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通过买保险,我总算看清了保险的套路,你曾遭遇过保险套路吗?

小熙带你看世界


关于这份保单,楼主说到一个关键的信息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本质就是趁退休前给自己存下一笔钱,让退休后有一笔钱可以花。

养老保险通常来讲都是退休后每年领取或者每个月领取一笔钱,来保证养老开支和生活,在这一点上来说,方式上是和社保一样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每年或者每个月领的钱是会增长的。

而楼主的这张保单保险期是到100岁,也就是说100岁之前,每年或者每月反一笔钱,到100岁的时候,拿回本金,保单中止。但如果是在买进保单的第5年想要把钱拿出来,这只能退保,所以才造成了6万买进,5万取出。

当然这当中肯定存在业务人员在介绍产品时,没有解释和表达得很清楚。不过对于我们自己买保险的人来说,每一张保单如有疑问,再弄清楚前,都不要清洗退保。


保宝小姐


保险是国家的正规公司,如说一些难听的话,会有负面影响。不过我是不买,因为我钱不多。人身险吗花了钱也保不了命,保了赔些钱给你又有什么用。汽车方面一些强制险对社会还是很适用的。至于套路,我想讲一点,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月工资还只有四十多元,保险公司业务员向我推销保险业务,那我支持吧,买个人身险每月五元,当时一次性买了十个月,后来我才发现当月钱交了,业务员确从下个月算起,等于有一个月保费就落在业务员口袋里,我看清后,有点不高兴,感觉有坑人的味道,后来我再也没买,那几十元钱我也没去要求退,算是为保险公司做了贡献。

如果钱有余,还是可以买的,如果一些事确有风险,为转移风险也可以买。总之个人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保险公司他是家企业,他有那么多人要养活,他还有确实要赔出去的亏本生意,有时候赚你点钱也在情理之中。


皆大欢喜一一王喜保


虽然在金融行业从业多年对保险行业更是非常熟悉,但是被保险套路,我还真的遇到过。

但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是发生在我父母身上,当时我爸妈在银行做了存款,几年时间过去了,取出时居然发现比本金还少。后来我看了所谓的存单,才发现原来这压根就不是银行存款,而是一张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

当时我真感觉挺惊讶的,没想到我家的金融从业人员会这样误导老年人,这也让我认识到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确实有待提高。

后来问了几个邻居发现,他们也都中招了,拿保险产品当银行理财来销售,这在三四线城市是个常态,甚至在一线城市也有很多。

因此,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专业的代理人。但是什么样的代理人才是专业的呢,我觉得可从几个维度来进行判定。

首先,这个代理人必须年轻很难想象,一个老年的业务员去跟你讲述现在新的产品。

其次,这个代理人必须有一定的学历基础,我觉得至少应该是大专学历,保险产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一定的学历基础,很难搞懂,如果他自己都不懂,你很难指望他给你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

再次,一定要找大的保险公司的专业代理人不能去找银行的兼业代理人,原因很简单,只有大的保险公司的专业的代理人才会有专业系统化的培训银行人员销售保险,只是他们众多产品当中的一个。他们通常对保险不专业。

欢迎大家关注,我后期将不定期的更新有关保险方面和金融方面的知识。


宏财微略


常见的保险套路

我这个产品保障特别全面连猫抓狗咬都能赔,其实这就是一个意外医疗险而已,一万的保额才十几块钱

买这个保险最合适了,有病了,管病没病了,返本

很多人都被这个烦本给坑了,为了这个版本要多花同等保障四五倍的价格,要知道保险的作用就是防止突发状况导致的经济风险,追求的是高杠杆

万能险一点都不万能是最坑的了,我们常说的交六万赔五万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此类产品,而且此类产品多半是需要终身缴费的

像你这种天天在路上跑的交通风险太高了呀,你就应该买一个百万任我行啊,交通这一类的保障,100万呢.不知道,综合意外100万的保障也才299块钱,然而交通100万,需需要花1600,太坑了

给孩子买了一个终身寿险,例如某某福其实是终身寿险搭配一个提前给付重疾,最坑的就是这一类产品了,相当于是给,孙子留了遗产!

保险是个好东西,但是很多人买的不对,因为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他是保险公司的销售员而已,他只会销售保险公司主推的产品,而不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综合业内情况,选择产品

所以坑人的不光是保险产品,更是不负责任的销售人员


袋鼠观保


说两个保险公司藏在条款里的坑:


1. 保一百多种重疾


市面上病种在“100+”并以此为宣传重点的重疾险产品并不少见,不少投保人缺乏医学知识,并不能完全理解投保的疾病,因此往往陷入保障越多越好的误区。


实际上, 这里所谓的100多种重疾,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遇到的,比如前两年网上报道非常多的"埃博拉"病毒, 一方面, 我们身在国内, 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 即使要去非洲, 也会被强制要求打疫苗。针对"埃博拉"的保障根本用不上,但有的公司还以“保埃博拉”为卖点进行宣传,摆明了就是要坑人。


另外,还有一些公司的产品,把一个病拆成几个,

某款重疾险中同的出现5种痴呆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非阿尔茨海默所致严重痴呆

 血管性痴呆

 额颞叶痴呆

 路易体痴呆

但如果仔细研究理赔条件会发现:血管性痴呆与脑中风后遗症基本重复;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与非阿尔茨海默所致严重痴呆基本重复。这样,保险精算师无疑又创造了3种既可以不赔钱,又可以吸引客户的疾病。


2.法定重疾有后门

虽然我国银保监会规定了重疾险必须涵盖25种重疾,但其中有六种的理赔年龄保险公司可以自行设定,它们是:

1.双耳失聪

2.双目失明

3.严重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

4.严重帕金森病

5.严重运动神经元病

6.语言能力丧失

其中3和4都是非常典型的老年病(帕金森60岁,老年痴呆70岁),但有一些坑人的保险产品,在条款里会写明“我司只对XX岁前确诊的客户负保险责任”。本来就是老年病,等投保人到了高发年龄反而不保了,非常不厚道。


保研会


◇曾经有了解过保险,知道一点其中的道道!

32岁女客户,2016年4月购买保险产品,保费8622元,交了2年,共17244元,赔付45万。

48岁男客户,2015年3月购买保险产品,保费6360元,交了三年,共19080元,赔付20万。

嗯?画风

怎么不太对?我们常听到的,不是下面这种吗?

"老人花6万买养老保险,10年过去却只能领5万:我们在养保险公司?"

"65岁老人5年前购买保险,到期取本金却被告知:100周岁后再来取吧"

再看看新公布的2018年各公司的保险理赔率:

不仅去年理赔率均在97%以上,2017年的理赔率也同样如此。纵观所有保险公司,最低综合获赔率也在92.31%。

怎么肥四?说好的保险骗人呢?到底谁在骗人

高付出低回报,谁在诬陷?

  • 送个东西就能收买——不骗你骗谁?

有个保险中介帮客户看保险,见面之前做足了功课,光看资料规划就花了三天时间。

见面几杯茶下去,建议解释清楚了,原因也说清楚了。客户没给答复,转身去买了某全是坑险。只是因为该险的业务员说买一万某险送Apple Watch。

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买保险可以免费旅游,买保险可以送米送面送冰箱……

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保险费在这些小恩小惠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可理赔的时候大家傻眼了:原本是要买重疾险

的,因为Apple Watch,改成了年金。没问清具体功能,只因为当初争取眼前的利益,到头来反搭了几万进去。

保险送到家里的各种文件,从来也不会仔细看买个电饭锅都要看半天说明书保险合同这种关乎未来的产品,竟然将其束之高阁,理赔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这个时候他们哀嚎:保险就是骗人的玩意儿!

摊手,你们还记得当初认真为你们规划的保险中介和家里白纸黑字的合同吗?

  • 只想收益和省事——不坑你坑谁!

某网友吐槽自己的爸爸,好不容易想买保险了。保险人员来家里先问家里的情况,他爸爸绕过问题,直接让业务员推荐。

业务员开始耐心讲解每个险种的关键

,还没听几个,他爸爸就打断业务员:别说这么多,直接推荐哪个收益好,能一次买全的最好。

业务员哑口无言……

这样的购买者,长时间下来,业务员也见怪不怪了。

郎咸平有一期节目,痛批保险业务员:作为工作人员,知道长篇大论却

不指出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关键节点,让人民忽略了最重要的要点,这是你们保险专员的不负责任。

负责的业务员出现了,然后呢?

当业务员问家庭情况的时候,并不是闲聊,而是根据家庭状况规划应该用什么险。

一个千万富翁买个100万的重疾险,算一算,得个病最多花70万,还不如不买

一个刚够温饱的家庭买分红险下个月房租还不知道怎么出呢,等退休了都不知道能不能拿到分红。

就像看医生,不让诊断直接开药一样。诸如此类,总以为买什么险都能保,注重收益,但不根据情况随意选择保险,就像用钱投江,可能连水花都看不到。

这个时候又有人抱怨:

保险果然是骗人的!

业务员又要背锅了。


小熙带你看世界


之所以有很多人对保险不认可,认为保险有坑,套路太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

1、保险产品方面:初期的保险产品是以分红险为主,附加10几种重大疾病的万能型保险,这种保险是没有轻症保障的,而当初买保险的人发生了轻微的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这种疾病在13年以后的保险产品里才有保障,之前的产品是没有保障的,但业务员不专业,说住院就管赔,但是没赔。所以现在仍然有好多人感觉保险是骗人的,是坑。其实现在的产品非常完善了。

2、粗放式发展,监管不严谨:保险最初在市场上推广的时候,不管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是人员准入条件方面是非常粗放和不严谨的。尤其是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监管,因为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底,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有的保险代理人对产品本身就不了解,也不会针对不同的客户科学合理的配置保险,再加人有险人职业素养太低,不为客户着想。造成了客户买了保险,但是没买对,需要的时候用不上。所以在社会上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现在随着国家的监管加强,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指的是,没有接触过保险的人,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的不同作用是不清楚的,保险业员推了什么就上了什么,买的可能是自己不需要的产品。下面普及一下不同类型的产品的不同作用。

1、分红险: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主要的作用是财富积累。主要用于教育金和养老金的提前储备。发生重大疾病是没有保障的。

2、重疾险:虽然跟疾病相关,但他的主要作用不是治病,而是补充后期的康复费用和没有收入来源的问题,它赔的钱是给自己的。报销是针对病种报销,只要是达到了合同里的疾病理赔标准就按保额理赔。重疾险的保额应该依据家庭2年的负债和总支出设计。提示:有的公司因为意外导致的重疾是理赔的,有的公司是不理赔的,够买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最好买带意外的公司的产品。

3、百万医疗险:这个可是救命的钱,根据医疗费用具体金额进行报销,这个的主要作用就是治病的保命的,解决医疗费用的。它赔的钱是给医院的。

4、意外险:保障范围是因为意外导致的门急诊费用,住院费用,身故和残疾理赔。

5、寿险:寿险的投保标的就是身故和全残,被保人身故和全残了理赔保额。

以上是最常见的几种保障类保险的特征和主要作用,正常的保险应该是先买保障后买分红,百万医疗和意外险是标配,有条件可以补充重疾险和寿险。分红险最后再考虑。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胖大白说保险


你列举的这几个案有几大疑点和误区:

①第一个案例: "老人花6万买养老保险,10年过去却只能领5万。我们在养保险公司?"在这里你并没有告之大家这位老人买的这份养老保险的领取方式。是一次性趸领,还是定额领取,或是定时领取?不同的领取方式肯定在不同年限领取的金额不同。

领取方式是必须会在保险合同中有明确写明的,应该是你自己都不了解该老人买的养老保险,根本就没亲自查验该保险合同条款。保险合同属于格式化条款,保险公司设计出来后必须提交银保监会(原为保监会)审核通过后才能上市,不可能连银保监会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一份养老保险连个领取方式都没有就同意上市销售。你这是断章取义,误导大家!!!

②第二个案例:" 65岁老人5年前购买保险,到期取本金却被告之: 100周岁后再来取吧。"你举的这个案例就更可笑,前面这个案例你至少还会把是什么保险产品写明,这个案例中连是什么保险产品都不告诉大家,你作为一个所谓的保险专业评论人士不会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吧。就如法院打官司,只原告没有被告。全程就是原告一个人在表演。这位老人是买的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养老险?年金险?万能险?投连险?...保险产品是定期型还是终身型?你说老人这保险金该怎么领,恐怕连法院法官都无法判决。你这种描述案例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行为!!!

③这第三个我不知道能不能称为案例。我们先不说对方保险代理人是否有违规行为。关键你怎么知道客户去买的保险就全是坑,客户需求是什么,买的是什么保险产品你告诉大家了吗?这保险产品哪里不适客户你说了吗?你凭什么就这么武断客户的行为!!!

如果你所描述的案例是真实发生,就请详细如实的把案例的来龙去脉和保险产品描述清晰,让大家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让你的正义得到申张,让违规行为得到制止,让客户的迷茫得到方向!!!

如果不是真实案例。请严谨,专业去评论,不要用你自己的偏激,狭隘,去误导大家!!!


范范谈保险与理财


其实不只买保险,只要是消费,就难免遇到销售套路的坑,而关于保险行业的销售套路,这里说说3个比较常见的典型的保险误导宣传套路,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会如何辨别误导信息。

套路一:饥饿营销类

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常用词语有“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用“炒停”等营销策略开展保险业务都属于违规行为。

其次,监管是不会禁止销售对消费者有利的产品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为保证自身的业务量,保险公司也不会下架富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

套路二:夸大收益类

这个套路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想利用保险进行“理财”的心理。

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

我们需要明确:保险的最基本作用是提供保障功能,万不可只看重理财而忽视最基本的保障内容,更不能盲目相信销售人员承诺的高收益率和高额回扣。


套路三:曲解条款类

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来吸引消费者,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对于明显异于常理的信息,我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明白,如实告知是投保人应尽的义务。

总之,在投保前,一定要充分学习保险知识,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并弄清楚需要所选产品的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信息。

除了我们自己能辨别、不轻信这类误导、虚假信息外,我们还要学会不传谣、善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与保险有关的问题,欢迎关注汇全保交流讨论,还有专业的保险顾问为您提供咨询和保险方案定制服务哦。


汇全保


作为一名曾经有良知的保险从业者,我只能说和提主一样被骗的人不在少数,你只是一个代表!而且你知道的套路也是保险套路的冰山一角!

先看一个数据!

这是北京人口的平均寿命,你说的100岁才能领,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坑。

这个坑是挖的呢?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和保险销售业务员!

第二个坑,保险业务员的嘴,骗人的鬼(当然有一些好的业务员,但是大多数都存在误导销售)!

这是保监会对保险误导的处罚决定书,我不大马赛克,你们仔细看完,我相信,这些一定对你有用!

在回答之前,先纠正这位答主的一个问题,保险是正规的行业,但他不是国家的,如果是国家的,你也可以发表个人看法,难道是因为合法的,你就不敢发表一些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

另外,我们先看一下19年11月份保单的成交额。

看到这里,不是专业的人员,可能解读不出任何信息,而专业的人会看出很多问题。我简单的说几点,第一、为什么寿险成交那么多,而健康险那么少;第二、为什么一线城市成交那么少,而二三线城市成交那么多。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逐个看一下:

第一、为什么寿险成交那么多,而健康险那么少

寿险也就是商业的养老保险,根据不同的条件来给付养老金。其实,中国有有句古话叫做养儿防老。也就是说,寿险这个产品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更何况大多数人现在都有社保,基本都会够用。而恰恰这个保单的销售量最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可能不清楚。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保险公司逐利

因为这些保单的时间周期长,赔付率低,甚至很多保险代理人都是通过和合法的手段来欺骗投保人。

2、保险公司佣金提成设计

大多数保险公司对于这些保单的提成设计都是比其他产品的高,所以,保险业务员为了拿到更高的佣金,就选择推销这些产品。

3、客户不懂

很多客户并不知道保险的产品种类,以及都保的什么内容,所以只能听保险业务员的推荐,被误导,甚至被骗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上面的几个原因,就导致保险产品出现寿险多,而其他险种少主要原因。

第二、一线城市成交少,而二三线城市成交那么多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到这个数据,我看到之后,难免让我发出疑问,难道一线城市人没有二线成功人有钱吗?还是一线城市的人的认知提高了,不好开发了,这个我不方便公开说,这个大家自己理解就可以了。

我在这里提醒大家,买保险的时候,大家再不要轻易的相信保险业务员,而要自己去学习,调查,甚至花一点咨询保险专业人员,而不是咨询保险业务员和保险公司。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