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引言:《長恨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其中對唐代宮廷文化的描寫、分析唐代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探究了《長恨歌》的研究現狀,然後根據《長恨歌》內容對唐代女性的首飾、髮飾、妝容、春遊等宮廷文化進行詳細探討,反映出當時唐代社會的時代特點以及發展趨勢,為後期研究唐代文化提供理論基礎。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全詩採用浪漫寫實手法,使得內部敘事結構以及情感抒發完美結合,並且其中的描寫體現了大量的宮廷文化,包括女性服飾、女性人物形象、建築等等,所以《長恨歌》對於分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二、《長恨歌》中女性首飾與髮飾

(一)首飾

在《長恨歌》之中白居易對於唐代女性首飾的描寫十分細膩,在“鈿合金鐵寄將去”、“翠翹金雀玉搔頭”以及“雲鬢花顏金步搖”均有提及。其中“翠翹金雀玉搔頭”利用了較為直觀的寫實主義手法,將首飾的華麗描寫的淋漓盡致,以一種靜態的描寫手法將首飾展示給讀者,進而營造出一種較為真實的現場感,為後期悲劇埋下伏筆;“雲鬢花顏金步搖”一句之中描寫了楊貴妃初到宮中時的狀態,利用“金步搖”作為此句詩的不僅展現出來李、楊二者深厚的感情,而且還使得全詩富有動感的狀態,以上兩種對於楊貴妃首飾一動一靜的描寫,將楊貴妃生活的得益於死亡的悲慘做出的鮮明的對比。

“鈿合金鐵寄將去”中的“鈿合”指的是鈿盒,是一種可以容納各種金銀珠寶的女子化妝盒,作者在此處用“鈿合”代替“鈿盒”一語雙關,即把“鈿盒”形象描繪出來,又帶有“複合”之意,而下文中的“飲擘黃金合分鈿”說明“釵”與“鈿”已經被分割,分別存在於楊貴妃與唐玄宗手中,也比喻了楊貴妃與唐玄宗此時已經天各一方,永無複合的可能,傳達出一種悲劇的情感基調,也透露出作者希望“和諧美滿”的美好願望。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在唐代的女性首飾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簪。簪指的是髮簪,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常見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束髮工具,早期的人們使用的髮簪普遍以木、骨、竹為原料,以束髮為使用的主要目的,而發展至唐代,髮簪逐漸被賦予的社會功能,所以出現了各種以金、銀、玉石為原料製作而成的髮簪,並且髮簪的頭部也出現了各種紋樣裝飾。

第二,釵。釵的結構與簪有共通之處,但是釵的裝飾作用成為人們使用的主要目的,利用釵可以表現出女子的社會地位以及風姿,所以在唐代釵成為了社會的主流首飾。唐代的釵多為長釵,長釵可以適合與當時較為高聳的髮髻,不僅可以固定髮髻,而且重量較大的釵頭部分可以與髮髻相平衡.

第三,金步搖。金步搖是一種較為傳統的女性首飾,在相關資料之中對金步搖有以下描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金步搖的名稱便出自與此,金步搖可以隨著女子走路時的步伐而有規律的顫動,上面鑲嵌的各種金銀珠寶也隨之搖曳,將女性的朝氣蓬勃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二)髮飾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之中有兩處描寫唐代髮飾的詩句,其中一處為“雲鬢半偏新睡覺”,另一處為“雲鬢花顏金步搖”。其中“雲”在詩詞上多用來描繪鬢髮飄逸的感覺,寫出鬢髮像濃雲一般優美;“鬢”指的是距離臉龐較近而且緊貼耳朵的一部分頭髮,與頭頂的頭髮相比,“鬢”屬於較為稀疏的部分,將“雲”與“鬢”連用更加顯示出楊貴妃頭髮的優美與從容。

首先,唐代婦女下垂的髮髻長度有明顯的縮短,從唐代墓碑上的壁畫上的髮髻形式來看,在唐代初期女子的鬢髮仍有較短的部分垂於耳附近,而到了晚唐時期,女子側面的鬢髮已經消失。

其次,唐代的女子普遍將“蟬鬢”向後綰結,使得“蟬鬢”可以與髮髻相互融合。最後,唐代地位較高的女子流行將鬢髮經過梳理之後圍在臉龐兩側.

三、《長恨歌》中的女性妝容

在《長恨歌》之中白居易對女性妝容的描寫有十處,其中包括“蛾眉”、“雪膚”、“花鈿”、“花顏”、“芙蓉如面”、“柳如眉”、“玉容”、“玉顏”、“粉黛”、“花貌”等等,白居易對女性妝容的描寫大多數都用來形容楊貴妃的美貌,綜合看來,詩中對女性妝容的描寫主要有以下幾種: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一)粉妝

利用妝粉來修飾女性的臉龐是古代較為流行的方法,因為妝粉的化妝效果較為明顯,所以受到了女性的強烈追捧。

在《長恨歌》中便有“六宮粉黛無顏色”等描述,其中的“粉黛”指的便是唐玄宗後宮妃子利用妝粉化妝的形態。一般來說,在唐代流行的妝粉有兩種類型,金屬類的鉛粉以及植物類的米粉。但是由於鉛粉的附著力較強並且利用鉛粉化完妝之後的質感較好,所以受到了唐代大部分女性的青睞,成為了唐代較為流行的粉妝材料。

(二)紅妝

在唐代鼎盛時期,隨著女性審美觀念的變革,紅妝逐漸在唐代流行起來,有關於紅妝的詩詞數不勝數,例如:李白的“紅妝白日鮮”、杜甫的“對君洗紅妝”、李頻的“紅妝女兒燈下羞”等等,此類對紅妝的細緻描寫可以表現出紅妝在唐代已經受到了社會上層女性的追捧。胭脂是一種紅色的化妝原料,一般由紅藍花經各種製作工序製作而成,胭脂較傳統的化妝材料具有一定的優勢,

首先,紅藍花的顏色更加豔麗,所以製作出的胭脂也符合唐代人們的審美需求。

其次,染色能力較強並且持續時間較長。

最後,材料質地更加均勻,並且可以控制妝色的濃淡程度。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所以胭脂傳入內地初期便成了社會上層女性追捧的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唐代,由於唐代的邊疆政策使得胭脂受到了西域的影響,而使得胭脂的製作工藝得到了改善,將各種西域特有的香料融合於胭脂製作,使得唐代的胭脂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長恨歌》之中作者對楊貴妃紅妝有三處描寫,分別為“雪膚花貌參差是”、“芙蓉如面柳如眉”、“雲鬢花顏金步搖”,白居易分別使用了“花貌”、“芙蓉如面”、“花顏”等詞語描繪楊貴妃畫完紅妝之後的驚豔形象,表現出了楊貴妃的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並且也是作者對於女性審美需求的一種體現。

(三)畫眉

在《長恨歌》之中,白居易對於畫眉有四處描寫,分別為“芙蓉如面柳如眉”、“宛轉蛾眉馬前死”、“六宮粉黛無顏色”;“椒房阿監青娥老”,雖然作者對於眉妝的描寫較為簡單,但是可以表現出,唐代社會之中較為流行的畫眉風俗。在詩中“黛”指的便是眉妝所使用的色彩與原料,而“蛾眉”與“柳眉”指的便是唐代最為流行的兩種眉式。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唐代的畫眉主要有以下幾種特徵:

第一,眉色。唐代的眉色主要有黑眉和翠眉兩種,其中黑眉據相關資料顯示多用石黛和墨作為原料來畫眉,畫眉的裝飾方法已經出現便受到了唐代女性的大力支持.

第二,眉式。由於唐代領導者的開明,使得當時的各種文化習俗處於較為活躍的狀態,此種活躍也表現在眉毛化妝樣式上,白居易曾描述“蜂鬢如意梳,蛾眉用心埽”,便顯現出眉妝在唐代的裝飾之中佔有較為重要的位置,並且在唐代這個較為活躍的時期也出現了各種較為創新的眉妝樣式,為後期眉妝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四、《長恨歌》與唐代春遊

(一)春遊

在《長恨歌》中出現的“春從春遊”指的便是楊貴妃春遊,其中的“從”指的便是唐玄宗陪從出遊。在《天寶遺事》中描寫了春遊時所發生的逸事:一次唐玄宗與楊貴妃在皇宮之中賞花,並且稱桃花為“肖銀花”,稱牡丹花為“醒酒花”,不僅反映了當時春遊過程之中的奢靡現象,而且也表現出當時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感情深厚。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淺析唐代宮廷文化生活

(二)宮廷宴酺饗會宮廷宴酺饗會在唐代宮廷中較為盛行,《長恨歌》之中“玉樓宴罷醉和春”以及“承歡侍宴無閒暇”便是描寫了宮廷食饗會的情形,兩句詩將楊貴妃忙於陪酒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中不僅表現出了楊貴妃與唐玄宗深厚的感情,而且還將當時宮廷宴酺饗會頻繁程度顯現了出來。

(三)六宮專寵當楊貴妃進入皇宮之後,便受到了唐玄宗的寵愛,在《長恨歌》之中便提到:“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中便表現出了楊貴妃進入宮中之後忙於與唐玄宗春遊、宴會,不僅表現出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也體現出了楊貴妃與唐玄宗二兩深厚的情感。

所以在《長恨歌》的描寫之中,白居易在開篇極力描寫楊貴妃受到的寵愛程度並不是浪漫主義手法,而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長恨歌》作為我國較為典型唐代詩歌,內部的描繪現實情境,尤其是對唐代女性的首飾、髮飾、妝容、春遊四個方面的講述,不僅向讀者展現了當時唐代宮廷文化生活,而且還可以為後期學者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基礎的理論素材。

參考文獻:

[1]裴靖文.王安憶《長恨歌》敘事邏輯營造的“詩意真實

.[2]於向輝,張豔存.白居易《長恨歌》多重意蘊探析

[3]嚴軍平.《長恨歌》的複雜情感

.[4]呂文佩.探析《長恨歌》的美學特徵

.[5]餘玲.白居易《長恨歌》主題辨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