反而册封北元太保阿鲁台为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和宁王,这么做的其实就是为牵制名义上为北元藩属、实际上独立存在且依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为瓦剌的崛起确实已呈现出明显的征兆。截至14世纪初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

明初几代皇帝积极拉拢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为牵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终却架空了北元朝廷,从而成为明朝北部边疆新的大敌。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后先后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为明朝册封建立的东北兀良哈三卫、女真诸卫统一了起来。也先尽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样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帝国。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为主的北元蒙古骑兵大举攻明,此举成为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导火索。尽管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北京城下败于于谦之手,因此未能实现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标,但俘虏明朝皇帝的战功已使他越发骄横起来。此时放眼草原诸部再找不出能与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义上是北元的藩属,而也先的正式头衔也是北元太师,在也先看来这种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时的也先已盘算着“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也就是说他想要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南下灭明。当时的北元岱总汗是也先的妹夫,长期以来这位名义上的北元最高统治者对也先都是言听计从。也先试探性地向岱总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并没直接让岱总汗让位给自己,而是让岱总汗让位于太子。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时一个幼君在也先看来也相对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过渡人物。然而一向对也先言听计从的岱总汗这次却明确拒绝了也先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也先随即与岱总汗兵戎相见。战败的岱总汗逃到郭尔罗斯部,这个郭尔罗斯部的首领是岱总汗的前岳父。为什么说是前岳父呢?原来当初岱总汗为巴结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时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对此郭尔罗斯部可是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岱总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给杀了。

身为北元正统象征的岱总汗一死就让也先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认识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岱总汗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岱总汗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将瓦刺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小部落共同构成。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将土尔扈特部向西压迫,迫使土尔扈特部与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的一部被迫迁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准噶尔部又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迫使其内附于清朝。准噶尔部还企图兼并和硕特部并入侵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此后飞兵拉萨凌摄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达到四百多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部的强大也为从康熙到乾隆长达70余年清朝-准噶尔战争埋下了伏笔。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引言: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被俘的事件。这一事件,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也因此影响了明朝的政治体系,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那么战胜国瓦剌在打击了明朝军事体系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迅速败亡了呢?

一、瓦剌的由来

明初时,朱元璋对元朝进行的持续军事打击,使昔日强大的蒙古帝国分裂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

朱元璋对鞑靼的征伐,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在此间隙,趁势而起。而明成祖北征瓦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图拉河),对于蒙古残余势力的打击也从来没有消停过,然而也从来没有彻底消灭过,明朝虽然一直和瓦剌有摩擦,但是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战争,对明朝威胁最大的还是来自东蒙古,瓦剌地处偏远,对明朝还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瓦剌部的地理位置偏远

由于瓦剌和东蒙古的矛盾,成为了和明朝一起合作的理由,于是在永乐六年,瓦剌因为内部矛盾归顺了大明,马哈木等请求明王朝分封爵位。根据《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此三王名号,亦系庙堂创……且阶勋为正一品,尤为妥当。”

明朝与瓦剌的合作,一是出于经济利益上的需要,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友好合作达到和平的愿望。而瓦剌与明朝的友好是源于蒙古汗位的争夺,多了明朝这棵大树依靠,夺取胜利的几率将更大,瓦剌与鞑靼部频繁征战,势力各有消长,所以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瓦剌族在经过大明初期到英宗时期这段长时间的发展,势力逐渐强大,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向东攻击兀良哈三卫,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后,瓦剌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大明的繁华,让他们向往不已。

明朝与瓦剌因为利益有过合作,也因为利益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二、“土木堡之变”,对于明王朝的影响深远,也给明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部落首领遣使臣2000余人向明朝贡马,同时作为封爵附顺的部族,向明朝索要赏赐,宦官王振不肯多给,不满足瓦剌的要求,这就成为了战争的开端,瓦剌不服,明朝政府也不服。

同年七月,瓦剌部兵分四路骚扰内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其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瓦剌的铁骑踏入大明的领土,弯弓大刀血流成河,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沙场,瓦剌此次进犯来势汹汹。

土木堡之变,瓦剌进攻路线

远在北京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宠臣王振的煽动蛊惑下,准备御驾亲征。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人上疏劝谏,但是朱祁镇并不听从大臣意见,率领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

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以为瓦剌部害怕明朝大军,仍坚持北进,结果被瓦剌军诱敌深入的计策打得四散逃跑,终于在“土木堡”被围困,“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与亲兵乘车突围,终不成功,被瓦剌部俘虏,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也没有逃脱被锤杀的命运。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王朝的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明朝的政治与军事的发展,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也给明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三、瓦剌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并不轻松,军事势力在这次战役中也被消耗严重,内部矛盾产生,使得瓦剌政权分裂。

1、 明朝倾尽力量打击瓦剌的时候,瓦剌部一样不轻松,不说长途跋涉的劳累,就说远离故土的思念,也让瓦剌部承受不起战争的消耗。

战争对于瓦剌同样是伤害很大,在厌倦长期战争的情况下,瓦剌内部也矛盾重重,和明军的战役,虽然是打赢了,但是伤亡也是极其惨重。

1450年,本想敲诈一笔的也先计策失算,归还了明英宗,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就此收场。

2、瓦剌内部矛盾严重

瓦剌内部正在上演一场宫斗,也先与大汗脱脱不花并不和睦,虽然表面上和气,实际已经暗流涌动。也先实力强盛,对于汗位垂涎已久,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下手。

脱脱不花拒绝也先立其姐姐儿子为大汗的要求,双方发生汗位争夺战,内讧开始,脱脱不花势孤被败,逃入兀良哈部,正因为他的逃跑,使也先占得良机,他自称“天圣大汗”,建号“添元”。内部的消耗,使瓦剌实在脱不出身去顾及别的事情。就算明朝已经被战争拖垮,此时的瓦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3、也先逝世,内部矛盾更加突出,瓦剌部落瓦解。

也先虽然称汗,也斗不过时间这个东西,他终将死亡,在也先去世之后,内部矛盾更加突出,终于使瓦剌部落分裂。

部落分裂,实力就会被削弱,瓦剌由此逐渐衰落,瓦剌的衰落使得另一个蒙古势力崛起,瓦剌部落瓦解后,就各种散落。

瓦剌并没有实力征服中原,也支持不了大的战争,在明朝经历过“土木堡事变”后,瓦剌的军事力量实际上也被消耗了很多,加上内部矛盾重重,瓦剌自顾不暇,在人心散落的政治权利中心,没有凝聚力的政权,是走不长远的,所以瓦剌在给了明朝沉重打击后等于也给了自己沉重的一击,瓦剌和大明各自在战争中被消耗了元气。


逆风解语


瓦剌的崛起,以及瓦剌的迅速败亡,与其内部矛盾息息相关,也与地处华夏腹地的明朝有关。

瓦剌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两大部落之一,因为生活在高原西部,所以,也被称为西部蒙古。而东部蒙古,则是元朝北撤之后的传承者。明朝大将徐达率明军围攻大都,元顺帝北逃,继续使用“大元”为国号,史称北元。之后,北元在明军的多次北伐之下,国力逐渐衰弱。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之子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尔,篡夺了北元,废弃大元国号,改皇帝尊号为蒙古可汗,史称鞑靼。

由于明朝不断北征,瓦剌和鞑靼的势力也是此消彼长,谁投靠明朝,则谁就是强者,谁与明朝对立,一定会被打垮。

最初,瓦剌与明朝结好,并乘明军北伐之机,扩张势力,与东部蒙古抗衡。鞑靼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下,开始势衰。瓦剌首领马哈木趁机攻杀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随即南下进攻明朝。

马哈木为明成祖所败,在第二年向明廷朝贡谢罪,被成祖册封为顺宁王。鞑靼首领阿鲁台,趁机攻打瓦剌。马哈木再败,忧愤而而亡。其子脱欢与明廷结好,继承了顺宁王之位。

瓦剌与明朝接好了,鞑靼却又有明朝交恶,被明军痛打。脱欢乘机袭杀了鞑靼首领阿鲁台,之后又杀了瓦剌内部的贤义王和安乐王,重新统一了蒙古。脱欢因为不是黄金家族后裔,想自立为汗受到强烈的反对。他就拥立了元朝脱脱不花为汗,将女儿嫁给脱脱不花为妻,自任太师,实际掌控着大权。

也先是脱欢之子。脱欢去世之后,也先接任了瓦剌首领,以及太师之位。正是在也先的统治之下,瓦剌的势力达到了全盛期。

原本,也先统治初期,与明朝关系非常密切。到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并诈称3000人,向明朝廷索取赏赐。明廷坚持按实际人数赏赐,同时发现所贡马匹以次充好,又减了马价。这让也先非常不满,随即出兵攻打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这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役,明朝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也先顺势南下围攻大明京师北京。英宗之母孙太后在于谦的建议下,拥立朱祁钰为帝,并全权受命于谦指挥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也先这次进攻大明,同样应了谁跟大明做对,谁会死的比较惨的魔咒。也先攻打北京失败,伤亡惨重,士兵也开始厌战,内部矛盾开始积聚显露。也先在明朝使臣杨善的游说下,送还了明英宗,与明朝重归于好,重开了互市。

当时,蒙古诸部的名义大汗是傀儡脱脱不花。也先的姐姐嫁给了脱脱不花,并生有一子。也想就想立姐姐的儿子为太子,结果遭到了脱脱不花的强烈反对。在也先放回明英宗的第二年,即景泰二年(1451年),脱脱不花正式与也先决裂,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原本,脱脱不花和自己的弟弟阿噶多尔济联合,与也先的实力相当,双方打的难分胜负。但是,因为兄弟不睦,阿噶多尔济背叛了脱脱不花,投靠了也先。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在阿噶多尔济的帮助下,击败了脱脱不花。脱脱不花逃往兀良哈,不久被杀。

也先得知脱脱不花死亡的消息后,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年号“添元”。明朝并不同意也先的元朝可汗地位,而是称之为瓦剌可汗,并减少了对也先的支持。据《明史》所载,也先自称大元可汗之后,“恃强,日益骄,荒于酒色。”也先的所作所为,逐渐引发了部下的不满和反抗,被部下阿剌知院寻机刺杀。

《明史》记载,“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属分散”,瓦剌快速走向了衰亡。之后,瓦剌的“承袭代次不可考”,已经衰弱到了没有共主的地步了。

瓦剌的快速衰亡,主要由其内部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引发。特别是在缺乏明朝的强力支持之后,瓦剌的经济也开始困顿,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而在也先之后,又缺乏强有力的首领,这才导致瓦剌在土木堡之变后,快速败亡。


奕天读历史


“土木堡”之战使得瓦刺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为何土木堡之战后瓦刺就很少出现呢?

首先,土木堡之战后(1449年),瓦刺部落的首领也先(1455年)去世,更所有的蒙古部落的命运一样,一旦一个强大的领袖去世后,这个部落就会陷入分裂,所以瓦刺也陷入了分裂当中,在不断的内斗与消耗之中瓦刺的势力遭到了削弱。

然而,瘦死的骆驼总归还是有马大。就算是分裂的瓦刺也依旧是蒙古大草原上一直强大的势力。到那时奈何瓦刺的命运就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在瓦刺部落的东边,黄金家族出现了一个号称是能够恢复黄金家族荣光的领袖,这个人叫做达延汗,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被誉为是蒙古的中兴之主。




在他继位成为蒙古大汗后,决心重建黄金家族在蒙古的绝对统治,第一个开刀的目标就是瓦刺,在达延汗的多次征伐中,瓦刺被驱逐到了更西边的地方,而达延汗也开始逐步的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但是不管多么强大的人总归有死去的时候,达延汗有七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分封了万户,所以达延汗死后,蒙古有重新陷入了分裂当中。


而此时的瓦刺迁移到了西边(今新疆更西边那一带,中亚范围),虽然瓦刺衰落了,但是脱胎于瓦刺的准准噶尔汗国却逐渐崛起了,以不到百万的人口,在西方的俄罗斯和东方的大清之间依旧顽强的存活了近百年的历史。

若非是清军得到了中原资源的支持,清军甚至还打不赢准噶尔汗国的。

瓦刺部落自土木堡之变后并没哟衰亡,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存,甚至还有过崛起。


这个历史很正


与明朝一样,“土木堡之变”成为其由盛转衰的关键点,想要完全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从也先的部族“卫拉特部”说起。

卫拉特部

卫特拉部,并不是蒙古人,他们世代居住于新疆北部,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南部的广大地区,长期盘踞在此地,建立过多个政权。14世纪,随着元朝蒙古人的衰微,卫特拉部逐渐将势力向漠南渗透。

明永乐初年,脱欢带领的卫特拉部已经成为漠北最大的政治势力,他把具有黄金家族血脉的脱脱不花立为傀儡君主,并打着蒙古正统非旗号不断蚕食蒙古势力鞑靼的地盘,草原上最大的两股政治势力不断发生摩擦,互相谁也拿谁没办法。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对蒙古人的鞑靼势力进行了多次征讨,卫拉特人见到有机可乘,于是便和明朝联手,不断削减鞑靼的势力,终于一次又一次的征讨中,鞑靼势力逐渐向北退却,卫拉特人的控制疆域彻底与明朝接壤,于是明朝与卫拉特人便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永乐帝的军事实力实在强横,卫拉特人还是对大明朝低下了他们的头。

自此后,明朝便以“瓦剌”称呼他们,由于瓦剌人游牧民族本质不变,所以他们与汉人的马牛羊及皮毛生意是其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最重要来源,鉴于此,明朝与瓦剌人开边贸各取所需,直到明英宗的上台。

此时瓦剌首领已经换成脱欢的孙子也先,他是个有雄才大略一心想要恢复大元帝国荣耀的野心家,但是即便如此,黄金家族血脉脱脱不花仍然是大漠上公认的大汗,他虽然手无实权,但随着瓦剌部的壮大,追随脱脱不花的部落也就逐渐增多。

也先此时也颇为忌惮脱脱不花,这从土木堡之变时就可以看出。也先率领瓦剌主力进攻大明的时候,有两支队伍负责从东面进攻,永乐帝费大力气苦心经营的女真族建州卫和海西卫遭受重创,逼迫这两卫的女真人不得不退回白山黑水之间,为后来的大明埋下隐患,从此事便可以看出原来的傀儡脱脱不花已经有一定实力,说是羽翼渐丰也不为过。

这就造成了大汗与太师也先之间的矛盾开始增大。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做了什么会让瓦剌逐渐崩溃?

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积极采用防御政策,与瓦剌开通“马市”以安其心,而瓦剌的问题就出在这个“马市”上,随着“马市”利益的矛盾冲突最终瓦剌逐渐崩溃。

瓦剌崩溃的外因是明朝采取的离间之计。

明朝于谦等人采取了最传统的“离间之计”,极力拉拢脱脱不花,而对也先则采取相反的态度。虽然是老一套的办法,但却是对草原诸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本来脱脱不花对有名无实的傀儡颇为不满,而随着大明对他的态度转变,想从“马市”捞一杯羹的草原诸部皆纷纷依附于他,短短时间内,与也先的矛盾变的尖锐起来,随着脱脱不花的实力急剧膨胀,他开始想摆脱也先的控制,他率先将自己与也先姐姐生的孩子废除掉储君位,而另立与其他女人生的孩子为储君。

于是依靠亲缘关系维持的君臣关系就此结束,也先认为这样的傀儡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景泰二年,明朝的政策有了显著的效果,也先杀掉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号称“大元天圣大可汗”,他打破了“非黄金家族不得称汗”的规矩,表面看起来瓦剌在也先的领导下,对蒙古做到了统一,但内部已经埋下了祸根。

从内因看,瓦剌领导下的蒙古各部矛盾重重。

也先的即位,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卫拉特部与蒙古族之间的矛盾。在草原上,成吉思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的血脉子孙才有资格在草原称汗,也先打破了这个铁律,意味着蒙古各部对他的离心离德。

然而,也先为平衡内部部族的矛盾,将祸水再次引向明朝,不断对明朝边疆重镇发起进攻,鉴于此,景泰帝和于谦等人适时调整“马市”政策这个大杀器,引起蒙古人对也先的仇恨,终于在景泰五年,被部下阿剌知院所杀。

按道理横跨中亚的卫拉特大帝国不应该因也先一人之死而崩塌,但事实上瓦剌的崛起和它的崩溃都源于其内部的部落依附制。在卫拉特崛起时,游牧民族遵从强者,遂纷纷依附,这才使卫拉特部迅速滚雪球一样膨胀,这种联盟式的帝国表面看起来强大无比,但其实政治结构非常脆弱,一旦他们追随之人死去,依附的各民族会纷纷散去,也先之死导致了这个强大的帝国很轻易的就土崩瓦解,可谓是“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也先死后,北方少数民族内斗了将近三十年,如果这个时候明朝再次遇到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一举解决“北虏”之患是机会相当大的,然而明朝却再无进取之心,以致被明朝建国后一直打压的鞑靼人慢慢恢复了元气。

到了成化帝年间,鞑靼人已经完全取代了瓦剌人,逐渐成为草原大漠之王,其首领号称“达延可汗”,明朝称其为“小王子”,是个也先一样的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不仅寇边大明,更是把瓦剌人赶往西边。其后人“俺答汗”更是将瓦剌人的势力完全剿灭后,于嘉靖二十一年突入关内,包围北京城,酿下庚戍之变。

至此,瓦剌人已经完全找不到踪影,想必不是被俺答汗剿灭,就是逃离中亚地区继续向西发展了,直到清朝准格尔部的壮大,似乎还带有一丝瓦剌人的影子,其他的都湮灭在历史尘埃中,再无踪影。

结语:瓦剌人之消亡,根源在也先,也先之惨剧,在于其狂妄自大,狂妄的本钱则来源于对明朝的“土木堡”大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明朝付出举国之兵的大败,引发了瓦剌人内部最终的矛盾,使其走向灭亡,如果说明朝帝王励精图治,草原大漠将都会是大明的领土,奈何后来的帝王一个不如一个,如宪宗孝宗守成之君有,而剩下的都是昏君奇葩,最后在漫长的内耗中国力衰落,倒在了农民起义中,境遇与也先有何不同?


望风瑟瑟


土木堡之变之前,瓦剌跟明朝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两国领导层也先和英宗还是希望彼此友好的,但两国稳定的友好关系硬是被下属给破坏了。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来给明朝政府进贡了。

汉家的皇帝自古以来都是死要面子,说是进贡,其实就是高价购买。

不管是哪个部落,只要我鞭长莫及,只要你名义上认我是老大,向我以进贡的名义卖货,我就给你高价,反正是纳税人的钱,随便给。你赚里子,我赚面子。

说这时候也先的使者来了,要进贡马匹。英宗大喜,大笔一挥让宦官王振给他们赏赐。

王振打算按人给瓦剌使者赏赐,一点数发现这个外交使团很不老实,首先是他们虚报人数(实际2000人,诈称3000人),同时以次充好,带来的贡马质量参差不齐。

王振也不是省油的灯,削减谎报人头,往下狠压价格,只给原来定价的五分之四,猛宰瓦剌使者,惹得瓦剌大怒。

1449年七月,瓦剌领导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进犯。明军多年没有打硬仗,一触即溃。

万分危急之下,明英宗御驾亲征,被瓦剌打败于土木堡,自己还成为战俘,明朝精兵也损失殆尽,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剌这一来受到鼓舞,心说干脆一鼓作气给大明个深刻教训,向前进一步多赚点抢点。同年十月,瓦剌大军兵围北京,企图一举占领北京。

当时朝中文武百官确实有人建议迁都,但在主战派于谦的带领下,稳定了军心,北京全城军民同仇敌忾,瓦剌大军碰得头破血流、伤亡惨重。不得不灰溜溜撤军,连跟明朝和亲的要求也被拒绝。

这也先也没有用屁股想想,仗打败了,尽管你手里还捏着前任皇帝这张废牌,但你还有和谈的资格吗?也先挨打之后,大脑里的水也被控干净,从此彻底清醒过来,觉得自己没有战胜明朝的势力。既然打不过,那就还做好邻居。

在土木堡之战一年后,也就是1450年,瓦剌就向明朝示好,把英宗送回国。

那边瓦剌没有底气,明朝这边也不是那么自信,局势也不大稳定,实力也不是很强。看到瓦剌示好,这边也是求之不得,双方就停止敌对状态,恢复友好关系,开始贸易往来。

世界上的国家大概有两种,有的国家有了外患,国内反动势力就蠢蠢欲动,开始捣乱。

有的国家则有了外部战争的时候,全国一致对外。外部没有危机之后,内部就开始摩擦,瓦剌就是这样(当然,瓦剌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国家)。

瓦剌与明朝和好之后,各部落开始内斗,矛盾激化。

蒙古部落的脱脱不花汗跟也先开始争夺霸权,矛盾迅速激化,发展到兵戎相见。

景泰二年底,脱脱不花汗率先出兵征讨也先,也先和脱脱不花汗的弟弟阿噶巴尔津济农联手,大败脱脱不花汗大军,脱脱不花汗只剩率数十人逃走,自己的妻妾和子女被也先尽俘虏。

这期间,明朝政府并没有坐山观虎斗,而是在背后煽风点火,积极支持瓦剌的统一大业。

在此情况下,也先父子很快就兼并瓦剌各部,成为对西部蒙古的霸主。经过不懈努力,也先家族打败阿鲁台,迅速统一了东蒙古,蒙古地区出现了暂时统一。

这时候的蒙古,已经成了气候,达到了元朝灭亡后的最盛时期。

它的领土西到中亚,东达朝鲜,北接西伯利亚南端,南和明朝接壤。而这时候的瓦剌对明朝没有敌意,而且双方还能友好相处。


也先汗在蒙古文史籍中全称叫"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建年号"添元"。景泰四年(1453)十月,也先专门派出使者到明朝皇帝那里报喜,告知自己当了大可汗(皇帝),并告诉明朝皇帝说:"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

但明朝皇帝看来,自己拥有中原地区,才是天下老大,蒙古那里只是蛮夷,再说明朝亲手灭了元朝,怎会允许也先以元朝继承人自居建立的政权,再去“添”一个“元”?

"添元"?还是添堵吧!

因此明朝皇帝心里也不爽,对也先建立的政权也充满警惕,唯恐他们会卷土重来,立即停止了对他们的支持。不做不死,也先没有了明朝支持,也没有蹦跶多久,在景泰六年被部下暗杀。

也先死后,瓦剌部落出现疲态,继而分裂,走向衰落。

虽说也先之后一个半世纪后,瓦剌一个分支哈剌忽喇(准噶尔部)兴起,瓦剌其它几个部落归顺了后金。但兴起后的瓦剌已经进入后瓦剌时代,不再沿用瓦剌这个名字。到了17世纪八十年代,准噶尔部再次崛起,建立准噶尔汗国,国土一度达到700万平方公里。

这个庞大的帝国兴盛了不到一个世纪,就再次衰落。1760年,准噶尔汗国被清朝所灭,成为历史。


历来现实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明英宗朱祁镇,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非要学着他的先辈们驱逐鞑虏,来了一个御驾亲征,一不小心十万大军被瓦剌给包了饺子,而明英宗朱祁镇很不幸地成为了瓦剌的俘虏,这完全了出乎了瓦剌首领也先的意料,一是时间不知道怎么办呢?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移动提款机,瓦剌搞起了绑票勒索的勾当。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瓦剌首领也先一看,本来我们南下就是为了抢掠财物的,现在有了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移动提款机,这下可是发财了。

于是,他带着被俘的英宗朱祁镇到边关转一圈,赚得盆满钵满,发财了,爽歪歪呀!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移动提款机,瓦剌岂会杀了明英宗呢?

瓦剌企图挟天子以令天下,但这次吃瘪了。起初,瓦剌拿着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移动提款机,爽了一把,从此上了瘾。于是,他们决定带着这个散财宝宝,来到大明的城下,以明英宗朱祁镇为人质,要挟明朝官员打开城门,明朝官员誓死不从,瓦剌也暂时还不想杀了明英宗朱祁镇,也就妥协了,那就继续勒索点钱财,谁知道这次明朝一毛钱也不给了。

釜底抽薪,明英宗朱祁镇光荣地成为了太上皇。原来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于谦等大臣们直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而明英宗朱祁镇光荣地成为了太上皇。

明朝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直接断了瓦剌要挟大明的念头。这时候,瓦剌到底有没有动了杀明英宗的念头呢?答案是有的,只是明英宗朱祁镇这次点儿比较正,上天帮了他。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据史料记载,在明英宗朱祁镇无用之后,瓦剌的首领也先动了杀他的念头,当他正要动手的时候,天上风起云涌,雷声不断,天生异象,这下可吓住瓦剌的首领也先了,认为明英宗朱祁镇是真命天子不可杀。


后来,没有用的明英宗成了大爷,被瓦剌好吃好喝的供着,明朝也不管不问,这下可急坏了瓦剌,最后趁着有明朝官员出使,就将明英宗给送回去了。明英宗回来后,被软禁,后来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之所以没有杀掉明英宗,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活着的大明天子远比死的有用,他要利益最大化。当然,明英宗朱祁镇最后没有被杀死,也有运气的成分。各位,你们说呢?


江水趣谈


史前的瓦剌

这事儿想掰扯明白有点费劲,吐槽机权且试一下哈,讲故事之前我们得弄明白这帮哥们从哪里来,和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有什么关系。否则估计码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也扯淡不清楚来龙去脉,完全白费功夫。

其实这帮哥们应该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上游附近,是个住在森林里的渔猎民族,由很多小部落组成,具有蒙古和突厥的双重特征。后来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兴起,他们很自觉的进行联姻,男的娶公主,女的嫁皇室,时间长了就跟元朝彻底混在一起。

他们一部分跟着阿里不哥叛乱,去了西边的伊犁河定居;另一部分跟着旭烈兀西征,跑到波斯那边混。最后留在叶尼塞河的那部分人慢慢南迁到蒙古地区,变成彻底的游牧民族,就是后来的瓦剌。

阴险的平衡

时间到了1368年,元顺帝不是被朱元璋给强行搬家了嘛,从大都(北京)搬到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又从上都搬到了哈拉和林(外蒙杭爱省)。这下可就要了亲命喽,瓦剌一直蹲那边呢,黄金家族反而成了外来户。

本来在强大外敌明朝的威胁和双方亲情的聚拢下两边还能做表面兄弟,但汉人多鬼啊?很快就发现了两边的嫌隙,从明成祖朱棣大败瓦剌马哈木开始就玩起了平衡政策,谁弱我就扶植谁,谁强我就去削谁。

几次折腾下来,曾经团结的北元变成了鞑靼和瓦剌两部分,虽然名义上双方还在一起,鞑靼当大汗,瓦剌做太师,但明眼人不难发现分裂是早晚的事儿。这两边都晓得明朝的策略,但就是没办法,因为旁边还有个兀良哈呢,这不是绝代双骄,是尼玛三国演义,坑爹的是还有一个明朝在写剧本。

也先的崛起

我们都知道玩离岸平衡当搅屎棍是个很考验手艺的活儿,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玩砸,大英帝国当年玩出一个阿妹你看(美国),明朝在皇权更迭几次以后也玩出事儿了。简单说仁宗和宣宗压鞑靼太狠,扶瓦剌太甚,打破平衡了。


正统年间也先继位时已经根本不鸟名义上的老大鞑靼人脱脱不花,随后他又破哈密,败兀良哈,成为足以威胁明朝的存在。朱祁镇那个二货这才决定发兵20万迎击,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他去北边公费旅行了一年。

土木堡后若干年,也先彻底击败脱脱不花,自立为大汗,建立了西至哈密,东到建州的庞大帝国。从领土面积上看,此时的瓦剌已经超越了明朝,但因为生产力的关系,这个帝国并不富裕,经济上还是需要依赖明朝。而我们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帝国的毁灭

建立帝国后的也先志得意满,把次子阿失帖木儿封为太师(隐含着继承人的意思),但长于军事的他并没发现自己的国家其实矛盾重重。首先鞑靼的黄金家族并没有覆没,脱脱不花逃入兀良哈后一直寻找复仇的时机。

其次立次子继承的行为让长子十分不爽,这傻儿子不停的和明朝眉来眼去。最后他麾下悍将阿剌知院同样野心勃勃,向外和明朝修好,向内逼迫也先立自己为太师。也先的回应是把这货两个儿子全宰了,彻底被激怒的阿剌知院终于开始起兵谋反。

阿剌知院起兵之初很顺利,也先被他轻松杀死,可就在他和也先的两个儿子争夺汗位时,鞑靼出兵了!几次惨败之后,这家伙被部属杀掉,他的野心常埋于蒙古荒原,那个瓦剌帝国也就此分崩离析。

最后的结局

也先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彼此不服,几番恶斗之后部族彻底分裂,长子博罗纳哈勒(也有史料显示是幼子)带着一部分族人去扎布汗河停留,就是后来的杜尔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儿晚年屡次被鞑靼部达延汗(就是明武宗在应州交手那个)击败,无奈的西迁去伊犁河驻扎,就是后来的准噶尔部。

这个时候蒙古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鞑靼在林丹汗惨败于皇太极后大部分归顺清朝,与清朝皇室结合紧密。西边的瓦剌则日渐碎片化,外来的和硕特部去了青藏高原,同样外来的土尔扈特部几番挣扎之后一部分去了沙俄,另一部分在末代可汗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而准噶尔部在清朝初年强势崛起,巅峰时期统御曾经的瓦剌四部屡屡进犯,最后整个部族被乾隆皇帝彻底灭绝。长子的杜尔伯特部在乾隆时期与准噶尔争端汗位失败后,带着三千户人内附归降,最后受封郡王。这就是瓦剌最后的结局。


历史吐槽机


瓦剌(又称卫拉特)本是活跃于草原西部的蒙古部落,在黄金家族衰落之后,迅速崛起于仁宣年间,甚至一度统一整个草原。正统年间,瓦剌太师也先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即使明朝之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瓦剌的损失其实并不算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瓦剌的迅速衰亡呢?事实上,瓦剌从崛起之日起,便已经埋下了祸根。

黄金家族的持续衰落,瓦剌于仁宣年间迅速崛起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对明军的大规模北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眼见无法抵御,连忙率领元朝残党撤往上都,为北元保留了最后一丝力量。朱元璋为了彻底消除北元威胁,多次派兵北伐的同时,积极收复云南、辽东等地,使得北元势力彻底退出中原,迁往漠北。

△明初形势图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统率十五万大军出大宁,于捕鱼儿海大败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北元残余主力遭遇到毁灭性打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途中,在土剌河一带和儿子天保奴一起被部将速迭儿缢杀。

捕鱼儿海之战后,黄金家族彻底丧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地位,此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纷纷脱离统治,蒙古草原就此正式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其中鞑靼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大权却掌握在太师阿鲁台手中;瓦剌则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所部为最。为了争夺蒙古汗位,瓦剌和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各有消长。

△鞑靼衰弱后瓦剌趁机崛起

明永乐八年(1409年),太师阿鲁台杀明朝使节郭骥,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派大将丘福率军10万北征,结果丘福轻敌冒进遭遇惨败。于是,从次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在朱棣的打击之下,鞑靼损失惨重,可汗本雅失里也被瓦剌袭杀。

明朝由于明成祖的连年征战国力损耗严重,因而在仁宣年间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而瓦剌则趁机开始强势崛起。宣德九年(1434年),瓦剌首领绰罗斯·脱欢袭杀鞑靼大汗孛儿只斤·阿岱和太师阿鲁台,之后又于正统初年杀死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他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自为丞相。

△“土木堡之变”时天下形势

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位,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剌的崛起之路隐患重重,为其最终的衰败埋下祸根

瓦剌虽然崛起,但其在蒙元时期也仅仅是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而已,并没有过于显赫的历史,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拥有威望和号召力,只能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各部,不过这种血腥征服显然对于其统治极为不利。

△也先剧照

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蒙古,瓦剌便向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发动了进攻,击败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并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由于卫思汗是黄金家族,所以这一政治联姻,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不过瓦剌这种统治仍然极为脆弱。

此举虽然一定程度维持了瓦剌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但瓦剌内部却也存在着严重隐患。脱脱不花虽然是名义上的可汗,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也先手中,而也先则自恃势强,垂涎汗位,这令脱脱不花极为忌惮,这为后来瓦剌内部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也先在北京保卫战中战败之后,由于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也先最终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与明朝议和,将明英宗朱祁镇送还明廷,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此举直接导致也先的声望遭到了损害。

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内部不满爆发瓦剌迅速衰败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希望脱脱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儿子为太子,脱脱不花却想趁也先声望受损而脱离其掌控,因此予以拒绝,双方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迅速爆发,双方发生激烈战争。

脱脱不花最初与弟弟阿噶多尔济联兵,倒也与也先打了个势均力敌,然而兄弟二人后来发生内讧,阿噶多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战败之后遁入兀良哈,不久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擒杀。脱脱不花死后,也先又诱杀了阿噶多尔济,随后自立为“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也先自立为汗,直接引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满,也先于是又转而希望争取到明廷的支持,便在景泰四年(1453年)向明廷通好,甚至不惜宣布自己是明的属臣,此举虽然成功争取到了明廷的支持,但也使得其声望遭受到了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在其称汗后求取太师之位,也先不仅没有准许,反而先后将其两个儿子鸩杀,阿剌知院一怒之下于景泰六年(1455年)举兵反叛,也先被暗杀身亡。也先死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承汗位。

景泰七年(1456年),绰罗斯·阿马桑赤入侵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大败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卫思汗之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卫拉特的实力却被严重削弱。

△瓦剌最终分裂为四部

就在瓦剌内乱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内乱之中重新整合,随后趁机向西进攻,瓦剌部被迫退出蒙古中部。随着瓦剌绰罗斯氏的持续衰落,其部盟最终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绰罗斯氏瓦剌汗国正式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香茗史馆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在这场战役中,瓦剌大败明军,使得明英宗被俘,明朝几十万精锐将士战死沙场,大量国之重臣命丧黄泉。

与之相对的,则是瓦剌的不断壮大。他们不断的掠夺明朝的财富,借此壮大自己。可奇怪的是,在此之后本该继续扩张的瓦剌却迅速败亡,并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北京保卫战,瓦剌遭到巨大挫折

土木堡之变中,瓦剌确实是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不仅消灭了明朝的数十万大军,更是掠夺了明军大量的军备物资,这还不算他们沿途掠夺的财务。因此,土木堡之变使得瓦剌壮大,这绝非虚言。


然而瓦剌错误地估计了明朝子民的力量,认为如今的明军也不过如此。因此瓦剌太师也先继续率兵进犯北京,并于此地开展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京保卫战”。

在此次战役中,明朝上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力。首先,孙太后顾不得儿子安慰,果断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以此稳定民心。随后,兵部侍郎于谦又发动人民群众,将通州储存的几百万石粮食在短短几天之内运送至北京,以此稳定军心。

经过明朝上下一致的努力,明军不仅击退了瓦剌军的袭击,成功地保卫了北京城,还多次大败瓦剌,使得瓦剌将在土木堡之变中获得的胜利果实全部吐了回来。

而经此一役,瓦剌也无力挑衅大明王朝,只得求和。

内部矛盾激化,瓦剌持续衰弱

也许有人会问,瓦剌中负责土木堡之变战役和北京保卫战战役的也先明明只是个太师,为什么行事作风却像瓦剌的首领一样。

这就得从瓦剌内部的派系开始说起。

四年,脱懽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于是北部皆服属也先,脱脱不花具空名,不复相制。——《明史》

也先的父亲脱欢本来就是瓦剌的首领。瓦剌在其手中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他便想要立为大汗。然而当时蒙古一族对血统十分重视,因脱欢并非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裔,因此他的行为遭到了反对。无奈之下,脱欢只好迎立脱脱不花为大汗。这就是内讧的由来。

脱欢死后,也先继承了他的位置。此时的瓦剌,其实际领导权依旧被掌握在也先手里。不过,但凡有点出息的人都不会甘心只做一个傀儡。正巧,机会来了。

也先在北京保卫战中失利,实力大损,脱脱不花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便决定发动政变,并与弟阿噶多尔济联兵,一起抵抗也先。

未几,也先复逼徙朵颜所部于黄河母纳地。也先恃强,日益骄,荒于酒色。——《明史》

怎料阿噶多尔济中途反水,背叛了脱脱不花,使得脱脱不花兵败被杀。而也先也顺利地接管了瓦剌。然而也先在接管瓦剌后,却失去了雄心壮志,日益骄横,沉迷酒色,瓦剌实力有减无增。

随后,也先遭人暗杀,瓦剌也彻底衰弱下去。

结束语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败亡?

瓦剌在取得土木堡之变的胜利以后,没有激流勇退,而是选择了和明朝硬打,导致实力大减。随后,瓦剌内部又发生了政变,进一步削弱了其实力。

因此,瓦剌的迅速败亡只能怪他们过于贪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