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該不該上網課,一位老師給出的答案值得點贊。

真正的關心和有用來自於強大。

該不該上網課,一位老師給出的答案值得點贊。

疫情到處蔓延,孩子的學習變成了網絡授課,在接受一段時間的網絡授課後。有家長表示不滿,有的說網絡課導致視力下降,孩子愛玩手機。有一些家長提出質疑,在這個時候,該不該讓孩子去學上網課?除了學習,子是不是可以去關注疫情,關注社會,關注人性。

學習很重要,但是,有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去開設大家都不熟悉的網課。

在網上,這位四川綿陽南山中學的石老師的網上第一課,化解了我們心中的疑慮。

他說,他在上晚課前,要跟我們上完課的同學談一談,一些與知識無關的東西。

首先,學習的知識從來不是目的,也許我們要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去運用知識建設的態度和責任。

在疫情面前,我們每個人的不良情緒會被他人的影響點燃,每個人都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的權利,而且每一種觀點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

我們要知道,沒有一個人會對你的未來負責任。

其次,面對疫情和我們的學習一點都不衝突,我們重來,都不冷漠,甚至比誰都有熱情。

但是,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因為在災難面前,真正的關心和有用來自於強大。

多年以後,國家需要的時候,你可以是那個指揮官,也可以是那個科研工作者,也可以是那個擋在普通人面前的英雄,你可以為病人減輕痛苦,給弱者一個依靠。

現在,我們的力量還很微小。所以,我們需要砥礪前行。

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去好好的想一想,撥開迷霧,看看我們能究竟做些什麼。

學習,它是一個狀態。只有學習,你才可以承擔起這樣的後果與責任。

因為一個在現在無法立刻行動的人,在將來也幾乎找不到任何合適的機會,一個執意要行動的人,在任何一個當下,都是最好的時機,你的命運從來不在別人的言論裡,也不在家長和老師手中。

讓我們人體要戰勝病毒,靠的是自身的免疫力,醫生和藥物,都只是相輔而已。

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都感到迷茫,我們一度的感到心煩意亂,但是,如果我們試想一下,今天,如果今天沒有網絡,沒有網課,我們誰都不知道愛情是什麼時候結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復課,那裡要如何去度過這一段時光呢?

其實網課不是重點,網課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重點的是你想不想行動。

你被一些莫名的言論影響你的判斷,讓你的思緒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一大部分的人,早已背上行囊上路了。

該不該上網課,一位老師給出的答案值得點贊。

這張照片,來自四川廣元。16歲女孩小楊家住旺蒼縣燕子鄉金銀村4社,在旺蒼中學高一讀書。最近一段時間,她每天都要步行幾公里,到冰冷的懸崖邊上坐著,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她的母親每天同樣要走過這條漫長而又艱難的路給她送飯。即使這樣,她也常常不肯下來,只因為懸崖邊成為她繼續求學夢的寄放點。

疫情來襲,開學延遲,但停課不能停學,學校安排了網課,她的家裡沒有網,只有走到懸崖邊,才能有一點信號。

他們沒有優越的條件,只是在疫情中,默默前行的一群人。

該不該上網課,一位老師給出的答案值得點贊。

這場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讓我們看清楚了自己對待危機的態度意識。那作為家長,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

1.態度很重要。

有一個朋友,他不想去上班了,於是在孩子面前,跟老闆打電話說“老闆,我今天頭疼,所以我不想上班去了。”

此時,孩子可能覺得沒什麼,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做。

所以,下次孩子想做事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跟爸爸說,:“爸爸,我不想去幼兒園。”

爸爸問:“為什麼?”

孩子回答:“我今天肚子疼。”

家長是孩子的複印件。

所以他在跟你學習的過程中,他不斷學習你待人接物的方法。你大喊大叫的方法對他,他就學會大喊大叫。

家長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家長的態度,也成了孩子模仿的標本。

2.學習的自主性。

激發孩子的求知和學習的慾望,遠比教會有限的知識有意義得多。

父親他的兒子上高三,不好好學習,然後離家出走了,說不想考試,壓力也太大了。

兒子回來後他沒罵兒子,就問兒子。想知道你的理想是什麼?

再說,我想當電影明星,我想當黃曉明那樣的,我要演技加偶像派。

父親並沒有立刻評判,說,那很好,目標很棒,那麼你現在距離黃曉明這樣的還差在哪兒呢?

兒子說,如果我能考上電影學院,我就離他們更近了。

爸爸說那好,咱們要是考電影學院的話,你覺得,現狀距離北京電影學院有多遠呢?

再說,我現在文化課問題不大,因為招分低,但是專業課我覺得要突擊一下,肯定能考上,唯一的問題就是英語有點差,如果英語漲個二三十分,我肯定能考得上。

爸爸沒給建議說,你說怎麼樣才能把英語補上去了?

兒子說,你給我請個英語家教,我肯定能考上。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發現,學習是為了自己。

3.生活的儀式感。

張愛玲說:儀式感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自我尊重,也讓我們更認真地去過屬於我們生命的每一天。

中國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禮儀,這種古老的禮節何嘗不是一種儀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學校為年滿十八歲的學生們舉行盛大的成年禮,這樣的儀式可以讓他們明確成年的意義,在儀式感中體悟肩頭的責任。

雖然現代社會中許多繁文縟節早已退出歷史,但中華民族深入骨髓的禮儀文化,代代相傳,永不止息。

儀式感可以呼喚夢想,讓人們更加信仰未來,於絕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種子。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崔松表示:對居家上課也要有儀式感,洗漱乾淨,穿著整齊,坐端正。牢記身體離書桌一拳一尺一寸。

態決定狀態,細節決定成敗。

該不該上網課,一位老師給出的答案值得點贊。

這次疫情就是突如其來的考題,面向所有的人,每個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個考題,是在考我們面對危機的應對能力。

在學校時,學校會經常組織大規模的消防演練。防火、防災安全疏散演練,個人安全意識演練,防止日常意外傷害演練,緊急求援演練等等。每一次都是有準備的演練,所以每一次演練中我們都能順利過關。

在這次沒有準備的突發的事情面前,作為孩子是有態度的學習,這種力量終將變成一個戰士,變成英雄。哪怕不是,我們也不會給社會拖後腿。

作為家長,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不抱怨,積極正面的引導。同時建立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和信賴,採用良好的衛生和防護措施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疫情到來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去打敗病毒。而不是和壞情緒一起,抱怨網絡,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我是七月果果,喜歡用文字紀錄生活。歡迎你的關注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