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現在老師這種人文關懷還在嗎?

臭皮囊4


有教無類體現著教育公平的理念,作為學生更應享受教育公平的權利,恰恰在現實中學生被學校剝奪了這種權利,根源就是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根據學生成績檔次進行了所謂的尖子班,慢班的分類,就這一分類打擊了有些學生的自尊,影響其學習甚至一生的發展。因材施教體現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作為教師應關注全班學生的同時,關注個體學生給予學習生活上的幫助,同時針對不同學生在教學內容上,作業佈置上應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形成學習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


鄉村孩子王


我對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從您提出的問題本身來看,您也是很懂教育的人世。我不敢高談闊論,只就我個人從教二十多年來自己的所做所行來談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種人文關懷到底還存在不存在?!

一,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書:就是每節課老師都在傳授知識。這一點每個老師都能做到。那麼育人呢?育人就應該是您提到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種人文關懷吧。老師每天所面對的學生是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有感性、有辨別力。一個老師若不給學生人文關懷,學生也不會買你這科的賬。這是最基本層面的師生關係。最好的老師是:不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為孩子的人生大方向著想。 舉個例子來說,我是教英語學科的。訓練學生說英語、講英語對他們以後的人生很有幫助。於是,我就在每一節課的前幾分鐘訓練學生每日演講一小段英語。這對於我們的學生有點難。我就反覆開導他們:演講對你們雖然有點難,但對你們以後就業的口試是一種操練。同時,演講之前不是必須得把演講稿背下來嘛,這對你們積累詞彙量和書面表達都有益處。孩子就是孩子,他們不會聽老師的勸告。沒有參與的積極性。於是,我就給他們設立獎項。讓他們一輪一輪角逐。激勵他們的鬥志。

二,不能以點帶面。

現如今,確實存在著部分老師上課不好好講課,課下給學生講課掙錢的現象。還有的老師利用教師節等節假日收授家長紅包。然後就調座位,吃小罩等等。這些不良現象,嚴重破壞了老師教書育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光輝形象。這些老師是被利益衝昏了頭腦,為了金錢而沒有了做人底線。可以用“一條魚腥了一鍋湯”來形容應該最恰當不過。不過我這裡有必要強調一點:家長也別“發賤”!是家長有了私心想讓老師特殊照顧自己的孩子在先,才助長了老師的氣焰。 從這個角度講,老師是無辜的!!

三,每一節課裡都存在人文關懷。

其實,每個老師的每一節課當中都存在著人文關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個老師都會組織課堂紀律吧。那麼,組織課堂紀律是不是為了讓能學習的孩子不受打擾?這就是人文關懷。只不過不同的老師演繹出的人文關懷不一樣。差別在於:有的老師為自己考慮的多一些;有的老師為學生考慮的多一些。

總而言之,老師就是個良心活!

教學的過程就是在歷練自己的良心過程。 世間“假惡醜”與“真善美”同行。一個老師真心對學生好,他們會感激你一輩子。


哼著小曲的小公主


這種人文關懷一直都在,仍有教師在堅守著教育的本心。

當今社會對教師充滿了敵意和誤解,在有些家長眼裡教師的工作輕鬆工資高,所有的教師都補課,所有的老師都收紅包,班主任每次調位都收禮,老師每次找家長都是為了讓送禮。這種誤解不是空穴來風,確實存在一批這樣的老師,把學生當作了發財樹,但哪所學校裡也不缺令人敬佩的師者。

現實中想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真的不容易。

我自認為自己配得上教師這個稱謂。之前在鄉鎮學校上班時,班級裡三十多個學生,我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他們的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我總能用最合適的話題去切入他們的內心,鼓勵他們學習。他們是農村孩子,有些女孩很內向,有些男孩子因貧窮而自卑,我也能拿自己舉例子給他們帶來希望。班裡學生的成績差別很大,整體偏低,但因為學生少,全部都能坐在前四排,我們班的“好位”總是差生在坐,我上課時最關注的也是那十幾個學生。班裡有兩個男孩子體育特別好,每次體育比賽都能給班裡掙到名次,我也一直鼓勵他們堅持訓練,也許會是他倆成功的捷徑,很驚喜,最後他倆進了市體校。

近兩年我來到了縣裡最好的小學,學生人數居高不下,超過八十人。再去想了解每一個學生變得很困難,甚至想記住每個學生都是個挑戰。學生擠擠嚷嚷地坐在教室,連下課走動都變成了一種奢望,因為人多,空氣都不新鮮了。我還一直堅持的是照顧後進生,我是後進生的組長,他們的作業直接由我負責,數量上減少,字體上要求嚴格,每學年花三個月去幫他們養成好習慣,去掉壞毛病。班裡的中等生由優生管,成績巨大進步的也會邁入優生的行列。因材施教在教育上確實很重要。

我的經歷告訴我,教學想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生數量一定要少,三十人以內是最好的(歐洲很多國家班級人數只有二十人左右)。超過五十人對學生、對教學都是不利的!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你覺得班裡多少個學生最好?


鹿鳴老師S


每個老師都希望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是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很難做到。

具體原因,我談談一下幾點

班課制度

要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那就要對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施加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些孩子接受慢,要慢點講,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強就要快點講,有些孩子動手能力強,則要多從實踐中帶他去學習。

但是,我們目前教育都是採用的班級制度,一個班幾十個人,每個孩子特點都不同,那麼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呢?

教學目標單一

讀了小學就要考初中,讀了初中要參加中考才能讀高中,讀了高中要參加高考讀大學。

我們在學校讀數的目標就是要不斷的往上升學

所有的孩子考核標準就是分數,“拿分數說話”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實實在在壓在每個家長和學生身上的硬指標。

老師只有拼命的講知識,學生們才能吸收知識,規定的時間要參加考試,留給老師的發揮空間真的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老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呢?

老師自身工作量巨大

我們現在的教師,每個老師帶班量都很多,每天要備課、批改作業還要找學生們談話等等,留給老師的時間真的不多。

再此基礎上還要要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對老師也是巨大的壓力。

雖然現實如此,也不用過分悲觀,多數老師還是在積極的對每個孩子進行不同的引導

多數老師會和學生們談談心,聊聊近況,所以老師們其實很關心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只是在教學上難以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是在其他方面,老師還是很積極的去引導學生去學習的。


我是方哥,校外教培高中物理老師一枚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轉發和關注~~

方哥物理


這是教師起碼的師德,也是為師的教育良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師最大的幸福。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老師應當用自己的師能師德對他們進行雕琢,順應每個學生的天性,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唯一”。

現實中,確實有一部分教師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歪曲了教育本質,讓教師這個職業蒙羞。所以,師德修為,永無止境。行為惡劣的老師,受到社會的指責,得到各種處理,對老師敲響了警鐘。

身為老師,每時每刻都應嚴格自律,為人師表,用大愛無私培育英才,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提升自已。



秋葉如詩


有教無類,這種人文關懷從現階段的教育制度上說,不是並老師一己之力決定的。

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國家規定的,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的,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學校教育;能否有接受高中及以上程度的教育的機會,目前正常的途徑是憑藉學生個人的學識能力,通過中考高考競爭取得的。

至於說,在校學生,是否會得到老師同樣的無差別的對待,一般都能。

老師的工作壓力是很大的。學校要成績,學生要管理,社會要口碑。除此以外,老師的工作還很繁瑣,學校要創新,校領導要政績,會有很多不看實效只看形式的花架子,要求老師抬轎子做戲配合,還有很多很多與教學無關的莫名其妙的各個部門下發的任務要完成,這已經是讓老師招架不暇了。

老師也是凡人,也拖家帶口,也要面對柴米油鹽。你懂了吧,沒有多少老師會有意的區別對待學生,別有用心地歧視學生,真是沒有,沒有那個閒心和精力。

若說有些師中敗類,對學生做出了“這是人乾的事?”,不是因為他(她)是老師,因為他們就是那樣的“非人”,在哪個行業,也是敗類。

再來說說因材施教,道理都懂,條件不允許啊!一堂課40分鐘,只能對群體負責,單獨照顧個別的學生教學,哪有這個空擋?

小學不知道什麼情況,初中裡幾乎沒有自習,自習都被各科老師佔滿了,把學生從別人的課堂上叫出來輔導自己這科?

高中有自習,把學生單獨叫出來輔導,三言兩語,即茅塞頓開實屬不容易;一節課一節課地單獨輔導,以目前的現實是,這就涉及另一個敏感的問題。(不說了)。

總之,盡義務可能是破壞遊戲規則的。

再說說德育滲透問題。現在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課上課下,完成教學任務以外,搶著和他們談談“三觀”,也是對眾泛泛而言;而那些最需要教育的扭曲的思想,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打動的。

況且,在我們學校有句行話:2>5。五天的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抵不過週末兩天的家教……

因材施教,一直都在,因為,我們老師都要教學成績,這是我們的工作價值和工作成績所在。

我們一直在努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並不是唱高調,就是一份職業,客觀為學生,主管為自己。

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只是對老師的要求嗎?盡力而為吧!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三人行有我為師


【人文關懷應該貫穿於教師整個職業生涯】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有兩種解釋,解釋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解釋二:“有教無類”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

教育界很早就有兩句宣傳語“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就是對應“有教無類”第一種解釋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教育權利的保證,以法律形式確認了這一不可剝奪的權利。老師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就有了這種法律意識和人文關懷。

“有教無類”的第二種解釋,實際上是承認了個體之間的差異,解決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學生智力水平有高低、身體心理發育有先後,教師要因人而異,不能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讓尖子更尖、讓後進大步向前,營造趕學比幫的氛圍,班級總體質量才會穩步推進。

教師應該具有人文情懷,家國情懷,而且也應該貫穿於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如果連最基本的愛都沒有,只能嚴重懷疑教師的職業道德了。



老馬的那點x事


就算在私立學校,都很難做到!

社會大背景決定了無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作為80後,記得小時候的理想都是成為科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但現在更多的人關注的是流量明星,小鮮肉。

科研技術人員,運動員等等其他行業再也無法跟娛樂明星放在同一天平上。

每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都只會問你今年賺了多少?

你的年收入決定了你的價值的時候

討論老師的人文關懷有點水中月,鏡中花的意思。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免費,但現在社會不良風氣太多,逢年過節有小孩的,你們也都懂的。

雖然有的老師正直,但架不住家長想法更多。。。

教師行業的畸形發展

大家老在喊,“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最高尚的職業”。

可現實是

教師待遇雖然近期有所提高

但對比同類行業

收入普遍不高,福利普遍不好,工作量較大,無法平衡家庭工作等等原因

想進入教師行業的人鳳毛菱角


如同基層治理的難題一樣

優秀的高水平知識分子不願意去基層,去了也留不下來

基層待遇差,提升慢,活還多

留下來的村民又不怎麼滿意


家庭撫育理念的變化

放開二胎後,期待中的嬰兒潮並沒有來到

都說一胎都養不起養不起

奇怪父輩母輩動輒七兄弟八姐妹

他們怎麼養活的?

究其原因,家庭撫育理念的根本性變化

精英化的撫育

家庭對小孩的過高期望

課堂上的老師越來越成為一個符號

上學,只是求得一個學習經歷

更多的知識通過輔導班等課外學習獲得


參加過小外甥二年級課堂學習

老師在講臺自顧自教

學生在下面自顧自學

大家只要不打架

相安無事

一問才知道,家長反對老師對學生的責罵

曾因有老師體罰責罵被處理

還有朋友因為這個問題和我爭吵

WHAT?

老師教育學生不是天經地義嗎?

我小時候挨的打,白捱了?



最後

希望社會更多的尊敬老師這個行業;老師是抱著“有教無類”“教書育人”,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進入行業;家長也該收拾起玻璃心了。


聯視頻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現在有這種情懷的老師非常多。

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有些人認為老師們缺少這種情懷了,實際上老師們並不缺少這種情懷,而是限於種種,不能發揮這種情懷而已。

首先就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家想一想中考,高考,所有的老師們都是在這條指揮棒的指揮下,如果老師們稍微脫離這條指揮棒的指揮,後果顯而易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些孩子的天賦就不是學習。他們的天賦就是玩兒就是吃。那麼我們如果真正的因材施教的話,將會使班風校風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其次,所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在家長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個天才。然而在老師的心目中,這樣的孩子可能就是平凡的平庸的一個人。一旦孩子的發展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家長就會對老師扣上一頂,你沒有因材施教的大帽子。何其沉重。

這次我們的老師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班級化教學的今天,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你讓他去考量不同的學生的類型,針對每一個學生制定一套教育方案,那就太難為人了。特別是有些人非常的自私。他就以自己的孩子發展為標準。他不管別人的孩子怎麼樣。不管學校,不管集體,只要自己的孩子高興,只要自己的孩子痛快了,他就覺得好,如果達不到這一點,他們就認為老師不對,這樣顯然是不對的。

有很多家長能夠認識到這些點。所以他們努力和老師和學校保持同樣的節奏,保持大方向上的一致,保持相同的節奏,這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就遇達到一個和諧,產生共鳴,孩子越來越好。

而只要求別人遷就自己的孩子,特別強調自己孩子個性,達不到就怨天尤人,這樣的孩子的成長肯定會是有問題的。


藍藍的天快樂一生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和方法,也是我國第一個提出“因材施教”的人。

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分階級,只要想學習,交給孔子十條幹肉就可以。因材施教更是明顯,孔子會根據和學生談話自己觀察學生,得知學生的性格,從而根據學生性格進行不同的教育。

至於現在的老師還有沒有這樣的做法我們可以做以下分析。

有教無類

這是必然的,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是因為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平民接受不到良好教育,甚至不能受教育。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孔子更是大辦私學,所以提出“有教無類”。

而在今天,我們本來就不再有貴族這樣的說法,“人人平等”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根本就不再存在這樣的說法。至於老師是不是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家長要信任老師,老師也是一片赤誠的對待每個學生,希望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好。

因材施教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社會,因材施教確實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也稍有不同,孔子培養學生的目的是做官,而現在的教育,除了大學和專科要培養專業人才外,主要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在中小學時,老師尚不能斷定孩子適合做什麼,所以中小學的因材施教可能更多體現在教學方法上,用學生感興趣的事或者根據他的性格,講授知識點使其更容易接受。

其實因材施教也好,“以人為本”也好。老師每天面對那麼多的學生,是真正的從內心裡希望孩子好的。孩子每天在家和學校生活學習,家長和老師一起配合,一定可以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環境和美好的未來!

為了孩子的未來,一起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