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大水橋

大水橋,古時曾為徐聞名勝之一,位於徐聞縣城東約3公里處。原為大水溪,由石板溪、後塘溪、那永溪、信橋溪、北水溪、大水橋、流梅溪、響水潭等溪段連接而成,解放後建成大型水庫大水橋水庫。作為每一位在徐聞生活過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大水橋水庫,因為“大水橋”這個名詞在徐聞的知名度實在是太高了。但這個“大水橋”名稱的由來又是從何而來,其為何又能成為當地名勝的呢?其來龍去脈和關於大水橋的種種典故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大水橋新橋開通

一、大水橋今昔

據明萬曆《雷州府志》關於大水橋的記載:“大水上橋:東十里,元大德(公元1297年)主簿吳均順造,長十五丈,闊二丈,路達錦囊。大水下橋:二十里,元大德造,正德乙亥生員董朝綱捐資重造,今壞。”

另據《徐聞地方史料拾零》一書的記載,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大水溪建有小橋,橋下有天然的大石盤平鋪溪底,水小時,行人可從大石盤上走過,水大時,才走木搭的橋,這橋原叫“韓公橋”。又相傳明末年間,導塹村村民歐子強的兒子與縣城劉家之女成婚,迎親那天,當花轎將回到橋頭時,下起傾盆大雨,頃刻間滾滾的溪水淹沒了木橋,因婚期不能延誤,轎伕只好冒險而過。當轎伕抬著花轎正走在木橋上時,木橋被大水沖斷,轎子栽入了溪中,眼看就要衝向東流,幸好被石頭架住,新娘才得安然無恙。從此之後,群眾便流傳此橋為“大水流人橋”,故名大水橋。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大水橋

清末宣統年間,知縣王輔之出巡路過大水橋。當他走在木橋上時,只見橋下流水潺湣,四周林木蔥籠,天空白雲悠悠,橋板忽顫忽顫的,他即景賦詩:“遊者自滔滔,橋危柱不撓,嶺乎雲斷過,地陷水填高。”不久,王輔之撥款修橋。橋長30米,寬3米許,5個橋孔,橋墩呈橢圓形,石砌而成。橋面用荔枝木板鋪平,行人車馬可安全走過。橋的北邊初時住著歐、楊、呂三戶人家,後又遷來五戶。橋北的右邊處豎著一塊木牌寫著這樣的禁令:“乾柴任拾,青竹三支”。到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縣長陳桐下令破壞公路,拆毀橋樑,大水橋也毫不例外被拆除了橋面。曰本投降後,群眾才又砍木重新鋪橋。到了1957年興建大水橋水庫,這座木橋正在水庫中間而被淹沒了。大水橋水庫建成後,在水庫的排洪閘陡坡端建起木石混合橋,以銜接徐曲公路。1973年排洪閘第三次改建時拆除原木石橋改為單跨29.2米寬的綱筋混凝土雙曲拱橋,也是我縣跨度最大的橋。

解放前,大水橋周圍林密山深,荊刺叢生,是個虎穴之地。老虎不僅於夜間四出傷害人畜,日間傷人也時有所聞。大水橋附近的潭坡園村住著15戶人家,就有7戶遭到虎患。落前村一戶人家的小孩日間在自己屋後屙屎,跟著小孩吃屎的一隻狗被老虎叨走,若不是狗被叨走,這個小孩便成了老虎的腹中之物。那時候,每逢雲低天陰時,烏鴉成群結隊,飛翔於林間溪畔,哇哇嚎叫,氣氛陰森,叫人膽寒。居住在這裡的農民,白天下地勞動提心吊膽,惶恐不安。即使在農忙季節,也要遲出早歸,因為一到夕陽西下,老虎便出山覓食了。到了30年代初,徐聞匪患平定之後,民眾組織了打虎隊,到處捕殺老虎。(注:此段引用肖成傑先生撰於《徐聞政協文史》第二期中的“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一文)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大水橋水庫

二、大水橋水庫

原大水橋溪段古代稱為大水溪,古時的徐聞地植被茂盛,山林密佈,到處都是飛泉走瀑,大水溪由縣北的龍床嶺直瀉至海安港入海,水流一年四季皆湍急無比,水勢相當宏大,大水溪時因汛水特大而得名。1957年徐聞縣當地政府圍壩截堵大水溪蓄水建成縣內最大的水庫(大二型),大水橋水庫初建的庫容面積9300萬立方米。其後水庫仍在擴容和加固,現庫容已超過1.48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主副堤長8860米,最高坎為31.7米,溢洪道淨寬45米,最大排水量892立方米/秒,主幹渠長48.5公里,設計通過最大流量16立方米/秒。這個大水橋水庫不單止是徐聞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湛江地區僅次於鶴地水庫和長青水庫之外的第三大水利樞紐工程。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大水橋水庫

大水橋水庫整個庫區儼如一個大平湖。其西南面為巍峨的大堤,東北面為起伏的山坡。登臨堤頂,舉目遠眺,山坡上青翠的草坪、香蕉林迎風搖擺,湖面上碧波盪漾,水鳥翔集,宛如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尤其是明月當空的秋夜,湖面上閃動著銀色的光環,靜靜的月影好象沉下的一環玉璧,在徐聞縣城萬家燈火的映襯下,景緻顯得更加迷人。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後人在木水溪畔重刻的東坡詩石

三、大水橋、流梅溪與蘇東坡

大水溪被建成大水橋水庫後,原大水溪截流成兩段,其中水庫以下的原大水溪的下半段就位於就被大水橋水庫下面。由於風景優美,其後被縣人稱為流梅溪。鮮為人知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臨此地,並留下詩句:“豈曰尋幽賞,微名遠絆身,歸心流水急,宦興白雲深”。

徐聞大水溪、大水橋與大水橋水庫

大水溪支流——二溝

蘇東坡即蘇軾(1037——1101)字子瞻,也字和仲,四川眉山人。在謫居黃州(州治今湖北黃崗)時,因築居東坡故號東坡居士。據清乾隆年間編撰的《徐聞縣誌》中所記載:蘇東坡移貶海南儋州渡海北歸至徐聞時,他認為自己不死於南荒,是依靠伏波將軍保祐之所至。他說“四州之人以徐聞為咽喉,南北之濟以伏波為指南,事神者其敢不恭”,“軾以罪謫儋耳三年今乃獲還海北往返皆順風,念無以徐神貺者”。於是,他前往謁拜位於徐聞城南九頭鋪的伏波廟,並作了《伏波廟記》銘於廟中。三十二年後,南宋建炎三年(1129)謫於萬州的宰相李綱行至徐聞海濱時,也全《伏波廟碑陰記》,贊蘇東坡所作的廟記是“詞意璨瑋”之作!在徐聞期間,蘇東坡曾到縣東大水橋畔的流梅溪一遊。他身處曲徑,透過層林,仰視高空的一片片飄遊的雲彩;面對著那激越東流的溪水,心境豪放,頓時感慨萬端。於是,落魄南方荒野之地的大文學家蘇大學士即揮劍刻石賦詩:“豈曰尋幽賞,微名遠絆身;歸心流水急,宦興白雲深。”這首令人深思的千古絕句,以之抒發他面對那官宦之爭,使他流放南荒,幸獲赦而迫切北歸的心情!後人為紀念他,便把這塊刻詩大石立於溪邊。八百多年來,這塊詩石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騷客。可惜,這一寶貴文物於文革“十年動亂”之中被毀了。但為了紀念蘇東坡這位大文豪,現仍有蘇公題刻的複製品立於流梅溪供人觀賞和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