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对吗?

弓长QLWHCR


宇宙的顶层,只有质量和能量的原始宇宙,第二层,有物质的宇宙,第三层,地球上诞生的生命,第四层,智慧生命,即所谓的‘心’。请看明白了,物质属于第二层,心属于第四层,很显然,唯物论,唯心论皆不是宇宙的本源!

那么,恕本民科直言,讨论唯物论和唯心论究竟有何意义?


外星文明新时代


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啭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对吗?

《易经一大传》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人们肉眼看得并能够理解的就是“器”(实实在在的物体);暂时看不到的与理解不了的就是“道”。这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看不见的暂时理解不了也是客观的。“器”可以看作是阳,“道”可以看作是阴,阴阳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互相转化的。“器”一一一切实物,日,月,星,辰,动物、植物无不有消亡的时候,阳就转化成阴,看不见了。物质不灭,这个阴,并不代表没有,只不过它变换了另一种形式,肉眼看不见罢了。

宋朝时的哲学家张载认为:“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太虚不是虚无静寂的真空,而是充满着“气”这种极为细致,为肉眼所不能觉察的物质颗粒,太虚和万物都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的运动形态。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一太和篇》气凝聚而为有形的万物,万物散而为气又复归于无形的太虚。

这就是《易经》告诉人们需要探索的“道”。古人也是这样做的。西晋的王弼“贵无”,部象“崇有”两派各执一端。董仲舒为儒家一己之利,曲解“天人合一”学说,创之神道设教的神学目的论,违背了“易径”的本旨,把“易经”研究引入歧途。

宋时的程颢,程颐也认为“万物之始皆为气化”,《二程遗书一卷五》但二程认为“理在气先,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知在前,行在后”,是一脉相承的。

实质上这些古圣先贤已经探索到宇宙与万事万物起源的真谛,只不过象董仲舒一样,看破不说破,接着故意颠倒理与气的关系,以而为封建统治阶级制造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综上所述,笼统地把“道”看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把“器”看成形而下的唯物主义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方法,应该以器为本,以道为用。不要把道说成是迷信,也不要把道无限夸大而形成的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又要反对盲目的动辄乱扣唯心主义大帽子的无知行为。实事求实,才是正确的态度,非白即黑的观念要不得!




传统文化领域创作者


很多人喜欢用唯心、唯物区分哲学家。

如把柏拉图称为唯心主义者,亚里斯多德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古代王阳明是唯心主义,东汉王充是唯物主义。

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万金油,哪里都好用,随时都有用。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准确、很粗糙的区分方法,一是这种看法早已过时,二是很容易导致误读,歪曲哲学家的思想。

唯心、唯物的说法,并非自古就有,而是源自西方近代文化,即16、17世纪的西方哲学。

西方进入16、17世纪以后,自然科学迅速崛起,如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拉瓦锡的现代化学。随着物理学、化学的兴起,西方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新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原子主义世界观。

所谓原子主义世界观,又叫实体主义世界观,是把事物的存在,当成独立自在的实体,类似于微观世界的原子或分子。

原子主义世界观,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有关,也和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有关。

这种世界观认为,世上存在的东西类似于独立的原子,又叫物质。物质有基质和属性。基质是物质的基础,是实在。属性是派生的,是物质的附属性质。

比如一张木制的淡黄色桌子,有基质,有第一、第二属性。

桌子的第一属性是尺寸、大小,如体积、面积。第一属性可用数学测量,是客观之物,西方近代哲学叫广延。

桌子还有第二属性,如温度、硬度、质感。桌子的第二属性和人的感觉有关,是主观、可变之物。

桌子的基质隐藏在属性背后,它虽然神秘,但却构成了桌子的基础,是桌子立在那里的根基,所以桌子的基质是客观实在。

西方近代唯心主义即源于这种看法,如英国的贝克莱。贝克莱认为,桌子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只有人感觉到桌子,桌子才是存在的;否则没有人的感觉,桌子是不存在的。这是近代唯心主义的经典思维: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义的看法刚好相反,在唯物主义看来,桌子的存在是客观之物,和人们的感觉无关;换言之,无论人们看没看到桌子,它都是存在的。

唯物主义还有一个很难反驳的例子:太阳和月亮。很多人会说,太阳、月亮的存在是客观的,因为无论人们看没看见,它们都是存在的。

唯心、唯物代表了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即世界存在分为两块,一是人的感觉、思想,一块是物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法国笛卡尔。

笛卡尔认为,物质世界是存在的;精神世界也是存在的;两者既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这就是著名的身心二元论。

以原子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唯心、唯物论,代表了人类文化世界观的一个阶段或一种类型;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阶段或类型。西方古典文化、中国道家哲学、佛教世界观,均不同于唯心、唯物的看法。

比如中国道家文化的“道”,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

有人说,老庄讲的道是唯物的,是自然之道。但我们知道,老庄讲的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总原则、总纲领,从此意义上说,老庄的道又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所以老庄讲的道,既不是纯粹的唯物之物,又不是单纯的唯心之物;毋宁说,道既是唯心的又是唯物的,是事物存在的自相矛盾、二律背反。

再如佛家教义的因缘、轮回、涅槃、情识等概念,也很难用唯心、唯物的概念解释,因为佛教思维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或唯心、唯物式思维,而是一种超越心、物区别的“关系”思维、直觉思维、顿悟思维。

就西方文化而言,在16、17世纪以前,根本不存在唯心和唯物的区分,人们把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归到唯心主义阵营;把费尔巴哈、马克思等思想家归到唯物主义阵营,完全是根据西方近代哲学的理念,做出的事后区分。

即使如此,很多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也很难用唯心、唯物的界限,区分开来。

比如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他们两位的思想和数学、几何学思维密切相关。但数学、几何学的理念或概念,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肯定理念的客观存在,但他们从没有说理念源自人的感觉或精神,也没有说理念是类似物质的存在,他们只是强调,从认识层面说,理念不是感觉的对象,是理性思考的对象。

再如康德哲学。大多数人认为,康德哲学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因为康德主张,不是世界影响了人,而是人影响了世界,即著名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理论。

但康德哲学又包含唯物主义的成分,如康德肯定物自体的存在,肯定自然界的存在,这些看法也不能划到唯心主义里面。

更重要的是,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现代文化的主要批判矛头,就是否定主客二分,否定唯心、唯物的区分。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生态伦理学、后现代文化、现代量子力学等。

可以说,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唯心、唯物的区分,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不是包打天下的思维方法。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宇宙奥秘的方法,始终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展。





道艺2


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唯物主义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心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唯心主义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创造有趣的文章


题主的问题有问题,哲学不是因为对物质的认识才分的“唯心”和“唯物。”是在本体论的第一性的问题上才区分出“唯心”和“唯物。”

本体论第一性

这个问题谈的是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物质组成?还是精神意识形成的?唯物主义分三个阶段。唯心主义分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

这跟把物质认识分唯心与唯物是俩意思,问题不够完全准确。唯心根本不承认物质,因为唯心只承认意识是绝对存在,物质是由意识产生的。

还有二元论,这个种类的学说根本统一不了唯心和唯物,二元论把精神作为具有能动性的唯一力量,用神把“精神”和“物质”两个绝对存在统一起来,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逻辑只有一条路,逻辑矛盾就是错了。

看你问题的意思,你倾向二元论啊?

迄今为止“辩证唯物主义”是最科学的,有说服力的。

辩证唯物主义里,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是绝对存在,意识是相对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存在,意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这是最有说服力和客观的哲学思想了。

哲学里的意识不是仅指“感知”或者“计算力”,意识是确认“我”是我的能力,或者说自我认知能力(这么说不准确,但是差不多),不然虫子都有意识了,计算器也有意识了。哲学里的物质不是指你眼前看到的东西,是指世界,或者说全部物质总和。

总结

世界的本体认识上分“唯物”和“唯心”,不仅是人为主观想分开,才引起争论,主要是逻辑上“唯心”主义是说不通的,唯心主义总是用想象跳过逻辑去解说世界,这样的解说就是胡说八道,忽悠人,比如我说世界应该匍匐在我的脚下,你信么?凭什么信。所以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且要是辩证唯物主义。题主看看欧洲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历史就知道,唯心错,唯物正确。


盛京杨员外


虽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绝对不能动摇,但是,也必须坚持思考,时刻准备回答新的认识和疑问。

比如,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除了物质,就没有其他东西了”。好像毋庸置疑。

那么,既然已经确定,除了物质没有其他东西,那么,为什么要谈意识呢?

现在的问题是

(1)意识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2)如果人死了,我们知道,组成人体的物质还在,但是,意识既然是物质的一种形式,那么,意识也应该和物质一样,也就是说,意识还存在,或者,形式发生了改变?

当然,还有一些疑问。

所以,我们的教科书是不是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谈意识,应该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意思”,而不是现在这样单独解释意识?

那么,第二个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有实验,已经证明,就算脑死亡了一段时间,还可以有办法让脑恢复成活。那么,成活后的大脑,是否保留原来的意识,或者意识发生改变了。但是,这个并不重要,问题还是?意识去哪里了?

我们知道,“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意识既然也是物质,肯定还在吗?

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科学的研究,还没有解决这个疑问,反而越来越让人迷惑。

仅仅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一直困扰我很久了。


老杨老师2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个世界最终都是唯物的,所谓的唯心,只是我们对这个世界还不太了解,正如在无线电发明以前,古人不可能想到我们可以在远在海角天涯的人们通话,他们更觉得那是神技。而当人们了解了无线电波之后,才觉得这一切都是科学。

同样道理,现在的人们对现下的一些比较“迷信”的做法还不了解的时候,我们会称之他为迷信。当哪天这些背后的科学道理被揭示之后,他就成了科学。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谓之唯心。等到某一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谓之唯物。


0310yang


悟空笔者所持看法,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对吗?题目其中的”分为”改成“存在着”,那就是正确的回答了。其实就是人类对宇宙丶世界的”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相对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问题了。两者之间有着相互缘赖的关系。只是唯物主义论者,把物质存在看作是苐一性的,即物质存在决定了精神意识。而唯心主义论者是把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是先有精神意识决定了物质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把物质看作是第二性的。……两者确实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收起。


薛广礼


首先要了解物质的含义:所谓物质就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着的东西,比如花草树木等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同时还包括大到宇宙中的太阳月亮、小到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细菌等都属于物质的范畴。而问答中提到的“对物质的认识”就是指我们运用自己的脑力、智商去开发对客观物质的感知能力。

对物质的认识,有角度的不同,有能力的大小。同时又有两种对立的认识:一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比如当今世界流行的新型肺炎,现代科学的解释是因为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肺部而导致发病的。这就是“唯物”的认识。如果换在过去科学落后的时代,人们无法解释,只能说是鬼神带给人类的瘟病,这种说法就是“唯心”的认识。

统上所述,我认为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我认为是正确的!





覃南朝


如果你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你要适应中国的国情.那么这就是完全根本对立的,也就是哲学里的两个根本派别.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

物质,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是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且人们可以认识的东西;对于偏向于二元论的唯心主义者来说,物质是指某种混沌的,缺乏认识的东西;对于纯粹的唯心主义者来说,物质是心灵的产物,或者是被感知...

1.认为事物的本源不同,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本源是精神,精神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则认为:事物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是依附于物质而存在的。

2.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感觉它存在,它才存在,你没有感觉到它,他就不存在。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即使你没有感觉到它,它也是存在的。 3.唯心主义认为是神创造了万物,是神主宰着万物,神是万能的。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所谓的神,是人们臆造出来的,是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