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武漢疫情爆發後,抗疫題材的詩歌排山倒海一樣湧出,怎看這種現象?

星河歷史觀


很多時候,只有遭遇不幸時,我們才會靜下心來去好好思考一件事情。

詩歌是一種具備一定難度的寫作題材,沒有特別深刻的經歷,是很難有大雅之作的。

而這次疫情讓諸多城市按下了暫停鍵,人們開始活動在幾十平方狹小的空間內,思想聚焦,思維昇華,自然就文思泉湧,作品湧現。

當然,其間也許不乏濫竽充數者,只是我們該細細品味,擇優以填安靜的靈魂,享受真正優質文字帶來的感受、感動。



木心棉花


歌以詠志,詩因情而發。優秀的詩詞歌賦振奮人心,鼓舞鬥志,催人奮進。而優秀詩歌的誕生必定是在國家有難,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產生的。武漢疫情爆發,舉國上下,團結一心馳援湖北,馳援武漢,數十支醫療隊拋家舍業,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動人心扉。此時,如果沒有詩歌,真的是不正常的。

在我國近代史上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鼓舞著多少優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為民族尊嚴,民族獨立前赴後繼。1935年,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聶耳、田漢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讓多少熱血男兒加入抗日隊伍。《八路軍軍歌》、《解放軍軍歌》莫不都是誕生在戰爭年代。1945年,朝鮮戰爭爆發,“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詞引導無數青年,保家衛國。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優美的旋律,振奮了所有國人的心。此外,還有很多外國歌曲也是誕生在國家危難,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俄羅斯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歌曲,也都成為傳世經典。

希望疫情過後,真的能有幾首優秀的歌曲傳唱,因為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們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需要歌唱,他們的精神需要讚頌!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願詩歌與你同行。






老趙茶語


中國詩歌在文化領域是最具代表性的現象。它不僅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也曾經是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一首好詩雖然字數不多,但卻可以比較全面的反應作者的思想知識和修養。所以寫詩容易能獲得別人的認可,甚至青史留名。史上一些詩人的生平未必被人瞭解,但是因為詩詞出眾而被後人懷念。這些認知和記憶都已經烙印在民族的潛意識當中,即使大家不覺得,也會被其影響。所以中國人對於詩歌的熱愛不僅有表達情感思想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一面。

抗疫是舉國矚目的國之大事,我覺得大量的抗疫詩歌出現是非常好的現象。這說明傳統文化得到重視,後繼有人。而且有量才有質,大量的創造一定會出現佳作,這樣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

我國應當做好引導,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重視詩歌,弘揚傳統,並促進其走出國門。



華夏神序


好事啊

九年義務教育的偉大成就

放在二十年前,誰寫首詩,不管好壞都會有人豎起大拇指說:哇偶,好厲害。為啥啊,因為那時候的文盲還是比較多的,讀書認字的人可都算是文化人啊。

這幾十年下來,誰還不能寫寫字,作作詩,可見我們偉大祖國的教育事業是多麼的成功啊。

雜交水稻技術的偉大創造

古語說,倉廩足而知禮儀,吃飽飯才能作詩。


放在三十年前,很多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吃不飽,穿不暖,這樣的時候,你讓大家來作詩,還不如去睡覺呢。因為作詩費腦筋,肯定費能量,睡著了可就真不餓了。

這是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的功勞,是改革開放的功勞,是我們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

科技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以前讀一首詩,要不是在書上,要不就是在報紙雜誌上,要麼呢就在電臺裡或廣播上能聽一兩首。即便有很多人寫,那報刊雜誌或者書上也不一定給你印上去,不印上去你就看不見,讀不到。


現在不一樣了,有網絡,有智能手機,有各種平臺,讓你寫的東西可以隨便發表,朋友圈、微信群、各種網站、各種平臺,想在哪裡發表就在哪裡發表,這都是科技的功勞啊。

萬眾一心,齊心抗疫,發洩情緒,鼓舞士氣

疫情如此險惡,不能伸上手幫忙,又在家裡憋的難受,情緒是要發洩地,不然憋瘋了咋辦,那可就真添亂了。用詩歌抒發一下情緒,給一線的戰鬥人員打氣。幫助了自己,鼓舞了他人,昂揚了鬥志,這多好啊。正應了那一句,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

多好的事啊。

寫的好不好那是水平問題,寫不寫那是興趣問題,怎麼看待那就是個人問題了


瘋哥哥l


個人認為正常而且必要。做任何事情,一邊是認真辦事,一邊是宣傳號令鼓動!文化現象背後都是時政!

本輪疫情,牽國人之心,動兆民之情,應勢而生的文化現象,值得肯定和提倡!

比如本人就寫過相關的詩詞作品,現奉送一二,與同道共勉!

《抗毒組詩》

夜雨如歌悼國殤,

幾分悲切幾分涼。

物豐饕餮羞天意,

人慾貔貅愧地皇。

十七年前哀未已,

三千載後痛還狂。

應嘆黃曆年年換,

鞭撻無知億萬張。

潘多拉盒性乖張,

鬼怪妖魔逞癲狂。

六合煙雲囚故地,

八方羈旅望家鄉。

青春無悔奔前線,

耄耋豪情赴戰場。

人定勝天非口號,

炎黃自有好兒郎。

人文始祖茹毛血,

敬物稽靈總憫懷。

五毒原封存獸體,

九蟲暴虐折嬰孩。

可憐除夕新年夜,

枉舉求神祈佛杯。

人與自然當共處,

天籠福地永和諧。

每逢災難出英雄,

今日英雄又不同。

十億國人皆勇士,

八千醫者鬥瘟公。

各條戰線拼堅守,

一核中央令猛攻。

祈願閤家歡樂日,

酹酒亡靈逐帝鴻。


空谷幽生


詩,音樂等創作,一般都是即情即景的,是觸景生情、由內而外,有感而發、境隨心轉的產物,用“相由心生”來解釋在恰當不過。

一般只有在大悲或大喜以及強烈的感觀刺激之後才會觸發靈感,從而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疫情蔓延,導致了很多生離死別、可歌可泣的事仵發生,加上對未知的恐慌以及感慨祖國的不幸與堅強等元素,造就了抗疫題材詩歌大量湧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如果沒有出現湧出現象,才是不正常。

就像當年抗戰時期,全國的抗戰題材的詩歌也出現了湧出現象,比如:《五月的鮮花》,田間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高蘭的《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等。

詩歌的創作與流傳,離不開時代的背景,同時也將會成為這個時代的記憶。經過時代的變遷及大浪淘沙之後,能被後人們保存的必然就成了精品。

如果連疫情爆發,千年的習俗被禁足這樣大事都刺激不了文人們的創作慾望,那才叫真的可怕和悲哀,所以,我認為詩歌湧出是件好事,說明大家對生活充滿了熱情,願能看到更多更好的精品。


襄陽郭大俠


 疫情面前,儘快查明病毒及傳播真相,是從上到下的迫切願望;金災之中,3.2億百姓如何掉入金融陷阱,血本無歸?事關國計民生的金融創新項目,監管為何形同虛設?出借人為何被“非法參與”,損失自負?數以億計出借款不翼而飛,究竟中飽了誰的私襄?……金災真相的蓋子,利益集團拼命都想捂住。


沒落的國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當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之際,更能激發詩人的愛國熱忱和創作激情,促使詩人寫出好的詩句。武漢疫情爆發後,大量抗疫詩詞歌賦的湧現就是這種情況的體現。

人文精神、家國情懷向來是中國文學的主線,愛國愛民、歌唱英雄、弘揚正能量是包括詩歌在內的中國文學創作的重點之一,好的詩歌能鼓舞士氣直擊人心,希望文藝工作者們能認真提煉,多出精品,而不是蹭熱度、刷存在感和無病呻吟。

多難興邦,眾志成城,風雨兼程,中華雄起!


潁水蕭蕭


疫情爆發後,14億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各條戰線上的人們無論生死奮勇向前,體現出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傳遞著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抗疫題材的詩歌排山倒海湧出,譜寫的是正是中華民族磅礴偉力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戰勝了98年洪水03年非典08年汶川大地震等各種大災大難,深深鐫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裡,成為永遠折不彎打不垮的中國脊樑,也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不懈奮鬥!


風吹荷葉煞


詩歌本就是人們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疫情爆發使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也給國家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和損失。每個人都迫切希望疫情能夠早日過去,一切迴歸正軌,因此才出現了許多抗疫題材的詩歌。

好的文學作品能給人極大的激勵和鼓舞。現在正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應對疫情的緊急時刻。優秀的抗疫詩歌能給人強大的精神動力,凝聚起團結,勇敢,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相信有所有人都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早日戰勝疫情!到時回首再看這些抗疫詩歌,應該會欣慰地一笑,世上沒有我們過不去的坎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