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邦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靠张良吗?

兔牙传说


刘邦得天下主要靠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刘邦善于用人,用人不疑。刘邦虽然才能不及这三人,但是能把这三人笼络在麾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有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有韩信。项羽虽然兵强马壮,勇冠天下,但是这种人只能当英雄豪杰,不能成王成霸。手底下虽然有个非常了不起的谋士范增。但是听不进去他的谋略,得不到信任重用。所以最终饮恨乌江!


如果云知道


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建立的汉朝,刘邦能建立汉朝夺得天下的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第一点,刘邦出身是不算是最底层,也基本上是最底层啦,做啦一个小官,我觉得他能够了解百姓的苦难,更知道如何俘获人心。

第二点,刘邦是一个小混混,小混混最能的就是管理手下,收紧手下的心,如果刘邦没这点本事,也不能成小混混,在那混不起来,也就为他后来成就大业,管理手底下的人有啦帮助,什么样的人能要,怎么安排,就像韩信。刘邦直接让他做的大将军,超过跟他自己那么多年兄弟的官。

第三点,刘邦对自己的人很相信,善于管理,把军事大权交给韩信,把财政交给萧何,知道谁能干什么,谁不能干什么,不像项羽,自己打仗领着人,一边打仗一边做谋士。

第四点,刘邦有很多能力大的人,像韩信,一代军事奇才张良,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后人多自比张良...张良的智力几乎作为一个谋士来说,也算是当时无敌。陈平,基本和张良齐名的人~~ 按照三国中类似的说法,张良和陈平就是刘邦的卧龙和凤雏,曹参,史载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有这一条基本也不用怀疑曹参的能力了,萧何,这个人政治手腕极强...用韩信诛韩信,都有他的功劳...堪称权术达人,樊哙,至少项羽夸奖过他,武力至少不低。我估计和三国比较的话,至少是许褚这种级别的人物,




江止


刘邦最终能够夺取天下,张良的功劳的确不小。张良在刘邦最需要他的时候,能够出来鼎立相助,给他出谋划策,也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说这全部都是张良的功劳那也不对。


在当时张良被称为是“汉初三杰”其中之一,但除了张良外还有韩信跟萧何。这三人才是成就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对这三人汉高祖刘邦对他们做过这样一番评价,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如果用现代的话来给他们来定个位的话,韩信就是三军总指挥,相当于总司令,张良就是总参谋,萧何就是后勤部长。刘邦就是统领全局的一号人物了。

所以说刘邦能够夺取天下,基本上就是靠的这三人,但是除了这三人外,刘邦被他们称为主公,作为一个统领就必须要有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和必胜的信念,再加上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成熟的心智。

所以说如果刘邦只是靠张良才获得天下是不正确的,如果刘邦只是靠张良,那他出的计谋和策略谁去执行,没有韩信谁有能力打败项羽?如果没有萧何在后方筹措钱粮,谁又保证军队的供给?如果刘邦自己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谁又愿意奉他为主公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外人鼎立相助外,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内心是否有一个成功的欲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刘邦能够成功这三人的确功不可没,但最主要靠的是他自己的信念和为人处世的智谋。


小程看历史


刘邦以非贵族身份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从某种程度上看,刘邦有一定的过日之处。结合当时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来看看刘邦成功的秘诀。

首先,作为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刘邦很好的团结了一帮人。刘邦自身资质平平,出身也没有项羽这样的将门之后好,但是刘邦能够很好的团结一般人,主要的一点,作为领导者对于自己的属下能够做到恩威并施。把萧何、韩信和张良团结到自己身边,尤其韩信,原来在项羽那,不受重用,是刘邦能够听取萧何意见,大胆拜将,才能逐步扭转楚汉战争的局面。面对韩信想要封王的想法,关键时刻不手软,直接封王,让韩信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劳。反观项羽,虽然看着挺大气的,却有时候有点妇人之见,不愿意和自己的属下分享胜利果实,导致随着战争的进行,大量部下叛逃到实力弱小的刘邦一方。

其次,成大事者能够忍,刘邦为了成大事选择隐忍。刘邦一不小心比当时的天下王者韩信先攻破咸阳,按照约定应该封关中王,但这让项羽很尴尬。项羽很生气,想干掉刘邦,这个时候的刘邦没有因为自己先攻破咸阳而觉得委屈,主动去项羽处探望,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刘邦成功逃脱后,按照项羽的安排去做汉王,并且烧毁了来时的栈道表示自己永不回来。如果刘邦选择和项羽理论,甚至暴露不满,项羽一定会干掉他,就没有后面的基业了。因此刘邦具备了成大事者该有的隐忍能力。

第三,刘邦虽然在起事前游手好闲,但他还是比较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刘邦在攻破咸阳后,提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很好的稳定局势。作为底层出身的刘邦,他比较了解平民的苦,懂得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作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是很大成大气候的。而刘邦看到百姓在连年征战中遭受的痛苦,主动采取措施,赢得了民心。

最后,屡败屡战的性格是成功者应该有的信条。成功的道路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刘邦吃过的困并不少,有几次差一点丧命。面对实力强大的西楚霸王,刘邦在连吃败仗后没有丝毫气馁,认真听取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励精图治,最终终成帝业。

综上,刘邦的成功源于自身能够团结一帮人,能够做到隐忍、亲民和不屈服于困难的性格。当然也得益于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发挥作用。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舍我谈老师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我国历史上强盛的汉王朝。刘邦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与以下特点密不可分: 1、为草莽却知人善任 刘邦一介草莽,在乱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宝座,刘邦自我总结原因:“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手下聚集众多英雄豪杰,其中不少人跟过项羽,但由于不被重用,才投奔刘邦,而刘邦知人善任,终获成功。 2、是无赖却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苟富贵,毋相忘”等是许多将领蛊惑众人起义的口号,但更多将领心胸狭隘,事后翻脸不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刘邦一个无赖之徒,却深知感恩和激励的重要性,每次打了胜仗,都毫不吝啬封赏,对功臣加官进爵,对士兵也有物质奖励,手下的人故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却收放有度 刘邦攻入咸阳,进入了阿房宫,见宫室里声色犬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单是美女就有几千人。就想住下来尽享后宫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万万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刘邦遂听从劝告,还军霸上。刘邦对王宫里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虑到时机不对,便忍住欲火,对一个好色之徒而言,实属不易。 4、性傲慢却从谏如流 大汉初立,百废待兴,一些人便向刘邦进言治国之道,名士陆贾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刘邦谈话总是不离《诗》《书》,为刘邦所谩骂,陆贾说:你可以马上得天下,但能马上治天下吗?刘邦面有惭色,便让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并重用了一批文人,为汉朝日后兴旺发达立下汗马功劳,刘邦虽是粗人,性情傲慢,却不是鲁盲无知之人,别人说的有理他能虚心接受,忠言虽逆耳,但他能广纳良言,得以兴邦。 5、虽位高却知错能改 刘邦称帝后开始追求享乐,在京城长安附近强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许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种地,把它变为专供自己打猎游乐的场所,还给它起了个美名叫“上林苑”。因长安附近可耕种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见很大,萧何便上书反对,希望刘邦退“林”还耕。刘邦十分恼火,把萧何送到廷尉处治罪。大臣王卫尉挺身而出,为萧何争辩。王卫尉言语激动,珠连炮般地向刘邦发难,刘邦越听越觉理亏,便释放萧何,并亲自向其赔礼认错,堂堂大汉开国皇帝,竟向臣子赔礼道歉,这种精神,深值我们后人学习。 6、短学问却富有远见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萧相国死了之后,谁可接替,刘邦说曹参可,吕后又问曹参后呢?刘邦说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由陈平辅佐,陈平有智谋但决断力差,周勃虽不善言词,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让他做太尉吧。后来的事实证实刘邦的先见之明,大汉江山能不被吕氏篡夺,周勃和陈平功不可没。可见刘邦虽短学问却很有见识,能识人,有远见。 刘邦起兵之初,势力、人气、威望、气势、勇猛均不比项羽,却凭借识才、隐晦、忍让、智谋、坚韧等特点最终以弱击强,以少胜多,终成王业。现在我们品之尚觉余犹未尽,其身上可学之处多矣。


跪射俑


刘邦的天下,因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张良,他本身的素质也是十分关键的,如果仅仅依靠张良,哪为何刘邦的员工们自己不另起炉灶跟随张良呢?

一、机谋权变得刘邦

刘邦年轻的时候在家乡四处游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等到壮年的时候才成为了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个社会人,无赖,小混混标签贴上去完全并不会错。

他的无赖还体现在了对儒生的态度上,“沛公不好儒,诸客儒冠来者,沛公辄解气冠,溲溺其中。”无缘无故把人家的帽子丢到水中,也真是够坏的。做了皇帝后,刘邦还是当年那副流氓做派,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百无禁忌。

但其实,刘邦不全然是这样的乡下混子,他“摄衣谢之,延上座”,也是个很有礼貌的人,能“以郦食其为广野君”,能够不吝名位延揽人才,自然不是井底之蛙。他应该是一个深谙用人之道,也有着亦正亦邪农民式狡猾的政治家。

刘邦真的很机智,能屈能伸,相当懂得权变。志得意满,一副将要廓清宇内,成就伟业的汉王拿下关中后合诸侯之兵进攻项羽,然而彭城大败,灰头土脸不说,家人也全成了项羽的俘虏。项羽为了迫使刘邦头像,于是“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想要以此来激怒刘邦,而此时的刘邦表现得不急不躁,从而淡定地回答:“吾与项羽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两军阵前,敌人要把自己的老父亲烹杀以此作为要挟,在这种处境相当危及的情况下,刘邦运用机智,以约为兄弟为名把杀父不孝的罪名推给了项羽,以此拯救自己的家人。有的人认为这是刘邦厚颜无耻自私自利残忍的表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做这种决定,说出这样的话,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以及多么强的应变能力。

刘邦出身平民,虽然有着乡野小民粗鄙市侩,厚颜无赖的一面,但这也只是他性格的一个侧面,人都是立体的,人的性格也不止一面,从他的身上,还存在机谋权变,善于把握人性,工于心计的一面。他强于常人的应变能力,使得他能够在战争中取得先机从而为大业打下基础。

二、善得民心的汉王

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整个社会一直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长期惨烈的战争,使得很多家庭妻离子散,百姓苦不堪言。而秦统一以后,大肆征兵,徭役繁重,价值严刑酷法更是令百姓生活与水生火热之中。

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渴望一份和平而安稳的生活,渴望有一位宽厚仁爱之主,而在秦末群雄之中,只有刘邦懂得如何去争取民心,这也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重要基础。

刘邦在进入秦都咸阳时,想要享受一番被张良、萧何劝回了霸上。按常理来说,刘邦这样市井出身的人,组织了一支屠狗、盗贼之流的队伍打入了富裕的城市,之后必然是大肆享乐,然后难以避免地出现堕落腐化的现象。但刘邦的军队没有直接进入咸阳而是还军霸上,这就避免了军队产生享乐思想或者作出烧杀抢掠等危害百姓的事情。 但刘邦没有这样,他立即派人封了秦宫府库,下令“诸侯过毋得掠卤”。入咸阳之后,召开会议,曰:“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秦法。”

这样一来既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又维护了人民的财产安全,都是利民的措施。他还特意安抚百姓“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害,无恐!”从而解除了秦百姓的疑虑,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欢迎。刘邦在关中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与当时向秦复仇的诸侯不同,特别是后来“引兵西屠咸阳,杀降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有人认为刘邦的这些举措,不过是邀买人心的假慈悲,但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它包含了很多性格侧面,刘邦虽然是帝王,但他也是平民出身,为了夺天下而笼络民心,与他仁而爱人并不矛盾。

三、能屈能伸的枭雄

刘邦性格上最大的优点就是豁达,能屈能伸,这也是其能以弱胜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鸿门宴前,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之间实力差距悬殊,刘邦危在旦夕,为了求得项羽叔父项伯的帮助,刘邦卑躬屈膝,姿态低到了尘埃里面,不仅对项伯“兄事之”,毕恭毕敬,而且还“约为婚姻”。第二天一大早,又带着张良,樊哙一百多随从,带着礼物,轻车简从到鸿门拜见项羽并道歉。作为一方诸侯的刘邦,在项羽面前自称臣下,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为了满足项羽的虚荣心,博得他的同情,刘邦牺牲了个人尊严,忍人之不能忍,委曲求全。以自己的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

刘邦能屈能伸,豁达的性格不仅为她笼络了大量人才,而且也使得他能够在战场上多次化险为夷,这是他赢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人善任的皇帝

楚汉相争,刘邦骁勇善战,无人能敌,但最终败给不谙军务,更加不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刘邦,除了上述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其对人才的驾驭能力。

刘邦用人不拘一格,部分初始,不避开仇嫌,只要有才能就能加以众人,樊哙是屠狗的,季布曾经好几次得罪过他。对于向来不喜欢的儒生,刘邦也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延揽了萧何、张良、韩信三杰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能延揽人才其实并不困难,最难的在于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人才如果安排不当,就会大材小用或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刘邦却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人才,充分认知到他们的长处,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上,使得每个人才都能尽情发挥。

刘邦不仅识才,用才,还善于驾驭人才,最突出的就在韩信和萧何两人身上,对他们委以重任,充分发挥才能,又严加防范,不让其危害自身统治。他对于放权和提防之间的“度”,把握得相当精准。

最后,刘邦对于人才的待遇,可以说是历代开国之中能排得进前三的。他建汉之后,一口气分封了140多个侯,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汉高祖五年时,刘邦在洛阳南宫开庆宫宴,问群臣自己何以夺取天下,高奇、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别人,项羽则仁厚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更天下人同享利益。

刘邦不惜财货、土地,用利益把所有人捆绑在一起,这才是刘邦集团能够紧紧团结在其身边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几次失败后还能站起来最终夺得天下的根本所在。


江畔初见月


文|奔腾Li

从社会底层的青年,到一国之君的皇帝,汉高祖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数千年来人们对汉高祖刘邦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歇过,有人说刘邦是个地痞流氓,为了保命可以丢下所有人自己先跑,取得天下后兔死狗烹杀害功臣不仗义,也有人说刘邦给百姓带来和平安逸的生活,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功大于过。

刘邦之所以被世人讨论不休,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刘邦是一位成功者”,只有成功者才会受大众关注,人们往往将刘邦的成功归结于张良,萧何与韩信,以及对手的自大轻狂,成功固然需要能人相助,但也离不开自身的优秀,刘邦能够得到三位旷世奇才相助,自身性格的优秀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邦剧照

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秦统一后施行严苛政策,骊山秦始皇陵,阿房宫,边疆长城各项工程动用劳役及百姓近200百万人,还有百越战争,匈奴战争,导致国内超负荷运转,民怨沸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秦国到了秦二世手里,失去了秦始皇的震慑,秦国君臣开始分崩离析,秦二世是个思想简单贪玩的小伙,只知道信任把自己扶上位的赵高,毫无保留的那种,所以无论赵高怎么诬陷李斯等人,秦二世统统照单全收,朝廷天翻地覆的排除异己,民间压抑已久的怨气,两者结合,给起义埋下了伏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朝廷征兵去戍守渔阳,路径大泽乡被连日大雨困住,无法前行,按照秦法如果没有按时报到,都要被军法处死,陈胜,吴广两人一合计去也是死,跑也是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干脆起义造反,二人自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导者)。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背景简介

刘邦沛县泗水亭长,虽然官不大,但在地方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爱交朋友的刘邦,经常与沛县主簿萧何等人一起喝酒,吕公也特别看好他并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吕后的父亲),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刘邦的小日子还是过的不错,不是经历了这场变故,相信刘邦也不会轻易冒着被杀的风险起义。

刘邦的起义原因与陈胜,吴广二人相似,刘邦押送劳役去骊山秦始皇陵服役,路上很多劳役跑了,刘邦无法完成任务,也会被刺死,所以刘邦也开始起义。

第一次起义都没啥经验,虽然得到了百姓支持,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内部出现矛盾,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将吴广害死,陈胜开始骄傲自大,残害同伴,让车夫庄贾杀死,仅仅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刘邦依然还在奋斗着。

刘邦剧照

刘邦性格的优秀点

由于不懈的努力,刘邦终于踏进咸阳城,推翻了秦国,但刘邦能够第一个进入咸阳城,主要原因是项羽牵制了秦国主力军队,让刘邦趁机得逞,若论实力和勇猛,刘邦不及项羽,只好将咸阳拱手相让给项羽,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称汉王,虽然秦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刘邦战争的道路还没有停息,随之而来的是“楚汉相争”。

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刘邦凭借张良,萧何与韩信等人的帮助得到了最终的胜利,但此三人堪称旷世奇才,怎么能心甘情愿为刘邦卖命,笔者认为刘邦有几点过人之处:

  1. 情商高,韩信曾经说过,“刘邦给我大将军做,怕我冷脱下衣服给我穿,好酒好菜都和我一起分享,我怎能忘恩负义”,从韩信的这番话中就知道看出,刘邦的情商很高,很会拉拢人。
  2. 听言纳谏,韩信的大将军是萧何从刘邦处要来的,刘邦甚至没有见过韩信的能力,凭借萧何一面之词就将自己的兵马指挥权给了韩信,这说明刘邦并非骄傲自大的人,能通过将好的建议听进去,来增长自己的势力,相反刘邦的对手项羽就是因骄傲自大导致众叛亲离。
  3. 能屈能伸,刘邦一生吃过很多败仗,更是在项羽面前形如小弟一般,在强于自己的对手面前刘邦不会只图一时之快,能屈能伸完善自己,找机会击败对手,这是刘邦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里生存下来的本领。
刘邦剧照

结语

刘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高祖本纪》

“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治国安邦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但是我可以让这三位人杰甘心为我效力,此乃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这是汉高祖刘邦对自己的评价,最能体现出刘邦的能力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刘邦的天赋就是善用人才并驾驭人才,天生的领导者,而非单凭张良等人的帮助,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屈能伸方成事也是古人教我们的道理。


奔腾Li


刘邦,虽生于市井小民之间,却能够在乱世中,仅凭借三尺宝剑平定各路诸侯,攻占关中让秦王投降,又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最终称霸天下登上帝位,创建汉王朝。对于刘邦而言,无论是武功还是谋略在当时都不算是最厉害的,那么他是依靠什么最终登上皇位的呢。

兴兵起义,占据人和

自秦二世登基以后,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让当时的秦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纷纷杀掉酷吏,响应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的各路起义大军,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大义的基础。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刘邦登帝之后,在洛阳举行庆功宴会时曾经说过:我比不上张良的运筹帷幄,也比不上萧何安国定邦、守护城池,更比不上韩信的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但我知道手下人的本事,能够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得到重用,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才是我最终夺得天下的原因。相比项羽这一点就远远不如他。

察言纳谏、懂得分享

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过刘邦: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觉得是对的,就会去听,而且也去做,并且他这个人知错就改,单凭这一点就比古代的很多帝王要强很多。

刘邦夺得天下后一心打算长期驻守在洛阳,后来有一个小人物娄敬从洛阳经过,就向他纳谏,讲了一番大道理,大体意思就是洛阳不如长安,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建议把长安定为都城。刘邦听了这个建议之后,就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了张良,张良的意见也是说建议把都城定在长安,刘邦听了这两个人的分析就决定要继续西行,定都长安。

每每打下胜仗,只要刘邦能够降服一片地区,他就毫不吝啬,把攻下的地区大肆封赏犒劳部下。这说明他愿意与天下人共享利益,豪爽的行为自然使手下对他感恩戴德,攻城略地也就更加的卖力。


历史的剧本


刘邦之所以能和楚霸王项羽争雄并最终取得天下,不是某一人、某一地的作用就能决定的,主要还是刘邦本人的知人善任、能屈能伸脸皮厚,能够审时度势随机而变,而且懂得人心并加以利用!

张良确实很厉害,和韩信、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而这三个人在刘邦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张良张子房,本是山东六国之一韩国的贵族,被后人和姜子牙并论,开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所以,张良在刘邦的事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是呢,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这三个很厉害的人,却都投奔在刘邦的麾下,为刘邦效力,为刘邦争夺天下,这就是刘邦的个人魅力和项羽所不能及的地方了。刘邦这个小流氓出身的人,确实很会用人,他一直嘲笑项羽有个范增都不肯用,而他手下要么是屠夫,要么是狱霸,或者小公务员,盜嫂偷金都没啥事。

在秦末起义前,刘邦仅仅是个泗水亭亭长,家里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要背景没背景,要钱也没钱,到了他这代,顶多做到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可项羽不同,项羽出身显赫,其项家是战国时期楚国四大贵族之一,其祖父是鼎鼎大名的楚国大将军项燕,自幼熟读兵书,虽楚国被秦国灭亡,但其楚国贵族身份,是抹不掉的,这可以从他们项梁叔侄奔走天下时,还能拉出一大批起义队伍,看的出来威望甚高。

如果楚汉争霸只是刘邦和项羽在争夺天下,那么刘邦就没有什么机会了,他不会有失败很多次的可能,一次就完了。然而楚汉之争,表面看是刘邦和项羽在打,实际上是对秦亡以后的政治形态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牌,在这场持久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会是一场战役或是几场战役,而是民心所向,诸侯所投,千言万语换做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战争那些事


大家好,我是考古论今,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恰当的政治主张;刘邦个人的领导魅力;优秀的团队力量;项羽的错误。核心原因为恰当的政治主张。

恰当的政治主张

选择一统天下而非恢复战国秩序

相对于项羽及其他诸侯所提倡的恢复消灭秦国,恢复战国时期的政治秩序而言,刘邦选择一统天下,更加顺应民心。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朝末年的战乱,人们更渴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更厌恶战争。恢复战国秩序,将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讨伐,人们流离失所,所以很难赢得民心。

约法三章,宽以待民

经过秦朝的严刑苛法,关中人们面对刘邦简单却很有效的法令欢欣鼓舞。

刘邦个人的领导魅力

刘邦的性格魅力

刘邦生性豁达,喜欢结交朋友,渴慕贤达,年轻时候渴慕信陵君,想投到信陵君门下,但是还没有走到地方,信陵君就去世了。包括后来遇到的萧何,张良,陈平等人,刘邦无不尊为师友。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比如韩信称假齐王时,刘邦虽然气愤,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等韩信为王。

刘邦的领导魅力

刘邦作为一个领导者,具有很高的情商和智商。懂得放权和分享收益。

  • 懂得放权

不管是给陈平4万金让他去离间楚军,还是让高兴带兵攻收复六国土地,刘邦从来没有过多的干涉,说明刘邦懂得放权,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干。

  • 懂得分享权益

革命取得成果以后,刘邦并没有独吞成果,而是与臣子们一起分享,手下的将领大臣很多被封王封侯。比如韩信,彭越,英布,夏侯婴,樊哙等。而同时期的项羽却没有,跟着他干的人,最多也就是将军,他封侯的都是外部的诸侯或者起义军,是个比较小气,不懂得分享的人。

优秀的团队力量

刘邦身边凝聚的人才,非常的多。以至于刘邦在后来点评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三者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能用之,所以失天下。当然,这三个人只是团队的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彭越,英布,樊哙,陈平,丽食基等。

项羽的错误

本来刘邦是没有机会成功的,毕竟向家军率领的农民起义已经取得了民众和诸侯的支持,而且也已经取得了胜利。

称霸而非一统天下

项羽想恢复战国秩序,称王称霸,并不想一统天下,这对于渴望统一的人民来说,大失所望,使的向氏政权失去吸引力。也给了更多的竞争对手,生存发展的时间。

屠城,简单粗暴的执法

不管是坑杀秦国二十万降卒,还是收复齐地的时候,还是治理统治区,项羽的办法,太过于简单粗暴,失去民心。

项羽猜忌心中,失去范增,楚军军心大乱

范增,作为项羽的第一谋士,却在刘邦的反间计下,失去项羽的信任,背部生毒疽,抑郁而死。

综上,刘邦得天下并不是偶然,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欢迎大家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