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邦奪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靠張良嗎?

兔牙傳說


劉邦得天下主要靠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劉邦善於用人,用人不疑。劉邦雖然才能不及這三人,但是能把這三人籠絡在麾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有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有韓信。項羽雖然兵強馬壯,勇冠天下,但是這種人只能當英雄豪傑,不能成王成霸。手底下雖然有個非常了不起的謀士范增。但是聽不進去他的謀略,得不到信任重用。所以最終飲恨烏江!


如果雲知道


劉邦在公元前206年建立的漢朝,劉邦能建立漢朝奪得天下的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第一點,劉邦出身是不算是最底層,也基本上是最底層啦,做啦一個小官,我覺得他能夠了解百姓的苦難,更知道如何俘獲人心。

第二點,劉邦是一個小混混,小混混最能的就是管理手下,收緊手下的心,如果劉邦沒這點本事,也不能成小混混,在那混不起來,也就為他後來成就大業,管理手底下的人有啦幫助,什麼樣的人能要,怎麼安排,就像韓信。劉邦直接讓他做的大將軍,超過跟他自己那麼多年兄弟的官。

第三點,劉邦對自己的人很相信,善於管理,把軍事大權交給韓信,把財政交給蕭何,知道誰能幹什麼,誰不能幹什麼,不像項羽,自己打仗領著人,一邊打仗一邊做謀士。

第四點,劉邦有很多能力大的人,像韓信,一代軍事奇才張良,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後人多自比張良...張良的智力幾乎作為一個謀士來說,也算是當時無敵。陳平,基本和張良齊名的人~~ 按照三國中類似的說法,張良和陳平就是劉邦的臥龍和鳳雛,曹參,史載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有這一條基本也不用懷疑曹參的能力了,蕭何,這個人政治手腕極強...用韓信誅韓信,都有他的功勞...堪稱權術達人,樊噲,至少項羽誇獎過他,武力至少不低。我估計和三國比較的話,至少是許褚這種級別的人物,




江止


劉邦最終能夠奪取天下,張良的功勞的確不小。張良在劉邦最需要他的時候,能夠出來鼎立相助,給他出謀劃策,也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說這全部都是張良的功勞那也不對。


在當時張良被稱為是“漢初三傑”其中之一,但除了張良外還有韓信跟蕭何。這三人才是成就劉邦奪取天下的關鍵因素。對這三人漢高祖劉邦對他們做過這樣一番評價,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如果用現代的話來給他們來定個位的話,韓信就是三軍總指揮,相當於總司令,張良就是總參謀,蕭何就是後勤部長。劉邦就是統領全局的一號人物了。

所以說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基本上就是靠的這三人,但是除了這三人外,劉邦被他們稱為主公,作為一個統領就必須要有著一個遠大的目標和必勝的信念,再加上一個中年男人應有的成熟的心智。

所以說如果劉邦只是靠張良才獲得天下是不正確的,如果劉邦只是靠張良,那他出的計謀和策略誰去執行,沒有韓信誰有能力打敗項羽?如果沒有蕭何在後方籌措錢糧,誰又保證軍隊的供給?如果劉邦自己沒有一個堅強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誰又願意奉他為主公了?


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外人鼎立相助外,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的內心是否有一個成功的慾望。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劉邦能夠成功這三人的確功不可沒,但最主要靠的是他自己的信念和為人處世的智謀。


小程看歷史


劉邦以非貴族身份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從某種程度上看,劉邦有一定的過日之處。結合當時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相爭的歷史過程,來看看劉邦成功的秘訣。

首先,作為一個成就大事的人,劉邦很好的團結了一幫人。劉邦自身資質平平,出身也沒有項羽這樣的將門之後好,但是劉邦能夠很好的團結一般人,主要的一點,作為領導者對於自己的屬下能夠做到恩威並施。把蕭何、韓信和張良團結到自己身邊,尤其韓信,原來在項羽那,不受重用,是劉邦能夠聽取蕭何意見,大膽拜將,才能逐步扭轉楚漢戰爭的局面。面對韓信想要封王的想法,關鍵時刻不手軟,直接封王,讓韓信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勞。反觀項羽,雖然看著挺大氣的,卻有時候有點婦人之見,不願意和自己的屬下分享勝利果實,導致隨著戰爭的進行,大量部下叛逃到實力弱小的劉邦一方。

其次,成大事者能夠忍,劉邦為了成大事選擇隱忍。劉邦一不小心比當時的天下王者韓信先攻破咸陽,按照約定應該封關中王,但這讓項羽很尷尬。項羽很生氣,想幹掉劉邦,這個時候的劉邦沒有因為自己先攻破咸陽而覺得委屈,主動去項羽處探望,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劉邦成功逃脫後,按照項羽的安排去做漢王,並且燒燬了來時的棧道表示自己永不回來。如果劉邦選擇和項羽理論,甚至暴露不滿,項羽一定會幹掉他,就沒有後面的基業了。因此劉邦具備了成大事者該有的隱忍能力。

第三,劉邦雖然在起事前遊手好閒,但他還是比較瞭解底層人民的生活。劉邦在攻破咸陽後,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很好的穩定局勢。作為底層出身的劉邦,他比較瞭解平民的苦,懂得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作為一個國家的治理者,如果不能發現問題並採取措施是很大成大氣候的。而劉邦看到百姓在連年征戰中遭受的痛苦,主動採取措施,贏得了民心。

最後,屢敗屢戰的性格是成功者應該有的信條。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劉邦吃過的困並不少,有幾次差一點喪命。面對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劉邦在連吃敗仗後沒有絲毫氣餒,認真聽取蕭何、張良等人的建議,勵精圖治,最終終成帝業。

綜上,劉邦的成功源於自身能夠團結一幫人,能夠做到隱忍、親民和不屈服於困難的性格。當然也得益於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發揮作用。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老師


劉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崛起於亂世,誅暴秦,抗強敵,定天下,創立了我國曆史上強盛的漢王朝。劉邦之所以成功,我認為與以下特點密不可分: 1、為草莽卻知人善任 劉邦一介草莽,在亂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寶座,劉邦自我總結原因:“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手下聚集眾多英雄豪傑,其中不少人跟過項羽,但由於不被重用,才投奔劉邦,而劉邦知人善任,終獲成功。 2、是無賴卻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苟富貴,毋相忘”等是許多將領蠱惑眾人起義的口號,但更多將領心胸狹隘,事後翻臉不認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劉邦一個無賴之徒,卻深知感恩和激勵的重要性,每次打了勝仗,都毫不吝嗇封賞,對功臣加官進爵,對士兵也有物質獎勵,手下的人故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卻收放有度 劉邦攻入咸陽,進入了阿房宮,見宮室裡聲色犬馬、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單是美女就有幾千人。就想住下來盡享後宮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萬萬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劉邦遂聽從勸告,還軍霸上。劉邦對王宮裡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慮到時機不對,便忍住慾火,對一個好色之徒而言,實屬不易。 4、性傲慢卻從諫如流 大漢初立,百廢待興,一些人便向劉邦進言治國之道,名士陸賈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劉邦談話總是不離《詩》《書》,為劉邦所謾罵,陸賈說:你可以馬上得天下,但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面有慚色,便讓陸賈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鑑。並重用了一批文人,為漢朝日後興旺發達立下汗馬功勞,劉邦雖是粗人,性情傲慢,卻不是魯盲無知之人,別人說的有理他能虛心接受,忠言雖逆耳,但他能廣納良言,得以興邦。 5、雖位高卻知錯能改 劉邦稱帝后開始追求享樂,在京城長安附近強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許百姓在這片土地上種地,把它變為專供自己打獵遊樂的場所,還給它起了個美名叫“上林苑”。因長安附近可耕種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見很大,蕭何便上書反對,希望劉邦退“林”還耕。劉邦十分惱火,把蕭何送到廷尉處治罪。大臣王衛尉挺身而出,為蕭何爭辯。王衛尉言語激動,珠連炮般地向劉邦發難,劉邦越聽越覺理虧,便釋放蕭何,並親自向其賠禮認錯,堂堂大漢開國皇帝,竟向臣子賠禮道歉,這種精神,深值我們後人學習。 6、短學問卻富有遠見 劉邦臨終前,呂后問蕭相國死了之後,誰可接替,劉邦說曹參可,呂后又問曹參後呢?劉邦說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由陳平輔佐,陳平有智謀但決斷力差,周勃雖不善言詞,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讓他做太尉吧。後來的事實證實劉邦的先見之明,大漢江山能不被呂氏篡奪,周勃和陳平功不可沒。可見劉邦雖短學問卻很有見識,能識人,有遠見。 劉邦起兵之初,勢力、人氣、威望、氣勢、勇猛均不比項羽,卻憑藉識才、隱晦、忍讓、智謀、堅韌等特點最終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終成王業。現在我們品之尚覺餘猶未盡,其身上可學之處多矣。


跪射俑


劉邦的天下,因為的不僅僅是一個張良,他本身的素質也是十分關鍵的,如果僅僅依靠張良,哪為何劉邦的員工們自己不另起爐灶跟隨張良呢?

一、機謀權變得劉邦

劉邦年輕的時候在家鄉四處遊蕩,“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等到壯年的時候才成為了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就是個社會人,無賴,小混混標籤貼上去完全並不會錯。

他的無賴還體現在了對儒生的態度上,“沛公不好儒,諸客儒冠來者,沛公輒解氣冠,溲溺其中。”無緣無故把人家的帽子丟到水中,也真是夠壞的。做了皇帝后,劉邦還是當年那副流氓做派,想說就說,想做就做,百無禁忌。

但其實,劉邦不全然是這樣的鄉下混子,他“攝衣謝之,延上座”,也是個很有禮貌的人,能“以酈食其為廣野君”,能夠不吝名位延攬人才,自然不是井底之蛙。他應該是一個深諳用人之道,也有著亦正亦邪農民式狡猾的政治家。

劉邦真的很機智,能屈能伸,相當懂得權變。志得意滿,一副將要廓清宇內,成就偉業的漢王拿下關中後合諸侯之兵進攻項羽,然而彭城大敗,灰頭土臉不說,家人也全成了項羽的俘虜。項羽為了迫使劉邦頭像,於是“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想要以此來激怒劉邦,而此時的劉邦表現得不急不躁,從而淡定地回答:“吾與項羽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兩軍陣前,敵人要把自己的老父親烹殺以此作為要挾,在這種處境相當危及的情況下,劉邦運用機智,以約為兄弟為名把殺父不孝的罪名推給了項羽,以此拯救自己的家人。有的人認為這是劉邦厚顏無恥自私自利殘忍的表現,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做這種決定,說出這樣的話,又需要多大的勇氣,以及多麼強的應變能力。

劉邦出身平民,雖然有著鄉野小民粗鄙市儈,厚顏無賴的一面,但這也只是他性格的一個側面,人都是立體的,人的性格也不止一面,從他的身上,還存在機謀權變,善於把握人性,工於心計的一面。他強於常人的應變能力,使得他能夠在戰爭中取得先機從而為大業打下基礎。

二、善得民心的漢王

春秋戰國以來,諸侯紛爭,整個社會一直處於激烈的動盪之中,長期慘烈的戰爭,使得很多家庭妻離子散,百姓苦不堪言。而秦統一以後,大肆徵兵,徭役繁重,價值嚴刑酷法更是令百姓生活與水生火熱之中。

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渴望一份和平而安穩的生活,渴望有一位寬厚仁愛之主,而在秦末群雄之中,只有劉邦懂得如何去爭取民心,這也是他最後能夠成功的重要基礎。

劉邦在進入秦都咸陽時,想要享受一番被張良、蕭何勸回了霸上。按常理來說,劉邦這樣市井出身的人,組織了一支屠狗、盜賊之流的隊伍打入了富裕的城市,之後必然是大肆享樂,然後難以避免地出現墮落腐化的現象。但劉邦的軍隊沒有直接進入咸陽而是還軍霸上,這就避免了軍隊產生享樂思想或者作出燒殺搶掠等危害百姓的事情。 但劉邦沒有這樣,他立即派人封了秦宮府庫,下令“諸侯過毋得掠滷”。入咸陽之後,召開會議,曰:“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秦法。”

這樣一來既保護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又維護了人民的財產安全,都是利民的措施。他還特意安撫百姓“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害,無恐!”從而解除了秦百姓的疑慮,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歡迎。劉邦在關中所採取的這些措施,與當時向秦復仇的諸侯不同,特別是後來“引兵西屠咸陽,殺降秦王子嬰,燒秦宮室”的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有人認為劉邦的這些舉措,不過是邀買人心的假慈悲,但其實每個人的性格都是複雜的,它包含了很多性格側面,劉邦雖然是帝王,但他也是平民出身,為了奪天下而籠絡民心,與他仁而愛人並不矛盾。

三、能屈能伸的梟雄

劉邦性格上最大的優點就是豁達,能屈能伸,這也是其能以弱勝強的一個重要原因。鴻門宴前,項羽兵四十萬,沛公兵十萬,雙方之間實力差距懸殊,劉邦危在旦夕,為了求得項羽叔父項伯的幫助,劉邦卑躬屈膝,姿態低到了塵埃裡面,不僅對項伯“兄事之”,畢恭畢敬,而且還“約為婚姻”。第二天一大早,又帶著張良,樊噲一百多隨從,帶著禮物,輕車簡從到鴻門拜見項羽並道歉。作為一方諸侯的劉邦,在項羽面前自稱臣下,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為了滿足項羽的虛榮心,博得他的同情,劉邦犧牲了個人尊嚴,忍人之不能忍,委曲求全。以自己的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

劉邦能屈能伸,豁達的性格不僅為她籠絡了大量人才,而且也使得他能夠在戰場上多次化險為夷,這是他贏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人善任的皇帝

楚漢相爭,劉邦驍勇善戰,無人能敵,但最終敗給不諳軍務,更加不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劉邦,除了上述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其對人才的駕馭能力。

劉邦用人不拘一格,部分初始,不避開仇嫌,只要有才能就能加以眾人,樊噲是屠狗的,季布曾經好幾次得罪過他。對於向來不喜歡的儒生,劉邦也能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延攬了蕭何、張良、韓信三傑就是一個重要體現。

能延攬人才其實並不困難,最難的在於把合適的人才放到合適的位置上,。人才如果安排不當,就會大材小用或者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劉邦卻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人才,充分認知到他們的長處,安排到適當的位置上,使得每個人才都能盡情發揮。

劉邦不僅識才,用才,還善於駕馭人才,最突出的就在韓信和蕭何兩人身上,對他們委以重任,充分發揮才能,又嚴加防範,不讓其危害自身統治。他對於放權和提防之間的“度”,把握得相當精準。

最後,劉邦對於人才的待遇,可以說是歷代開國之中能排得進前三的。他建漢之後,一口氣分封了140多個侯,數量之多,令人咋舌。漢高祖五年時,劉邦在洛陽南宮開慶宮宴,問群臣自己何以奪取天下,高奇、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好侮辱別人,項羽則仁厚且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他們,更天下人同享利益。

劉邦不惜財貨、土地,用利益把所有人捆綁在一起,這才是劉邦集團能夠緊緊團結在其身邊的重要基礎,也是其幾次失敗後還能站起來最終奪得天下的根本所在。


江畔初見月


文|奔騰Li

從社會底層的青年,到一國之君的皇帝,漢高祖劉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數千年來人們對漢高祖劉邦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歇過,有人說劉邦是個地痞流氓,為了保命可以丟下所有人自己先跑,取得天下後兔死狗烹殺害功臣不仗義,也有人說劉邦給百姓帶來和平安逸的生活,奠定了中國的文化,功大於過。

劉邦之所以被世人討論不休,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劉邦是一位成功者”,只有成功者才會受大眾關注,人們往往將劉邦的成功歸結於張良,蕭何與韓信,以及對手的自大輕狂,成功固然需要能人相助,但也離不開自身的優秀,劉邦能夠得到三位曠世奇才相助,自身性格的優秀起到了關鍵作用。

劉邦劇照

導致農民起義的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秦統一後施行嚴苛政策,驪山秦始皇陵,阿房宮,邊疆長城各項工程動用勞役及百姓近200百萬人,還有百越戰爭,匈奴戰爭,導致國內超負荷運轉,民怨沸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秦國到了秦二世手裡,失去了秦始皇的震懾,秦國君臣開始分崩離析,秦二世是個思想簡單貪玩的小夥,只知道信任把自己扶上位的趙高,毫無保留的那種,所以無論趙高怎麼誣陷李斯等人,秦二世統統照單全收,朝廷天翻地覆的排除異己,民間壓抑已久的怨氣,兩者結合,給起義埋下了伏筆,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因朝廷徵兵去戍守漁陽,路徑大澤鄉被連日大雨困住,無法前行,按照秦法如果沒有按時報到,都要被軍法處死,陳勝,吳廣兩人一合計去也是死,跑也是死,“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乾脆起義造反,二人自此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導者)。

陳勝吳廣起義

劉邦背景簡介

劉邦沛縣泗水亭長,雖然官不大,但在地方也算有頭有臉的人物,平時愛交朋友的劉邦,經常與沛縣主簿蕭何等人一起喝酒,呂公也特別看好他並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呂后的父親),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劉邦的小日子還是過的不錯,不是經歷了這場變故,相信劉邦也不會輕易冒著被殺的風險起義。

劉邦的起義原因與陳勝,吳廣二人相似,劉邦押送勞役去驪山秦始皇陵服役,路上很多勞役跑了,劉邦無法完成任務,也會被刺死,所以劉邦也開始起義。

第一次起義都沒啥經驗,雖然得到了百姓支持,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內部出現矛盾,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將吳廣害死,陳勝開始驕傲自大,殘害同伴,讓車伕莊賈殺死,僅僅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劉邦依然還在奮鬥著。

劉邦劇照

劉邦性格的優秀點

由於不懈的努力,劉邦終於踏進咸陽城,推翻了秦國,但劉邦能夠第一個進入咸陽城,主要原因是項羽牽制了秦國主力軍隊,讓劉邦趁機得逞,若論實力和勇猛,劉邦不及項羽,只好將咸陽拱手相讓給項羽,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稱漢王,雖然秦國已經不復存在了,但劉邦戰爭的道路還沒有停息,隨之而來的是“楚漢相爭”。

大家都知道楚漢相爭劉邦憑藉張良,蕭何與韓信等人的幫助得到了最終的勝利,但此三人堪稱曠世奇才,怎麼能心甘情願為劉邦賣命,筆者認為劉邦有幾點過人之處:

  1. 情商高,韓信曾經說過,“劉邦給我大將軍做,怕我冷脫下衣服給我穿,好酒好菜都和我一起分享,我怎能忘恩負義”,從韓信的這番話中就知道看出,劉邦的情商很高,很會拉攏人。
  2. 聽言納諫,韓信的大將軍是蕭何從劉邦處要來的,劉邦甚至沒有見過韓信的能力,憑藉蕭何一面之詞就將自己的兵馬指揮權給了韓信,這說明劉邦並非驕傲自大的人,能通過將好的建議聽進去,來增長自己的勢力,相反劉邦的對手項羽就是因驕傲自大導致眾叛親離。
  3. 能屈能伸,劉邦一生吃過很多敗仗,更是在項羽面前形如小弟一般,在強於自己的對手面前劉邦不會只圖一時之快,能屈能伸完善自己,找機會擊敗對手,這是劉邦在弱肉強食的時代裡生存下來的本領。
劉邦劇照

結語

劉邦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記·高祖本紀》

“出謀劃策我不如張良,治國安邦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但是我可以讓這三位人傑甘心為我效力,此乃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這是漢高祖劉邦對自己的評價,最能體現出劉邦的能力所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劉邦的天賦就是善用人才並駕馭人才,天生的領導者,而非單憑張良等人的幫助,忠言逆耳利於行,能屈能伸方成事也是古人教我們的道理。


奔騰Li


劉邦,雖生於市井小民之間,卻能夠在亂世中,僅憑藉三尺寶劍平定各路諸侯,攻佔關中讓秦王投降,又最終打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最終稱霸天下登上帝位,創建漢王朝。對於劉邦而言,無論是武功還是謀略在當時都不算是最厲害的,那麼他是依靠什麼最終登上皇位的呢。

興兵起義,佔據人和

自秦二世登基以後,統治殘暴、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嚴酷,讓當時的秦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地農民紛紛殺掉酷吏,響應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的各路起義大軍,為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大義的基礎。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劉邦登帝之後,在洛陽舉行慶功宴會時曾經說過:我比不上張良的運籌帷幄,也比不上蕭何安國定邦、守護城池,更比不上韓信的攻城略地、戰無不勝,但我知道手下人的本事,能夠讓他們在合適的崗位上得到重用,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才是我最終奪得天下的原因。相比項羽這一點就遠遠不如他。

察言納諫、懂得分享

李世民曾經這樣評價過劉邦:不管是文臣武將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他覺得是對的,就會去聽,而且也去做,並且他這個人知錯就改,單憑這一點就比古代的很多帝王要強很多。

劉邦奪得天下後一心打算長期駐守在洛陽,後來有一個小人物婁敬從洛陽經過,就向他納諫,講了一番大道理,大體意思就是洛陽不如長安,長安進可攻,退可守,建議把長安定為都城。劉邦聽了這個建議之後,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了張良,張良的意見也是說建議把都城定在長安,劉邦聽了這兩個人的分析就決定要繼續西行,定都長安。

每每打下勝仗,只要劉邦能夠降服一片地區,他就毫不吝嗇,把攻下的地區大肆封賞犒勞部下。這說明他願意與天下人共享利益,豪爽的行為自然使手下對他感恩戴德,攻城略地也就更加的賣力。


歷史的劇本


劉邦之所以能和楚霸王項羽爭雄並最終取得天下,不是某一人、某一地的作用就能決定的,主要還是劉邦本人的知人善任、能屈能伸臉皮厚,能夠審時度勢隨機而變,而且懂得人心並加以利用!

張良確實很厲害,和韓信、蕭何被稱為漢初三傑!而這三個人在劉邦爭霸天下的過程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張良張子房,本是山東六國之一韓國的貴族,被後人和姜子牙並論,開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所以,張良在劉邦的事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是呢,我們不要忘記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這三個很厲害的人,卻都投奔在劉邦的麾下,為劉邦效力,為劉邦爭奪天下,這就是劉邦的個人魅力和項羽所不能及的地方了。劉邦這個小流氓出身的人,確實很會用人,他一直嘲笑項羽有個范增都不肯用,而他手下要麼是屠夫,要麼是獄霸,或者小公務員,盜嫂偷金都沒啥事。

在秦末起義前,劉邦僅僅是個泗水亭亭長,家裡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農家,要背景沒背景,要錢也沒錢,到了他這代,頂多做到一個芝麻大的小官;可項羽不同,項羽出身顯赫,其項家是戰國時期楚國四大貴族之一,其祖父是鼎鼎大名的楚國大將軍項燕,自幼熟讀兵書,雖楚國被秦國滅亡,但其楚國貴族身份,是抹不掉的,這可以從他們項梁叔侄奔走天下時,還能拉出一大批起義隊伍,看的出來威望甚高。

如果楚漢爭霸只是劉邦和項羽在爭奪天下,那麼劉邦就沒有什麼機會了,他不會有失敗很多次的可能,一次就完了。然而楚漢之爭,表面看是劉邦和項羽在打,實際上是對秦亡以後的政治形態進行一次重新的洗牌,在這場持久戰爭中,決定勝負的不會是一場戰役或是幾場戰役,而是民心所向,諸侯所投,千言萬語換做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戰爭那些事


大家好,我是考古論今,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四個:恰當的政治主張;劉邦個人的領導魅力;優秀的團隊力量;項羽的錯誤。核心原因為恰當的政治主張。

恰當的政治主張

選擇一統天下而非恢復戰國秩序

相對於項羽及其他諸侯所提倡的恢復消滅秦國,恢復戰國時期的政治秩序而言,劉邦選擇一統天下,更加順應民心。經過春秋戰國和秦朝末年的戰亂,人們更渴望有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更厭惡戰爭。恢復戰國秩序,將導致各諸侯國之間相互討伐,人們流離失所,所以很難贏得民心。

約法三章,寬以待民

經過秦朝的嚴刑苛法,關中人們面對劉邦簡單卻很有效的法令歡欣鼓舞。

劉邦個人的領導魅力

劉邦的性格魅力

劉邦生性豁達,喜歡結交朋友,渴慕賢達,年輕時候渴慕信陵君,想投到信陵君門下,但是還沒有走到地方,信陵君就去世了。包括後來遇到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人,劉邦無不尊為師友。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比如韓信稱假齊王時,劉邦雖然氣憤,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等韓信為王。

劉邦的領導魅力

劉邦作為一個領導者,具有很高的情商和智商。懂得放權和分享收益。

  • 懂得放權

不管是給陳平4萬金讓他去離間楚軍,還是讓高興帶兵攻收復六國土地,劉邦從來沒有過多的干涉,說明劉邦懂得放權,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幹。

  • 懂得分享權益

革命取得成果以後,劉邦並沒有獨吞成果,而是與臣子們一起分享,手下的將領大臣很多被封王封侯。比如韓信,彭越,英布,夏侯嬰,樊噲等。而同時期的項羽卻沒有,跟著他乾的人,最多也就是將軍,他封侯的都是外部的諸侯或者起義軍,是個比較小氣,不懂得分享的人。

優秀的團隊力量

劉邦身邊凝聚的人才,非常的多。以至於劉邦在後來點評自己為什麼能夠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的原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三者皆人傑也,我能用之,所以得天下,而項羽就一個范增還不能用之,所以失天下。當然,這三個人只是團隊的代表,除此之外還有彭越,英布,樊噲,陳平,麗食基等。

項羽的錯誤

本來劉邦是沒有機會成功的,畢竟向家軍率領的農民起義已經取得了民眾和諸侯的支持,而且也已經取得了勝利。

稱霸而非一統天下

項羽想恢復戰國秩序,稱王稱霸,並不想一統天下,這對於渴望統一的人民來說,大失所望,使的向氏政權失去吸引力。也給了更多的競爭對手,生存發展的時間。

屠城,簡單粗暴的執法

不管是坑殺秦國二十萬降卒,還是收復齊地的時候,還是治理統治區,項羽的辦法,太過於簡單粗暴,失去民心。

項羽猜忌心中,失去范增,楚軍軍心大亂

范增,作為項羽的第一謀士,卻在劉邦的反間計下,失去項羽的信任,背部生毒疽,抑鬱而死。

綜上,劉邦得天下並不是偶然,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歡迎大家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