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李松


关于第2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就是1941年的寒冬是不是导致德军无法攻下莫斯科的原因,是严寒挽救了苏联?

许多人认为寒冬严重的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但更多的人认为苏联的实力能够挺过这场战争,天气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过去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大多数都是从天气角度来入手直接探讨双方的利弊与得失,这方面的争论可谓是争得不可开交。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台风战役期间德军和苏军的战争情况来看问题,就能得出很明显的答案。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行动代号为台风行动,这次行动从9月末10月初开始,随着寒冬的降临,德军越来越困难,严寒导致德军装甲部队彻底瘫痪,坦克装甲车难以发动,步枪无法击发,士兵缺乏御寒的装备。到11月12日,在强大寒流的影响下,本来是零下10摄氏度的天气突然骤降到了零下40多度,百万大军和上千辆坦克战车仿佛被全部冻住了。

有德军士兵形容这次严寒的恶劣程度:“野外的铁丝都冻得带有甜味,不信你用舌头舔一下”。到了11月13日,整个进攻莫斯科的战线上,德军有500多辆坦克的发动机被冻裂,抛锚无法开动。900多辆卡车因为缺乏防寒设备在突然降温中彻底报废,德军有9000余人被冻死冻伤人。到了12月5日的时候,因为天气的转寒以及苏军抵抗的增强,德军彻底失去成功的希望。

而在这个台风行动的前2~3周时间,天气还是较为晴朗的,这段时间内,德国和苏联的作战可以被用来推测如果天气质量良好战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基辅战役是世界上最大的合围战,总共70万苏军在这个口袋中被歼灭,但是事实上,德军在台风战役前两周内形成的维亚基马布良斯克包围圈,才是真正最大的包围圈。在台风战役开始的时候,德军和苏军的作战人数都是大约120万。而德国军队以两个装甲集群为主力,在头两周内就成功分割包围了苏军的多个重兵集团。在开战一周的时间内,苏军重兵集团就显现出被包围的迹象,在两周的时间内,整整85万的苏军就已经落入了德军部下的几个口袋。不仅如此,这些被围的苏军被截断了后勤,而且大多数都丧失了指挥以及士气,基本上已无力对德军形成大的威胁。可以说在台风行动发起的两周内,德国军队就已经决定性的击败了当面的同等数量的苏军,任何强大的有组织的单位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独立的弱小单位还能防守。

而构筑了如此巨大的包围圈,德军的伤亡又有多少呢?令人震惊的是按照一名瑞典军事学家的说法,德军在这场行动中的阵亡负伤以及失踪人数加起来仅有不到6万,考虑到这场战役的规模以及对苏军造成了80多万人的损失,这个数字是相当轻微的,两边的作战交换比达到一比十几。究其原因,1941年的德国军队比起苏联军队而言,无论是在训练水平,军人素养还是在战争指挥艺术方面都远远高出对手。尤其是在战争之初丧失了大量精锐的苏联军队,只能不断的抽调质量更次的补充兵进入,从而加剧了两边质量的差距。再加上德国军队对装甲兵团的熟练运用,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通过闪电战和迂回战术,对大而笨重的苏联军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由此可见,如果天气情况继续保持良好的话,即使苏联后期从远东调来,100多万援助部队,仍然不能改变战争的局势。德国中央集团军情在经历了台风行动的第一阶段之后,总损伤人数仅有大约6万,经过补充基本可以维持战力。而之所以两边的形式自第二阶段以后急转直下,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就只能是天气原因了。


科罗廖夫


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对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分析,这次巨大规模的会战,是苏联红军积极主动的防御和苏联人的顽强意志之下所取得的,跟天气没关系,很多文章都说跟天气有关系,德国的地理位置也是偏北,和莫斯科的维度差的不多,如果温度太低影响德军,也影响到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反攻的时候,大雪局部2米厚,根本没法侧翼迂回包围,只能正面进攻,当时气得赌注说后世再也不会说德军失败不是天气原因。



1、俄罗斯战略纵深太大,德国一路打来时间太长,损失过大;

2、苏联人实力强,后备人员无数,拖够了时间和战机(熬到冬天,托散德军主力、积蓄后备力量等);

3、德国战略有误,应该集中兵力直扑莫斯科,从心理上先打垮苏联人,然后俘虏和歼敌更容易。

历史没有如果和假设,从希特勒决定开始进攻苏联时就开始了他的末日,就算德军占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那么还有另外的二战转折地点等着他们。当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了,希特勒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軍民鱼水情


是俄罗斯的冬天,是莫斯科的严寒,是北境之王的“凛冬之怒”!

苏军处于劣势

在德军进入苏联境内以后,苏方的兵力比起对方有更大的优势,再加上自己是本土作战且疆域辽阔,所以苏方士兵并没有特别害怕敌人的入侵。

但是等到双方真正交手以后,苏联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噩梦”。

在冬天来临之前,德军进入战场基本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短时间内就深入到了苏方中心地带,并且直接对莫斯科形成包围之势。

在台风战役前,德军的“维亚基马布良斯克包围圈”已经将数十万的苏联大军给逼入了绝境。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德军无论是在战术还是在装备上,都高出对手整整一个“代”,二者交战以后苏军几乎没有什么应对举措,只能被一步步的打回莫斯科。

如果说天气不出现大的变动,原来的苏联军队能守住莫斯科吗?难道说他们的实力能有大幅度的增长?

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单单指望苏军没法打败德军,天气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气让德军损失惨重

根据相关记载,苏联本次冬天到来的时间比以前早了一个月,并且在十一月下旬就达到了零下二十度的低温,这在他们的天气历史上是非常罕见。
十月初下了第一场雪以后,紧接着又开始了长达半月的阴雨天气,所有的路线都陷入了结冰-融化-泥泞-结冰的“死循环”,有很多道路的泥水积攒到了膝盖的高度,想在这种条件下长途前行,其难度是无法想象的。

严寒的天气让作战装备出现故障,坦克和卡车等大型机械无法在冰路和泥泞之中顺利行走,士兵们必须用铁锹一点点挖出行驶的道路才可以让它们继续前行。

极度的低温环境让机车发动机出现损坏,车子一旦停了下来,发动机就有可能面临冻坏的危险,士兵们在重新开启车辆之时也必须用火把烤暖发动机。

就算是安装履带的坦克,在这种道路上行进也会消耗比原来高出数倍的能源。加上军队渗透过度,补给线被“无限度”加长,后方的运输部队根本没办法及时到达,德军统一规整的作战方案被天气“切割”的支离破碎。

天气让士兵感到恐慌

在上面介绍的环境中作战,本来就是很让人“恶心”的事情,德军士兵在冬季来临以后,就基本失去了赢得战争的信心。当年从德国出兵之时,政府并不认为军队需要过冬的装备,而且他们更是狂妄的认为自己一战就能拿下对手。

不过早早到来的冬天打破了德方一切的幻想。

“野外的铁丝都冻得带有甜味,不信你用舌头舔一下”

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的低温环境下,德军有很多人还穿着秋夏的衣服,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冻伤问题。伤员在行军过程中绝对不能倒下,因为他们倒下以后就会休克死亡。


由于后方补给出现了问题,所以士兵们不得不吃一些“冰冻”食物,随后很多人又得了严重的胃病,部队的战斗力出现整体下滑。

一些连冰冻食物都没有部队,为了自己不被饿死就只能宰杀了用来拉火炮的战马,战马没了以后火炮也不能随军运输,所以他们的装备也在不断的损失。

士兵们面对眼前的“冰霜雪地”,基本丧失了作战欲望,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综上所述,严寒摧毁了德军的装备、精神以及肉体,说它“打败”了德军也是没“毛病”的。

白话历史君


天冷,春季泥泞的道路,别的都是扯,当年拿破仑率法军直捣莫斯科,沙皇留给他一座空城,坚壁清野加严冬,让拿破仑差点把裤衩丢了。同样道理,百万苏军进攻芬兰,弱小的芬兰人利用比苏更冷的优势,打的苏军满地找牙。


tree5433


德国军队连冬装都没准备,如何抵抗莫斯科突如奇来的严寒,德军机械化最怕奇寒,几乎完全失去了机械化优势。可以说严寒是德军失利的决定因素!战线过长,严寒使军备运输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用户582351328950


对于莫斯科会战来说,莫斯科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德军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德双方开始争夺战略主动权。而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败退是二战中,德军第一次大规模的败退。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停顿,这个停顿被后来的很多人认为是赢了战役而输了战争,但是这一个月德国人没有闲着,在这一个月里边,德国人的火车终于可以开到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后方,再加上经过南北分兵,中央集团军群消除了两个侧翼的危险终于是可以进攻莫斯科了,没有这一个月的停顿,中央集团军群根本不具备这种比较有利的形势。
莫斯科保卫战的地图


而且在德军进攻之初,通过在维亚济马的大包围圈,德军又消灭了苏军的重兵集团,约有60万人,按照战役开始双方的兵力对比,苏军开始有125万人,现在被打掉了一半,而德军的180万人伤亡轻微,现在双方的兵力对比已经接近1:3了,德军的优势更大了。

但是从10月开始德军遭到的抵抗也开始加强了。首先是合围圈里边的苏军部队并没有马上失去组织投降,而且又坚持了8天,在后方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威胁的时候,德军的主力都在解决被合围的苏军,继续向前的部队不多,这样就使苏军挡住了这些先头部队。

苏军在维亚济马损失了大量部队以后,马上利用莫斯科的铁路发达的条件,迅速向莫斯科集中兵力,包括中亚地区,还有远东地区,其中远东地区的最有名,但是莫斯科的援兵主要是新组建的部队,来自中亚的316步兵师也就是潘菲洛夫师也由于莫斯科城下的功勋被授予近卫第8步兵师。

同时,经过4个月的战争,苏军中一部分指挥员已经开始熟悉了新的战争形态,能够对于德军的行动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像电影莫斯科保卫战里边说到的,法西斯德国的战略并不复杂,老一套的在两翼集中兵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上集中全部预备队去抗击他们。象朱可夫,卡图科夫,罗科索夫斯基,列柳申科这些将领已经可以挡住德军的进攻了。


苏联人在红场举行的阅兵的确是极大的震撼了德军,并且鼓舞了自己的斗志。

苏军抵抗的加强首先使德军的攻势受到了更大的阻力,同时苏联的道路情况又使德军后勤运输吃尽了苦头,苏联道路中硬路面比较缺乏,在10月份的秋雨中,苏联的道路无法经受德军的反复碾压,已经是变成了一片沼泽,加上苏军还会一定程度上破坏道路,使德军的进攻速度大大降低,而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是德军制胜的法宝,现在德军的进攻速度降了下来,对于进攻的一方可不是什么好事。苏联人这边由于大量利用铁路集结兵力,这样泥泞对于苏军的影响要小,但是下了火车泥泞还是会影响,不过这只是最后一段道路了。
冬季作战对于交战双方完成的麻烦一样多,不过对于准备充分的一方麻烦就要少得多。


苏联人在莫斯科也学会了把85高炮放平了打坦克。

战争到了莫斯科附近,苏军的空军活动要比原来活跃的多,苏军空军和德军空军的实力对比第一次比较接近,而且苏军把防空军的歼击机调过来以后,苏军的空军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而且苏军的机场都是永备机场,条件比野战机场好得多,这样苏军的出动率要比德军好得多,这样德军第一次失去了空中优势,虽然苏联空军这个时候还不能像后来一样可以让德军不能在白天活动,但是已经可以给德军制造足够的麻烦了。

苏军在莫斯科举行的反攻中,骑兵是主要的突击力量,所以虽然把德军打回了出发阵地,但是也证明了骑兵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了。

源源不断的援兵,正确的指挥,还有有效的空中掩护,都使得德军的进攻速度变得十分缓慢,德军逐步变得精疲力尽,丧失了进攻的锐气。而冬天的到来使德军的情况变得雪上加霜,而这种情况都是德军自己造成的,德国就算是不入侵苏联,到了冬天也需要冬装,什么没有准备冬装完全是扯淡,德国人的冬装是由于自己糟糕的后勤管理系统,积压在了后方没有送到前线,这个事情只能怪他们自己。而经过大约2个月的激战,德军丧失了最后的进攻力量,到了12月6日,苏军的反攻开始了,超过了进攻顶点的德军被打回了自己的出发阵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