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五代以后,为什么中原王朝多被少数民族政权吊打?

大风云扬dfyy


五代之后,为何中原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吊打?

从古至今,中原王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便时常威胁中原统治。特别是唐朝之后,少数民族政权更是愈发强大,甚至相继建立元清两大国家和辽金等一系列政权。那么,为何从五代以后,中原王朝经常被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征服?

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革新!

一个政权要想稳定发展,并且最终强大,其背后必定需要一个适宜的制度!从上古开始,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便从未停止。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既有封马居胥、勒石燕然的战绩,也有白马之围、五胡乱华地惨案。但从五代之后,少数民族政权在很长时间内占据战略优势,时刻威胁着中原王朝的统治。究其原因,很大原因便是因为少数民族政权所进行的制度革新。

尽管大唐盛世留下了璀璨光彩,但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而此时的北方草原,契丹则建立起了统一而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这也是自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再次出现的大分裂。中原地区的各路军阀们,为了取得优势,纷纷放弃自己的底线。特别是石敬塘,公元九百三十六年,后晋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地区割让给契丹,导致从此中原地区屏障尽失。

对于契丹来说,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成为草原政权进行制度封建化改革的平台。契丹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了“二元制”的帝国辽国,从此辽国成为带有鲜明封建特色的游牧民族帝国。至于辽国之后的金国、西夏、蒙古和满清,也基本沿袭了一定的套路,在结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的同时,建立适宜发展的制度。

一个政权有着游牧民族的强悍战斗力,同时又有中原王朝制度的强大组织能力,这样的政权,绝对是中原王朝的强劲对手!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拓拔王朝的汉化不同,辽金蒙古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中原文明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时期,金国才开始了全盘汉化的过程,在此之前,特别是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前,金国实施的,也是二元制的政体。

其后的蒙古,则是对汉文化浅尝辄止,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而到了明末,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吸取了辽金夏蒙的不足,在汉化上做到了张弛有度,所以享国时间最长!正是在制度上完成了革新,使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在制度上没有了代差,甚至还有优势,所以中原王朝难以招架!

少数民族政权的武器进步!

影响战争的因素,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除了在制度层面进行的革新之外,在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武器技术上的进步,也极为重要。唐朝一度征服了包括漠北在内的辽阔疆域,这使得唐朝的先进制度得以源源不断地向被征服地输出,但在制度输出的同时,各种中原王朝的先进技术也得以不断输出。曾经臣服于大唐的政权,很多受到了唐朝先进文化的影响,

比如说吐蕃,通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几次和亲,为吐蕃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包括粮食种子,而这些东西则帮助吐蕃成为更加强大的政权,当然也因此对对唐朝产生更大的威胁!

唐朝后期,曾经臣服于大唐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灭亡,要么自立山头,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割据势力,而大唐的制度输出和技术技术转让却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甚至传到西方的造纸术,也是在怛罗斯之战失败后,被俘虏的工匠带到阿拉伯的!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漠北的民族来说,骑兵是横扫天下的根本,所以马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不断的战争中,马镫伴随着战争的进行输入北方,在帮助游牧民族造就更加强大的骑兵,特别是唐朝以后,马镫下草原骑兵更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除了马镫,火药也是著名的大杀器。最早关于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记载是杨行密攻打南昌城时用火箭烧毁龙沙门,史称“豫章飞火”。而后,火药开始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南下成为游牧民族的重要火力来源。特别是13世纪初,蒙古大军大举西征,当时的蒙古军队中大量装备火铳等火炮类武器。随之黑火药技术传入阿拉伯,被称为“中国雪”!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在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导致少两者之间没有武器代差,又因为草原政权具有强大的骑兵,因此才导致中原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击败。

中原王朝的自毁长城,尚武之风的丧失!

面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强大,中原王朝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反而采取了诸多限制军队发展的措施。因此,与拥有着技术进步与制度革新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中原王朝不免有些实力不足。

五代十国战乱结束之际,有感于武将当国的混乱,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决定将这股风气扼杀在自己这里,因此采取重文轻武的发展策略,并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在收回武将权力的同时,

赵匡胤又大力推行分权,导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不仅如此,赵匡胤还改革科举,拔高文臣地位,扩大科举的录取人数,导致文官势力空前庞大。北宋中期以后,文臣势力甚至可以影响皇权。而在文官制度的笼罩下,北宋的军事主官却是由文官来担任,宦官来监军,至于武将,基本就是先锋和战将的角色。由于文官大多对军队不熟悉,导致军队难以形成凝聚力,军队素质也难以提高。尽管对武将的限制消除了武将们割据造反的基础,但是却也同时斩断了中原王朝的血性!从此宋朝的战斗力越来越低,终宋一朝,真正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屈指可数。

文人误国,在宋明两朝文人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不可谓巨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宋明两朝难以崛起,而且对领土观念甚至淡薄到超乎想象。面对大理,赵匡胤一个“宋挥玉斧”就彻底告别了云南地区,而从明宣宗开始,明朝也大量放弃了边疆土地,包括奴儿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没有边缘领土就意味着没有战略纵深,意味着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中原王朝的生存力更弱,所以宋明两朝最后全部被游牧民族彻底消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导致军事方面的薄弱的重要原因便是征兵制度的变化。在古代,征兵制度下从军是不用给士兵付工资的,也就是义务当兵,包括当兵所需的必需品也是需要自己准备,比如花木兰替父从军时便是如此。而在募兵制度下,这些东西是需要国家支付的,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无论何时,没有足够钱财的情况下是没法打仗的。在征兵制下,很多军队是“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国家不需要白养很多士兵,而募兵制却是一日为兵,终生为兵,国家需要用大量的财力来养这些士兵。

在征兵制之下,成年的男人是有当兵的义务的,国家会定期的对这些人进行军事训练,相当于全民皆兵,因而老百姓对报名参军有着强烈的意识,对报名参军、保家卫国的认可程度很高。而在募兵制下,将强迫参军变为自愿参军,很多人就不愿去参军,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就大大削弱。也正是因此,实行征兵制的秦、汉、唐等,可以使举国之力去对抗少数民族,而到宋朝之后,军队大都采用募兵制,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而且没有了“全民皆兵”的基础,加之宋朝重文抑武、以文统武的思想,使得军队战斗力极其弱。

民富国穷,对外军越来越弱。而此时的少数民族政权政权,比如在宋之后的金、元、清,所采取的依然依旧是征兵制,全民皆兵,“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的战争成本便大大大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成本。

综上所述,五代之后,由于制度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少数民族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而中原王朝由于自我阉割的错误政策,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此消彼长,中原王朝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战胜少数民族政权!


龙羽评青史





吃胖胖胖胖胖胖胖胖胖


五代以后,中原王朝被吊打,也就是汉族王朝被吊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的,在五代以后,汉族王朝再也没有士族了,那些传承千年的大家族全部被消灭,官僚阶层全部由科举考试上来的士子担任。科举是一个历史进步,但是士族被消灭绝对是当时中原王朝的一大损失。

这些家族能传承千年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比如这些士族内部会有大量的藏书和从政治国的技巧代代相传,这是靠科举考上来的士子们没法比拟的。科举考上来的士子没有根基和靠山,只能选择效忠皇帝,所以在五代以后,皇帝的权力无限集中。这种皇帝独裁体制使得皇帝更关注巩固自己的权力和享乐,而且国内没有制约他的势力,整个国家的前途全部落在了皇帝一个人的身上,只要皇帝不合格,国家就很容易陷入混乱。而且为了保持皇权,明朝的朱元璋还把整个国家都固定死了,导致国家丧失了活力。


如果士族还存在的话,由于士族的制约,皇帝会受到来自官僚阶层和贵族们的督促,让皇帝不能乱来。而且每一个士族都是一个小的国家核心,士族为了保持优势,会不断寻求壮大的途径,这样国家就有了不断对外探索的动力。如果士族能延续到明朝,这些士族为了经济利益估计会自己去搞大航海。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五代以后,中国的武德不兴,武人受到了压制,越往后武将的地位越低,不但低于文官,连太监都不如,国家防备武将像防贼一样。这样下来的结果自然是民族一流的人才没人愿意再从事武将这个工作,到了明朝以后,武将普遍文盲化,根本不能承担对外开拓的责任,宋明的体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产生像霍去病那样的人物。

五代十国是个大乱世,各方武将凭借武力在中华大地上翻云覆雨,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后,就开始全方位压制武将,通过各种机制消弱武将的权力,并且从文化上羞辱武将,让人觉得当兵是一件丢人的事,所有那个时候有这样一句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正是汉民族对于武人的持续矮化和丑化,让民族的一流人才都不愿意从事武将这个职业,而且整个国家也不支持武将,所以在五代以后汉民族经常被少数民族吊打。靠考试和写文章是不可能抵抗骑兵和马刀的。


第三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在五代以后,所有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积极汉化,积极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经验。长期以来,汉民族能压制少数民族,就是因为汉民族掌握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比如冶铁锻造兵器和各种先进的军队战法。

在五代以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学习汉族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在加上他们本民族自身尚武的长处,所以在五代以后开始吊打汉王朝。在宋代的时候,少数民族政权还只能和汉王朝形成对立割据,到了蒙古人时期,汉王朝就开始被吊打,直到最后演化出满清,可以一直统治整个中国两百多年,并且不断对外扩张,占领了很多汉王朝都从来没占领过的土地。


一个又尚武又爱学习先进文化的民族肯定是生机勃勃的,一个只会写文章裹小脚的民族肯定暮气沉沉,所以在五代以后,汉王朝不断被吊打。


西山讲历史


一、中原政权大多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兵无常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典籍,使读书人沉迷其中,皓首穷经,只重清谈和道德说教。科举制度一方面吸引了汉民族的一部分精英分子,使他们的身心倍受摧残;另一方面,考试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所以,往往在少数民族发动对我们的战争的时候,我们的朝廷往往是手足无措,一片唏嘘。我们的战斗力被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典籍严重的削弱了。隋唐以后推行科举选仕制度,更把这种状况推向极致。科举制度不仅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精英,而且使整个汉民族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心理赵匡胤靠担任军职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当上皇帝后,他怕别人也靠军队夺取帝位。所以他亲手导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让石守信等将领自动交出兵权。随后又从制度上对禁军加以整顿,降低禁军统帅的地位,疏离禁军将领与士兵的关系,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禁军数量多力量强,待遇最好,地方军待遇差,从不训练。乡军,蕃军不是正规军,更不如地方军。这显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两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直至被灭亡。

二、从饮食结构讲, 汉民族以素食为主,辅之以肉食,导致身材瘦弱,矮小。而北方的少数民族以肉食为主,身材高大威猛有力。身材的高矮当然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比如,两个人打架,一个一米五几,一个一米八几,你想结果会怎样。那高个的肯定占上峰。当然这是一般情况而言。但大多数情况下那高个的会赢。像南方的少数民族如云南,四川的少数民族平均身高比汉族还要矮,所以他们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侵略过中原政权。我认为,体格的强弱绝对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汉民族的平均体格不如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在战场上自然打不过北方的少数民族。

三、少数民族全民皆兵,它的生产和战斗是一回事,三岁开弓,五岁上马。匈奴人口最多的时候150万,兵力最少的时候,“控弦之士三十万”五个人里一个兵。汉朝人口最多的时候6000万,军队最多的时候60万,一百个人里一个兵。中原王朝老百姓是手拿锄头的,要把种地的训练成拿刀枪的,需要时间和训练成本。少数民族本来就是拿弓箭的,所以他们全民皆兵,你打不过他。

四、匈奴这些北方民族打仗不需要后勤,每个战士三匹马,一匹战马,一匹走马,一匹驮马。平时行军的时候骑走马,驮马是驼送物资的,战马只有冲锋陷阵的时候才能骑。这些马大都是母马,渴了可以直接接奶喝,饿了天上飞过去什么,地上跑过去什么,一箭放倒就能吃,不太需要后勤。人家一出兵二十万,是二十万骑兵,咱们一出兵二十万,需要五万押送粮草的,粮草一断就没法打了。另外骑兵的机动性强,蒙古铁骑在俄罗斯平原上一天80公里,跟二战装甲部队的速度一样快,声东击西,机动性极强。就算你修长城,长城万里长,但也需要万里布兵,人家几十万军队集中一点,冲个口子就进来了。

五、从气候上讲,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从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那怕什么,爽,光着膀子打;咱从南往北打。越打越冷,冻得弓都拉不开,枪都握不住了。

另外,中原王朝对不能耕种的土地不感兴趣,占他的地也没用。但游牧民族和中原打仗就准有收获,银子、绸子、瓶子,总能捣鼓点回家。中原王朝和他们打仗只花钱,没有任何收获。从机动上也没必要打,一追,人家跑西伯利亚去了。

但是,纵观历史,凡是进入长城以南的少数民族,即便是以统治者的身份来的,最后在文化上通通融合于了中原文明之中,包括五胡、金,元朝的蒙古族,乃至满族的清廷统治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特别得意的说法:胡虏无百年之运。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靠的是快马弯刀,靠这个征服土地行,但是征服不了人心。蒙古人当年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还找得着吗?89年就回去啃羊腿了。野蛮战胜不了文明,暴力没有什么用处。拿破仑帝国十年,希特勒帝国十二年,所以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得靠文化的认同。所以游牧民族进入中原,都进行了汉化和融合。由此等等,才促成如今包容并进,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无心140102310


五代十国后,中原出现宋、元、明、清四个封建王朝。其中元、清是少数民族政权。

首先说宋朝。一、我们都知道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因此,赵匡胤终结先人经验,认为五代十国的混乱都是应为武将权利过大,皇帝没有绝对的军权,因此常发生武将篡位的历史悲剧。这样一来,赵匡胤采取削弱军权,推崇文人,打压武将,因此宋朝文官当道,武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武将羸弱,自然打不了胜仗。二、宋朝时期,北方有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经常进犯宋朝边境,而这时宋朝多采取求和的方式平息战争,而积极打压。导致其他政权变本加厉,不断发展壮大。三、少数民主政权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包括制度、军事、文化等,并进行改革糅合,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国力强盛。

再说明朝。明朝前中期对少数民主政权拥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只是到了明朝后期,才发生改变。一、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无能,朝纲败坏,国本不固。官场腐败,搞得民不聊生。朝廷大权多掌握在宦官手中,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军队装备差、纪律差、统帅也多是无才无能一辈。二、明末的农民起义给东北女真政权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时机,在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与明朝攻伐造成巨大内耗时,东北女真政权趁虚而入,导致中原政权旁落。  


独白历史


唐末黄巢起义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中国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所谓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其中比较有名的事件,一是石敬瑭引契丹军灭后晋。一是后周柴荣崛起,继而后周又被赵匡胤篡夺,也就是黄桥兵变。

公元979年,宋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五代十国时期正式结束。

事实上,中原政权不论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是在宋早期,对于少数民族政权至少是平分秋色的,多数时候是有优势的。甚至于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完全是拼尽全力脱离中原政权,还凑巧赶上中原内斗,才能够立足的。

比如说西夏,它的前身是归属中原政权统率的定难军。再比如交趾,也就是后来的越南,它的前身则是归属中原政权统帅的静海军。

赵氏兄弟基本统一全国之后,由于连年征战,徒弟荒芜,经济凋敝,百姓厌战情绪很高。再加上契丹所夺走的燕云十六州虽然地大,但物产贫瘠。于是赵宋政权选择了先修养声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赵宋政权的军事力量不如契丹人,而是后勤补给完全不足以支撑赵宋政权继续打仗。

宋朝军队的军事实力其实是很强的,由于宋朝经济发达,军械技术领先全世界,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不论是冷兵器的冶炼技术还是热兵器的研发应用,宋朝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但是之所以在实战上的表现极其糟糕,一是因为赵匡胤对于黄桥旧事的恐惧,所以弄出了以文御武,强干弱枝,从中喻等严格限制地方军事力量的制度,二是赵光义自诩军略无双搞出来的阵图制度,使得军队僵化,失去主观能动性和应变能力。因此,才表现感觉上比较糟糕。

即便如此,事实上在北宋末年,宋朝在与金军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除了中央直接指挥的战斗以及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的情况下,至少也是五五开,甚至多数还能占据优势。

至于蒙古人,完全就是一个纯粹的战斗民族,所有的科技点数全点到了战争上。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崛起之后,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还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攻城技术。本来就各自为战,中央还尽出叛徒,奸臣和读书读傻了的腐儒,这样的指挥中枢怎么抵抗蒙古人的入侵。

尽管南宋被元灭了国,但要说中原政权被少数民族吊打也实在太过绝对。元朝存续了多久?也不过98年,这比任何一个大一统的汉人政权都短。况且,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不也是在对着蒙古人乱打,蒙古人不也毫无还手之力吗?

等到朱棣篡位之后,更是打得北方少数民族屁都不敢放一个,动辄也是几十万人的屠杀。这怎么能叫五代之后,中原王朝就被少数民族政权吊打呢?

时间线推到明朝末年,吏治腐败,经济崩溃,边军没有饷银还缺衣少食少装备,超过半数的边军生活质量甚至还不如乞丐。即便如此,黄台吉折腾了几十年也没能进得了中原腹地。要不是崇祯原地作死,李自成掀了大明最后一块遮羞布,吴三桂又落井下石,也不会造成清军一泻千里,冰消雪融一般的强大印象。

事实上,不论是元灭宋,还是清灭明,根本都是中原王朝内部腐化导致的,这是封建制度的根本弊病,你将它放在封建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如此,这是不可抗的客观规律。

综上,要说五代之后中原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吊打,是太过绝对的。历史从来都是一分为二地去看,一边倒的思想是错误的。


杂学家大文豪


人类由自然中来,却以征服者自诩,熟不知,千百年里,从石块到核弹,战争的实质与鸡犬之争同理,都是在厮杀争夺中迈向进化。罗马踩在地中海诸民族的尸首上打造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亚历山大运用马其顿方阵杀出了泛希腊时代。13亿中占12亿人口的唯一非少数民族,难道是靠着儒家那套“仁义礼智信”不息至今?成王败寇,尸骸遍野。真相永远是血淋淋的存在,胜者留下的不只是父系染色体,甚至以史为刀 拿笔为剑。断敌香火后灭敌于无形,征服土地的同时收割败族的灵魂。

反华者,动眦崖山之后 甲午之后,用其瞎眼无脑之断章取义文,在网络上大肆犬哮。归根结底,华狮睁眼,令无数西洋买办以及其主人胆战心惊,21世纪以来造世主的秘密不再为盎格鲁掌握。中国崛起,西方未忧之前竟伤其家犬自尊,实在另在下哭笑不得。或许,受益于往昔崇洋之逆流,爬行类生物尚有一息之地。但随着有识之士日益增多,终有一天,恐其犬言只能随葬爱之辈,在QQ空间的阴暗角落,哄骗些心智未全之徒!

我们先祖,在来到华夏大陆创造“泱泱中华”时,面对的是一个高山大海的迷宫以及列国林立的世界。五大语系的划分仅是粗略的计算,或许 在那个荒蛮年代 东亚大陆上最多的人种并不一定是黄种人。

但自从我们背井离乡,出走中原起。人种大炼炉的东亚被釜底抽薪,一碗原本多材多汁的火锅被彻底熬成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纯牛奶,在这血雨腥风的五千年里,西方从列国林立演变成国中有国,中国人则从山海经写到了百家姓。

在从山海经到百家姓的文学持续繁荣下,我们的祖先不仅占据最肥沃的土地与河流,将地盘扩张至现有技术的极限。更超越了地理条件的限制,打造了世界独有的朝代更替式“大一统”格局。要知道,在文明诞生的初期 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文明是决定性的,能将高原 盆地 草原 平原 各类文明凝聚于“大一统”的体系内,本身就代表了那个时代极致的武力。

放眼世界,地理之复杂无出中国,统一之长久也无过中国,人类历史真正做到跨地理单元的帝国,无非 罗马 亚力山大 蒙古 寥寥几家,然而那些快餐式的征服在史书上看起来爽气痛快,但昙花一现的精彩 却改变不了长久的历史,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差点连不列颠岛主都做不成,成吉思汗的子孙连祖坟都给我国当成重点保护单位来卖门票了。

极致武力,不是一时的刀光剑影,而是万年的源远流长。


2月31DAY


题主好!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中原王朝”即是农耕的汉民族政权;
  • “少数民族政权”即是游牧、渔猎的北方政权。

引言

至于为什么中原王朝多被少数民族政权吊打,其实原因就是,中原王朝军事能力的变弱,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能力的增强,是此消彼长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方面去讨论:

一、中原王朝军事能力变弱的原因;

二、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能力增强的原因

中原王朝军事能力变弱的原因

1.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战争的主宰者是人,所以决定战争胜负不只是军事力量,更是人心。

在战争中,士兵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发挥就是人心向背的最主要体现。军队的战斗力的下降。首先就要找战争中“人”的因素。

由于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逐渐严重,朝廷清明度下降,造成人心尽失,军队战斗力下降。

2.制度是决定军事力量的因素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实行均田制,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土地,家庭都很富庶。在这个基础上实行府兵制,也就是征兵制。所以这个时期的军队战斗力强。

安史之乱之后,土地兼并严重,只得实行募兵制,造成了藩镇割据现象,宋朝就因此立国。所以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为了巩固皇权,首先就改变了这将官专兵的现象。

宋朝采取强干弱枝的方法,使京城中央禁军与地方驻军保持均衡状态,以此"内外相维"。更是利用更戍法,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宋朝军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因此军队人才也严重匮乏。

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恢复兵将一体的做法,实行卫所与军户结合制度

但卫所军屯制是士兵身份世袭。随着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军屯区的土地被藩王侵夺,军人被权贵拉去做杂役。因此,卫所士兵逃亡严重,军屯制名存实亡。

因此,没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什么样的兵制都改变不了军队战斗力下降的局面,在少数民族政权面前,只能丧权辱国。

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能力增强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社会制度

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少数民族开始由部落制、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封建制度开始健全。

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生产工具、军事装备也有了质的飞跃。

2.气候的变化决定人类历史走向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的气候进入了持续一千年的降温期。气候的变化直接导致人口的迁徙。

中原王朝开始天灾不断,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定,抵御外族入侵能力减弱。而北方少数民族生存条件也逐渐严峻。为了生存竞争,激烈地斗争使得部落能够迅速兼并成统一的政权,然后南下寻找更合适的生存环境。

结束语

总之,从历史大的角度来看,中原王朝的战斗力是呈下降趋势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至多能统治北中国而已;而到了五代之后,草原、渔猎民族却能从统治北中国进而统治全中国。

希望我以上的分析对你有帮助!

欢迎关注@没事闲拉呱。【随手点个赞,留下你的评论,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没事闲拉呱


事实上,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游牧民族吊打农耕民族是常态。而具体到我国五代之后,则源于宋朝对唐末的矫枉过正和政治体制的超前发展。

1,农耕时代,击败游牧民族需要名将和勇气

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李靖、苏定方击败突厥,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并非常态,而是由于国力的积累和奖励军功。汉朝军功可以封侯,唐朝军功可以出将入相。

汉朝军力的强大使其在黄巾之乱中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唐朝则在安史之乱后进入藩镇割据的时代,汉唐皆亡于四分五裂。

汉亡之后,晋朝经历短暂的统一便陷入了五胡乱华的境地;唐亡之后,宋朝如何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呢?这是摆在赵氏兄弟眼前最重要的问题。

2、宋朝的矫枉过正

唐亡于藩镇,于是宋朝便开始对节度使进行收权和分权。

  • 设知州夺节度使的权力

赵匡胤在灭国的过程中,在各州设立通判,由京官充任,牵制节度使。之后又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地所在州的政事,其余各州由中央派出文官任“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

知州的出现,使节度使权力降到了一州,之后节度使又变成了荣誉虚衔,并不赴任。而知州则由中央文官三年一换,完全由中央控制。

  • 设诸路转运司夺节度使财权

唐末,节度使完全掌控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土皇帝无异。宋朝不仅在中央设三司使夺宰相的财权,还设立转运司代表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 将天下精兵加入禁军

赵氏兄弟将天下的精兵几乎全部征入禁军,由中央统一掌握,而地方则只剩老弱残兵,是为“厢军”。与唐朝不同,禁军“守内虚外”,也就是宋初的20万禁军,中央驻10万,地方总共10万,并经常更换驻地。

  • 分割军权

枢密院掌军政,但只有调兵权,并不直接掌管军队。

平时掌控军队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或“三帅”。史载: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对于军权的分割,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日常统兵与战时统兵又不是同一批人。三衙仅仅是日常统兵,而一旦战事起,率军打仗之人大宋官家是要另行委派的,打完仗后军队再还给三衙。

从此,将无常兵,兵无常帅,军队再无造反的能力,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战斗力的急剧下降,即使经济再强大也无可奈何!

3、超前的文官政治

宋朝的大兴科举和任用文官,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官集团,这本身是社会的进步,但未免过于超前。

以文抑武,不仅降低了武将的地位,还使当兵成为“贱业”,这与汉唐时期的奖励军功完全不同。

冷兵器时代,面对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并无克敌制胜的法宝,唯有名将和勇气,而这两点恰恰是文官政治所最缺少的。


科举和文官政治使中央王朝内部比汉唐时期更为稳定,但也导致了五代之后中原王朝再无能力完全压制游牧民族。


心向青山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有些问题。中原王朝被吊打是常有的事,并不只是在五代以后才出现的,另外,少数民族的称呼也不准确,应该成为游牧民族。这个问题的问法应该是为什么农耕民族往往是被游牧民族吊打。

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吊打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自从农耕与游牧分开以后,两者之间的战争就没有间断过。中国出现过多少次游牧民族的入侵就不必多说了,真的是数不胜数,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直到清朝。

而在西欧,最典型的就是蛮族入侵罗马。五贤帝时期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蛮族大量从北方进入罗马境内,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只是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欧洲的日耳曼人开始农耕,欧洲的游牧民族才消失不见的。

但日耳曼各部落转为农耕以后,又被从东方来的匈奴人吊打,阿提拉现在还出现在好莱坞的许多影视剧中。后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一直打到东欧也是人尽皆知的事。

在印度、中东和埃及,这种现象也一直出现。印度不用说,印度额历史就是一部被征服的历史,雅利安人最先征服了印度,在英国殖民之前的莫卧儿帝国也是突厥人建立的。而在中东,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不断。这一部分我不太熟悉,就不再多说。

总的来看,以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有三次大的冲击,“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直到公元七世纪结束的,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公元十三世纪出现的,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掀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范围最广的入侵。”(吴于廑《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对于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作用及其历史限度》,《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218页。)

我对吴于廑先生的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所以说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冲击在亚欧大陆是一直存在的,如果我们只关注到中国,有些事情就很难搞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