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放聲朗讀與默讀你認為哪個效果好?

幸福的方向


這個取決於閱讀的目的

放聲朗讀更有助於記憶,我們從小到大在學校裡的早讀和課前朗讀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記住課文和知識

而默讀則更有助於快速閱讀和理解文章內容,默讀減少了“朗讀”這一動作,而且通過一定訓練後還能做到“一目十行”,快速找到關鍵詞等效果,所以它的效率會更高

其實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後就很少進行朗讀了不是嗎[呲牙]因為大部分成年人的閱讀都是為了學習和陶冶情操,沒必要做到完整記憶,所以基本默讀就足夠了

關於讀書,推薦兩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和《如何閱讀一本書》,更適合成年人的閱讀方式,還有很多實用的閱讀技巧~




知味食堂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是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人們這樣評價朗讀——“沒有琅琅的讀書聲算不上一節好的閱讀課”。同樣,當學生具有一定朗讀能力之後,如果不進行默讀訓練,也算不上一節好的閱讀課。因為大綱中規定的“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就是指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

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就是朗讀。朗讀是眼、口、目、腦並用的閱讀活動,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 利、有感情”。

不出聲的讀書就是默讀。默讀是眼、腦並用的閱讀活動。默讀的要求是“邊默讀、邊思考、有一定的速度 ”。

由於讀的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完全相同,聽課中發現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地使用(或交替使用)這兩種讀書方式,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如“快速朗讀第×自然段”,“快速讀”和朗讀的要求“流利、有感情”是不同的。這種提法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再如“齊讀第×段,認真思考××問題”,朗讀本身就有一個速度問題, 齊讀時更要求速度劃一,“認真思考”則要有時間保證,快不得,二者也是矛盾的,應該是“默讀第×段,認真思考××問題”。有的老師要求一年級學生默讀,也有的中高年級理解課文中該默讀的地方卻統統用朗讀, 影響了默讀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在什麼情況下進行朗讀訓練,什麼情況下進行默讀訓練,這是在備課中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

以下幾種情況應該朗讀。

1.低年級以朗讀為主。大綱中規定一二年級“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五年制第四冊第11課(六年制第四冊第10課)開始第一次提出“默讀課文,回答問題”,這就是說在這之前只要求朗讀。這是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的,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從朗讀訓練入手的。低年級兒童的內部言語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注意力不穩定,要靠朗讀出聲的言語來組織思維和依靠生動的音調來理解所讀的東西,使自己對教材的注意保持穩定,從而把書面文字的感知與它的含義聯繫起來。離開了朗讀,低年級兒童很難理解課文。朗讀還可以培養學生有規律的眼動習慣,有音可聞,可以限制學生朗讀時字句的重複,對培養言語表達的流暢性也十分有利。低年級老師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把每一篇課文正確、流利地讀下來,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朗讀。

2.剛接觸的。新課文或檢查預習時要朗讀。只有出聲地讀才能檢查能否正確地讀出字音,“正確地讀”是理解課文的前提。上新課開始時用多種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利用注音達到正確地讀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自由小聲讀”。有的教師上課直到一課書上結束了還有相當的學生讀不下來。我們在聽課時曾測試過部分班級的學生,一課書上完後留一組同學“開火車”一人一個自然段誦讀課文,結果城市學生好、中、差各佔三分之一,農村學生中讀不正確的學生達一半。“差”生是指“正確地讀”都做不到的學生,即達不到“用普通話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讀清楚、不丟字、不添字、不顛倒、不重複字句、不頓讀、不唱讀” 這一標準的學生。試想一下一課書學習完後有一半或三分之一學生連課文都讀不下來的語文課效率是怎樣的? 所以,筆者認為無論什麼樣的班級,學習語文首先得把課文正確地朗讀下來,繼而達到“流利地讀”,即“讀得通順流暢,節奏自然,過渡適當”。待理解了或結束一課時進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即“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重音、速度、停頓表達出來”。那種不讓學生熟讀課文,一上講臺就喋喋不休地講解的教法是違背教學規律的。

3.為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學生的文字鑑賞力,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在或通過講解、或通過自學(默讀理解)、或通過討論,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的朗讀,也是閱讀教學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中迴歸整體的一種方式。“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鑽進去,朗讀是躍出紙外”。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入情境、腦中浮現出生動的畫面,把文字還原回生活, 可豐富想象力,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感受作者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情感。這種發自內心的有感情的朗讀 ,對培養學生欣賞祖國語言文字美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朗讀是檢查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一種方式。如同演員,理解越深刻越能進入角色。

凡是學生理解了的課文,學生讀得不僅正確、流利而且感情投入,理解越深刻,讀得越感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朗讀得是否正確、流利,感情的流露是否自然,在技巧上是否處理好了重音和停頓、是否正確運用適當的語調、速度和節奏等來衡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閱讀能力的發展水平。不少地方改革語文考試方法時把朗讀作為重要的內容。

5.要求背誦的課文得先朗讀。朗讀可以建立並促進學生視覺、聽覺、思維三者間的聯繫,提高記憶的速度 ,所以背誦要建立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此外,詩歌、童謠以及課文中對話、抒情句要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理解。

除上述情況一般採用默讀。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默讀,在教學中逐步做到朗讀訓練和默讀訓練配合使用 ,到高年級把默讀訓練作為重點。默讀比朗讀少了一道發音的程序,言語、聽覺無須結合,所以速度比朗讀快 ;默讀又可以回視或重複看,所以便於學生思考。課文中難以解答的問題一般都要通過認真的默讀去解決。學生在默讀過程中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邊批畫、邊組織語言,在內部言語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應成為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式。

這裡要強調的是:默讀是最基本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朗讀是語文學科運用的教學方式,那麼默讀則是在學習其他學科中普遍採用的方式,學生的各科學習都與默讀相關,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通過默讀的方式體現的。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關係著學生的整個乃至一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進程。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的特殊任務,所以語文教學要特別加強默讀訓練。

搞好默讀教學有兩個問題值得重視。

一是做好朗讀向默讀的過渡。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將大聲朗讀和小聲朗讀配合起來。小聲朗讀階段是默讀開始形成時的有聲階段,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進入無聲階段(第二冊下,第10課後),只用眼、 腦,不用耳、口,做到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直至四年級能按要求默讀課文,養成邊讀、邊想、邊批畫的習慣。

二是與原大綱比較,新大綱對默讀要求的提高體現在從五年制第九冊第二單元(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一單元)開始要“有一定的速度”,即要在限定的時間內能較快地讀完該讀的內容。

怎樣才能有一定速度?一般做法是:

1.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字詞上,而應放在對內容的理解上。

2.眼停的次數、時間要逐步減少,儘量不出現回視。

3.掃視的範圍應逐步擴大。

4.根據所帶的問題的不同,學會運用通讀、摘讀、跳讀(尋讀)等各種不同的方法閱讀。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我認為各有好處。

先說說大聲朗讀的好處:

【1】放聲朗讀更利於記憶。

放聲朗讀,相當於口、耳、腦、眼多器官並用,聲波通過口的傳出,傳到耳裡,再刺激大腦,加深大腦對記憶材料的痕跡,從而加深記憶,便記得快記得牢。

【2】放聲朗讀有利於訓練學生注意力。

學生在放聲朗讀時,會更專注一些,如果學生讀著讀著就不再讀了,那麼可能她的思想就開小差了。所以要求學生一直放聲朗讀,能夠訓練學生的專注力。如果是默讀,就不知道學生注意力的投放。

【3】放聲朗讀能培養學生口才。

由於大聲朗讀,學生的思想與口舌的配合得以鍛鍊,長期如此,對於學生的口頭表達有幫助。

【4】大聲朗讀能訓練學生開朗、樂觀性格,訓練學生膽量。

大聲朗讀的這個作用,更有助於性格內向、說話底氣不足,羞於說話的學生,能夠訓練他們的說話的底氣,膽量,改變他們羞於說話的心理。

所以,我們在上課時,特別是上早讀課時,更多地要求學生大聲朗讀,對他們來說,大聲朗讀好處多於默讀。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默讀在某些時候也有好處。下面說說默讀的好處。

默讀的好處主要是便於思考。我們在閱讀某些文章時,需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思考,研究,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默讀。我們在默讀時,可以靜靜地思考,可以反覆地閱讀,還可以畫下某些重點,在旁邊寫下批語、疑問等。這時候如果我們去大聲朗讀,就會打亂思維,不利於思考。

默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影響他人。所以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又有很多人的地方,我們要閱讀的時候,就要用默讀的方式,而千萬不要大聲的朗讀。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需要不同的閱讀方式,我們只有根據需要,調整閱讀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令狐老老師


要分具體環境情況。

1.學校裡的早讀

這時一定是放聲朗讀最好,因為周圍都是同學們讀書的聲音,放聲朗讀會讓自己專注。

2.對於學生,如果這篇課文需要背誦

平時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放聲朗讀,就算默讀多麼熟悉,到背誦課文的時候不一定讀得出來。

3.平時看書

默讀就好,朗讀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從嘴裡讀出來,費時太多。



大萌小易


根據記憶的特點,放聲朗讀的效果應該比默讀效果要好一點,首先朗讀的專注力比默讀要好一些,從“吟詩頌詞”我們也可以看出好的東西都是要讀出來的,朗讀可以聽見聲音、語調、語速,同時能辨別出自己朗讀的正確與錯誤,相對默讀來說更能增加記憶,總覺得平時默讀還容易犯走神和出錯的問題,當然在人多安靜的環境我們還是不能放聲朗讀。



3少爺


這要看讀什麼,啥時讀,怎麼讀。

古體詩詞歌賦,有聲調,有韻律,朗讀勝於默讀;新聞報道,碎片小文,一目十行,知道大概、要點即可,默讀好於朗讀;朗讀在於品味,默讀在於領會;朗讀或默讀的益處也是因人而異。如果有自己書房,二者隨意;如果在公共場合,朗讀似有不妥;朗讀有表演的性質(至少是演給自己),如果有聽眾,好的嗓音是必不可少的。朗讀艱深的哲學,未免顯得有些異樣感覺。朗讀悅耳,默讀走心。如果為了記憶,我以為抄寫更有效,抄的過程中,眼在看,心在讀。選擇朗讀或默讀,只是個人喜好而已,沒有定規。那種更有效率,也因目的不同,其結果各異。朗讀偏向於欣賞,默讀適宜於究理。再有,說到詩,是否朗讀勝於默讀?也不盡然。默讀是由外及裡,是吸納;而朗讀是由裡及外,是抒發。辛波斯卡好像對詩歌朗讀就不太感冒。她認為安靜地默默地默讀一首詩更讓她受用。朗讀也好默讀也罷其實都是好習慣。面對一本書、一段文字的時候,世界是安靜的,心情是起伏的。讀書很美好,不是嗎?



musicsyc


放聲朗讀與默讀,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式。要說哪個效果好,絕大多數人會贊成“放聲朗讀”的,似乎感覺放聲朗讀效果會更好些。的確,一名學生在背誦課文或在學習英語時,放聲朗讀能夠使精力更集中,在促進快速記憶的同時,還有助於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因此放聲朗讀成為中小學教學中常規的教學方法。但如果學習的是數學,默讀的效果會更勝一籌。如果你是成年人,尤其在看專業技術類讀物時,看書過程中需要逐字逐句,推敲琢磨,反覆考慮和理解,就更需要默讀了,甚至還要配合筆記。

所以說,讀書採用的方法要因人而異,要看情況而定!哪個效果更好,與讀書人的年齡、讀書環境、讀書時間及讀什麼樣的書等等都有很大關係。當然讀書的方法還有很多,除了放聲朗讀與默讀外,還有親子同讀、分角色朗讀、讀寫結合等等好多形式。下面結合自己,簡要談談怎樣引導孩子高效讀書。

一、首先要觀察、瞭解孩子讀書有沒有“走心”,要讓孩子愛上讀書!

無論放聲朗讀還是默讀,如果只讀書不領會,一味“走馬觀花”地去讀,只能事倍功半,收不到讀書應有的效果。

二、讓孩子“樂於讀書”,並用閱讀指導和提升寫作能力。

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可以拿一些好的文章進行“親子同讀”,孩子、爸爸、媽媽及爺爺、奶奶輪流放聲朗誦,進行互動,賽讀和指正,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和獲得感。也可以採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選些能影響孩子成長的經典讀物,孩子、爸爸、媽媽及爺爺、奶奶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放聲朗讀,這樣的讀書更精彩,經典的篇章會一直留在孩子的記憶裡。

三、培養孩子“學用結合”能力。

不能一味地為讀書而讀書,讀書是為了吸取書中的精華,除了理解和領會之外,還要學會運用,舉一反三,這個很重要,也往往被忽視!不僅要找到最適合、最高效的讀書方法,而且要合上書本後,能夠回顧和感悟書中的精華,學會用自己的話去複述,讓孩子在大腦中構建框架,進而形成一張張思維導圖,這種方法適合高一些年級,更適合數理化的學習。





碧波盪漾65


肯定是放聲朗讀遠比默讀好,不然為什麼有早讀而不是默讀呢?

其實這也可以分兩類來回答,畢竟因人而異。

一、心比較活躍做事注意力不夠集中的人。肯定就得必須放聲朗讀,放生朗讀讓自己耳邊充斥著所讀的內容,間接的起到強制專注的作用。

二、做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這類人則對於大聲朗讀和默讀來說效果都一樣,沒準默讀效果更佳。

所以不能一味強調和把精力放聲朗讀或者默讀上,這只是一種方式方法,而我們更加應當追求的是結果,怎樣更加有效果則怎樣來。

比如要求今天必須背會那一部分。



小杰評辣事


大家好,我是鋒哥創業時代,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放聲朗讀與默讀你認為哪個效果好?通過本人查詢相關資料及多年總結供大家參考。

以我個人觀點,這個看需要來定吧。如果只是為了背誦:個人認為理論性相對較強,對理解要求比較高的還是默讀比較好一些;如詩歌散文這類很有韻律的放聲朗讀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但如果只是為了閱讀,個人感受:默讀會更好些,最起碼來說閱讀速度上默讀要強於放聲朗讀,而且閱讀質量也不錯,特別是讀學術性文章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鋒哥創業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