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天气热了病毒就会消失?张文宏:这很难讲,但“拼命”通风是最好的

天气热了病毒就会消失?张文宏:这很难讲,但“拼命”通风是最好的

东方网记者解敏3月5日报道:“最近2到3周,上海没有1例轻症转为重症,这是上海救治团队基于对病理的充分了解、在临床治疗上积累的经验所获得的效果。”

日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正式发布,其中由上海治疗团队所编写的“上海方案”出台后引发热议,今天上午新冠肺炎上海专家治疗组高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瑞金医院毛恩强、中山医院胡必杰、龙华医院张惠勇等专家接受了媒体采访。

康复者血浆疗法纳入“上海方案”

“组长”张文宏表示,上海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国家整体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并做出了一些独立的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最终的效果都由数据来作为支撑。他也希望,在国家推荐和上海探索的药物中,能拿出一些真正有效果、“靠得住”的药物,为将来全球范围内抑制疫情发展作出贡献。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介绍:上海从收治第一例患者起,就做了规范的“老药新用”扩大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也成立了临床试验专家组,通过伦理论证,这些老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且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获益。通过临床验证,发现某些药物确实让大家看到了治疗效果,包括做了分层分析,排毒时间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所以在上海的专家共识中,使用了经过临床论证后具有一定临床效果的药物。一个月临床经验做出的总结。

对于重症患者,尤其是病毒量比较高的患者,“上海方案”中也纳入了试用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的治疗方案。他还指出,血浆治疗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早在SARS、MERS、H7N9、H5N1发生期间都在临床治疗中试用,证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了充分的理论和临床的证据,就纳入了上海的指南。


科技支撑 阻止轻症转重症

天气热了病毒就会消失?张文宏:这很难讲,但“拼命”通风是最好的

在所有上海的病例中,轻症病例占所有病例的85%左右,如何对轻症病人进行有效防控,精确的处理非常重要。如何阻止这些病人向重症方向发展,这个问题在过去一个多月进行了反复捉摸探索。如果成功地阻止一个病人,可以省去很多后续的治疗。过程中,胸部的影像学识别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病例第一张胸部CT和间隔48、72小时的胸部CT的比较,能挖掘出哪些病人容易重症化,这些病人中要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另一个指标,是T细胞淋巴亚群,上海的团队发现CD4亚群绝对值小于400的病患容易重症化,这样的病人也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避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指出,从2月10日至今,上海几乎已经没有从轻症转为重症,从重症转为危重症。这也说明早期识别,一个是采取了干预措施,阻止重症化是非常有效的。

控制激素的使用,也是上海团队在临床治疗中一致在坚持的,中山医院感染病呼吸科主任胡必杰表示,在治疗时坚持将抗生素使用的比例很低,对早期病人拒绝使用抗菌药物,普通型的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10%左右,即使使用了,也是很短期小剂量的使用。因为通过看胸部CT可以识别,病人是单纯的新冠肺炎引起的,而不是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因此抗生素使用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治疗中也发现了一些比较好作用的药物。

张文宏指出,感染的精准治疗也是上海团队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测手段,病人都能检测出。有了这些才能让医生第一时间知道,现阶段是哪些细菌在感染,有了科技的支撑,才能对病人进行精准施治。精准施治落到实处就是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病人、合适的阶段、合适的剂量、合适的疗程,感染方面要明确什么细菌、什么耐药情况,应用现在所有的科技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测,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和谐度高

“上海方案”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救治能提高患者协同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惠勇张惠勇指出,上海团队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过程中,秉承着科学、宽容、负责任的原则,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尽快把病人救治好。

中医的特色就是守正创新,同时补其虚、扶其正。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主要是由于接触病毒机会多,以及体质差。中医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有效缩短了核酸转阴的时间,同时对重症病人的肠道管理起了主要作用,有效增强肠道粘膜的免疫功能,快速清除肠道病毒的复制,尤其对粪阳转阴,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上海入春,天气转热,许多市民也关心病毒是否会随之消失。对此,张文宏未持确切肯定的意见。他认为炎热对病毒可能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证明防控和天气,谁的作用更大,还需要更多病理学家的研究和对疾病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依据。他同时指出,对于病毒,把窗子都打开,拼命通风,是最好的。当我们都处在一个局促的空间里,开窗通风极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