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在一些美劇裡,導演時不時會安排與主角的心境相契合的藝術情節。小編最近看了一部以“喪”走紅的成人動畫《馬男波傑克》(BoJack HouseMan),這部劇講述了一匹被擬人化的馬——波傑克,18年前因為一部劇《胡鬧的小馬》在好萊塢走紅,如今卻成了一位過氣的中年明星。在經歷人生大起大落的各種“喪”後,波傑克試圖從墮落和迷茫的生活中尋找自我的故事。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劇情除了時不時給觀者來勺諷刺幽默的心靈“毒雞湯”, 並在場景畫面中以獨特的方式向觀眾呈現了眾多西方藝術的經典作品。除了那些喪氣、致鬱的毒雞湯,劇中的藝術場景簡直就是“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在劇中展現的藝術作品中可以窺見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脈絡,比如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小編在這一期將結合馬男劇情介紹幾位印象派的代表性人物,與看官們一起有藝術氣質的“喪”,走起!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海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印象派開山鼻祖:克勞德·莫奈

《馬男波傑克》的場景畫面中,可以看到不少來自印象派大師的傑作。要說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要從19世紀60年代一群活躍在巴黎的年輕藝術家們講起。在1874年,一群被官方沙龍淘汰的年輕藝術家,對官方沙龍壓制青年畫家的創新精神感到不滿,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中舉辦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挑戰保守的學院派繪畫。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莫奈展出了一幅名叫《日出·印象》的畫作,與當時的學院派繪畫風格大相徑庭。藝評人路易·樂華(Louie Leroy)發文嘲諷《日出·印象》,稱這次展覽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這也是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這個概念第一次被使用,印象派由此而得名。印象派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藝術產物,印象派藝術家十分注重戶外寫生,試圖捕捉景物轉瞬即逝的美。

莫奈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畫家,他一生都堅持印象主義畫風。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 莫奈《日出·印象》c.1872,48×63cm,巴黎馬摩坦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劇裡就出現過一些莫奈的作品,比如第五季的第二集,就有跟原作《The Japanese Footbridge》類似的畫作出鏡。有所區別的是,劇中的這幅畫裡多了一位撐陽傘的女性,這位女性是莫奈另一幅畫作《撐陽傘的女人》中的女主,也是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爾,這種組合充分表現出馬男幕後團隊對莫奈的瞭解和喜愛

小編也在想,為何會安排這幅作品在這一集的劇情裡呢?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五季第二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Claude Monet《 The Japanese Footbridge》c.1892, private collection,圖片來源網絡

這集的故事還要從戴安(Diane)和花生醬先生(Mr. Peanutbutter)離婚說起,辦完離婚手續的戴安傷心地離開了洛杉磯,一個人飛去越南散心。在旅途中她寫了一篇名為《前往越南的十個理由》的旅遊心得,第一個提到的理由就是尋根。之後,她開始回溯舊日與父親的回憶,並試圖瞭解自己的家庭背景,為什麼她和其他小孩不一樣。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五季第二集 截幀來源於網絡

說到第五個理由的時候,這時戴安正在移動掛在牆上的畫作,她說:“我們為了自己舒適的家園而努力,家除了是會讓我們感到意志消沉的地方,對於我們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時馬男進來,問戴安是否需要找人判斷她的家是不是“豬圈"。她自信地說:“我喜歡這裡,這是靠我自己打拼而來的,所以我住得很開心。”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五季第二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戴安的話讓小編想起了莫奈花園,這是莫奈親手打造的心靈聖地。1883年,莫奈去到法國吉維尼小鎮,先是租下這棟別墅作為畫室,在1890年將別墅買下便開始打造自己的藝術天地。他特別喜歡大自然,所以將庭院改造為花園和水園兩個部分,《The Japanese Footbridge》畫中的小橋就坐落在水園內。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橋下的池塘種滿睡蓮,岸邊垂柳依依,這裡也是莫奈晚年創作的靈感之源,他在這裡創作了著名的《睡蓮》系列,一共畫了251幅,儘管那時他已經年邁衰老,也因患白內障視力衰退。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莫奈《睡蓮》c.1916,國立西方藝術博物館,東京, 圖片來源於網絡

《睡蓮》系列作品在劇中也出現在第二季的第一集查理·威瑟斯彭(Charlie Witherspoon)辦公室的牆上,畢竟……池塘怎麼能少得了青蛙呢~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二季第一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玩笑歸玩笑,言歸正傳,莫奈用充滿生命力的筆觸,描繪出生機盎然的藝術景象。而劇中的戴安逐漸也在旅行中找回了堅強面對生活的勇氣,煥發新生的活力。

這也許就是劇組團隊在戴安的人設與莫奈的藝術作品中找到的共鳴吧~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五季第二集 截幀來源於網絡

印象派先驅:愛德華·馬奈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一位不曾參加過印象主義畫展的印象派先驅,他是最早擺脫傳統繪畫中的棕褐色調,畫面明亮、鮮豔、有光感的印象派畫家。比如他的成名作《草地上的午餐》,畫面用色細膩,畫中明暗交錯的光線,也沒有將筆觸隱藏起來,繪畫風格與當時盛行的學院派不同。這幅作品堅實的人物造型可以看出古典主義大師對馬奈的影響,不過他印象主義的表現卻是顛覆性的。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c.1863,213 x 269 cm,巴黎奧賽美術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馬男》第二季第十集的劇情中,導演鯰魚亞伯邀請馬男去他家做客,他們用餐的畫面背景牆上掛著的畫作便是馬奈當年十分具有爭議性的油畫《奧林匹亞》(Olympia),只不過畫中人物換成了裸體白鯊女、黃魚女傭和黑貓侍女。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二季第十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奈《奧林匹亞》c.1863,130×190cm 巴黎奧賽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劇中馬男和亞伯正在為新拍的電影各執己見,馬男吐槽自己所拍的電影快成了垃圾片,這句話惹怒了亞伯。之後他們又為是否需要重新拍攝《卡薩布蘭卡》爭論了起來,鯰魚亞伯爬上餐桌表示強烈的否定,認為那部電影已經拍過了,沒必要重拍。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二季第十集 截幀來源於網絡

這段劇情讓就像當年《奧林匹亞》這幅作品在當時藝術界所引起的爭議和批評。有資料稱《奧林匹亞》一“上架”,立馬就遭到學院派猛烈地“炮轟”。

引起爭議的原因是畫作中的模特,風塵女子維多利安·莫涵(Victorine Meurent)正在扮演著古希臘神話中的女神維納斯。自文藝復興以來,描繪神話中女神的畫作並不少見,眾人心目中的維納斯可以是波提切利筆下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美貌女子,也可以是提香筆下優雅端莊的貴婦形象。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c.1485,172.5x275.5cm,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c.1538,119×165cm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奧林匹亞》中的模特雖然與提香畫作中的女子保持著同樣的姿勢,但模特眼神裡卻帶著不屑、挑逗的意味,因而受到當時大批看客的批評、唾罵,乃至被封殺。眾人甚至覺得這幅驚世駭俗的畫作玷汙了高高在上的女神維納斯,無奈畫作只能被“下架”,馬奈為了避風頭去了西班牙。

直到1890年,《奧林匹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盧浮宮重見天日,並被掛在提香的名作《烏爾比諾的維納斯》旁。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小編此時才明白,或許在劇中鯰魚亞伯看來,那部已經被翻拍過的電影就像已經被許多人描繪過的“維納斯”一樣,要做的不是按部就班的模仿,而是要像馬奈那樣力求創新,敢於突破。

畫舞者的印象派畫家:埃德加·德加

在巴黎藝術沙龍里與愛德華·馬奈“同病相連”的印象派藝術家還有埃德加·德加(E.Degas)。早期的德加受到的都是嚴格的古典主義教育,之後還去到了安格爾的得意門生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t)的畫室裡學畫,因此他的畫風受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影響更大。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埃德加·德加的作品出現在馬男第四季的第十一集裡,這集開始是馬男開車載著老年痴呆症的媽媽碧翠絲(Beatrice),跟她聊天時完全是答非所問。而碧翠絲自說自話的回憶起了小時候,當時的她被幾個由年輕女性組成的精英社團成員欺負,比如不允許她和她們一起玩滑梯。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四季第十一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傷心地回了家,變得自閉,不願意和小朋友玩,馬男的外公常常會給她不同的意見。當她長成少女時,馬男外公還專門給她辦高級的派對來增加結識優質男士的機會。然而,對優質男毫無興趣的碧翠絲偶然在舞會上認識了馬男的爸爸。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四季第十一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男父母在相遇的場景裡,吧檯後面掛著的就是德加的一幅舞者畫作。而碧翠絲在與馬男爸爸結束聊天后,還在舞會的現場表演了一段舞蹈,被劇中主持人稱讚舞技的碧翠絲相當自豪。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四季第十一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德加《舞蹈課》c.1870,19.7×27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很明顯,德加的畫作被巧妙的安排在這一情節中與碧翠絲呼應。要知道,德加超過半數作品都是描繪芭蕾舞者,他最沉迷的並不是芭蕾舞者表演的“高光時刻”,而是舞者們在舞蹈教室練習時的場景。

德加記錄了舞者光鮮亮麗之外的另一面,描繪出舞者的真實姿態,他的作品色調溫暖、輕快鮮明,敏銳的捕捉到了人物的動作、神態。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德加《Dancers in a Studio》c.1884, 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德加《舞蹈課》c.1874,83.5×77.2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編猜想,除了劇中情節的安排,德加畫作的出現或許還有另一個深層意義。劇中的碧翠絲是極有個性的富家女,她的爸爸認為她只要嫁個對家族生意有利的人就好。但碧翠絲很關心時事與普通生活,當她偶遇馬男爸爸並沒有介意他只是個普通青年,甚至感覺相見恨晚,聊得十分投機。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四季第十一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好像德加一樣,雖出生於富貴家庭,畫作中卻常常描繪普通大眾的人生百態。除了舞者題材,他在後期還描繪過其它底層社會角色的生活,像洗衣女、歌女、咖啡館裡的女子等等。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德加《盆浴》c.1886,60×83cm 巴黎奧賽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德加《Mademoiselle Becat at the Cafe des Ambassadeurs》c. 1885 ,23 x 20 cm,The Pierpont Morgan Library, New York,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劇中,馬男爸爸在派對上突然離身,碧翠絲追了出去,選擇抓住了自己的真愛,然後就有了愛情的結晶“喪馬”波傑克……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馬男波傑克》第三季第九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到這要介紹一下這部魔性神劇的藝術指導和製片人,漫畫家和插畫藝術家麗莎·漢娜沃爾特(Lisa Hanawalt)小編認為她是這部劇的“藝術靈魂”,麗莎按照人物特點、故事內容、不同的場景去選擇藝術作品來呼應劇中的情節,極具創意的表現形式增添了這部劇的趣味性,而劇中展現的藝術作品就像觀者的“彩蛋”,讓觀者在藝術作品中找共鳴,去挖掘藝術作品和劇情之間的聯繫,驚喜滿滿!

這一期這先說到這裡,小編把這部真喪、又真有藝術內涵的神劇安利給各位看官。下一期接著講劇中的後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看官們在劇中還看到哪些藝術“彩蛋”,歡迎留言區“砸蛋”啊!

你以為《馬男》就是“喪”?其實是一部“行走的藝術史”

監製:大G小r迷你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