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漫话抗疫06】不管是宅家还是奋战一线,这个心理讲座你应该听!


导语


长安君(ID:changan-j):“如果你相信有太阳,这个太阳它一定就会升起!”这张摄于索马里护航时的照片给了郭勇太多的领悟和启发……


【漫话抗疫06】不管是宅家还是奋战一线,这个心理讲座你应该听!


2月26日,法制日报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腾讯云、视联动力公司面向全国开展的第一期抗击疫情远程心理健康系列培训讲座,引百万人同步观看!


图片的奥秘在何处?面对疫情时如何做好压力管理?如何做好心态调整?特别是防疫阻击战打响以来,一线政法干警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始终坚守岗位,时间战线长、工作压力大,如何有效调整情绪、舒缓压力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针对疫情中大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原海军总医院心理学专业创始人、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学科带头人郭勇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对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问题做了详细梳理。


下面,就跟着长安君共同学习郭勇教授倾囊相授的宝贵技巧——


心理影响躯体,进而有人担心自己得了病


【漫话抗疫06】不管是宅家还是奋战一线,这个心理讲座你应该听!


心理学基本的理论告诉我们,认知是引领行为的,认知产生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等共同作用。比如说很多人其实并不在疫区,但是很害怕,担心会染上病。这些认为或者担心,它是一种认知。


有了这样一些认知之后,实际上也就会有一些行为。有些人畏手畏脚不敢出门、什么都不敢干了,有些人则比较冲动。疫情下,实际上最容易出现的是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比如说害怕、担心,有些人也很气愤,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情绪反应。疫情之下,也使得躯体出现相应的反应,有些人表现为心慌、呼吸道的呼吸急促、消化道的或者说四肢上的一些问题。由于疫情会对我们这几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所以,今天就要来看一看,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


疫情对我们认知的影响有哪些?


在认知上,存在着太多的曲解,或者一些错误的东西。它就对我们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漫话抗疫06】不管是宅家还是奋战一线,这个心理讲座你应该听!


疫情对我们认知的影响有哪些?


一是把情况想得糟糕至极。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一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疫情情况下,他需要站在社区的门口工作。他的工作是对进入小区的人做一些登记,测测体温,给予一些必要的消毒。这个人很害怕。我们问他,你为什么很害怕呢?他是这样说的:“我在小区门口工作,来的是谁,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万一要是遇上个病人呢?给他测体温,他可能也不高,也没办法做所谓的核酸检测。他也许是个病人,但他今天没发病,被我接触了,那不就把我传染了?我父母还需要赡养,我孩子还小,我也是个顶梁柱,我面临这种情况,怎么得了?”实际上,他等于是把最不好的东西拿出来了,他把这个事推论到最坏的结局了,他必然是害怕的。


二是消极预测未来。现在有体育彩票、体育奖券等,相当多的人是不买的。他们会很明确地说,我去买也不过是给别人充当个“分母”。实际上,这个奖券、彩券有人买吗?也是有人买的。他觉得总得有人中奖,万一是我中奖呢?同样的道理,比如我会不会染上这个病?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也有预测。而如果你消极预测,比如“我有可能被传染,传染上之后治不好,治不好就死了”,就不可能不害怕、不恐惧。


三是不合理的想象。为什么说要有个合理的想象呢?它非常的重要。我们从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数字,说有多少人已经是确诊的病例了,有多少人是疑似的,而且死亡例数是多少,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个事是非常可怕的。其实,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的居民楼,它要是有五层,每层有两三户,每层大约可能就得有个十个八个人。如果它的传染性真要是那么强,这个门洞里面一个人生病传染给其他人,其他人再去传染给其他人,大家想想,那个病人数将会是多少?实际上,我们报道出来的远远不是这样,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想象。


“开关点技术”巧解焦虑


怎么化解焦虑?灯和开关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心理与身体的关系共通。


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面都装着一排的开关。这个开关由你掌握。


有一个开关你往这边一按叫“肯定”,你往那边一按叫“否定”。有一个开关往这边一按叫“积极”,往那边一按叫“消极”。有一个开关你往这边一按叫“放松”,往那边一按叫“紧张”。这排开关我们外人接触不到,是你自己操作的。你自己把它操作在哪个档位上,你这个人就会出现一些相应的表现。


【漫话抗疫06】不管是宅家还是奋战一线,这个心理讲座你应该听!


有些人是不敢坐飞机的。因何不敢坐飞机呢?在他坐飞机之前,他把“害怕”这个开关打开了。他说不行,坐飞机容易出事,出事之后没法躲、没法藏。可是晚上他在哪儿睡觉呢?他在家里睡觉,是钢筋水泥的房子,他不害怕。原因是他先把“害怕”给关上了,他说这个地方就不在地震带上,我们家这个楼不是“豆腐渣”,不会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塌掉,我也没那么倒霉。大家看,由于他把“放心”打开了,他就可以踏踏实实在家睡觉了。


恐惧也好,担心也好,实际上它是由我们心里的开关在控制。一旦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开关,而且我们学会了之后去主动操作一下,我们的情绪就容易调整过来了。


“负面情绪反应”也有积极作用


恐惧其实也是有积极意义,因为恐惧,我们就保护了自己,因为恐惧,我们提高了警惕。


但是恐惧一旦过度,就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整。


学会“共情”至关重要


在这个疫情时期,有一些人看到了一些现象。比如说某一个小区,要求进来的人都得戴上口罩,都得测温度,有些可能要求做登记。可是有些人偏偏不戴口罩,硬往里面闯。这时候人们都是很气愤,说:“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还这么干呢?”我们可能有一些不解:“他怎么就这样呢?”


共情,指的是我们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体验,把握别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上,去理解体验把握别人的内心世界。


换位思考并不是指我们只能单向地去理解别人,其实,别人也应该是要理解我们,它是双向的。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到父母居住的小区,他的车在这儿没有登记,没发出入证。他来了之后,他要求去给父母送点蔬菜、日常用品,他就有进去的需求。可是小区管理是比较严格的,说你不是本小区的,车就别进,你没有出入证就别进。其实咱们大家也需要理解他,他也必须要得到理解。大家都理解了,都没有太多负面情绪了,之后就可以进行有效地交流,协商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


学会接纳和改变


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我们在这儿执勤,那个人不戴口罩,要进来、要出去。我们说:“你怎么这样呢?”这是不接纳。很多人居家隔离了,朝夕相处时发现,家里的孩子玩游戏时间明显地多,也不管学习了,说:“你怎么这样呢?”有的说:“我看见他就来气,我看见他就别扭。”我们有时可能对他人、他事、他物不接纳,然而,不接纳解决不了问题。这个接纳不是让你去欣赏,不是让你赞美,也不是让你仇恨。


人们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不愿意自己受到伤害,不愿意接纳。可是只有接纳,才有可能摆脱痛苦,才有可能继续生活。不接纳现实,实际上它才是消极。


改变你能够改变的。什么事是能够改变的?目前大部分没有执行防疫任务的这些人,要求大家还是居家隔离,这个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居家隔离之后,做些什么?怎么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这个是我们能够改变的。


可以尝试这样去理解:现在外面下着雨,咱们要出去。如果能伸出你的巨手,拨开乌云见了天日,如果真有这个能力,你完全可以这么做。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就得接纳“下雨”这个事。什么东西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我打个伞不至于淋着了,我穿个雨衣不至于淋着了我这个事没那么急,等等雨过后再去办。这些可以。


接纳现实才是积极的,因为接纳现实是摆脱痛苦的前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构建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


目前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构建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


举个例子,你从超市买了东西回家走,塑料袋装着买的东西,越往家走,这个塑料袋就显得越沉。它把我们的手勒疼了、勒红了、勒肿了、勒白了,这就叫遇到了问题。怎么解决呢?所有的问题来自手里的塑料袋,把塑料袋扔掉就可以解决了。可是不能这么解决。还有个积极的方式,就是接纳“塑料袋勒手”这个现实,掏出手绢来垫一垫,或者在路边找一个别人丢弃的废纸盒子垫一垫,然后往前走。过程中,不断给自己一些信心说:“这些东西是我花钱买的,我一定可以拿回来。路上可能也还会累,没关系,累了我休息,休息完了之后再走。”最终,我们把买的东西拿回家。


可是我们有一些人,没有积极地应对,而是消极地抱怨。抱怨国家也不在家附近建个大的超市,有的人抱怨丈夫,有些人抱怨自己的孩子,说:“我的孩子十六七岁了,一米七八了,他都不知道帮我拿拿。”有些人抱怨自己,说:“我这个命怎么这么苦。”越抱怨,实际上事情越来越被夸大,以至于超市买的东西是十斤,但随着他的抱怨,他的感受是变成了十五斤、十八斤、二十斤。我们没有办法去除真正的“十斤”,但是可以解决由于你消极抱怨而多出来的“十斤”。


目前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实际上要学会说两句话:


第一句话,有疫情是真实的,如果我没有被传染上,家人都很平安,其实挺好的。


第二句话,如果我不小心染病了,或者说疑似了,我也不是没人管,实际上也可以得到救治,也不一定会伤及生命,我也有可能获得很好的康复。


互动问答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人民医院:如何调整面对患者无能为力时的“无力感”?


答:我自己也是一名医生,这种情况下,都想着把所有的人赶快救过来。我们的想法本身非常好,但我们必须学会的是,接纳我们的能力、接纳疫情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这次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它很多的特性我们都未必了解,比如说,它到底多长时间是有传染性的,来了之后是普通发烧还是新冠肺炎?目前也没有灵丹妙药,吃一片,打一针就好了。我们也得允许这样一种情况存在。


而且,大家一定要告诉自己,每个人的作用其实都不是无限的,我们愿意去救人,但是千万别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一旦救不成人,会非常失望,甚至产生绝望情绪。就像买彩票,你有心买,希望中奖,可以理解。但是绝不会因为你买了,必然能中这个奖。不然随着工作的深入,可能信心受影响,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漫话抗疫06】不管是宅家还是奋战一线,这个心理讲座你应该听!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村委会:如何帮助村民尽快克服对疫情的恐惧心理,尽快恢复生产?


答:如果你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你要跟大家讲清楚,讲清楚哪一点呢?疫情它实际上确实比较严重,但是我们会战胜它。之前,大家知道肺结核,很多人得了就死了。但是在和肺结核斗争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药物就出来了,所以肺结核死人的情况,现在就比较少。肿瘤也是有些人去世了,但是有部分人实际上也被救过来了。这次疫情,目前据我们的知识没办法预测。但是当年我们是在北京,感觉这个非典是突然间来、突然间就走,到了2003年的五月中到五月底的时候,突然没有了,所以它大体上应该不是一个持续的状态。


我相信疫情不会三年、五年、十年都是这样。我们有信心,虽然会受一些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不会是全面的。科技也在进步,我们会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

【漫话抗疫06】不管是宅家还是奋战一线,这个心理讲座你应该听!

浙江绍兴市政法委:如何对过于焦虑的社区网格员进行心理疏导?


答:刚才说的网格员,我对他们的工作大体上也有一些了解。他们担心工作上会不会有一些疏漏、有一些差错。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去把我们内心的那个“开关”控制一下。要对自己说:“目前这个时期,我们还坚持工作。这个工作,有的地方一定做得不错,但是有些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纰漏。”如果是你的同事,你可以跟他探讨一下:“咱们开着私家车出去了,有可能咱们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也有可能轮胎上不小心扎了个钉子,甚至说再发生稍微严重的事故,其实这个我们也没有办法来估计——或者说规避的。”不用事先担心、害怕,在事情发生以前,完全可以做一个调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