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B站号准了谁的脉?

导读

从《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人文纪录片的热播,到老教授入驻B站成为UP主,从“跨年晚会”的全网风靡,再到疫情期间“到B站搞学习”的热潮……B站,这个以动漫、游戏起家的二次元自留地,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圈层文化的“根据地”。


跨年晚会实现二次元“破壁”

2019年最后一夜,一场惊艳的“跨次元”晚会走红,登上各大热搜讨论榜榜首。12月31日当晚观看晚会直播的观众超过8000万人,6天之中回顾视频的播放量达6700万次,网友发送的弹幕多达84.5万条,“补课”成观众在前两分钟刷得频率最高的弹幕。

B站号准了谁的脉?

bilibili晚会 二零一九最美的夜

这台被人民日报点赞为“最懂年轻人的晚会”,也让10年前以二次元文化起家的视频平台Bilibili(B站)顺利“出圈”——在不少50后、60后、70后网友的微博和朋友圈被B站刷屏的同时,他们更惊讶于在这台为年轻人打造的晚会中也有他们看得懂的元素。

当80后、90后、00后观众在舞蹈秀《欢迎回到艾泽拉斯》、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哈利·波特》电影主题曲、虚拟偶像洛天依的表演中,回忆青春、热血沸腾时,《亮剑》中饰演楚云飞的张光北和军星爱乐合唱团的退伍老兵共唱主题曲《中国军魂》,漂亮小姑娘翻唱的老歌《好运来》,富有古韵的琵琶、尺八、中阮、锯琴演奏,以及旋律熟悉的交响乐,同样给中年人带来怀旧和惊喜。

B站号准了谁的脉?

bilibili晚会 二零一九最美的夜

尽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但这场不刻意渲染老少咸宜的喜庆氛围,而是以共同的文化记忆吹响集结号角、让混搭元素登台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晚会,打破了代际之间的文化隔阂,引发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共鸣。


独特包容性消弭代际隔阂

在一些受访90后网民看来,这台晚会的“出圈”走红并非偶然。近年来B站联合出品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记录民间手艺人故事的纪录片《寻找手艺》、网络大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以及各大UP主在不同领域独领风骚的视频作品,已使B站成为爆款视频内容的策源地,并凭借其独特而包容的文化属性和社区黏性吸引了不同圈层的互联网用户。

B站号准了谁的脉?

2019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大二在读生“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拍摄制作了一条不足8分钟的5G网络测评视频,该视频上传至B站后便立刻风靡网络,学生群体、通信业从业者、大学教师、白领、数码爱好者、IT工作者、游戏玩家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网友贡献了超1800万次的播放量、17万余条弹幕、5.4万条评论。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独具特色的Vlog、泛知识学习类视频内容,成为B站上播放量增长最快的细分内容,大批年轻网友来B站“搞学习”。

B站上另一活跃度持续攀升的内容品类非纪录片莫属。

梳理播放数据可见,《我在故宫修文物》《历史那些事》《超级工程》等一系列看似不够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文化内容,纷纷在这个以年轻人为主体受众的视频网站上火了:《航拍中国》第二季播放量超过800万、《中国通史》播放量超1400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放量则超600万。

对于这些定位受众35岁以上的人文历史地理类纪录片来说,能够在B站上拥有如此高的人气确实让人始料未及。以真实生活为底色、内容和风格略显严肃的纪录作品,经过弹幕文化的发酵,增添了观看过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一些亚文化的研究者称之为“纪录片+B的独特化学反应”。

从10年前的动漫、游戏内容,到如今的音乐原创视频、影评视频、生活方式类视频、科普类视频,从热播的纪录片和国漫作品,到中科院物理所入驻B站直播做物理实验……UP主创作力的持续增强不断打破B站的内容边界,也逐步弥合了代际之间文化理解与沟通的部分缺憾。

“这里的内容包罗万象,长视频、短视频,各种类型主题的内容,不排斥任何文化圈层和任何风格类型,像一个开放的文化集市,富有活力,每个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情感连接。”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说。


反向破壁激发圈层间化学反应

伴随内容从ACG(动画、漫画、游戏)向音乐、舞蹈、游戏、番剧、科技、生活、娱乐、鬼畜、时尚等15个分区延伸,B站在“二次元文化自留地”的身份下,转变衍生出7000多个文化圈层的泛文化社区。

2019年12月底,84岁的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在登录B站的第二天遇到了一个比文学解读要难的难题:“弹幕”的“弹”怎么读?

当年轻的助理把“弹”读作子弹的“弹”,他才意识到自己搞错了:“它是指即时评论像子弹一样划过屏幕,而非‘弹出’的意思。”

在第一个向Bilibili的“小朋友们”打招呼的视频里,孙绍振说,“我已经83.5岁了,过几天就84岁了。我可能是B站年纪最大的教授,老老老教授了。没想到我居然也成了B站一名UP主。刚才看了几个哔哩哔哩的视频,你们年轻人的花样真是越来越多了……”视频弹幕马上飘出密密麻麻的“哈哈哈”,其间还混杂着“可可爱爱”“紧跟潮流”“给教授敬茶”“给爷爷打电话”等B站式敬礼在界面上呼啸而过。

一些高中生给孙绍振教授发私信,“热播剧《庆余年》里,范闲在诗会作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杜甫不是李白的诗呢?”孙绍振很快录视频作了解答。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长达7分多钟的视频获得了12.5万次播放。

类似的破壁越来越常态化地发生在B站圈层之间。著有《破壁书》一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邵燕君认为,破壁原本是指老一代主动学习并接触网络文化和新一代的文化,如今正在发生另一向度的破壁,即二次元向三次元的破壁。

邵燕君说,原来的青少年亚文化有其逃避性,他们没有话语权,也不背负社会责任,但当这一群体长大之后,也已经不自觉地意识到,三次元世界是不能回避的现实世界,他们也在三次元找到了自己作为学生、医生、兄长、公民等现实角色,逐渐向主流过渡。当这部分年轻人开始向三次元世界靠近的时候,他们开始接受现实,丰富视野,追踪社会事件,并学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半月谈记者:张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