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对联标准是什么?

王志鼎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文学体裁、文学门类中,对联可说是独树一帜,也是最具特色,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地地道道 的国粹。它怀传统的格律诗有着浓厚的渊源, 一首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绝大多数都合乎规格的对联。作为一种艺术精品,它常常与书法溶为一体。

撰写对联,要过两道 关卡:一是讲求对仗;二是掌握音韵,做到平仄谐调,错落有致。音韵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分平仄,平为平声,上、去、入一律归入仄声。而现代汉语也是分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掉了入声字,增加了平声字。不过撰写对联还是以《佩文韵府》的音韵为标准。

我们在写对联的时候都要避忌孤平孤仄和三平尾三仄尾。这类问题之所以出现,同所谓的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有关。

凡是对联,在音韵方面都须遵守两条准则:

一是仄起平落,即上联以仄声收结,下联用平声落脚 ;整副联语,落脚处不能同为平声或同为仄声。可是现在,撰写与张贴,上下联颠倒,时有所见,有时还出现一副联语同声落脚现象。

二是对联中如有分句、收尾的字,也不能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

虽然对联在我们国家已有几千年,但是,它的学问实在比较深,不是随便就能写出一副好对联的,还要多学、多看、多练才有可能懂得对联的内涵。


许飞扬说茶叶


现在,就和对联O基础的朋友们说说平仄,说说格律。写对联,有三点最关键,于是笔者自制三幅图,结合文字更易理解。

例句:

上联: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下联: 一行白鹭上青天

请看,这副对联有什么特点,

一、字数相等,节奏相同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把句子念得有停顿,有节奏(即抑扬顿挫)?请见图1。

二、上下两联,词性相对

请看图2。简单说,上下两句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三、上下两联,平仄相反

请看图3。

先说什么叫“平仄"?

如果您会说普通话,一声字,二声字为"平",三声字,四声字为仄。例: “妈,麻,马,骂"

分别为“一,二,三,四"声。口诀是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下面分析:

1、哪两个字为平音?

那个字,读起来声音是平的?对,妈~。这是一声字。

哪个字读起来上扬?对,麻~。这是二声字。

总结:普通话一声字和二声字就是“平"音字。

2、哪两个是“仄"音?

如果一些字,读起来声音拐弯,如马~,或读起来声音向下,如骂~就是仄。

总结:三声字,四声字,就是“仄"音字。

注:古音调分上、平、去、入四种,与当今有所不同。如菊,蝶,竹等均古仄今平。

四、仄起平收,这点极其重要

简单说,上联最后字为仄音字,下联最后字为平音字。甚至一些出联人,还犯的错误!一两次为笔误,经常如此,真正是贻笑大方!

笔者从八月份底开始注册头条,至今将近百天。我发现了许多对联高手藏龙卧虎,云集于此,气氛热烈,非常令人向往。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土地承包户,小店主,海员,退役兵哥哥,大学生文学社成员,都十分热爱对联,在简短的对联中,反映出丰容多彩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其中一些人,十分具有灵气,写起句子灵动,意境深远,只是由于缺少对联知识,限制了接联的工稳。这篇文,专门奉献给你们。相信你们可以成为对联高手,并进一步成为诗人,作家!为什么呢?因为对联是史上最严格律“格律诗"的重要基础之一。

祝我们大家:

学习顺利,生活幸福!

欢迎方家斧正!




如歌对莲


依照“联律通则”所规定,对联的规范应该首先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部分组成:

要符合对联六要素

所谓的对联六要素,是组成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即上下联的字数要一样,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这个好理解:

2、词性相当,即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实对实,虚对虚。

例如杜甫的绝句,这个就是标准的对联,上下联词性一致。

两个黄鹂鸣翠柳

数量形名动形名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形名动形名

3、结构相称,即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尽可能相同。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

写尽芳华诗句瘦

流干浊泪雁声空

此联的“写尽芳华”“流干浊泪”都是动宾结构;“诗句瘦”“雁声空”都是主谓结构。

4、节奏相应,即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要一致。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平仄相谐,即包含了上下联的平仄相反,联句内各自平仄交替。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先是上下,重与暗、复与明、无与一的平仄相反。再是重、复、无是属于平仄交替的,即平仄平,下联的暗、明、一是属于平仄交替,即仄平仄。

6、内容相关,就是对句要和出句既“对”,又“联”,内容要同一频道,不能你说春天,我说冬天。

对联的出句须是仄字尾

很多人搞不清上联、下联的区别,看到求对联,就胡乱对一通,根本搞不清楚上下联之分。切记:对联的上句是以仄尾结束,通常的格式是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出句对句忌用三尾平、三尾仄,如仄仄平平仄仄仄,后面三个仄就是三尾仄,犯忌。

凡是以平结尾的是对句,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这都是对句,不能作为出句,所以在对联的时候,要擦亮眼睛再对。

当然,对联还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忌重字、生僻字、自造词,忌隔情、隔景等等,需要系统深入去学习研究,才能慢慢上手,也欢迎各位加我交流。

如果您觉得不错,就请点个赞哈,也欢迎一起传播国学


怀着古风到处跑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俗称对子。对联是一种文学小品,是诗的一个分支,是艺苑奇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对联篇幅短小,内容高度概括集中,文字精炼,声调和谐,结构优美,受到了我国广大老百姓的欣赏和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2008年10月1日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律联通则》给对联下的定义是:楹联是传统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律联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律联通则》对楹联的基本规定标准是:一、字句对等。一幅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的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要相等。二、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三、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四、节律对拍。上下联语句的语流一致。五、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用字平仄相反。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六、形成联意。形成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同时,还规定了对联的避忌:一、忌合掌;二、忌不规则重字;三、忌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最后还声明:《律联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如一凡夫


我认为好的对联,必有以下几个特点:1、词性对得工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总之实对实,虚对虚。

2、词意相近或相反。即天对地,好对坏。但有一种无情对,意思对好了,更妙趣横生。如:三餐早中晚,我对的:一蝉卵幼成。

3、平仄相谐。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尾字必须相反。上仄下平,或上平下仄。如尾字没合适的平仄韵字,取意不取平仄韵。

初学者,我看字工整,意通,尾字韵压上,就可以了,熟练了再高要求。我的一点体会,不知对否,望指正。


桃园小景\n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



*☆浮生若梦☆*


对联,它不仅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有些名联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不光传承和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能独到创新,而且让它结晶固化,永不兑变,就像人类发现了火,吃了熟食永远不会过时一样。

优秀对联,不光对仗工整押韵便是,还有用词新奇,意境独特引人入胜、完美融合,上下意思连贯,逻辑缜密,并具真实感人的故事,才能令人赞叹,传世不衰!

如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宫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在字面上对仗不算完美工整,但意境合一,并具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及故事,不光气势宏大,还很励志,至今被许许多多文人志士推崇,甚至把它当成人生格言。

对联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不光要传存它的文化内涵,同时更应发扬光大,有所创新,并要跟上时代文化特色,不该拘泥于死板的格式!如前不久头条出一上联,其中有"杨柳"一词,很多网友对下联时,只注重"杨柳"是指杨树和柳树,下联必须用花和草对之,或必须用两种植物对之,恰恰对得平庸乏味!因为"花草"谁都会对,谁都知道,则落入了俗套,达不到令读者一看便眼前一亮的效果!其实,"杨柳"一词不光指两种树,还泛指柳树,毛主席"春风杨柳万千条"的诗句,就专指柳树。柳树则可引伸为

"女人,风骚,佳丽,高雅的牡丹花等",柳树都生长在水边,又可用"堤岸,碧瓦,闺亭"等词对之。对联,只要掌握要领,不拘一格,就不会那么费神了。


悠然出南山


对联之趣,盖在卖弄。仆虽不善于此,然心好之不能罢。尝游弋于诗联网上,见有佳上句而心大喜,搜索枯肠以应对之。拙手偶得,辄欣然数日,把玩不已。 观夫诗联网之出句、对句,常犯联之禁忌。雅俗之士,亦屡有心羡不明之叹。小子不敏,敢呈陋学,道对联之基本。冀以广增同好,亦以得高人指摘。 要写好一副对联,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曰音韵、曰词句、曰意境。 一 先说音韵。 对联没有押韵的压力,所以音韵的要求就全体现在平仄上。

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 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3、勿连平。就是一联之中,平声字排在一起不能太多。一般来说,一联的末尾,最多只能有两个平声字,超过三个就不太好了。(仄起平收,这指的是下联)一联的中间,最多只能三连平,超过四个就不太好了。

4、勿孤平、孤仄。就是一联之中,最好别只有一个平声字或仄声字。 这两点要求我们平仄要叉花着来,别老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

5、五七联的拗救。如果是五字联和七字联,因为跟近体诗的字数刚好一样,所以近体诗中的拗救规则也是适用的。所谓拗救,就是某处对仗不好,在这一联的其他位置做些补救,这个对仗就被修补好了。拗救的规则,说起来很繁琐,兹不表。但因为对联中五七言最常见,所以知道的话,对于对联还是大有好处的。


荣保昌科技


对联就是"对"字"对"词"。全属好玩,大气,正气,大度,豪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致尽兴。

从五四运動以来,提倡新文化,反对八股文,老式什么仄,厌,平,早…到如今2l世纪,大有给人感觉手机微信五,六点钟发来:早上好…一类。人还在被子里,吵醒了,看又不是,不看又不是。

头条给网友这么好一个平台,给大家带来欢乐,对联把大家联在一起,我等何为感谢。每天对子又多,丰富多彩。

句中典古说写出回答很有看头,长见知,有此类回答,大家都欢喜。

出句老师少有不好回答,如今天:扶女人过木桥…这有什么意义,一看意为小脚女人,娘子不知老了,还是病了,目的是为丈夫及扶,木桥…有点对不舒坦。

我胡说八道,不对之处,望指正,接受批评。


易家巷


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贴对联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怎样区别上下联呢?这里有个秘诀。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一定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一定是下联。横批多属吉祥或有鼓舞意义的话,贴在门上方。不用横批的也可以。 作对联,还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是指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