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放声朗读与默读你认为哪个效果好?

幸福的方向


这个取决于阅读的目的

放声朗读更有助于记忆,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的早读和课前朗读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课文和知识

而默读则更有助于快速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默读减少了“朗读”这一动作,而且通过一定训练后还能做到“一目十行”,快速找到关键词等效果,所以它的效率会更高

其实很多人从学校毕业后就很少进行朗读了不是吗[呲牙]因为大部分成年人的阅读都是为了学习和陶冶情操,没必要做到完整记忆,所以基本默读就足够了

关于读书,推荐两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和《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成年人的阅读方式,还有很多实用的阅读技巧~




知味食堂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人们这样评价朗读——“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同样,当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之后,如果不进行默读训练,也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因为大纲中规定的“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就是指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

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就是朗读。朗读是眼、口、目、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 利、有感情”。

不出声的读书就是默读。默读是眼、脑并用的阅读活动。默读的要求是“边默读、边思考、有一定的速度 ”。

由于读的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完全相同,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地使用(或交替使用)这两种读书方式,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如“快速朗读第×自然段”,“快速读”和朗读的要求“流利、有感情”是不同的。这种提法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再如“齐读第×段,认真思考××问题”,朗读本身就有一个速度问题, 齐读时更要求速度划一,“认真思考”则要有时间保证,快不得,二者也是矛盾的,应该是“默读第×段,认真思考××问题”。有的老师要求一年级学生默读,也有的中高年级理解课文中该默读的地方却统统用朗读, 影响了默读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朗读训练,什么情况下进行默读训练,这是在备课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以下几种情况应该朗读。

1.低年级以朗读为主。大纲中规定一二年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五年制第四册第11课(六年制第四册第10课)开始第一次提出“默读课文,回答问题”,这就是说在这之前只要求朗读。这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朗读训练入手的。低年级儿童的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注意力不稳定,要靠朗读出声的言语来组织思维和依靠生动的音调来理解所读的东西,使自己对教材的注意保持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与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很难理解课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眼动习惯,有音可闻,可以限制学生朗读时字句的重复,对培养言语表达的流畅性也十分有利。低年级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每一篇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朗读。

2.刚接触的。新课文或检查预习时要朗读。只有出声地读才能检查能否正确地读出字音,“正确地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上新课开始时用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注音达到正确地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自由小声读”。有的教师上课直到一课书上结束了还有相当的学生读不下来。我们在听课时曾测试过部分班级的学生,一课书上完后留一组同学“开火车”一人一个自然段诵读课文,结果城市学生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农村学生中读不正确的学生达一半。“差”生是指“正确地读”都做不到的学生,即达不到“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唱读” 这一标准的学生。试想一下一课书学习完后有一半或三分之一学生连课文都读不下来的语文课效率是怎样的? 所以,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班级,学习语文首先得把课文正确地朗读下来,继而达到“流利地读”,即“读得通顺流畅,节奏自然,过渡适当”。待理解了或结束一课时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即“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重音、速度、停顿表达出来”。那种不让学生熟读课文,一上讲台就喋喋不休地讲解的教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3.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的文字鉴赏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在或通过讲解、或通过自学(默读理解)、或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朗读,也是阅读教学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中回归整体的一种方式。“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去,朗读是跃出纸外”。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把文字还原回生活, 可丰富想象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 ,对培养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美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朗读是检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一种方式。如同演员,理解越深刻越能进入角色。

凡是学生理解了的课文,学生读得不仅正确、流利而且感情投入,理解越深刻,读得越感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感情的流露是否自然,在技巧上是否处理好了重音和停顿、是否正确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等来衡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少地方改革语文考试方法时把朗读作为重要的内容。

5.要求背诵的课文得先朗读。朗读可以建立并促进学生视觉、听觉、思维三者间的联系,提高记忆的速度 ,所以背诵要建立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此外,诗歌、童谣以及课文中对话、抒情句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除上述情况一般采用默读。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默读,在教学中逐步做到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配合使用 ,到高年级把默读训练作为重点。默读比朗读少了一道发音的程序,言语、听觉无须结合,所以速度比朗读快 ;默读又可以回视或重复看,所以便于学生思考。课文中难以解答的问题一般都要通过认真的默读去解决。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边批画、边组织语言,在内部言语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应成为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要强调的是:默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朗读是语文学科运用的教学方式,那么默读则是在学习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学生的各科学习都与默读相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的整个乃至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进程。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所以语文教学要特别加强默读训练。

搞好默读教学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做好朗读向默读的过渡。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将大声朗读和小声朗读配合起来。小声朗读阶段是默读开始形成时的有声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入无声阶段(第二册下,第10课后),只用眼、 脑,不用耳、口,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直至四年级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想、边批画的习惯。

二是与原大纲比较,新大纲对默读要求的提高体现在从五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开始要“有一定的速度”,即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能较快地读完该读的内容。

怎样才能有一定速度?一般做法是:

1.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字词上,而应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

2.眼停的次数、时间要逐步减少,尽量不出现回视。

3.扫视的范围应逐步扩大。

4.根据所带的问题的不同,学会运用通读、摘读、跳读(寻读)等各种不同的方法阅读。

你的关注和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樱桃番茄GO


我认为各有好处。

先说说大声朗读的好处:

【1】放声朗读更利于记忆。

放声朗读,相当于口、耳、脑、眼多器官并用,声波通过口的传出,传到耳里,再刺激大脑,加深大脑对记忆材料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便记得快记得牢。

【2】放声朗读有利于训练学生注意力。

学生在放声朗读时,会更专注一些,如果学生读着读着就不再读了,那么可能她的思想就开小差了。所以要求学生一直放声朗读,能够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如果是默读,就不知道学生注意力的投放。

【3】放声朗读能培养学生口才。

由于大声朗读,学生的思想与口舌的配合得以锻炼,长期如此,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帮助。

【4】大声朗读能训练学生开朗、乐观性格,训练学生胆量。

大声朗读的这个作用,更有助于性格内向、说话底气不足,羞于说话的学生,能够训练他们的说话的底气,胆量,改变他们羞于说话的心理。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特别是上早读课时,更多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对他们来说,大声朗读好处多于默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默读在某些时候也有好处。下面说说默读的好处。

默读的好处主要是便于思考。我们在阅读某些文章时,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研究,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默读。我们在默读时,可以静静地思考,可以反复地阅读,还可以画下某些重点,在旁边写下批语、疑问等。这时候如果我们去大声朗读,就会打乱思维,不利于思考。

默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影响他人。所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又有很多人的地方,我们要阅读的时候,就要用默读的方式,而千万不要大声的朗读。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只有根据需要,调整阅读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令狐老老师


要分具体环境情况。

1.学校里的早读

这时一定是放声朗读最好,因为周围都是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放声朗读会让自己专注。

2.对于学生,如果这篇课文需要背诵

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放声朗读,就算默读多么熟悉,到背诵课文的时候不一定读得出来。

3.平时看书

默读就好,朗读需要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读出来,费时太多。



大萌小易


根据记忆的特点,放声朗读的效果应该比默读效果要好一点,首先朗读的专注力比默读要好一些,从“吟诗颂词”我们也可以看出好的东西都是要读出来的,朗读可以听见声音、语调、语速,同时能辨别出自己朗读的正确与错误,相对默读来说更能增加记忆,总觉得平时默读还容易犯走神和出错的问题,当然在人多安静的环境我们还是不能放声朗读。



3少爷


这要看读什么,啥时读,怎么读。

古体诗词歌赋,有声调,有韵律,朗读胜于默读;新闻报道,碎片小文,一目十行,知道大概、要点即可,默读好于朗读;朗读在于品味,默读在于领会;朗读或默读的益处也是因人而异。如果有自己书房,二者随意;如果在公共场合,朗读似有不妥;朗读有表演的性质(至少是演给自己),如果有听众,好的嗓音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艰深的哲学,未免显得有些异样感觉。朗读悦耳,默读走心。如果为了记忆,我以为抄写更有效,抄的过程中,眼在看,心在读。选择朗读或默读,只是个人喜好而已,没有定规。那种更有效率,也因目的不同,其结果各异。朗读偏向于欣赏,默读适宜于究理。再有,说到诗,是否朗读胜于默读?也不尽然。默读是由外及里,是吸纳;而朗读是由里及外,是抒发。辛波斯卡好像对诗歌朗读就不太感冒。她认为安静地默默地默读一首诗更让她受用。朗读也好默读也罢其实都是好习惯。面对一本书、一段文字的时候,世界是安静的,心情是起伏的。读书很美好,不是吗?



musicsyc


放声朗读与默读,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要说哪个效果好,绝大多数人会赞成“放声朗读”的,似乎感觉放声朗读效果会更好些。的确,一名学生在背诵课文或在学习英语时,放声朗读能够使精力更集中,在促进快速记忆的同时,还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放声朗读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方法。但如果学习的是数学,默读的效果会更胜一筹。如果你是成年人,尤其在看专业技术类读物时,看书过程中需要逐字逐句,推敲琢磨,反复考虑和理解,就更需要默读了,甚至还要配合笔记。

所以说,读书采用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要看情况而定!哪个效果更好,与读书人的年龄、读书环境、读书时间及读什么样的书等等都有很大关系。当然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放声朗读与默读外,还有亲子同读、分角色朗读、读写结合等等好多形式。下面结合自己,简要谈谈怎样引导孩子高效读书。

一、首先要观察、了解孩子读书有没有“走心”,要让孩子爱上读书!

无论放声朗读还是默读,如果只读书不领会,一味“走马观花”地去读,只能事倍功半,收不到读书应有的效果。

二、让孩子“乐于读书”,并用阅读指导和提升写作能力。

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以拿一些好的文章进行“亲子同读”,孩子、爸爸、妈妈及爷爷、奶奶轮流放声朗诵,进行互动,赛读和指正,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获得感。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选些能影响孩子成长的经典读物,孩子、爸爸、妈妈及爷爷、奶奶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放声朗读,这样的读书更精彩,经典的篇章会一直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三、培养孩子“学用结合”能力。

不能一味地为读书而读书,读书是为了吸取书中的精华,除了理解和领会之外,还要学会运用,举一反三,这个很重要,也往往被忽视!不仅要找到最适合、最高效的读书方法,而且要合上书本后,能够回顾和感悟书中的精华,学会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让孩子在大脑中构建框架,进而形成一张张思维导图,这种方法适合高一些年级,更适合数理化的学习。





碧波荡漾65


肯定是放声朗读远比默读好,不然为什么有早读而不是默读呢?

其实这也可以分两类来回答,毕竟因人而异。

一、心比较活跃做事注意力不够集中的人。肯定就得必须放声朗读,放生朗读让自己耳边充斥着所读的内容,间接的起到强制专注的作用。

二、做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这类人则对于大声朗读和默读来说效果都一样,没准默读效果更佳。

所以不能一味强调和把精力放声朗读或者默读上,这只是一种方式方法,而我们更加应当追求的是结果,怎样更加有效果则怎样来。

比如要求今天必须背会那一部分。



小杰评辣事


大家好,我是锋哥创业时代,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放声朗读与默读你认为哪个效果好?通过本人查询相关资料及多年总结供大家参考。

以我个人观点,这个看需要来定吧。如果只是为了背诵:个人认为理论性相对较强,对理解要求比较高的还是默读比较好一些;如诗歌散文这类很有韵律的放声朗读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如果只是为了阅读,个人感受:默读会更好些,最起码来说阅读速度上默读要强于放声朗读,而且阅读质量也不错,特别是读学术性文章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锋哥创业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