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俄羅斯歷史書是怎樣記載中俄尼布楚條約的?

共跳滴水線子


《尼布楚條約》簽完,彼得大帝很委屈,康熙很高興。不過當時簽約的時候,雙方都認為是自己讓步了。

為啥彼得大帝感覺委屈了呢?

彼得大帝是怎麼願意談判的?就因為雅克薩之戰,沙俄確確實實是戰敗方,彼得是被打到談判桌上的,以戰敗方的身份談判。

彼得很鬱悶啊,西邊克里米亞跟奧斯曼打得難分難解,沙俄國內又爆發內亂,都很鬧心呀。想著支援雅克薩吧,冰天雪地,萬里迢迢,實在心有餘力不足,面對敗局只能埋著鼻子談判了。他認為條約重大讓步,是為了防止清朝繼續侵略。

《尼布楚條約》之後,沙俄不得不從黑龍江周邊撤出。簽訂後,彼得就認為是奇恥大辱,到死都耿耿於懷,一直叫囂著要打回黑龍江。

他的碎碎念,也影響到後來的繼承者,葉卡捷琳娜和尼古拉一世也都喊著要“收復黑龍江”。各屆沙皇這樣的執念,唸叨了170年。直到《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亞歷山大二世高喊實現了“祖輩的遺願”。

彼得和後代沙皇,都認為《尼布楚條約》對俄不平等。俄國民間也認為彼得弄丟了“阿穆爾地區”;甚至到了蘇俄時,有人提出雅克薩之戰是清朝的武裝侵略,清朝強加給了俄國不平等條約。

是沙俄得了便宜賣官嗎?也不是,沙俄確實認為是丟失了利益。這就是屁股決定思維,坐的位置不同,立場就不同。口舌之爭沒有任何意義,任何時候“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內”。

說完彼得的沮喪,康熙為啥也很滿意呢?

那時候大清什麼情況呢?內憂外患,按下葫蘆浮起飄。南明剛剛滅掉,又爆出“三藩之亂”;剛滅亡吳三桂,準格爾汗國造反了。

準格爾向東打大興安嶺附近,向南打到長城邊上,隨時準備翻過城牆,兵臨北京城下。

打勝了雅克薩之戰,康熙本來談判底氣很足。讓噶爾丹這一搞,康熙也沒底氣了。喀爾喀蒙古都成了噶爾丹的地盤,談判代表從喀爾喀去尼布楚的路,準噶爾汗國斷掉了。

康熙根本沒心思,為了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扯皮。康熙想法就是抓大放小,趕緊讓步,趕緊了結了俄國的事,騰出手來滅噶爾丹。

康熙都這麼想的,底下的人更是大放水,趕緊辦完差事回家熱炕頭。

於是乎,康熙和大臣們的失誤,一下子丟掉勒拿河到白令海峽的一大片領土。

那康熙樂呵個啥?一些寒苦之地,換到東北安寧,可以安心對付噶爾丹,他就滿足了。以康熙的腦子,根本想不到外興安嶺之外的世界有多大,這就叫傻樂。

實話說,貝加爾湖的丟失,真的有些冤。當時貝加爾湖屬於喀爾喀蒙古,康熙還管不到呢。於是,就耍小聰明,慷他人之慨,就送出去了,都不知道該咋評價他了。


爾朱少帥


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一個讓中俄兩國史學家都不滿意的條約。按照我國史學家對這個條約的觀點,認為這是:清朝做了讓步的平等條約。

說白了,就是中國認為吃虧了,便宜了俄羅斯人。但是條約本身還是平等的。



但在俄羅斯(包括蘇聯時期)人看來,這就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很多俄國人都聲稱,俄羅斯在《尼布楚條約》中被清朝欺負了。而後來強迫清朝簽訂的《璦琿條約》才是真正的一個平等條約。

因為俄羅斯人認為: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領土,本來就是俄羅斯的。是俄羅斯人先佔先得,但是被清朝倚強凌弱,發兵給搶過去了。

說白了,俄羅斯人也認為自己吃虧了,被清朝欺負了,便宜了清朝。並且,還認為這個條約是不平等的。



那麼同樣的一個條約,為什麼中、俄都認為自己吃虧了呢?其實,這主要就是中、俄兩國人對領土概念的理解差異造成的。

我們國家的人普遍有一種觀點:只要我們的朝廷沒有在某個地方進行過有效的管理,那麼那塊土地就不是我們的領土。

比如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的教授侯楊方就認為,當時在尼布楚地區遊牧的是蒙古布里亞特部落,他們在當時並不屬於清朝,清朝也從未對當地實行過有效統治。所以他認為尼布楚以北地區本來就不屬於清朝,不存在清朝割讓了領土給俄羅斯的說法。

而俄羅斯的觀點則是:先到先得,只要俄羅斯人的旗幟插在哪裡,哪裡就是俄羅斯的固有領土。

比如俄羅斯的歷史學家米亞斯尼科夫就曾經說過,清帝國的北部邊界是阿穆爾河以南幾百公里的柳條邊,俄羅斯人先佔先得,俄羅斯人在雅克薩插旗幟的時候,清朝根本沒有去。所以他認為,雅克薩之戰是清軍入侵俄國,恃強凌弱打敗俄國,從而強迫俄國簽訂了屈辱的《尼布楚條約》。



說白了,俄羅斯人有一種很強烈的佔有慾,對領土尤其如此。而中國人嘛,有一種很莫名其妙的大國心態。總覺得要大方一點,特別是公家的東西,尤其的大方。但是私人的東西,那就很小氣了。農村人蓋房子,隔壁比自己家高一塊磚頭都不行。

我們的有些學者經常認為,咱們沒去設立有效的管理機構,這是我們理虧。但是這些人就沒有想過,俄羅斯先插旗子,難道俄羅斯人就有理了?換言之,難道當時的遠東地區沒有土著居民嗎?是無人區嗎?

並不是啊!俄羅斯人也是後來者。俄羅斯人插旗子前,有問過當地的科楚奇人麼?

所以硬要扯法統,清朝在遠東地區的法統比俄羅斯是要強的多的。生活在遠東地區的科楚奇向清朝納貢,後來康熙也是依照“罩小弟”的法理才出兵雅克薩。而俄羅斯人有什麼法理?標準的侵略者而已。



扯遠了,說回《尼布楚條約》本身。

俄羅斯人認為在條約中吃虧了,是因為他們沒有把遠東土著當成一個政治實體。他們自己是先到先得,最後因為打輸了,所以屈辱的割讓了阿穆爾河上游左岸和額爾古納河右岸大片土地給中國。

這就是俄羅斯人對《尼布楚條約》的看法。


Mer86


我國一般認為該條約是不平等的,但俄羅斯很多學者也認為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不平等的,有一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感覺,明明佔有了廣闊的領土,還說自己被侮辱了,這太不要臉了吧?可見,俄羅斯對土地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們應該一直防範這位北方的敵人!

其實要說《尼布楚條約》,應該從明朝開始,之前中原王朝與俄羅斯的交流是很少的,幾乎沒有。明朝末年,中原開始陷入內戰,外有民族之敵,內有農民起義,就在明王朝疲於鎮壓各地謀反的時候,俄羅斯人悄悄的跨過了烏拉爾山,很輕鬆的擊敗了北亞的蒙古部落,用了不到50年時間,把北亞推平了,一直到亞洲的盡頭。

得到了廣袤的北亞後,俄羅斯不滿意這冰天雪地,希望南下,去感受鳥語花開,更何況都推到海邊了,也沒什麼要佔領的了。於是把視線轉移到了南方。當時的東北,女真族正蠢蠢欲動,相較於少部分的俄羅斯人,南方的中原王朝才是自己的敵人,於是並沒有管這些原來的野蠻人,在1643年,俄羅斯人進入了黑龍江流域,建立了雅克薩據地,正式在該地區活動。

在以後的日子裡,滿清入主中原,忙於鎮壓明朝的殘留勢力,以及忙於對內的管理,放鬆了對北方的警惕,俄羅斯人在該地區也已經日益活躍,人數都已經翻了好幾倍。隨著俄羅斯人的越來越過分,不斷侵擾我國土地,康熙與1685年,正式派軍收復雅克薩,倆次雅克薩之戰都以清軍的勝利結束,因此俄羅斯人首先提出和談,康熙的底線是黑龍江流域,尼布楚,雅克薩都是清朝的,其餘地區待議,到時候你自己發揮。於是索額圖高高興興的前去談判,本來應該是一場特別簡單的和談,但是不巧的是一開始就在西北地區的噶爾丹突然對喀爾喀諸汗發動了戰爭,這讓時局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清廷本來對喀爾喀蒙古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噶爾丹打亂了清廷的部署,噶爾丹直接威脅到了京城的危險,清廷只好加緊和俄羅斯人談判,如果蒙古人和俄羅斯人搞到一塊,那清廷是受不了這樣的局勢的。到了1688年,清廷準備和噶爾丹開戰,並著手於俄羅斯儘快談判,俄羅斯也生怕有什麼變故,也答應了談判。最終《尼布楚條約》就這樣簽訂了下來。

俄羅斯的學者認為我已經在該地區經營了這麼多年了,已經算我的了,你還派兵來攻打我,太不講理了。俄羅斯學者不知廉恥的說《尼布楚條約》讓俄羅斯損失了一大片土地,這是一場恥辱的戰爭。可是他們難道不知道該地區就按最近的來說,明朝,滿清都在該地區有過統治,這你們怎麼不說了呢?

俄羅斯學者認為平等的條約應該像1858年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北京條約》的那樣,直接各佔土地,這種才算正當的。可是我國的這些地區,又何不常是我們的士兵用犧牲換來的呢?我國的土地自當也是沒有一塊是多餘的,土地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有此可見俄羅斯人是想讓我們亡國滅種,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歷史深度揭秘


在俄羅斯的歷史教科書上,《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不平等條約,並且是對俄國不平等

在咱們的教科書上,《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條約,也是一個平等條約。雖然在這個條約中清帝國做出了很多讓步,但雙方總體上是本著平等協商的精神,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解決了東段邊境糾紛。

並且正是由於《尼布楚條約》簽訂,才從國際法上明確了黑龍江流域屬於中國,也在國際上確立了清朝對外興安嶺以南地區的主權。(《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國東北版圖)

不過現在許多中國人對於《尼布楚條約》並不滿意,認為正是這個條約使中國失去了貝加爾湖和西伯利亞,是一個不平等條約。

其實清朝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控制過西伯利亞,也沒有控制過貝加爾湖,整個《清史稿》都沒有出現對這兩個地方的記載,說清廷放棄這兩處地方完全是沒有依據的,因為清廷壓根就沒有佔領過這兩處地方。而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時,外蒙古還有併入清帝國版圖,清朝和俄羅斯的爭端只在東北地區。

東北雖然是滿洲人老家,安愛新覺羅家族所在的建州女真,其大本營主要在吉林和黑龍江南部地區,黑龍江以北不是建州女真的活動範圍。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清朝並沒有明確的北方邊界,因為西伯利亞在歷史從來沒有誕生過任何政權,也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麼威脅,甚至那裡都沒有幾個人,因此向來被認為是化外之地,所以也沒啥明確的邊界。

而在皇太極正式建立滿洲民族之時,黑龍江以北的一些女真兄弟民族也沒有被劃入到滿洲以內。當時清廷對於這些民族採取羈縻政策,這些民族只要按時向北京納貢就行。(圖中藍色的區域是皇太極時期清朝的疆域)

所以總的來看,雖然《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清廷沒有明確的北方邊界,但黑龍江流域確實是清廷的勢力範圍,無論怎麼說都跟俄羅斯人沒關係。

但是在俄羅斯的歷史教科書中,卻認為《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對俄羅斯的不平等條約。俄羅斯人認為是他們先到達並佔領了黑龍江,而後清帝國才出兵入侵俄羅斯人的領地,奪取了黑龍江流域。

平心而論,俄羅斯的說法是非常不講理的,就算當時清廷沒有直接派兵駐守黑龍江,但當地的索倫族、達斡爾族、錫伯族等部落都是臣服於大清皇帝的,並且這些部落也都自認為是清帝國的臣民,這裡並非無主之地,俄羅斯明顯就是入侵。

圍繞著東北邊界爭端,沙俄和清朝共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鬥,被稱為“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這兩次戰鬥都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終,但實事求是的講,清軍面對人數遠少於自己的俄軍,贏得並不輕鬆。以至於在第二次尼布楚戰鬥中,清廷甚至從朝鮮徵調火槍手前去助戰。

不過由於沙俄遠征軍人數太少,最多的時候也才800多人,雖然俄軍在正面戰鬥中數次打退清軍的進攻,但因遭到清軍圍困,俄軍的補給被徹底斷絕,不得已之下沙俄被迫向清廷求和。

面對沙俄的求和,清朝也非常歡迎,因此此時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正在攻打漠北喀爾喀蒙古,清政府在西北的軍事壓力非常大,所以康熙也樂於與俄羅斯媾和。

於是在雙方都不想再戰的情況下,清朝和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對於這個條約,清廷總體上是滿意的,畢竟清朝對於西伯利亞也沒多少野心。但俄羅斯卻非常的憤恨,因為俄羅斯對於黑龍江非常渴望,所以在俄羅斯的歷史教科書上,將《尼布楚條約》稱作是不平等條約。(俄羅斯人提出的邊界方案,以黑龍江為國界,但遭到清廷的拒絕)


千佛山車神


關於《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中國和俄國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敘事。

明朝末年,中國各地再次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割據勢力多達十數個。除了作為中央王朝的明王朝外,在關外有滿清和蒙古人的各個部落,在外東北地區還有野人女真(包括達斡爾人、鄂溫克人等生女真部落),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則有蒙古人建立的各個汗國。在青海和西藏一帶的固始汗在明朝末年勢力正強,與清朝也建立了冊封關係。在西北地區的阿爾泰山地區,衛拉特蒙古的準格爾部正在變得強大起來。

(明朝中期:俄羅斯還在吃土)

俄國人在1598年開始翻越烏拉爾山,擊敗了當地了蒙古部落,開始在廣袤的西伯利亞圈地。當時整個西伯利亞有600萬平方公里,而人口僅僅只有20萬人,所以當地政權的武裝抵抗聊勝於無,俄國人的推進速度非常快,半個世紀不到,就已經到達了太平洋沿岸的楚科奇半島。俄國人將視線轉向了南方,相比於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溫暖而肥沃的南方才是俄國人夢寐以求的土地。滿清統治者的注意力始終都被來自南方的消息吸引,1643年的明帝國接連在東北和西北喪失了最為精銳的部隊,陷入了嚴重的亡國危機。與此同時,俄國人侵入了黑龍江流域,建立了阿爾巴津要塞(雅克薩),並以此為根據地,沿著黑龍江修築了大量的工事,以備進一步吞併黑龍江流域。

在這一地區的土著原是達斡爾人,是野人女真的一支,在1630年時就已經納入了後金戰略腹地。只是當地人數太少,後金只滿足於當地酋長的臣服,從而過一把上國的癮,並沒有派遣士兵屯駐。俄國人打破了這一地區的勢力平衡,在達斡爾酋長的急件中,滿清皇帝已經得知了北疆的變故。可與此同時,多爾袞還收到了吳三桂請兵助剿的書信。

(1643年的割據勢力圖)

此時的滿清並不如後來那樣兵多將廣,他們只能有一個戰略方向。相對而言,儘管南下佔領中土的風險更高,可與驅逐沙俄侵略者獲得外東北的冰天雪地相對比,他們的選擇就很容易理解了。滿清入主中原後,戰事頻興,在關內一直打到了1683年才算穩住了局勢。至遲到1682年起,清政府才算真正對北疆日益造成的威脅引起重視。此前的譴責和交涉,因為缺少軍事實力作為後盾,都不了了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統彭春赴愛琿,負責收復雅克薩。

在雅克薩之戰中,雖然俄國人的抵抗也算英勇,但是最終還是在地利、人和優勢下的清軍的打擊下潰不成軍。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爆發的同時,1686年1月20日,俄國的索菲婭公主政府任命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戈洛文以全權大使身份前往西伯利亞,同中國的博格德汗派遣的使者進行談判,平息事端。如果使者不到,就與為此目的派來的軍隊長官談判。為此,俄國人先行派遣了兩位使者來到北京遞交了國書。

畢竟路途遙遠,俄軍頭目在雅克薩再生事端,因此即便收到了俄國的國書,清軍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依然打的很是英勇。826多名俄國侵略軍最終只有66人存活了下來——不要覺得俄軍人數太少,俄國人在西伯利亞的擴張的兵力從來沒有超過1200人。在雅克薩之戰中,俄國人已經當成了大戰役來打了。俄國人被打急了,派出了急使,商定了談判地點及時間。

(雅克薩之戰:豈是無主之地?)

中國的史書記載詳實,前因後果交代的清清楚楚。不管是作為中華故土,還是清朝皇帝作為蒙古共主的博格德汗,都對西伯利亞草原地帶擁有合理合法的所有權。對於沙俄急使的談判要求,滿清朝廷認為是俄國人軟弱的表現。來而不往非禮也,清政府也同意進行談判。

1688年5月29日,康熙皇帝召見了索額圖、佟國綱和阿爾尼三位主要使臣,同他們進行了談話,然後賞賜他們每人一匹馬、一把軍刀、一張弓、一件長袍和其他貴重物品,以示諸臣使命之至關重要。第二天舉行了盛大的送行儀式。使臣們有騎兵隊和輜重隊隨行,踏上了遙遠艱難的旅途。不過,此時的使團的氣氛應該是歡欣鼓舞的,因為在北方的戰場上,清帝國獲得了軍事優勢,因此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和底氣自然要多的多。清帝國的全權使臣索額圖上奏給康熙皇帝的奏章稱“鄂羅斯所據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遊牧之所,雅克薩系我達呼兒總管倍勒兒故墟,原非羅剎所有,亦非兩界隙地也。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屬我地,不可棄之於鄂羅斯。”這也得到了康熙的首肯,此即可作為清帝國的底牌,即要求獲得黑龍江以及該水系所有河流的流域土地範圍。

可是,當使團走出漠南蒙古地界,來到了漠北時,皇帝派出的使者截住了使團。喀爾喀諸汗與噶爾丹開戰,這不僅阻礙了使團通過蒙古,還大大改變了整個邊境地區的形勢。噶爾丹戰勝了喀爾喀諸汗,使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版圖合併,使得致力於征服蒙古地區的北京感到不安。而且,極有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噶爾丹有可能與俄國結盟威脅到清帝國的國威。

(準噶爾汗國改變了清朝的策略)

衛拉特蒙古的準葛爾部的噶爾丹用了10年時間整合了西北蒙古各個部落,已然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在1678年就噶爾丹就成為了“博碩克圖汗”,喀爾喀蒙古部落也參加了典禮,算是承認了噶爾丹的勢力。可是噶爾丹並沒有打算就此收手,他在西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整合更多的力量,再次恢復元朝的疆域。對於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部落對北京的博格圖汗(清朝皇帝)的臣服,噶爾丹視其為蒙奸。因此,在1688年噶爾丹大舉進攻漠北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的王公們需要尋找外援來對抗噶爾丹,在綜合權衡了盤踞在北方的俄國全權大使戈洛文和北京的博格圖汗後,最終派遣了使者來到了北京尋求庇護。

俄國人也感到很不安,本來俄國人就已經被清軍擊敗,處於弱勢地位,因此才著急忙慌地跑到北京,冒著被奚落的風險請求談判。好歹清朝政府同意談判了,結果又整出了這出變故。談判不成還在其次,如果清朝與蒙古人達成了某項協議,共同對付俄國人在西伯利亞的勢力,那麼俄國人就將無立錐之地了。所以,莫斯科政府對戈洛文也發出了指示,如果清朝代表不到邊境,就直接向北京派遣專門的使團送交俄中條約的文本,在北京籤條約。

“信件範本”和三種“條約範本”都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他們連同詔書和國家外務衙門給戈洛文的要旨一併送達到戈洛文處。俄國人的底牌分別是:

第一個範本:確定以阿穆爾河(黑龍江)為邊界,並載入條約,這是基本立場。此外,還制定了備用方案,如果中國的使臣不願以阿穆爾河為界,就進行談判,以到貝斯特拉亞河或結雅河為止的阿穆爾河為界。

第二個範本:如果以上的條件談不攏,就力爭以阿爾巴津要塞(雅克薩)為界,但要爭取到阿穆爾河及上述貝斯特拉亞河沿岸的漁獵場。

第三個範本:如果經過最後的努力,中國方面仍不願意以阿爾巴津為界,那麼,就同意拆除阿爾巴津要塞,兩國人員都不進入這一地區。

可是戈洛文並沒有像莫斯科那樣驚慌,他冷靜地評估了形勢,決定在受到北京關於使團會議的答覆和澄清與蒙古諸汗之間的關係之前,暫緩派出使團到北京簽約。按照戈洛文的私心來看,他可能丟不起這個人。如果俄國人果真選擇在北京簽約,以第三個範本來考慮,那麼可以想象的是,整個東西伯利亞都將成為待議地區。

1688年9月,戈洛文主動征討拒不與俄國合作蒙古的兀魯斯(牙帳),以平定敵對的諸汗,用以解除外貝加爾地區不再受到蒙古騎兵的威脅,戈洛文此時手中的兵力不過2000人左右。

由於北疆的突然變故,康熙自然也派遣了大量的諜報人員。當獲悉俄國軍隊戰勝了拒不合作的蒙古人,康熙皇帝就意識到要做好軍事外交兩手準備了。康熙皇帝集中了大批軍隊,人數約合2萬人,做好一切準備在春季開赴俄國邊城色楞格斯克和涅爾琴斯克。同時,還命令使團帶著大批軍隊和武器彈藥前往參加使團會議,一路去色楞格斯克,一路去涅爾琴斯克。這根本就不是去談判的,就像是秦趙澠池之會,雙方都是劍拔弩張的態勢。

戈洛文也沉不住氣了,在給莫斯科的信中,戈洛文表示擔心滿清軍隊聯合蒙古軍隊發起兩路進攻——一路攻向涅爾琴斯克,一路攻向色楞格斯克。他擔心,他手裡的兵力太少,不可能在兩路設防。因此,俄國使者決定加速締結俄中條約,以免夜長夢多。可是,當俄國的使者帶著三個條約的範本前往北京時,俄國使團內部發生了分歧,涅爾琴斯克的督軍伊.葉.弗拉索夫拒絕在規定拆除阿爾巴津堡的第三個條約範本上簽字。

俄國代表團到達北京後,很快就獲得了接見,與上次的會見相比,速度快了很多。這也表明了清朝內部因為噶爾丹的變故,也引起了猜疑之心。康熙皇帝決定接受喀爾喀蒙古的投誠,在1688年就已經開始準備與噶爾丹作戰。因此,為了減少一個敵人,清王朝需要儘快與俄國人解決邊境衝突。因此,經過一番不太冗長的談判,康熙皇帝決定派遣使團再次前往色楞格斯克。

(尼布楚談判情景)

沒有想到清朝如此痛快地答應再次派遣使團,俄國使者就沒有出示三個範本——既然總要談,現在出示豈不是太跌份了?1689年5月17日,俄國使者在向戈洛文發出使團即將出發的函件後,也很快離開了北京。在清帝國使團出發前,索額圖請示上意:“尼布楚、雅克薩既是我屬所居地,臣等請以前議,以尼布楚為界,此內諸地皆歸於我”。但是與噶爾丹的戰爭開始時並不是很順利,康熙認為應該儘快與俄國達成協議,因此指示不要堅持尼布楚土地的歸屬,“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如此,俄清雙方,都力求儘快消除相互間的糾紛,並締結和約,而且雙方都有領土劃界談判方案的備用方案。康熙皇帝甚至派出了大批軍隊提前來到涅爾琴斯克,並授意使團,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軍事行動,向俄人施加壓力。康熙為此派出的軍隊總數約15000人,裝備精良,因此在俄國人看來,這一場談判就像是在清軍武力威脅下的城下之盟。

莫斯科政府給予戈洛文的指示是,不惜一切代價締結和約,甚至決定一退再退,實在不行,就留下一些軍事人員,將大隊人馬撤回莫斯科。因為當時的俄國內憂外患,政府軟弱乏力,還面臨著土耳其的咄咄逼人的攻勢。

然而最後的談判結果,如果單純從領土方面來看,清朝是吃虧的,因為俄國人的底線幾乎是沒有的,而且歷來屬於清朝的尼布楚地區,成為了俄國的領土。但是更令人詫異的是俄國人的態度,俄國曆史學家對《尼布楚條約》有兩種看法,一種是積極的,認為大體上是個平等條約。另一種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吃了虧,而且是奇恥大辱。

這些人的理由有很奇葩,他們認為俄羅斯是在清朝的槍炮下,被迫簽訂的,而且中國利用該條約佔領了俄國在黑龍江領域的固有領土,持這種觀點的而且不在少數。早在1740年,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米勒就是這麼評價《尼布楚條約》條約的:“由於戈洛文的畏懼,迫不得已幾乎完全按照中國方面提出的條件來進行談判的”,“這個條約使俄國人不僅喪失一大塊領土,也喪失了阿穆爾河的航行權”。他們已經完全忽視了戈洛文在莫斯科政府毫無底線的底牌前,為俄國爭取了那麼多的領土和權益。在他們的設想中,清帝國的邊界應該是在阿穆爾河以南數百公里的柳條邊。

俄國人對此的解釋是清帝國無視俄國人已經在此開拓30年(1643-1688)的事實,而固執地以領土安全而不是以客觀現實為由要求獲得阿穆爾河流域所有的土地這一無理要求。由於清帝國有著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俄國人屈辱地放棄了自己的土地。由於有這樣的論調,所以在1858年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北京條約》中,俄國人對獲得外東北地區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視為對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的補償和修正,是正當而且是正義的。

(清軍向黑龍江流域進發)

可是俄國人選擇性失憶的表述,是站在俄國人的立場上的。他們認為黑龍江流域是無主之地,可是這一片土地歷史上數次內屬,在明王朝和蒙古人的勢力逐漸南移,滿清在1630-1635年也重新確立了該地的主權。如果真要往上追溯,肅慎、獩貘等東北族系都是中華帝國的屬民,永樂時還在黑龍江出海口立了一塊界碑,以宣示主權,何來無主之地的稱謂?只是中國傳統的朝貢秩序,只滿足於邊疆民族的朝貢,加之是少數民族的遊牧地,向來缺少內地郡縣制的改土歸流,如此才為強人所乘。俄國人以此為由,豈不是強盜邏輯嗎?可見中國即使放棄了尼布楚地區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且在事實上也確認了外東北地區以外的土地為無主之地,也沒有換得俄國人的友誼。

更有人認為《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和俄國兩國聯手瓜分蒙古人的土地,這一論點就更是大謬。中國是多民族國家,蒙古系出東胡,也為華夏遺脈,所屬土地自然也是“五族共和”法理之內的土地。何談要瓜分?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近代以來的中國,不知有多少人吟唱著《七子之歌》,投身於救亡運動,拋頭顱、灑熱血,用無量的犧牲才換回瞭如今的國土。土地乃是民族生存之根本,怎麼可輕易予人?必然寸土必爭。《尼布楚條約》在中國看來雖然勉強算是一個平等條約,如從深層次去探究,卻也是一場談判場上的失敗以及土地意義認識上的無知。


而知而行的歷史


俄羅斯歷史書是這樣記載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對俄國方面來說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是在肉體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籤訂的。

當時清政府打算使自己的滿洲世襲領地與外界隔絕,利用戰場靠近中國的戰略優勢,利用大大超過俄國的兵力,力圖將俄國人趕出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摧毀俄國人所建的要塞和農業居民點。這就是武裝入侵不曾被中國開發和管轄的阿穆爾地區的目的。

而俄國政府當時遭受宮廷內部爭奪帝位所造成的國內困境,又忙於加強西部邊防,抵禦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和土耳其人,不可能分出所需的兵力和資源去保衛遙遠的阿穆爾地區的疆土。這個地區在17世紀前半葉就被俄國人開發,就是俄國的一部分。

沙皇政府既然不可能在阿穆爾河作戰,就決定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平手段同清帝國談判,以便締結和平、通商和劃界條約。政府給大使戈洛文關於同清使團談判的指示是富於愛好和平的忍讓精神,沙皇政府事實上明明知道是被迫把自己在阿穆爾河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中國的。

談判期間,清政府在涅爾琴斯克(尼布楚)附近集中了1.5萬名配有大炮的精銳步兵和水兵;而當時俄國使團只有缺少補給的1500人。為迫使俄國大使讓步,清帝國向他們炫耀武力。清方又唆使當地一些納稅的部落背叛俄國,反對俄國使團。所以,俄國大使不得不在滿人對其使用武力的威脅之下進行談判。

戈洛文大使的談判雖富於忍讓精神,但戈洛文在粗暴的威脅之下,作出了更大的讓步。按照指示,戈洛文最多隻能提出以阿爾巴津(雅克薩)為界,可是實際上他迫於當時的情況,不得不同意以阿爾巴津以西甚遠的格爾必齊河為界。

就這樣,俄國以喪失大片領土的代價與清代中國達成了和解。由於雙方簽署了《尼布楚條約》,使從來不屬於中國的阿穆爾河上游左岸和額爾古納河右岸大片俄國土地,劃歸中國。俄遠東研究者涅維爾斯科伊寫道,戈洛文陷於“幾乎被中國人俘虜”的境地,被迫簽署《尼布楚條約》,這對俄國人是一個悲慘的結局。

戈洛文本人對他簽署的條約是這樣評價的:“沙皇陛下方面在使臣談判中對博格德汗殿下方面作了許多讓步,而他們全權大使們卻未見表現的絲毫讓步”。

俄國政府人士對於同中國簽約確立和平和貿易關係是滿意的,但條約中使俄國喪失大片領土的定界條款卻引起了不滿。俄國把大片領土劃歸中國,這一點連清朝當局也是正式承認的。清帝國的軍機處在上奏康熙皇帝的奏摺裡說:“俄國人感到您對他們的好意,完全同意邊界的建議,因此東北幾千裡從未屬於中國的土地歸入了您的版圖。”

所有的都證明,在使用武力和對俄國使團使用肉體消滅的威脅下締結的條約,是強制性的,是不合法律的,這個條約是完全不規範的。《尼布楚條約》中,清政府一直認為大格爾必齊河是邊界,他們偶爾得知還有一條小格爾必齊河後,就擅自將邊界移到小格爾必齊河。條約中石頭山(大興安嶺)到底是哪一條山脈作為邊界,沒有說清,俄方勘察後,不應把濱海地區和阿穆爾河下游地區算作中國領地。

清政府企圖通過法律程序把自己對阿穆爾河一帶俄國土地的要求固定下來,所以認為條約是平等的。對俄國方面來說,條約是在不正常的情況下締結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總體來說,俄國人認為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們認為是清政府用武力威逼他們簽訂的。


野史也是史



在俄羅斯人看來,曾經征服西伯利亞是及其輝煌的歷史,在所踏之國從來沒有遇到磕磕碰碰,於是也就進一步壯了他們的膽,進一步朝著日初之地前進,好像在找曾經因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報仇一樣,先消滅其長孫拔都本部的金帳汗分支的諸汗國,這樣洗刷1242年蒙古二次西征帶來的恥辱,將家門口的蒙古勢力清除乾淨。接著把蒙古統治區的外圍一一清掃乾淨。



比如常年統治西伯利亞蒙古突厥一支在鄂畢河中游與烏拉爾山之間建立西伯利亞汗國,由於莫斯科公國早已對其原臣服的金帳汗國所降服,伏爾加河流域的阿斯特拉罕汗國,喀山汗國降服,西伯利亞汗國也望風而逃,沙皇伊凡四世也自然而然成為西伯利亞之主,但好景不長,由於沙俄極度想將其佔為己有,這也引來比鄰西伯利亞汗國的不滿,從而為沙俄出兵西伯利亞找到了藉口。於是在1579年聯合哥薩克頭子葉爾馬克一道越過本屬歐亞洲這條常規界限,拉開了向北亞挺近的步伐。



沙俄勢力於是就進入了鄂畢河流域,同樣面對以南的流域的額爾齊斯河的蒙古核心圈內,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沙俄還是不敢南侵的,即而取消了佔領成吉思汗老家蒙古高原的野心,而是以最少的人力物資成本,繼續穿過無人之境,向遠東進軍,這個時期,韃靼瓦剌,滿清與明朝形成了三股統治東方勢力。

他們哪會顧及不到一千人的沙俄探險家,相反卻將主要精力放在西伯利亞中部及以南地方爭奪焦點上,主要圍繞長城一線,這時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已經相爭了二百年,從1368年明朝將成吉思汗後裔最後統治中原的蒙古政權大元推翻後,以致蒙古退出漠北後不忘初衷,想再度複製成吉思汗時期輝煌,但這個時候大明已是高度統一的帝國,那會讓他們得逞。

所以等到沙俄來西伯利亞的時候,大明那時邊防線還在長城一線,明朝大不如前,伴隨國力衰退,疆域也萎縮到中原一隅。同樣在萬曆皇帝統治之下,不但沒有改觀,相比他在位時大明內外環境更是多災多難,國內外形勢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對大明越來越不利。



首先是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了朝鮮戰爭,明朝肯定得管,接著就是倭寇在海上橫行,騷擾東南沿海,大明漁民和當地治安肯定受影響,埋怨朝廷。雖然嘉靖帝時戚繼光清除了倭寇,可日本卻由民間變成了政府,對明朝威脅越來越大,萬曆帝在位時也總算給徹底解決了。除了日本威脅後,接著就是歐洲人的威脅,這個時候西班牙和葡萄牙,荷蘭已發展出可以席捲全球的船隊,他們趁明朝閉關鎖國的優勢已在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先驅開導下,完全可以在中國周邊東南沿海活動,所以這個時候西方列強已到了家門口。



就這樣利瑪竇供奉的《坤輿萬國圖全圖》給萬曆皇帝看,他卻對大明以外的世界嗤之以鼻,總認為大明才是世界中心,卻不料被利瑪竇將大明給畫得那麼小,他不是對這個奇妙的全球探索感興趣,而是對這山川總圖好奇,加以收藏,給自己看。


除了西南沿海那一股西方勢力以外,接著就是最大的威脅,在東北一個這時興起的努爾哈赤後金汗國,和不該出現的沙俄。沙俄使臣這個時候兩度從託木茨克抵達北京,他們沿途主要經過蒙古地界,在進入長城一界,那自然成了明朝國界,可萬曆皇帝仍堅信爾乃大國,中國不亦小也。所以這個時候沙俄已明顯佔據西伯利亞,清楚認識到遠東局勢,而且是搶在未崛起的滿清之前,因此在他們的史書上,自然不會把它看成滿清的領土,而是認為自己本該擁有的。


在圍繞後來清朝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沙俄由於雅克薩之戰潰敗,讓他們不能進兵黑龍江,以至於該擁有的領土不完整,不能擁有氣候適宜海港,所以認為自己理虧,因此面對清朝的退讓,他們反而把清朝認為是在咄咄逼人,拔了他的城堡,佔據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一帶。自然在佔據額爾古納以西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他們認為本應該就是自己的,原因是清朝並未在這裡明確劃定統治區域,也未在勒拿河以西包括堪察加半島擁有自己的統治機構,自然通古斯人和野人女真,楚科奇人等等自然是化外民族。所以對這塊如入無人之境的飛地而言,俄羅斯歷史認為這裡自古和華夏掛不上勾,由於其主要核心在富庶的中原農耕地帶,也無從和滿清講條件。

所以他們對康熙帝的談和特使很是不解,為什麼執意要不該擁有的東西,堅信把這個條約認為是不公平的條約,這也導致沙俄後來耿耿於懷,不想一直拘於不毛之地,有想奪取黑龍江一帶的溫暖地帶野心,從而導致沙俄後來的趁火打劫咄咄逼人。


龍文說史


《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是康熙年間(1689年)簽訂的,由清朝政府官員索額圖和沙俄戈洛文在尼布楚(今蘇聯涅爾琴斯克)簽訂,這個條約被看成是一個平等條約,當時的清朝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戰勝了沙俄,也就是雅克薩之戰,從結果來看清朝是勝利了,但是卻丟失了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談判上出了問題,戈洛文的談判能力可以說遠在索額圖之上,索額圖在談判期間做了幾次退讓,他完全沒有利用戰爭的勝利,逐漸讓戈洛文鑽了空子,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富庶地區拱手讓給了俄國,造成了重大國土損失。當然這也只是我們目前的看法,如今的俄羅斯人同樣認為自己在《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吃虧了,總而言之對於這個條約,兩國人民都覺得不滿意,接下來就看看雙方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俄羅斯

俄羅斯《彼得大帝》寫到:“外交領域遭到失敗,他與中國簽訂的涅爾琴斯克條約(尼布楚條約)規定,把黑龍江兩岸割讓給這個大國。這樣,俄國三十多年來擁有的這條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亞河流便歸了中國人......在克里姆林宮很少有人瞭解這種割讓在戰略上具有的危險性。”

這裡便是俄羅斯目前普遍歷史上的記載,他們對這次簽訂的條約是非常不滿的。

其實俄羅斯也有個崇拜的對象,那就是彼得大帝,然而彼得大帝卻因為尼布楚條約成了自己的汙點,被俄羅斯人詬病,說這是喪權辱國的條約,至於俄羅斯的歷史書上具體是如何寫的,羽評並沒有看過,但是可以看看俄羅斯人對此事的觀點。

俄羅斯人認為早在1632年沙俄就已經擴張到了西伯利亞東部地區,而清朝繼承的領土更像是他們的疆域,清軍入關後,到康熙時期,這段時間清政府並沒有去管遠東地區,當時遠東地區大部分是被俄羅斯控制。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讓俄羅斯將遠東地區分割出來,他們認為這是極其恥辱的,因為這是在清朝強盛國力下逼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清朝

清朝對於遠東地區原本就沒有派過兵、徵過稅,更沒有派人去管轄,無論是滿人還是蒙古人對於遠東地區興趣並不大,然而康熙還是和當時的沙俄幹了一場,為得就是要這個地區,不對,為得就是面子,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之後,很快就開始騰出手來對付沙俄。

清朝當時確實沒有對遠東地區進行控制,但是那裡的人卻和滿人有著血緣關係,那些土著人也要求清朝皇帝派兵保護自己,貝加爾湖地區更是蒙古人生活的區域,所以沙俄認為這土地是自己先佔領的,清政府則認為沙俄佔領了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土著人的土地,這事不管也得管,不然面子往哪裡放?

事實上清朝收回了這些領土也沒有實際管轄,遠東地區對於清朝的永不併不大,連滿人都不居住,他們更傾向於南下,雖說對清朝沒有吸引力,但是沙俄對這塊地是非常看重的,這裡對沙俄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清朝要求的界線

俄羅斯要求的界線

當時的康熙原本希望以勒拿河為界,可是索額圖最後簽訂的是以尼布楚為界,甚至還可以退讓到額爾古納河,最後簽訂條約裡規定:

“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大清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大清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所以,對於《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中俄兩國人民都是不滿意的,都認為自己國家的領土被分割,然而俄羅斯歷史書上應該對此記載更加顯得不滿意,就連列寧也說這是不等條約。


貓眼觀史


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從法律上確立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屬於中國。

成也清朝,敗也清朝,近代清朝簽訂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又將東北大片領土拱手讓人,是在讓人惋惜。俄羅斯侵佔了我國將近580萬平方公里土地。

由於歷史原因,我們一直沒有聲張這些領土主權,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早已忘記。至於俄羅斯教科書是怎麼描寫這一事件的,小言也找了許多資料,大部分都是站在俄羅斯角度說的,這一條約使俄羅斯失去了大片領土,但是近些年這些觀點有些改變,有俄羅斯歷史專家任認為,尼布楚條約簽訂後,近二百年在邊界沒有發生戰爭,從這點看,尼布楚條約條約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高校集結號


雖然《中俄尼布楚條約》不能算一個不平等條約,但許多人提起這個條約依然義憤填膺,並將其視為康熙皇帝及清朝鼠目寸光的典範。因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使得明明是戰爭勝利者的清朝,失去了包括貝加爾湖在內的大片領土,中國也從此失去了向北開拓西伯利亞的可能。

《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線

《尼布楚條約》康熙皇帝及其大臣們的表現,也頗有康熙後代們在中法戰爭的“風範”:中國不敗而敗。而與晚清不同的是,中國此時正處於國力的巔峰,而當時的清朝也不負眾望,動員數萬人,兩次雅克薩之戰均擊敗了沙俄侵略者。

按照中西方共同的遊戲規則,勝利者應該享受勝利果實才對。然而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當時的清朝不但沒有奪取多少領土和賠款,反而領土大面積後退,連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之地尼布楚,也不再是中國的領土。

黃色為《尼布楚條約》中國失去的領土

因此,許多人感到窩囊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奇怪的是,作為戰敗者一方卻攫取了大面積的領土,在我們看來明明是沾了大便宜的沙俄,其國內對於《尼布楚條約》也頗為不滿。

俄羅斯人認為,《尼布楚條約》就是針對俄國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是當時的清朝“恃強凌弱”,採用武力的方式擊敗了俄羅斯,使俄羅斯失去了大面積“領土”。俄羅斯人所謂的領土,這就是黑龍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

《尼布楚條約》

有沒有顛覆三觀、瞠目結舌的感覺?然而,俄羅斯人還真是這麼認為的,侵略成性的沙俄感到“委屈”了。為什麼俄羅斯人會有這種態度?因為在當時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西方列強的眼裡,只要沒有西方人佔據的地方,就是無主之地。

為了佔據龐大的美洲,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諸多西方國家,曾對於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進行大肆侵略殺戮。而侵略噬土成性的沙俄則變本加厲,他們對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擴張,本身就是一個殘酷的侵略歷史。但是在沙俄人看來,這卻是十分“正常”的。

康熙皇帝

因此,由於是他們“最先”進入了包括雅克薩在內的黑龍江以北地區,因此,俄羅斯人就“理所應當”的將這些地區視為沙俄的領土。而康熙皇帝領導的清朝“居然”以武力的方式將事先佔據於此的俄羅斯人驅逐,在俄羅斯人看來,自然是清朝對於沙俄的“侵略”。

顯然,沙俄的邏輯是典型的強盜邏輯,在沙俄人看來,他們只要進去的地區就是他們的領土,他們只要插旗的領土,就是俄羅斯人的。至於原來的主人,根本不重要。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

沙俄對西伯利亞地區的侵略

沙俄人完全無視了這些地區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當地包括楚科奇人在內的大量原住民也將清朝奉為宗主國。更何,包括外東北在內的東北地區,本身就是清朝所謂的龍興之地,清朝對於東北地區的統治自然也毋庸置疑。

尼布楚條約和晚清中國的遭遇,再一次用鐵的事實證明了什麼叫“落後就要捱打”,貪婪如沙俄,在遭遇他們認為的不平等條約之後,面對實力強大的清朝,依然被迫選擇了息事寧人。然而當清朝衰落之後,沙俄毫不猶豫的露出獠牙,接連侵吞了中國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割佔的中國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