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余秀华现象说明了什么?

宁静以致远1618


悟空好,题主好。我是聿远。文化领域原创作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余秀华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网媒横行的今天,传统纸媒生存举步维艰。诗歌更是惨淡经营。甚至一度出现读诗的人没写诗的人多这样的窘境。

诗刊社和余秀华,就是在诗词日益没落情况下,突然意外走红了。

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我认识或者应该说知道余老师是因为那首,睡。惊讶于她的大胆,狂野之余。也惊艳于余老师的字词句的组合。

她虽然没有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谁,但因为这个睡,使余秀华红遍大半个中国。

描写睡,在文学作品里,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以“睡”作为诗歌的题目,并且还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这不得不说是余秀华带着泥土气息的狂野。

离经叛道的带着泥土的狂野

文学从来是道德的天敌。从诗经“关关雎鸠”,到《离骚》,到《水浒》,到《红楼梦》,这些伟大的作品,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都是离经叛道的。但正是这种离经叛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身有残疾连握笔与打字都困难的人,能够坚持数年写出两千余首诗歌是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那些匪夷所思的串联起来透着哲理的诗句。

她自称脑瘫,却并不脑残,她对生活与生命有敏锐的感知,也有写诗的天赋,她的现代诗语言独特,率真质朴,表达了个体对生命的强烈感受。没有她那样的人生体验是写不出来的。其中有不少佳句是她的独创,别人难以模仿。

诗歌之所发展困难,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思想不解放,禁区太多。一首《睡》诗,之所以风靡大江南北,它的意义就在于,诗歌,应当说点真话,有点真实的内容。不管艺术水准是高是低,首先,诗歌必须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

那些什么象牙塔里的诗词大家,看不起新诗的所谓专家学者。一辈子也写不出真实的生活。文学即是生活,离开了生活,任何艺术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余秀华的诗能留多久

大众的围观与诗歌的繁荣无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个社会的浮躁。好在作者还是清醒的。她说:“对于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超过事情本身都是危险的。幸好这样的风刮不了多久。”

在她自己看来,寂寞的生活已经过了40年,如今的喧嚣热闹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是一个偶然事件,并不会真正改变什么。

等舆论的热潮退去,她也终将回到从前的生活。“就是早晨妈喊我吃饭,上午喂喂兔子、上上网,下午看看书。”对她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还是写自己喜欢的诗,因为这是她真正喜欢的东西。

我很赞同作家周碧华先生的看法:“我欣赏余秀华,是敬佩她自强不息的精神,她虽身处底层社会依然有着美好的追求,这是一种常人难有的境界。至于她的诗歌,无疑有许多精彩句子,这是一个脑子“单纯”的人才能想得出的句子,因而部分诗歌很纯粹,这是身处滚滚红尘追名逐利的某些诗人抓破脑壳也想不出的好句子。但客观地说,余秀华的所有诗歌诗艺参差不齐,绝不能捧杀她,好在已有一些人士在做理性的评述。

 余秀华走红是个案的,这是多种元素的集合。诗歌、诗刊、残疾、草根、微信,等等,是这些元素的综合作用,造就了她的异军突起。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有人歇斯底里地棒打,一时热闹极了。

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事物不会有多长的保质期,很快就会被覆盖。

余秀华是诗能流存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艺术要贴近生活,退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


聿远


《没落的时代》

———有人说“当今是诗歌没有的时代”

“没落的时代”?!

让我坠下悬崖!

肃然邂逅谭壮飞,六君子,

采撷秀华的灵芝?

寻寻觅觅两昆仑,

莽苍苍哉!

莽苍苍哉!

谁来帮个忙,

悬崖上还挂着我的牙齿。

听着!

不能锁进博物舘,

阎罗簿上没有它的名字。








天堂歺厅


余秀华现象说明了什么?

开明宗义一句话:余秀华现象说明读者还是很喜欢诗歌的,只要诗人写出了现实社会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算一个优秀的诗人。

以前之所以,诗歌受到大众吐槽,完全是大便诗,梨花体,乌青体,等等那些乱七八糟的口水诗人们在祸害了诗歌这个最高雅也最大众化的文学文本。

一首诗让余秀华成为了底层文学爱好者的一夜情情人

当余秀华以一首有点标题党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虽然余秀华没有睡到你,当人也没有睡到了我。但几乎是很短时间,余秀华的诗歌和余秀华本人红遍了大江南北。

寂寞的诗坛一下热闹了起来。余秀华用这种一夜情的诗歌传播题目,一下子俘获了很多底层受苦受难的文学爱好者,余秀华成了底层文学爱好者一夜情的情人。

可惜,余秀华不是一个美女诗人,并且是个身有残疾的中年老女人,这还不算,余秀华成名后,很多人给余秀华伸来橄榄枝,让余秀华成为他们的工具。可余秀华真是身残志坚,不为那些橄榄枝所动,固守在自己的诗歌王国里,依然我行我素,风里浪里口水里,余秀华该怼的怼,该骂的骂,还把自己当成一个钟祥横店村一位养兔子的农妇。

其实,余秀华的坚守,在当今浮躁得只为名利的文坛里,是难能可贵的一枝独秀,这就自然让那些掌管着文坛的所谓的道貌岸然的诗人们不舒服了。

你一个残疾农妇,凭什么诗集一版就卖30万册,这可是白花花的合法的银子呀!你余秀华凭什么有那么多拥趸?不管余秀华走到那个自媒体平台,发一句话,后面一样是站着队留言抢沙发。

那些掌管文坛的“大咖”们,还没有从余秀华身上看出自己的所谓的诗歌作品早已偏离了社会和时代,而是一味的文人相轻余秀华。

只能这么说,一个诗人的创作远离了大众,那就是自作死,可他们仍然不清醒,就让他们死去吧!

至于余秀华的诗能留存多长时间?

这是个暂时无解的提问。

比如,你说郭沫若的诗歌能留存多久?是的现在郭沫若的诗歌还在书店的书本中,但有多少人阅读呢?谁最近还读过郭沫若呢?

但我相信,余秀华有部分精品诗歌,起码在余秀华有生之年是会存在的。

这怎么说呢?正想余秀华2015年爆红后,有很多人唱衰余秀华是昙花一现。如今过去了五年,余秀华的生命里不但不减当年,还比以前受众面更加广阔。

我个人认为,余秀华的诗歌,只有社会上还有人读诗,她的诗歌就会存在。中国诗坛上一定会有余秀华和她的诗歌的一席之地。

咱骑驴看唱本,就走着瞧吧!


太行读评


余秀华是一名残疾人奋斗者,也是湖北乡村成功人士的代表。“天生我才必有用”,余秀华现象说明互联网时代的诗坛依然热闹,有才华的诗人还是受到大众欢迎,没有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首先是诗坛,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走进大众视野的诗人,余秀华是一个代表,她能走上央视《朗读者》的舞台,将底层生活用诗歌表达出来,成为当今很扎眼的文化现象。当代诗坛虽然不景气,可仍有几个当代著名诗人值得大家关注。记得上海中年诗人缪克构曾经对我说:现在,生活中诗人少了,很多诗人都在网络上活跃着。

再看当代诗人。

1.北岛。“朦胧诗”代表诗人。他原名赵振开,受诗人食指影响,写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名句。



2.舒婷。福建女诗人,有人说,因为她,鼓浪屿成为一座诗歌。参加过诗刊社组织的第一届青春诗会。代表作《致橡树》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诗集《双桅船》等非常有名。


3.傅天琳。重庆女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2010)。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绿色的音符》等。

4.徐芳。上海女诗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后任《解放日报》高级编辑,著有《徐芳诗选》等。


5.缪克构。上海诗人,复旦大学文学硕士。浙江温州苍南人,《文汇报》副总编辑。他大学时代就发表了不少诗作,著有诗集《盐的家族》,编有《辛笛集》(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


慈善文化研究


2015年初,余秀华以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惊艳了整个诗坛。脑瘫、农妇、诗人、与倒插门丈夫离婚,这些奇异的标签让余秀华火的一塌糊涂。余秀华大胆直白书写自己生命里最真实的疼痛体验与情爱感受,让太多人重新认识了当代诗歌的美好。存在就是合理的,余秀华的横空出世,既有作者本人天赋异禀的才华,同时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滋养催化、推波助澜。虽然评论界对于余秀华的批判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但肯定和褒奖毫无疑问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有争议才有进步,余秀华现象促进了草根文化、全民写作的发展,是当代诗坛积极有意义的良性事件。


水欣依然


诗人用精炼的充满诱惑力的文字表达思想,这是一致的认识。但是往往,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大批的退休老干部在老年大学学习作诗之后,会误会自己的"天才"作诗能力,而将古韵律诗词当成容易的填字游戏似的模板。又因为老干部们特殊的闲空和影响力,所以他们很快便占据了大城小镇的作协和文联班子,导致真正的文学创作者撤退,形成了诗歌虚伪繁荣的今天。

真正的诗歌,说来并不复杂。就是把所思所想通过文字精妙而真实的传达出来,说着简单实则太难,文字毕竟不是影视绘画这么直观,也不似音乐那样扣人心弦。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常常特别推崇写诗的人为"天才",是圣是怪是神!而余秀文,就是一个这样的天才诗人。

她的诗歌,不遮不掩,直白如水,但表达准确,真实地表述诗人本尊的痛苦或欣喜的情感。让读者无缝就能对接上自己的心灵……当然,如果缺少复杂的情感经历和对真正诗歌的理解,也会有人强烈不适的。

文学从来跟学历没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就颁发中国作协的证书就行了。我始终认为艺术是属于天才的,余秀华是真正的诗歌艺术家,世间尤其诗人,不能掏心窝子的说实话,不能表里如一的像她这样描写生活,就没有资格说什么闲话。


其实我是张大厨


余秀华现象说明:这些年,让余秀华在诗坛热闹了一翻,也是网络的推动力,让她自然而然地红了。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偶然性是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石激起千层浪,让睡你的庸俗概念把她和她的诗推向一个高峰期。没有内在美,只有想象中的黄色美,像流感一样肆虐诗坛。必然性是:任何一首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诗和诗人,一旦被真理和正义验证,最终会走下坡路,自己把自己终结!

余秀华的好诗,还是会被人记得,但能够存留多久,那就看她自己的造化。只要不走偏锋,用正能量的诗歌风格写诗,也许会存留久点,因为她毕竟在这个世界生存过,至少会在她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留下她的人生轨迹!





田岑2019


如何看待当下网民热议的“余秀华现象”?余秀华的走红和轰动,首先,决不是“非诗的因素”。固然,有的报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用了“脑瘫诗人”的字样。这种做法和称谓固然不当,但最终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是她的诗歌本身,是她的诗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所谓“余秀华现象”,其本质和焦点是如何看她的诗能引起如此的轰动。在我看来,是她的诗的奇幻、率真、真实,人性的释放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吸引了诗坛内外的一些人。她的诗没有直接记述历史事件,但是,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她让我们从她的诗中,看到了除了小岗村、南街村之外的另外的一个“梁庄”。她的诗展现了另一类的生活真实,为我们的民俗学家、社会学家提供一种可供研究、应该关注的社会生活现象——真实的、原始的生活。


青白世界


感谢悟空!感谢题主!

余秀华,可以说是通过一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开始为广大诗歌爱好者甚至广大网民所认识的。朴素、大胆、直白的语言风格,这是正统的有帽子有身份的诗人或作家所没有的,所不能有的。之所以她会那么“火”,当然也跟她的“身残志坚”这种特别身份分不开。但我不认为这说明了人们的“物以稀为贵”的猎奇心理,而是她的诗句选词、搭配、成句确实精准精妙,能真正触及人心。借用两句俗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诗歌没有什么“土掉渣”或“大雅之堂”,关键在于意象和直抵人心。如《诗经》的语言多般是直白朴素的。

至于她的诗能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既要考虑时代性,也要考虑她本人能不能创造出更多走心的诗歌来。我个人相信以她甘于平淡的个性,一定会写出

更多值得流传的经典句子来。


舟月6368


这个现象真的有些不正常。据说余秀华已经是钟祥市作家协会的一个干部了。不知道钟祥市还要拿余秀华炒作什么?一个残疾人无法干活,整天在家胡思乱想地写点小诗,有的甚至是歪诗,你们给她一些鼓励,甚至给点钱她维系生计都是可以的,还可以发动捐款,但真的没必要炒作成一种文化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