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童年時長期被人“貶低”,這會導致心理疾病嗎?

許總


我是陳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學院簽約諮詢師

我們首先來看看被心理學界普遍認可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從上面的圖示可以看出,我們人類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最下面的兩階是生理和安全需求,這是生物的本能或衝動,說白了就是跟動物一樣的“生存需求”;只要溫飽解決,越往上走,都是特屬於人類的高級需求,要求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貶低,他內心肯定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尊重,缺乏內心的自尊自信,自然也談不上自我實現,這樣的孩子,我們只解決了他們低級的生理需求,而沒有給予高層次的內心需求的滿足,那我們養孩子跟養寵物有什麼區別?

生而為人,我們最開始對自己的認識,都來自於他人眼中的自己,孩子會從父母眼中看到自己,學生會從老師和同學眼中看到自己。


長期被貶低的孩子,在父母和他人眼中看到聽到的自己,是不好的、很差的、沒有能力的、不被接受的…….一開始,他會依據這些人的看法,建立對自我的初步感受:我是一個沒有價值、沒有能力、什麼也做不好的人,長此以往,他內心就會根深蒂固的形成對自我的確定認知:我是一個沒有存在意義、沒用的人,我是一個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最後這句話就是我們說的“沒有存在感”了,而這是很麼多人抑鬱、自殺、尋求解脫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

我有一個來訪者,在諮詢室裡哭訴自己沒有活著的感覺,整天像行屍走肉一樣;還有一個來訪者,覺得自己生下來就讓父母失望,她努力地想成為讓父母滿意的英雄,可總是做不到,她逃離父母,走進婚姻,卻是“從一個坑跳到了另一個坑”,


她只有酗酒,喝到讓自己頭腦發昏時,就不會想那麼多,就可以睡得著。這兩個來訪者,從小的相同經歷,就是幾乎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他們在父母的眼神裡言語間,感受到的都是滿意,雖然還沒有長期被惡意貶低,但已經如此難受……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童年期的創傷、衝動、幻想,會深深留在他的潛意識裡,童年的人格是一個人一生的人格基礎,這也是我們說的“三歲看老”。


既然童年期對關鍵人格的形成那麼重要,那在童年期被貶低的人,長大後當然會不自信、沒有價值感、沒有健康的自尊,如果發自內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的”,如果人間都已經不值得,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就可能是一個長期被貶低的孩子,成年後最大的心理問題。


一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多半來自於他對自己的生活會過成什麼樣的認知,認知決定命運。


長期被貶低的孩子,很多會成為抑鬱型的人格,通過內攝的方式,吸收他人對自己的貶低。而抑鬱症的一條標準就是自我評價很低。

同時,一個長期被貶低的人,早已習慣了貶低自己,成年後他在尋找新的客體發展新的親密關係時,常常會自動去找那種貶低自己的人,有點“受虐”的樣子,他們在一切的人際中複製自己被貶低的模式,因為這是他們熟悉的“味道”,他們會不斷重複的模式。


童年期的貶低,會像是在孩子頭上套了一個緊箍咒,一直不停地念叨說你是不好的,這樣的人長大後,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天天自己唸叨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現代的教育都強調要“鼓勵”孩子,多表揚多稱讚,孩子感覺好才會做得越來越好。內心覺得自己好的孩子,就是一種自信,他真的就會把人生過得很精彩。

最後,還有一點要補充的:童年是人格形成重要的關鍵期,但不是決定因素。

其實,我們在童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過批評和貶低,中國文化奉行的就是“批評使人進步”,環境如此,誰能不受影響地長大?


但是當我們長大,隨著我們內心的力量成長,是完全可以把那個魔咒撕去的。只要我們隨時保持一種覺醒:我真的那麼差嗎?


然後綜合現實情況檢查一下,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否有偏見,在這樣的反思狀態裡,我們可以慢慢放下內心裡對自己的固定認知。

所以,如果你已長大,相信自己可以把自己的童年傷害修復,把自己內心那個小孩養好。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請記得:多多鼓勵自己的孩子,讓我們把傷害終止在我們這一代。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肯定會。


我有個同學,爸爸媽媽重男輕女,偏心弟弟,對她總是各種貶低。


比如她不會扎頭髮,就說她笨得要命;她考試沒考好,就說她不是學習的料,上學就是浪費錢;她放學要回家做飯,做不好,媽媽就會說她只知道吃,啥都不會。


我們偶爾去她家玩,她媽媽就會當著我們的面說:“你看人家誰誰誰,這好那好啥啥都好,你看你咋這樣呢?”我同學便低下頭,憤怒的捏緊拳頭。


甚至有時候她媽媽還會說女兒是賠錢貨,養大了嫁人,就去給別人家做貢獻了。


她考上大學,父母也沒有誇一句,只是說這運氣希望弟弟以後也能有。


雖然爸爸媽媽一直供養她上大學,但是大學她報考了離家很遠的學校,四年期間除了過年回家待幾天,其他時間都在學校邊學習邊打工,為的就是逃避父母。


她說努力兼職賺錢,就是不想虧欠父母太多,讓他們以此為由繼續貶低她。後來畢業擇業,她依然選擇了離家很遠的城市。


如今她36歲,依然單身。她說不想結婚,不想有家庭,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經營好家庭,更不想生下小孩。


雖然她在事業上,拼命努力小有成績,但她說這些都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極度缺失的安全感,她骨子裡的自卑讓她體會不到成就和成功的喜悅。


自卑讓她工作更努力,卻讓她對愛情和家庭極度不自信。


她的母親如今也老了,但偶爾碰到我,依然還會嘮叨,說我同學沒良心,供養一場都不知道回來看看她。


可是,同學心裡的傷,父母又可曾體會?


生而不能好好教養,常常貶低辱罵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如果想在晚年收穫一枚與自己親密無間的孩子,恐怕難上加難啊。


我是子子


當然會。

講個我自己的故事吧。初中時語文老師讓每個同學選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上課時背給同學聽。我翻了好多本書,選了一篇散文,認認真真準備了一週時間,期待著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終於輪到我了,我信心滿滿的走上講臺,將這篇散文有感情的背誦了出來。同學們紛紛為我鼓掌,我朝著大家鞠了一躬,準備回座位。老師打斷了大家的掌聲,並叫住了我。

她說:“有什麼可鼓掌的,這篇文章好在哪裡?你們能從中學到什麼?請同學們以後少看這種體裁的文章,一點用都沒有!”

班級靜悄悄的,我紅著臉站在講臺上,不知所措,過了許久老師才讓我回座位。我坐在座位上,腦子裡不斷回想她說的話,久久不能平靜。

從那以後,我不再有勇氣上臺演講,不再信心滿滿,不再主動展示自己。是的,我變得自卑了。

至於那個語文老師,她可能早已不記得我,可能早已忘記這件事。她把我從自信變成自卑,只用了短短几分鐘的時間,而我克服自卑努力恢復自信,用了很多年,直到現在。

其實,孩子都是心思敏感的,一次貶低可能都會對她們產生影響,更別提是一次次。題目說,童年時長期被人貶低會不會得心理疾病,我覺得會。

阿德勒曾說過,“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幸福的童年千篇一律,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同。童年時期長期被人貶低,會使孩子逐漸變得自卑。自卑,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種。

如果你已經為此變得自卑,希望你和我一樣,一點點克服它,雖然過程很難,但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喵小姐有故事


自卑、敏感、多疑,愛合群。

我87的,小時候不愛說話愛畫畫,我媽總拿我和我弟、我哥比較,說我弟有禮貌、見人就叫,我哥會說話,每次說到他們倆的時候都眉飛色舞,說到我就擺張臭臉,成天不說話、見人不叫人,人家再大的缺點都看不見,我再大的優點都不值一提,所以,一直以來,我很自卑,和他們哥倆也很少說話,即使到現在我媽也是這樣子,人家哥倆說的話都是聖旨,我說的話、我的苦口婆心,我媽都當做放屁,甚至還跟我說出“這是我家的事情,和你無關”。去年我媽又在拿人家的話當聖旨,我直接對我媽破口大罵“你從小到大覺得人家好,你讓人家給你當兒子去,看人家看得上你這個媽不?”結果,我媽還哭了,真是可笑!

正是從小到大,我媽這德性,導致我在生活中很自卑,甚至別人在背後竊竊私語,我都覺得有時是在說我。

印象中最深的記憶是我當時上學前班,老師獎勵了我一張西遊記沙和尚的照片,我高高興興的拿回家給我媽,我媽第一句竟然是“這啥破玩意?肯定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之後直接扔了。

所以童年的很多經歷到現在翻出來依然很疼!


老虎先森679


當然有影響,我就是從小被我媽貶低,直到現在只要有機會就繼續貶低我。我媽一直把她孃家人和朋友放在我和我爸之前。我媽這種討好型人格也是從小被家暴的產物,她就希望別人都稱讚她,壓抑自己的需求,而弱小的我就成了她情緒的出氣桶。她的教育簡直就是反面教材,不順眼就拿衣架掃帚打,打完趕出家門,我掃地就說我連地都掃不好能幹什麼。

我現在對她滿腹怨言,她對我各種看不上。我真不知道作為一個下崗女工她有什麼自信看不起我爸和我。


大錦鯉小錦鯉媽媽


大家好,我是王禹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童年時長期被人“貶低”,這會導致心理疾病嗎?

首先其實在童年時期就是一個人長大的一個趨勢,從小到大的一個習慣,之前我看過一個漫畫,講的就是一個小孩子,不管喜歡什麼東西家裡都是說,我們哪買得起這麼有錢的東西,之後孩子從小到大都有一個心理陰影,到最後孩子長大了之後,自己的手頭也很寬裕,也不是很敢去一些賣奢侈品的地方,這種自卑心理一直伴隨著。

其次其實在小的時候,遇到的事情以及父母說的話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定格”在小時候父母教的以及一舉一動都能決定了一個孩子從小的時候的定格,當然就會給孩子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父母不妨教導孩子的方式變幻一下,可以給孩子適用之後講道理,不要一口否定我們買不起,會給孩子的童年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所以一定要換個理解的方式去教導。

所以的確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不要在小的時候給孩子教導這種思想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陰影,還有就是不敢與人交流徹底自閉,這都在小時候和父母的思想與教導當中息息相關。


頭髮醫生王禹


被人貶低,任何人的內心都會不舒服。處於童年的孩童,他們的世界很小,內心非常脆弱,以為家長、老師說什麼都是正確。

  如果童年長期被人的貶低,會給他打上終生難以磨滅的烙印:我很笨,我不好、我差勁、我是個廢物。

  比如:有的人喜歡跟同事鄰居謙虛:“你們家小亮亮又聰明又乖巧,不像我家那個,從小不聽我的話,上學了又不聽老師的話,真快把我氣壞了。”

也有人這樣說:“小孩子活潑一點多好,我家小凱從小悶頭悶腦,一副沒出息的樣子,我天天擔心他出去被人欺負,真沒用。”

  這些話身邊的孩子都聽進耳朵裡,放在心上,長期這樣他會覺得自己真的蠢,真沒出息。

  你在誇讚別的孩子的過程中,自家孩子會接受你的信息,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好像做什麼都比別人差了一大截。


時間久了,孩子會盡量避免在人前說話,變得越來越自閉,什麼都不做,自然就不會犯錯,而且越來越不開心。

  長此以往,孩子怎麼成為一個聰明、自信的人?

  知乎上有人這樣留言:我就是一直被媽媽貶低,不自信、不想說話,恐怕這輩子也改不了,沒救了。  

  猶太人心理醫生維克多·弗蘭克爾,在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裡寫過一段話:在集中營裡最讓人難受的不是肉體上的痛苦,而是守衛們看待自己如同雜草一樣的眼神。


  很多父母正在以愛之名幹著如同納粹守衛一樣的殘忍之事。


所以,兒童教育要採取正面鼓勵的方式,進入良性循環,你的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我是@長安老徐,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優質的答題,也歡迎留言轉發。


長安老徐


去年上半年我兒子在一個幼兒園經常被貶低,攀比。那個幼兒園的孩子和家長特別愛慕虛榮,每個星期我都要買水果送幼兒園讓孩子分享,因為每個小朋友都會輪著買,園長總說我溺愛孩子,我不明白我怎麼溺愛了,我天天打就不溺愛了,他家那崽子她慣的沒樣,我這天天讓她給我巴巴的,我一尋思我花錢憑啥受你氣,我又給寶換個幼兒園,現在的幼兒園環境好,乾淨,老師也好,我兒子天天回來不用像以前那樣天天寫天天不會,晚上都不寫作業,也就是看看手機上的閱讀,我不喜歡孩子幼兒園太累,小學以後會很累,老師說每天幼兒園他教的足夠用了。我兒子也的確會很多東西。


孟洋1988


我是宏姐說心理,我來解答這個問題,願以下內容,幫助你拔開迷霧,溫暖你的心。

童年時長期被人“貶低”,這會導致心理疾病嗎?宏姐說:80%的概率會導致身心疾病,嚴重的還會形成“反社會人格”或“精神分裂”。

我接待過的部分心理疏導來訪者,形成他們心理疾病的原因,多是在童年期生活在不和諧的家庭或相關人際中,比如:

  1. 父母經常吵架,打架,或是家庭暴力,讓孩子以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造成父母的爭吵;
  2. 控制型父母,孩子所做所為必須由父母說了算,如果不按父母說的,則會受到打罵等懲罰;
  3. 酗酒型父母,喝完酒後打罵孩子,貶損孩子;
  4. 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或長輩的認可,並用語言貶低:你怎麼這麼笨、怎麼蠢的像豬一樣、你的腦子被狗吃掉了等等醜陋難聽的話;
  5. 受到學校同學老師、鄰居、親戚等長期語言攻擊。

國際兒童安全組織海報

這些長期受到語言“貶損”的孩子,破壞了大腦功能對自我的完整認知,以及對外部社會對自我的評價統一性,即影響孩子對自我與社會的統一認知,以及人生觀或世界觀,造成精神以及情感認知的紊亂,導致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出現異常。

成年後易形成: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意志障礙、行為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

國際兒童安全組織海報

因語言“貶損”的孩子在不同時期,形成的心理疾病:

  1. 兒童期常見心理問題:兒童抽動症、多動症、夜尿症、精神發育遲滯、兒童選擇性緘默、兒童情緒障礙(如焦慮症、抑鬱症)、自閉症等。
  2. 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學習考試綜合症、青春期反抗性焦慮症、恐怖症、癔病、強迫性神經症、網絡綜合症(包含網癮)等。
  3. 成年人常見心理問題:成年情緒障礙(如焦慮症、抑鬱症、躁狂症等)、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暴食症、潔癖、邊緣性人格障礙、反社會性人格障礙(一些無故傷人、殺人不求錢財的人,就是這樣的心理疾病)、性心理疾病(色情狂類)等。
  4. 中老年常見心理問題:更年期精神病、神經衰弱、抑鬱、焦慮、疑病性神經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強迫性神經症等。

比如前段時間的熱點新聞,學生已經成年33歲了,還沒有消化掉老師當年對自己惡言與惡行,最後因打老師,被判刑的事件,就是因為兒童期長期被老師“貶低”,心理憎恨情緒沒有得到疏解,最後形成要“打老師”一頓才能解氣的思想,而產生了“報復打老師”的扭曲心理(這部分仇恨心理“固著”在兒童時期,無法用成人思維,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至不良後果),最後氣也撒了,自己也嚐到了“惡果”。(暫不論此老師當年行為如何,只談老師對學生的惡言惡行,成年後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問題)

2014年7月,知名藝術家謝勇憑藉《語言暴力》作品,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拍攝的創意來源於,他在給幾位少年犯做心理輔導的時候,發現促成少年犯犯罪,與他們父母對他們慣用“貶損”的語言,存在某些關聯。

影片中他採訪了幾位少年犯,他們的父母或老師經常罵他們“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麼不去死”“白痴都比你強”,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深深的恨意,青少年時便走向一條犯罪的不歸路。(建議大家都去看一下)

最後【宏姐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老師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天就是地,簡單的一些話,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軌跡:好的語言可以成就孩子有個好未來,而負面的語言將會徹底毀了孩子的未來!

我是【宏姐說心理】,與你,一起用💕看懂這個世界。


宏姐說心理


童年長期被人貶低,導致心理不正常,甚至出現心理疾病,這是毋庸置疑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在5歲時就發展了一套固定的對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並逐漸形成了他們的人生意義,而且在以後的人生當中不會輕易放棄這種意義。因此一般人在早期形成了扭曲的心理模式,在後期想要更正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小時候被貶低會導致什麼樣的心理異常呢?

小時候常被貶低會讓人覺得自己就是不足夠好,產生自卑心理。內心因為擔心他人鄙視自己而沒有安全感。為了獲得安全感,他們通常會以假我來討好他人與世界。這種討好讓他們與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產生嚴重的二元分裂。從而構成病態心理。

長大後這些人的假我漸漸不能給自己帶來原有的好處(人更願意包容孩子)。讓他們倍感失落壓抑。加重二元分裂從而病態心理更加嚴重。

那麼如何應對並解決這種問題呢?

第一,需要有正確的認知,認識到真實自我的美好,從而打破原有假我模式。這需要人樹立內心的自信,而不再處心積慮外求他人的認可。

第二,要在行動上有積極性。在思維上和世界觀上負面消極的人通常難有行動上的積極性。但是要對付頑疾,就必須拿出非常的毅力和勇氣,多積極的進行啊生與心相連接的運動或者活動,如冥想,瑜伽,跑步,散步,戶外活動等。如果無法自己拿出積極的行動,就有必要尋求專業的幫助。比如說找心理諮詢師找心理醫生,吃藥做心理輔導等。

心理疾病患者不要忘記,即使在尋求專家的幫助,自己的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心的毛病,需要自己內心拿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彌補內心在早期的時候形成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