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央行和财政部到底在争什么?(白话解读“央财之争”)

央行和财政部到底在争什么?(白话解读“央财之争”)

近日,央行和财政部忽然怼上了。在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下,两大主要宏观调控部门公开争论,实属罕见,吃瓜群众简直惊呆。

事情的起因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表了一篇题为《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的文章。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当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

紧接着,一位财政系统的专家以“青尺”为笔名在财新网发表了《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的文章,对徐忠的观点进行反驳。

央行和财政部到底在争什么?(白话解读“央财之争”)

两篇文章篇幅都挺长,识潮君(公众号ID:shichao_sh)钻研了一番,认为他们主要在争论三个问题。

第一,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财政政策是否真的做到了“积极”二字?

徐忠认为上半年中央财政赤字率低于去年同期,所以财政政策并不积极。

“青尺”反驳称,各国赤字口径有差别,不能将赤字规模与财政政策力度简单等同,财政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第二,财政有没有给国有金融机构真实注资?

徐忠认为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资本不足问题凸显,应当以财政资金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徐忠还认为,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经消耗殆尽。

“青尺”反驳称,财政部在举债安排的支出与通过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方面都是掏出了真金白银的。“青尺”还反过来质疑央行,认为央行印钞会稀释货币,所以要对央行“慷慨掏钱”保持高度警惕。

第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不同态度,是这次争论的焦点。

隐性债务是怎么来的呢?在我国,有一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享有地方政府隐性担保,但这类平台在属性上却是企业,其经营并未纳入政府预算。这类平台在融资过程中产生的债务就属于隐性债务。

这类平台在融资时有政府隐性担保,但是政府是否真正提供担保却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目前经济下行,金融风险上升的时期,这类平台的自身偿债能力较弱,一旦政府不能有效担保,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

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局面。如果财政不承担隐性债务,就会导致金融机构坏账攀升,金融风险累积。如果财政承担隐性债务,又会增加未来地方政府融资泛滥的风险,造成更大的债务压力。

徐忠认为不能把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应着力避免财政风险金融化。换句话说,财政部门不能不管地方隐性债务,不能把财政风险转移给金融机构。

“青尺”认为,央行是站在金融机构的立场上,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对不该担保或救助的隐性债务提供保护。“青尺”还认为,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傻白甜”。

央行和财政部到底在争什么?(白话解读“央财之争”)

这场“神仙吵架”侧面反映了当前宏观调控领域遇到的难题。近期,高层可能会召开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会议,这场争论可能会对高层的经济形势判断产生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