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都挺好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古董局中局 | ……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那个人呢?”“走了,没有了。”

对话每天都会发生在一些特殊的病房里。这些病房是,临终关怀病房,在这里居住的老人,生命只有几个月可以活

人们谈及这里,总会说到一个敏感的词:死亡

然而,在这里死亡并不悲伤。

01

关于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其实不少,《人间世》《奇遇人生》毛不易那集《生命里》,最打动我的是第三部。

它完整地记录着一些重病患者在临终前的生活,这群病人生命只有短暂的三个月。

医院里每天上演的都是,死亡。一组残忍的数据,让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一年收治了204个病人,死亡185人,平均两天一个”

医院内有专门的“死亡通道”,那些往生的病人都会从这条道被送到太平间,与院区的其他病人区隔开来。

但是,和常人想象的不同,这里的人们并不是被那种等死的焦虑和恐惧时刻围绕着,反而更多的词语是:平静,安宁,回忆。

病房装饰很温暖干净,没有人大哭大闹着要跳楼。他们很坦然地接受死亡,

李家老奶奶向病友讲述自己年轻时在新疆插队的经历,哈密瓜很甜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文工团退休的爷爷向来看望他的学生,吹起葫芦丝,声音婉转悠扬,学生们鼓掌称赞,他很开心

一位82岁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思念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回家。儿子代替母亲去拍下了老家的一房一瓦,老人看完后,忍不住流下泪水,此生无憾。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和医院里的安宁情绪不同,提起临终关怀,医院外的人们似乎都是对死亡的恐惧。

院外的居民楼,住着都是闻“死”色变的普通大众。他们在窗户外挂着镜子,因为觉得这边很晦气,要把晦气返给医院。

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死亡,接受临终关怀。

02

临终关怀是什么?它是给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老人们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但是国内的临终关怀医院,非常少,基本都集中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之所以没有像普通医院一样普及,原因多数是因为人们固有的偏见。

“是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因为人们只认为是优生,从来没有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享受的基本权利”

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甚至连大多数病人的家人也没意识到。

《生命里》的护士感叹说,“有时候病人们是在为家人而活,为了整个医疗环境而活,他们浑身插满管子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征询过他们的意见。”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为什么人们会有偏见?因为在中国谈死亡,人们是忌讳的。面对死亡我们常常会遵循一个原则,叫“好死不如赖活着”。

2015 年,经济学人发布的《 2015 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显示,在全球 80 个国家的排名中,英国位列第一,中国位列第 71 位,排名倒数第 10 位。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如果无法决定何时生,但是连如何死,恐怕都无法决定。

一个人能够有尊严地死去,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但是中国人往往是缺乏死亡教育的。

小时候,我们不小心说了死之后,爸妈往往会连说呸呸呸去晦气,死亡被看做是不吉利的事。在一个忌讳死亡的民族,“死是晦气的”这种想法,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看待死亡极大的社会偏见。

我们没有认识到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正是因为对死这件事情的无知,让我们在至亲面临死亡的时候,无法坦然选择让他们有尊严地死去。

以前看过日本电影《入殓师》。有户人家男主人去世了,男主角为逝者入殓完毕,逝者家的女眷们涂上口红,然后把逝者吻成了大花脸,妻子看着丈夫滑稽的样子,笑着说:孩他爸,谢谢你。

原来死亡也是可以带着笑的,而在中国是个禁忌。 我们从古到今,都注重死后的排场,要把这份痛苦传递到世人皆知。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03

死亡教育学科出生在美国,目前也在美国开展得最为成功。”

它通过教给人们与死亡相关的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适当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恰当的人生观和死亡观,教育人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正视死亡。

从孩子懂事起,死亡教育就可以开展了,只是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教育形式要有所区别。“比如,告诉孩子热水、电等对生命是有危险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也会经历生老病死等。死亡教育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美国中小学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把死亡教育分三大类:

一是消除恐惧,课堂上,老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们死亡不可怕,生命是美好的,珍惜生命才是更重要的。

二是揭示生命的意义,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到医院或殡仪馆,请医生或者牧师讲解捐献器官的重要性。这样的课程告诉孩子们,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全无意义,它或者能够让另外一些人得到生命的延续。

三就是临终关怀,老师和医生带着孩子们参加对老人和病人的照顾,让孩子们体验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有可能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白岩松曾评论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死亡教育。“在国内,死亡教育还处于‘初生’阶段,起步较晚,普及度低,阻力来自我国忌谈死亡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也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实际操作会遇到种种困难。

在“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观念下,医学界探讨“如何让死亡有尊严”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的事情。要对四种人谈这个话题:医生、告别者、告别者的亲人和家属,以及围观者。死亡有的时候像一场作秀,像一场表演,像一场面子工程,原因在于围观者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

其实所有的医生都很清楚,最后几天的医疗费用在人生的全部医疗费用中占比是极高的。

这么高的占比,既有孝顺,也有围观者施加的庞大的社会压力。因此这不是医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问题。而围观者想要从这里消失掉的话,需要解决的是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我觉得说什么都没有意义,文化就是一场大型洗脑,我只能希望有一天,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我们能学会向死而生,大家能够珍惜生命。

以前看《皮囊》的时候,就有这种感悟,推荐大家可以看看。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读书app

- END -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

长按下载

不疾而速 与你共读

这部8.8分纪录片看哭2000万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