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有教無類,又說朽木不可雕也”,該怎麼和孩子解釋?

愛上寂寞


這兩句話乍一看確實挺矛盾的。但仔細分析其實並不矛盾。你可以這麼跟孩子解釋:

有教無類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應該因為他們貧窮,貴賤,善惡,種族,階級等原因而放棄排除他們。而且通過教育,可以消除他們身上的缺點,使之變的更好。

朽木不可雕呢,說的是,雖然咱們什麼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都不會放棄,但是前提要從內心想學,好學,樹立上進心,才能通過教育更好的塑造自己,才能成才。如果你內心不思進取,自己放棄自己,那麼就像一棵腐朽的木頭,再好的工匠也無法雕琢。

所以,孩子,只要你從內心願意學習,不要怕困難,理想終會實現。

為了符合答題規則,有知識量,咱們還是來說一下者兩個句話的出處。

有教無類

出自於《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辦私學,不論高低貴賤,只要想學,人人平等,都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學校不再只是貴族子弟才可以進,平民子弟照樣可以。所以不得不說孔子真的是偉大的教育家。

朽木不可雕也

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據說孔子發現他的弟子宰予沒有來上課,讓弟子去找,卻發現他在房間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土坯經不起風雨的侵蝕!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其實主要還是孔子嫌他懶惰啦。

結語

曾國藩說過,天下庸人皆敗於一個懶字。

內心沒有驅動力,再好的老師也是無濟於事的。



你想幫孔子解釋為什麼自己打臉?

有教無類是騙人的口號。孔子只教有利於統治階級的大話、空話。從來不教、而且堅決反對學生學習與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有關的生產技能,生活常識。就是要把學生馴服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蛀蟲。


自孔子以後那麼多腐儒,有誰見過,他們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去為人民謀福利,為人民服務了?人們所見到,聽到的是腐儒們,脫離人民,脫離實際,搖頭晃腦,坐而論道,空談天下,信口開河,藏否古今,唾沫橫飛,廢話彌天,貌似有才,實無良策。一到改朝換代爭相剃髮易服!

何況孔子的“有教無類”不包括他一貫歧視的婦女。


至於“朽木不可雕也”,更是孔子不是好老師的明證。宰予晝寢本是小事,孔子不反思為什麼自己的課讓人想睡覺,卻罵宰予“朽木糞土”,把人一棒子打死。

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中曾說:“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覆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


其實孔剩人常常口是心非。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好話說盡、壞事做絕。


比如,孔子盛讚伯夷、叔齊寧死不事二主的高風亮節。但孔子卻一生跑官要官,誰給官就願意跟誰幹,哪怕對方是“反臣叛賊”。周遊列國找了那麼多主子,孔子的節操在哪裡?孔家後裔更是在歷次改朝換代、甚至是抗日戰爭中充當了漢奸的急先鋒!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就是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代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可是它天天叫囂“克已復禮”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嗎?孔子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孔子在詩經裡宣揚勞動光榮,背後卻大罵想學農耕的學生樊遲為小人。享受著勞動果食,還罵勞動人民為小人。

孔子一生,沒做過一件好人好事,還經常對做好事的人打擊挑剔。卻還有臉宣揚“仁”!


猛哥厲史


很高興看到這個與文化有關的問題。

大家好。我是滄浪有話說。

這兩句話不矛盾。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常用的註解是: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資格,不管他的出身、品行,這個典故與顏回有關。因此,往深裡說一點,我覺得是任何人都有被教化的可能。所以,就這個問題囉嗦一句,孔夫子可不是搞愚民的,搞愚民的是法家。“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的重要主張。

“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論語·公冶長》,是孔子對宰予的批評,也是孔子少有的發怒。這裡有個典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我就不贅述了,因為不想做搬運工。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也就是萬惡不赦了唄。在這個典故里,孔子還有兩句話,說是以前聽其言信其行,以後就得聽其言觀其行。這兩句話也是我們常用的。

有沒有冥頑不化的?大概真有,這種人就是滄浪老家說的“油鹽不進、湯水不進”的主。






滄浪有話說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有教無類”和“朽木不可雕也”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分等級、年齡、地域等差別,只要你願意來學習,我都會教你。現在的老師恐怕就做不到這些了,喜歡成績好的、聰明伶俐的,或者是嘴巴乖巧的,但是對於看起來笨拙的人就不中意了。這就沒有擁有一個教育者應有的有教無類的胸懷。

有兩個同樣的女孩子,但是她們因為遇到的老師不同而導致日後的性格與命運也迥異。

她在讀初中時,作文極好而數學極差,幾次考試都不及格。為了對得起父母和老師,她硬生生地把數學題死背下來,三次小考,數學都得了滿分。數學老師認為她成績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為作弊。她是個倔強而又敏感的女孩,並不懂得適度地忍耐更能保護自己,就直言不諱地對老師說:“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

結果,被冒犯了的老師氣急敗壞,單獨給她發了一張她根本沒有學過的方程式試題,讓她當場吃了鴨蛋。之後老師拿蘸了墨汁的毛筆,在她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然後讓她轉身給全班看。又讓她去大樓的走廊上走一圈。

這一事件的結果是:其一,讓她休學在家,自閉了七八年,嚴重時,連與家人同坐一桌吃飯的勇氣都沒有;其二,養成了她終生悲觀、敏感、孤獨的性格。儘管她一生走過48個國家,寫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幫助很多人樹立起豁達、堅強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終走不出心靈的陰影。

假如,換一個睿智而又有愛心的老師,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不信,我們看看與她境況相同的另一個女孩的經歷。

這個女孩同她一樣,讀初中時,國文也出奇的好,曾在年級的國文閱讀測驗中得過第一名。但數學相當糟糕,面對數學課本,就像面對天書,數學老師教的東西,她沒一樣能懂。她戲稱自己為天生的“數學盲”。並且斷言這種盲永遠無藥可救。

她跌跌撞撞地讀到初三時,數學要補考才能參加畢業考。她知道事態的嚴重,卻無法左右事態的發展,只好整晚不睡覺,把一本《幾何》從頭背到尾。

第二天,上數學課時,老師講到一半,忽然停下來,在黑板上寫了4道題讓全班演算。這沒頭沒腦的4道題在下午補考之前出現在黑板上,又與正在教的內容毫無關係,再笨的學生也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

於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憐愛的人,幾位同學邊笑邊嘆氣邊把4道題的標準答案寫出來教她背。她背會了3道,在下午的補考中得了75分,終於能夠參加畢業考,終於畢了業。後來,初中最後的那堂數學課連同數學老師關切和憐愛的眼神,一併成為她生命中溫馨美麗的記憶。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毛,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席慕容,這是兩個能讓許多人為之痴迷的女作家。但是三毛短暫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而席慕容的幸福又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為什麼美麗倔強的三毛總讓人心痛又讓人絕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容卻既讓人心怡又令人神往?這與她們年少時在數學課上的經歷不無關係。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績而忽視人格的、具有強烈的權威意識的數學老師。他為了維護自己那點可憐的尊嚴而濫用權力,給完全沒有防範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擊,讓她窮盡畢生精力都無法從那種傷害中復原。

席慕容則非常幸運,她的數學老師並沒有因為她在數學方面的不足而全盤否定她,於不動聲色中放了她一馬,讓她有條件在更適合自己的領域裡振翅高飛。在自己最不擅長的領域裡,得到的都是發自內心的憐愛與關懷,難怪她對生命充滿眷戀,對人世充滿信心。作為一個極富才情的女子,她既有能力愛丈夫,愛孩子,充分享受親情之樂,又用自己的詩、畫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無數的人。

一個師長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這很重要。所以才有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說,可是如果對待學生沒有一顆平常心,對學生求全責備的話就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更不用談令人敬仰的師道尊嚴了。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許多人對孔子“朽木不可雕”的理解是,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覺,便慨嘆其不可救藥。然而,南懷瑾先生對這兩句話的理解與以往的儒學觀點相去甚遠,別有一番見解。我很認同南老的解讀。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南先生認為,孔子當時的真實意思是,這根木頭的內部本來就已經腐壞了,你再在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沒有用的;經螞蟻等昆蟲爬鬆了的泥巴牆,本身便是不牢固的,岌岌可危,這種裡面不牢靠的牆,外表粉刷得再漂亮也毫無用處。

孔子既是一個因材施教、關愛學生的師長,又是一個健康養生的倡導者,這一點從《論語·鄉黨》中記錄的孔子的飲食起居之中便可窺見一斑。

《論語·鄉黨》中描述孔子的生活很詳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由此可見,孔子是一個十分懂得養生之道的人。

因此,南先生說,對於宰予的感嘆實際上刻畫了孔子寬容、人性的形象,他是說宰予的身體不好,只好讓他多休息一會兒,你們對他不要有太過的要求。健康是一切之本,身體垮了,學問、修養都無所依存,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說“有教無類”和“朽木不可雕也”並不是矛盾的觀點,反而“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體現。


昌達文化課堂


有教無類是,你交得起學費,我就收你當學生。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傻子。奴隸有錢交得起學費嗎?寒門永遠不會出貴子,只能做奴隸。除非出個朱元璋。朽木不可雕也,是說你成不了才,不是我孔子沒有教好你。因為,你是顆腐朽的爛木頭,我一直在雕刻你,就是什麼也刻不成。


海闊天空146023514


但凡有了這種心態還有上學的必要嗎?

老師也是一個普通凡人,天天在老師的話裡去找茬那還是學生嗎?

這兩年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並不聰明,首先,把做人最低的尊重都失去了,別人再給你解釋還有用嗎?

當提到孔子說:“有教無類,朽木不可雕也”,該給孩子如何解釋?

這還用解釋在提問時就已經定義了兩句話的衝突?

有教無類,教,教師,師傅。三人同行必有吾師,教你的人不一定是老師,能教你的你一定要視他為老師。

朽木不可雕也:做人一定要做被匠人雕刻出來的工藝品,拒絕雕刻將會成為被人遺棄的腐朽木頭。

這兩句話有什麼衝突?


用戶碧家小玉


首先,“有教無類”與“朽木不可雕也”兩句話並不衝突。從根本上講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有教無類”是有一定的普適性的,而“朽木不可雕也”則是針對個別特例所說,沒有普適性。

先說“有教無類”,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目前比較普遍的理解有兩種。

一種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論是貴族、平民,地位有差別,還是中原、夷狄,身份不同,人人都應該受到教育。這句話的意思“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不應該分什麼類別”;

第二種則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聰明的、愚笨的、孝順的、不肖的,通過教育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最終達到人人向善的結果,這就是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這句話就可以翻譯為“通過教育可能消除人與人的差異(使人人向善)。”

宋代大儒朱熹比較偏向於第二種解釋,他認為人性本善,而後天的習氣影響,有了善惡之分,故通過君子的教化,則可使人人皆回覆向善,所以不應該分什麼善惡。

我個人比較認同第一種解釋,從孔子所處的時代看,西周時期,教育主要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得到受教育的機會的,一方面與社會結構有關,另一方面與當時知識傳播的難度也是有關係的。到了孔子的時代,戰亂頻仍,禮崩樂壞,各國都開始大力培養人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更是提出了通過教化民眾,增加國力、維護統治穩定的治國方策,而且當時竹簡開始大範圍的使用,使知識傳播更加便捷。孔子在這種環境下提出“有教無類”,主要還是講就是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不論是華夏還是夷狄,都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

再說“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第十章,原文是: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杇”字讀音為wū,抹牆用的抹子,這裡是指用抹子粉刷牆壁。

“晝寢”,對於晝寢的解釋自古就有很多種,第一種認為是白天睡覺,也就是晝寢二字;第二種認為是宰我白天留在寢室內,故孔子批評他;第三種認為畫的繁體字畫誤傳為晝的繁體字晝,晝寢應該是宰我在寢室的牆上畫畫做裝飾;第四種則認為晝是畫字,劃分的意思,寢則是休息的意思,“晝寢”就是自己調整時間用於休息。

取第一種解釋,本章的譯文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宋代大儒朱熹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宰予治學的態度懶惰、懈怠,已經無法再教育了。朱熹還認為宰予能言善辯,但做不到言出必行,所以孔子由於宰予的原因,改變了輕信人的問題,也是對宰予的嚴重警告。

南懷瑾先生對於這句話則有不同的看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根木頭的內部本來就已經腐壞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沒有用的;“糞土之牆”,腐土壘的牆,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會倒的,這種裡面不牢的牆,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沒有用的。宰予是由於身體不好所以才出現了白天睡覺的情況,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健康的身體是求學的根本,沒有一個好身體,是無力承擔學習的重負的。“而於予與何誅”的意思則是這種情況責備宰予又什麼用呢?最後一句“於予與改是”則解釋為經過宰予這件事,使孔子的想法有所改變了,一個人即使有再好的學識,也不一定就能實施,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充沛的精力還是無法完成學業或事業的。


逆襲的諸行無常


不僅說過"有教無類",還有"因材施教"。

不僅說過"朽木不可雕也",也說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教人,不以智力高低為判斷標準,重要的是看是否有一顆願意學習和通過學習而改變的心。

如曾子魯鈍、子路傲氣、子貢方人,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願意學,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孔子"未嘗無誨焉"。

宰予捱罵,不止一次,只是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用辭很嚴厲,嚴厲之中又帶著失望。或說,白天睡覺沒啥,孔子怎麼這麼生氣?估摸是那個時代晚上黑燈瞎火的,白天不用功,晚上哪有那麼多燈油給你!

所以,若真要對孩子解釋,正好"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是個反例,正好教育孩子上課不能打瞌睡,要認真學習。

但宰予也有成就,名列孔門十哲的言語科,你也可以和孩子說,宰予聽了孔子的話之後,發憤學習,認真聽課,最後成了有成就的賢人。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孔子是一個很有趣、很可愛的小老頭。除了有學問、有理想之外,他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也有自相矛盾的時候。

就像一個年輕的媽媽,今天心情不好,嚴格禁止孩子吃雪糕:“這種東西不健康,對身體完全沒有好處,不許吃!”明天可以心情好了:“去買兩支,咱們一人吃一支!”雖然前後矛盾,但也沒有砍頭的罪過吧?

孔子在教學的原則上,堅持“有教無類”,是他的理想與信念。但遇到了不聽話的學生,氣急了罵一句“朽木不可雕”,也如同那個媽媽,是前後矛盾,但無損於他的偉大。

這樣解釋,可以嗎?


棲鴻看紅樓


很高興回答你提的關於“孔子為什麼會說有教而無類,卻又說朽木不可雕?”這個問題,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下面就讓筆者為您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首先,孔子會說有教無類的卻又說朽木不可雕的原因是有其時代背景的,那時候,學校教育分為很多種,好的教育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夠接受到,老百姓的孩子都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孔子才提出有教而無類的教育理念,而他所說的朽木不可雕是為了說明,沒有上進心的學生是不能擔起大任的,這兩者並不矛盾。

其次,孔子說的有教而無類是作為一個教師去說的,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希望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關於他說的朽木不可雕也,也沒有和他的理念相違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雖然不能接受精英訓練,但是可以量力而行。

最後,孔子為什麼會說有教而無類,這是因為他覺得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潛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接受教育而學習到先進的思想理念,而他說的朽木不可雕,也只是說明在短時間內,學習能力差的同學不可急功近利。



綜上所述,關於孔子為什麼會說“有教無類卻又說朽木不可雕也”,筆者為您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一:好的教育不應該只培養貴族子弟,普通人也有接受好教育的權利,而作為學生如果沒有上進心,是不能擔起大任的。

二:孔子作為一個老師,他希望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學習能力差的同學可以量力而行。

三:孔子覺得每個人都有潛力去學習,通過接受教育,每個人都可以發掘出自己的潛力,但是學習能力差的同學,不能夠急功近利。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就為您分析到這裡了,希望對您有一定的幫助。

(朋友們可以點擊關注我,咱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