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大家好,我是深耕本地旅遊人文的馬先生。下面介紹一下嶧山

!記得收藏哦。

《孟子盡心上》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又名鄒山、鄒嶧山,它雄峙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孟子故里鄒城市,自然景觀優美奇特,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是我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山中自然景觀優美奇特。因此,唐宋年間有五大奇觀、七龍洞、八段錦、十二福地、十二名泉之說;元明年間有三十六大奇觀、三百名石之說;清朝年間又有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廟宇和嶧山百景說。同時,嶧山又是鐵馬金戈的"兵家要地",還是道家稱為"妙光洞天"的修真之地。

嶧山雖然山不高,但卻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主要山峰

鄒城市境內共有大小山頭190餘個,分屬泰山、蒙山分支,根據山脈延伸形勢及走向,又分為6個山系,嶧山山系為6個山系之一。嶧山山系曾稱龍嶧山系、沿京滬鐵路鄒城市境內段東側,自城區北郊崗山起,向東南方向延伸至龍山,綿亙29.5公里,包括20餘座山頭,除嶧山外,嶧山山系主要還有龍山、朱山、胡家山(又名護駕山、陽山)、吉玉山(又名接輿山)、唐口山、小牙山、牙山、郭山、金山、普陽山、虎山、崗山等山頭。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地質地貌

嶧山自25億年前的太古時期,先後經歷了3次沉沒、4次上升的發育階段。25億年前的太古時期,山東省中部為古海槽的一部分,堆積著泥沙質和火山物資的巨厚地層。混沌中慢慢地演變、進化,在一次突然爆發的強烈的造山運動中,地層褶折隆起,地下岩漿向上噴發,浸入到覆蓋的地層之中,並竄出地表(今之嶧山周圍的二長花崗岩體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後,隨著地殼不斷運動,古嶧山升出地面,這是嶧山的第1次上升。6億年前的古生代早期,華北地區大幅度下降,古嶧山再次沉沒於大海之中。4億年前,華北地區又整體上升,海水退卻而形成大陸丘垣。嶧山第2次上升。

3億年前,華北地區又整體下降為淺海和湖沼。氣候溫和溼潤,樹木茂盛,大量林木被埋在泥沙中形成煤層(今日嶧山西部豐富的煤炭蘊藏即是此時開始逐漸形成的)和沙岩、頁岩、石灰岩沉積地層,嶧山第3次被覆蓋在厚厚的岩層之下。1億年前,造山運動又一次興起,地殼岩層斷裂,此升彼落,谷峰交錯,嶧山隨之快速抬升,得到第3次上升。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地塊斷裂繼續加強,加上各種複雜的地質作用,嶧山得到第4次抬升,奇姿異態巍然兀立於世。形成嶧山屬典型的太古代泰山期形成的斜長花崗岩石山,是世界上距海洋最遠的海蝕巖型山。據考察,遍及嶧山的巨巖、洞穴的形成是地球岩漿冷卻後的產物,海浪正是海蝕巖穴洞形成的動力。

嶧山上的斜長花崗石,按生成順序劃分,居地層之首位,為25億年前地球岩漿冷卻後不久而產生的。經過漫長的風化剝蝕,堅硬的花崗岩磨蝕去稜角,外形呈現渾鈍圓滑。嶧山上雖無大的斷裂,但各種岩脈卻屢見不鮮,而且有寬近10米的“角閃岩脈”。邾文公祠平臺上,有塊黝黑的巨巖兀立於崩巖的邊緣,堅硬的角閃巖滿身斑駁,凸凹不平。嶧陽書院舊址至桃花洞、盤龍洞內等地方均有角閃岩脈呈現。嶧山上有眾多受海浪侵蝕而形成的海蝕巖穴。太古時期,嶧山是古海海域。5億年前,這裡是汪洋大海,嶧山東北大束、西南的石牆一帶分佈著寒武紀、奧陶紀石灰岩。汪洋之中,咆哮的巨浪,穿鑿巖穴,捲走依附在角閃巖上的捕擄體;海水退流洗去泥沙之類的區區小物;再經多次地震,嶧山逐步抬升,終形成海拔582.8米的高度,並形成玲瓏剔透的洞穴景觀。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文物勝蹟

“環魯之山多驕,論其玲瓏秀峙,未有此山之奇者”(《鄒山志》)。嶧山有二十四景、五大奇觀、二十名石(元、明代有三百名山之說)、十二福地、嶧陽三十六洞天(嶧山之陽、之陰、東山、西山各三十六名洞,共一百四十四孔名洞)、七十二廟宇(嶧山上曾先後建有廟宇二百八十八座)。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二十四景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嶧山景觀中錦繡之精華為二十四景。

五華峰,為嶧山頂峰,制高點由5塊突兀巨石插天抱立,形若芙蓉。五華峰又稱“絕顛境處”,上有石刻“五 顛無”4字,“顛無”石又稱“孔子座”,相傳為孔子登峰探日之處。有古詩讚曰:“絕顛丸卵罡風颯,赴上九重雲仙家;放眼華夏錦繡土,飛空凜魁小天下。”極頂偏東有石刻“一步登天”4個大字,相傳秦始皇登嶧峰時,丞相李斯為壯君膽特製錦囊,上寫“一步登天,立成神仙”。

甘露池,位於五華峰下,池隱洞中,池周長7.8米,深半米餘,池水清澈見底,味甚甘美,不盈不竭,終年如一,千人飲用,始終如是。甘露池的傳說美妙動聽,諸如華佗造藥、秦始皇登峰、司馬遷鄉射鄒嶧、西晉太尉郗鑑屯嶧、乾隆帝登嶧御書等。

白雲宮,為嶧山古建築群之冠,包括八角寶亭、三清殿、泰山行宮、白衣殿、五聖堂、元帝殿、魁星閣、直符廟、五老棚、來鶴庵、三宮廟、通明天宮、鐘樓、鼓樓、凌雲坊、寶玉坊、出鳳門、入雅門等主要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樓臺殿閣,蔚為壯觀。宮後有玉皇洞,洞口時有白雲繚繞,出雲、收雲景象綺麗。

觀海石,又名探海石,俗稱望海石,位於五華峰左前,上豐下峭,壁立如削,千尺懸天。晴天黎明之際,遊人在望海石上可隱約望見東海日出的壯觀,相傳老子李耳曾在這裡修煉,留有煉丹爐遺蹟。

插花石,又稱狀元石,是嶧山許多名石中景象最壯觀的。插花石面積約300畝,全石雜染苔蘚,色間黃綠,紅紫點綴。並且流傳著何仙姑抖荷花座飾插花石,誘“鸚鵡”戀此不去,勸嫦娥降此歌舞的神話。

紀子墓,位於五華峰西,形似棺材。傳說此石為唐太宗李世民之9子李慎被封為紀王督做嶧陽邾都,後冤死在武則天刑下葬於嶧峰而得名。

丹丸峰,位於五華峰東里許,因峰頂有一高5丈、粗8圍、朝東方斜立、狀如丹似丸的巨石而得名。丹丸石凌空突兀,岌岌可危,懸系半天,白雲繚繞其間,天成其絕。流傳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丹丸峰上吹笙作鳳凰鳴,後成仙而去等美妙神話傳說。

仙人棚,位於東山仙人宮(亦稱東宮)後,其狀象棚,石棚面積1.83畝,南向一竇為門,留有唐代才子吉中孚所書“如天宮”篆刻。棚內可容300餘人坐臥其中,並有舞臺及化妝穴,棚內有一小渠,水流潺潺,人稱聖仙水。這一帶古建築十分壯觀,風光優美。

煉丹峪,位於冠子峰東北方長生觀一帶。相傳老子李耳在此洗藥煉丹,留有老君殿遺蹟。嶧山道家隨山派曾在此修煉達400年之久。

大通崖(亦名大通巖),位於五華峰之陽,為一巨大岩石,刻有“大通”2字。石下有孔子洞,為“孔子教授生徒之所,即春秋書院舊址”(《鄒縣舊志》)。洞內立有至聖先師碑、至聖圖像碑、至聖先師神位碑、顏曾思孟4神位碑等碑刻,並保留有孔子聚徒講學的杏壇。

蓮池,位於石鼓洞下,曾有“半畝方塘”之稱。該池倚山作壁,鑿石為汀,環境優美。該池流傳為仙家幫玉露、馨香2女子將西湖蓮花移植池內而得名。

日石,位於蓮池東北畔。該石半露半沉,恰如日出東方。隱仙洞位於險腰以上石階路西,由數塊圓形巨石摯起一巨巖而成,洞內可容納百餘人。傳說明朝太監劉真人不願參與朝廷之亂而喬裝隱居嶧山,棲居此洞修仙爾後得名。

南華觀,位於千佛嶺西仙人棚南下1公里處。南華觀始建年代無考,清康熙年間重建。這一帶風光秀麗,佳境宜人,為嶧山東南美景之首。

魚池,位於南華觀逍遙亭南20步。池長寬6尺見方,深4尺,水從池間罅縫中穿流,源於蟠桃洞後桃花仙池。傳說池中曾有烏龍魚,人稱神魚而得名。後因地震,水涸池廢。

金仙庵(又名金線庵),位於嶧山西峰。唐代文明年間(684年),西城、崇昌2公主自願來嶧山作道姑,為其金仙宮、玉真觀而得名金仙庵。清雍正五年(1727年),鄒縣縣令王爾鑑登臨嶧山,偶見金仙庵石壁上石花縷縷,猶金絲銀線,夕陽之時猶為壯觀,隨命名金線庵。

半山亭,位於回馬嶺南0.5公里處。從元明路、雲層路登臨嶧頂至此恰為半程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年間重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半山亭為南北走向的長廓式建築,四柱外又四柱,重簷結構,清雅別緻,極富古風。

孤桐書院,位於嶧山南面半山腰。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因“嶧陽孤桐”而得名。相傳第一個用嶧陽孤桐樹木製作琴者乃伏羲氏。大禹治水,造福人民,鄒嶧人以嶧陽孤桐作貢品敬獻禹王。書院依山勢而建,兩進院。前院殿3楹,東西配房各3楹;後院有孤桐寺3楹,寺中塑有真武大帝像。

鍾石,懸於嶧陽書院偏西北數百步的盤龍洞內,因其形似巨鍾而得名。上銳下豐,如鍾無蠡,三石夾而懸之,離洞底3尺。人立鐘下以手扶之,奧妙莫測,以石擊之,音響洪亮,鍾石上有金文鐫刻:“象刀居我甬樂虛以匹永鼎各訟不鳴爾無聖風”等。

鼓石,位於蓮池西北20步的石田洞內,其狀如鼓,用小石擊打,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相傳鍾石、鼓石均為邾國鎮國之寶。

書門,它的確切位置多說不一,《山東省通志》記載為五華峰之絕巔、秦始皇命李斯篆刻石處,此記載較為可信。

來鶴庵,位於五華峰之陽,居龍洞南下百步。一棚巨石所成之洞。其名由《掏心女變成白仙鶴》的神話故事而得。

紀王城,位於嶧山之陽,公元前615年邾文公卜遷於嶧後,在此地建立國都(周諸候國——邾國,“鄒”的前身公元前261年至256年間被楚國所滅。其間350餘年間紀王城被作為邾國國都。),後唐太宗李世民第9子李慎被封為紀王,轄駐於此而得名。

船石,位於嶧石西山的臥龍石偏西北50步登山盤路北側,因其形如滿揚風帆、飛泛水中的船隻而得名。

五大奇觀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空中樓閣,處於嶧山的西山,為嶧山五大奇觀之首。系天然形成,隱於金甲連環洞之中,處於壘卵萬石之上,一巨石為頂、為棚、為蓋,危石懸巖,砥支半駕,因得此名。閣之中心有1臺,四面洩光,八方透風,可坐臥,可對奕,也可炊燃樵宴。

雲砌橋,又名卿雲橋。西漢中元四年(前146年)春建立在嶧山登峰便道上的一座石橋。嶧山一帶流傳著相傳為虞舜作的《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而命石橋名為卿石橋。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傳說改卿雲橋為雲砌橋。

八卦石,位於白雲宮戲樓西側,原有8塊大石向陽而立,由西而東依次排列一起,每塊斷處酷似卦畫:≡乾、≡震、≡兌、≡離、≡巽、≡坎、≡艮、≡坤。八卦為《周易》中的8種符號,傳為伏羲所作。八卦石舉世無雙,為古今一大奇觀。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修奎星閣、嘉慶十二年(1807年)拓建戲樓毀掉八卦石中的5塊,僅留存乾、坎、艮3塊卦石。

涼水盆,位於南華觀西北的滴翠澗、叫天關、湧雪溪之上,與神女洞相連,長約3裡,丸石遍佈,天然成洞,洞內“水涼、風涼、洞涼、有水涼、無水更涼,號稱神奇五涼州”而得名。

小魯臺,為孔子登臨嶧山的遺蹟之一,位於嶧山的東山。《孟子·盡心上》中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魯臺為聖人到過的地方,名勝古蹟甚多,這一帶有冠子峰、小月宮、護法神靈殿、望人松等風景名勝及歷代名家書題石刻。

二十名石

嶧山以石頭奇、奇石多而贏得世人稱讚。嶧山上僅可呼其名的奇石就達300多塊。元代人曾著有《嶧山石記》一書,明代人潘榛又增補重編。其中名中之名、奇中之奇的名石主要有:

子孫石,位於嶧山盤路元明路路口,為嶧山的標誌,石上建有子孫堂,堂內塑有云霄娘娘,肩背褡褳,裝有童子數人,呈登峰朝拜狀,意為祈求嶧山神為世人增添子孫。

元寶石,位於子孫石北上10步路東側,形似一巨大元寶。

桃花石,位於臥龍洞南下百步,3塊通天巨石石尖相鬥,猶如一朵綻開的桃花。

五巧石,位於小南天門東10多步、半山亭南下百步處的一塊奇石,因從5個不同方位、角度觀看分別顯示出金魚翩遊、駱駝伏臥、玉兔濃睡、烏龜翹首、甲魚爬行等5種形態而得名。

蛙石,位於嶧山的西山樑祝讀書洞南百步處,3間屋大小,形如蛙體,著地處有2塊小石墩,恰似青蛙的腿腳。如此巨石,僅1人推擁即點頭而動,似青蛙欲跳。

鴿子樓石,位於大龍口北上數10步,5塊巨石堆積羅列、天公巧砌成樓狀體,3層“樓”中的小竅谷恰似閣樓窗口,鴿子群居此“樓”中。

蕎麥石,處於嶧山西南腳,突兀半空,呈一巨形蕎麥粒狀。虎皮石位於駕鶴仙遊處北上數10步路西,活象低頭探向洞內覓食的餓虎脊樑,石面花紋斑斑酷似虎皮紋絡。

靜石,位於雲砌橋南下1公里的一長方靜臥的巨石,石下洞建有“靜思庵”風煙石位於登嶧西路八十盤下偏南側、南北羅列的3塊嶢斜巨石,如風吹煙浪翻滾。

鸚鵡石,位於插花石“仙架”上,形似一隻鸚鵡欲飛西天。袈裟石位於南天門西下百餘步,石面遍佈褐黃色小方塊,酷似僧侶的袈裟。

枕石,位於東宮太白樓前的爺孃洞之上,南北平臥、5間屋大小、形似一巨枕。鳳翔石位於焚松嶺南麓,形似一個突兀的大饅頭,以《三鳳翔萬里》的傳說而得名。

神豆腐石,位於登嶧東路過半處,鋪臥在路中,石面顏色、裂紋均象剛劃開沒挪動的塊塊鮮嫩豆腐,並因流傳《豆腐王》的神話傳說而得名。

馬嘴石,立於嶧山南麓馬家溝西畔,其中石縫朝天張裂,三分而東好似馬嘴上唇,二分而西酷似馬嘴下唇。

魚石,位於南華觀逍遙亭東上數百步、千佛嶺之胸的垛疊石堆之中,形似搖頭擺尾、遊向大海的鯉魚。

象牙石,位於嶧山的東山鳴鶴嶺頂,嶢石尖端刺向藍天,猶如大象翹起的牙齒。

擎天柱石,位於嶧山東南角,高2丈粗3圍,為典型的海蝕巖柱體。

海豹石,位於嶧陽東南臥龍道下,高1.5丈,粗10圍,面向東冥矗立,形似出水海豹,張大嘴、瞪雙眼,千孔百瘡、形象逼真。

十二福地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福地謂安樂之地,為神仙所居住之者也。道家有“洞天福地”之話。奇美的嶧山有福地多處,其中主要有12處。

太平興國寺,位於御路嶺西北側,冠嶧山12福地之首。寺內古建築“莊嚴世尊丹爐,掩映金碧交輝”。相傳,漢代一皇朝使臣喬裝為道士住嶧山古月洞察訪民情,常念《太平曲》遊覽嶧山,在此巧遇一樵童名“興國”,其談吐坦然,見識非凡。後經使臣薦舉,果成國家棟梁。後建該寺並以此紀念。

通明天宮,即嶧山白雲宮戲樓,朝陽匾額石刻“通明天宮”。戲樓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文人墨客冠以“落仙台”之美名,而列為嶧山福地之二。戲樓門向北與白雲宮朝門互應,中間雲橋又名“落仙橋”,戲池可容千人,由戲池北上35級雲梯即登至白雲宮。通明天宮戲樓歷經風雨損毀,雖經多次重修仍不完整,1987年按原貌修復新建。碧桃庵位於嶧山東南麓半山腰,徐八寨東半里許。以大磨石作碧桃庵標記。此庵因傳說為碧桃仙女神下凡嶧山的居所而得名,並流傳有白衣仙女除狐妖救邾國而建造此庵的神話。

邾文公祠,位於嶧陽書院西側,祠內有正堂5楹,東西配殿各3楹。正堂內供奉有邾文公牌位,另有陪神邾國大夫茅夷鴻牌位及其他牌位。正堂左側立有明代王命新書題的邾文公祠碑,該碑損壞嚴重僅留有半載殘碑。

大龍口,位於嶧山的西山樑祝泉西下30步,因有一小石罅覆蓋一石呈龍口狀而得名,細水長流其龍口,終年不斷。大龍口素有福地之美稱,古詩讚曰:“水秀景麗千古地,龍騰虎躍百世福。伴同孤桐撥五音,聖鄉六藝棟才富”。

紀王棚,居嶧陽書院以下百步,為天然石為蓋的長廊形洞竅,棚口上勒刻明萬曆年間王自謹題“紀王棚”3個正楷字,相傳此為唐紀王李慎避暑寶地,乃仙境福地也。古詩讚曰:“紀王棚者王不王。春秋滄桑無考章。避暑盛時遊人樂,錦花鋪茵仙笛揚”。

衲雲庵,位於孤桐寺西0.5公里處,有題刻“千盤鶴唳雙峰月,一衲僧歸半嶺雲”。明天啟二年(1622年),鄒縣令黃應祥在此築庵,取名“衲雲庵”,主持人為道姑,後為道家門徒久居之地而稱為福地。

尹氏莊,尹氏莊址為風水寶地,附近有“一步倆井”,自然天成,因此列嶧山十二福地之一。《嶧山志》雲:“嶧山尹氏莊,在東山之陽廣谷中。尹氏者沈家莊細民也,性古淡,愛幽棲,頗有隱士風,乾隆年間結廬於此。周圍遍植果木,後引水作池,蓄魚栽蓮,亦佳境也。卒後,其子復歸沈家莊。”爾後人們在此掘坑蓄水,使之魚躍荷美,蘋果、梨、山楂、桃、杏滿山遍嶺。

嶧陽書院,位於邾文公祠東,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鄒縣縣令方鳴球為“興一代文明之治”、“振興文教”,發動縣衙內74人捐資而建。書院正殿3楹,東西各配3楹平房,大門3楹,院中立“嶧陽書院”4字碑;正殿匾額、楹聯及北、西、東3壁間嵌鑲的《嶧陽書院引》、《嶧陽書院記》、《嶧陽書院勸學篇》3塊石碑,均為方鳴球撰、書。遺址現有10畝之廣、頗為平整,奇石錯落,呈自然屏風,“嶧陽書院”4字碑的“院”字及碑座仍依稀可辨。

聖水泉,位於白雲宮玉皇殿西、王爾鑑二十四景詩碑之右的幽洞中,洞中有一石井,僅深尺許,但所貯之水,千人飲不竭。其實,洞上有井口,洞中井為泉,脈匯甘露池,聖水泉俗稱“三眼對”,即人眼對井眼,井眼對泉眼。聖水泉洞內幽靜清涼,為遊人避暑之福地佳境。

碧雲庵,又名皇姑洞,位於南華觀西南0.5公里許。庵分上下2層,有以大石鑿成的石屋2間,屋前大殿朝陽,3楹2進,東西配房各3楹。因該庵隱於碧樹蔭中而得名。並流傳有邾國國君之女皇姑擇婿的傳說。

徐八寨,位於仙人棚東1.5公里的老龍頭下。寨廣數十畝。據《嶧山志》記載寨名由來:“徐八寨者,古寨之名目也。國初(指清初)鼎革之亂,山以東居民避于山之東麓,以桃園村徐姓為寨主,嶧山凡八寨,是寨最小,數居第八,故名。”

嶧陽三十六洞天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嶧山洞穴相連,不計其數,僅有名可稱的洞就有144孔。其中嶧陽、嶧陰、嶧山西山(亦稱太平山)、嶧山東山四面均有名洞36孔(七龍洞不在其內)。

朝陽洞,位於西華天街北上,錦屏巖中間2層。古僧洞位於呂公堂西下50步,一盤石兩端東西各1洞。相傳東向洞中,曾有嶧山道家“武功三絕”中“鐵腳”一絕的祖師一僧人居住而得名。

雲遊洞,位於呂公堂北上10步的一碩大籮筐石下。傳說華佗登嶧採藥在此存放藥物。

妖精洞,位於呂公堂上百步的一巨石下的竅谷小洞。相傳古時此洞中曾有一壞人扮妖精作惡而得名。桃花洞位於盤龍洞後10餘步,因桃花女除妖的神話故事而得名。

響水洞,位於臥龍洞與梁祝洞之間,因洞中出百泉,響水動心絃而得名。妙光洞位於衲雲庵東。因每日夕陽西照時,霞光萬道射入洞中,七彩綺麗,奇妙無比而得名。

鳳字洞,位於天竺觀上數十步,洞門口特書刻七尺大小一“鳳”字,字上又飾以鳳頭,栩栩如生。

珍珠寶洞,位於天竺觀後院內、虎兒石後尾部。傳說何仙姑曾經嶧山在此洞中小憩,走時特留珍珠數顆而得名。

梁祝讀書洞,相傳為梁山伯、祝英臺讀書修煉場所,洞內有天然石桌石凳,可坐可臥。洞內有2泉,東泉曰“鳴心泉”,西泉曰“梁祝池”

銀錢寶洞,又名大洞。相傳該洞為當年邾文公的銀錢庫,洞闊可容300餘人。

神女洞,位於片石橋下,縱橫上下、孔竅通達、竇竇相接。

蟠桃洞,位於南華觀後逍遙亭下。相傳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洞中避難8個月,後為道家修煉場所。清代部分捻軍曾駐其中3個月。

甕石洞,隱於馬嘴石上的大石堆中,深進1公里。皇姑洞即“碧雲庵”。三皇洞塑有三皇神象3尊。

柴胡精洞,位於登峰古道北側,3巨石組成廊式孔竅,傳為中藥柴胡的祖宗居住處。

唐人洞,位於插花石東北一小峰頂,可容百人,相傳唐代百姓曾在洞中躲避災難。

天齊洞,與隱仙洞相對,躬身行進百尺為洞,洞內建有天齊神黃飛虎行宮。

齊天洞,與唐人洞相鄰,一塊巨石為蓋,相傳齊天大聖曾在洞中修煉。

抱元洞,位於冠子峰偏西,一石成棚,棚下為洞,相傳為以“抱元守一”為修行宗旨的全真道士錘鍊武功的處所。

太子洞,位於冠子峰下,該洞9孔相連,塑有護法神靈列班神像。

呂祖洞,位於東宮太白樓東北谷下,內有呂洞賓塑像。

郗公洞,位於神女洞北,因西晉太尉公郗鑑於永嘉年間(307—313年)“將鄉曲五萬保此山”而得名。

君洞,位於五華峰南三清殿後稍右,內建八角寶亭,塑老君李耳神像。1980年改建為白雲宮賓館的餐廳,可容納百餘人用餐。

泮池洞,位於聚仙橋下,內有汪汪池水成一溪,四季汩流,曾盛產螃蟹。

愁雲洞,位於臥虎石東下方,一大嶢石成懸天竅孔,皆在半空,穀風凜冽,令人生畏。

飛來洞,位於五華峰左下的一步登天石北,為懸空谷竅中所隱之洞,人在其中,上下嵯峨,探身俯瞰,“洞心觀東山,小魯在眼底”,放眼千里而心胸開朗。

蛇蠍洞,位於插花石二棋基底,其中甚為嚴密,蛇蠍難出,亦曾是華佗藥庫。

醫靈洞,位於通明天宮南下半里,相傳該洞為華佗當年登嶧採藥的住所。

迷魂洞,位於八卦石北20步,一古井下4尺可見一石,石之四下皆有徑可進深探險,但入者又往往大費周折,十有八九因迷魂而狼狽不堪返出。該洞亦稱無底洞、無情洞。

萬人洞,位於長生觀爐丹峪內洗藥池南。相傳,此洞曾盛產人參。

桐葉洞,位於嶧陽觀西側,3塊巨石拱立成一奇棚,棚中間有竅穴,洞中形似一片桐葉。

甘泉洞,位於嶧陽觀西偏下,靜幽谷穴中有甘泉河,河心有一池,深半米,周長3圍,泉水甘甜,勝似甘露池、聖水井之水。

桃仙洞,位於南華觀東北半里,相傳該洞曾為桃花仙子居住。

龍堂洞,位於萬壽宮北上一里的斷虹崖前,相傳該洞中曾有蒼龍盤踞。

七龍洞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嶧山上除有名洞144孔,無名洞不可勝數外,還有以龍命名的及與龍諧音的洞7個,通稱七龍洞。

盤龍洞,由東路登嶧山,行裡許有一洞,即盤龍洞。洞中有8景:一是空谷寒泉,“進洞周身汗,三步風透心”;二是洗耳泉,即洗耳恭聽,作響的水聲猶琴絃之音;三是幽溪玄遠;四是處處光明;五是天眼滴漏;六是日出三竿;七是鍾石;八是鍾石文。洞深1.5公里,脈似巨龍。

居龍洞,亦稱踞龍洞、祖龍洞。位於五華峰插天石下,相傳秦始皇登嶧山時曾爬過此洞。洞口有書刻“不敢不踞”的4字刻石。

白龍洞,位於嶧山東山,洞內有白龍泉,泉中有一塊象似嶧山形體的石頭(亦稱小嶧山、桃花山、玲瓏山),石上有宋代書畫家南宮題“天下第一山”刻字。相傳孟軻的弟子萬章,曾在此洞中刻苦攻讀,並感動了神靈,賜給他一雙登雲鞋。

回龍洞,位於嶧山東山老龍頭下半里處,洞口一天然巨石為棚,鑽爬入洞,迴旋三番後可直下,深隧處上下3層,底層為廣10畝的大沙灘,中有一碗口小井,深5尺,千人飲用不涸。洞內有五音石、八音石、響水石、鳴鳳石、迴音石、雞唱石,號稱“天工六響石”。

臥龍洞,位於子孫石上半里處,相傳諸葛亮遊嶧山曾居此洞中,而以其字號“臥龍先生”得此洞名。又傳,人們曾在此洞中發現過蟒骨架,蜿蜓近半里,後在山洪爆發中衝失。

烏龍洞,位於嶧陽西首,洞口上書“烏龍洞真人墓”。進洞後行10餘步,再東行,寬敞可容百人居住,有神像臺數處。

乾隆洞,位於嶧陽孤桐遺蹟處,此洞西連桐葉洞,南接甘泉洞,西北1公里通妙光洞。相傳清乾隆帝登臨嶧山曾在此洞中小憩。洞口以南有李白《琴贊》詩名刻石。

八段錦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由西盤路中的元明路登嶧山,從山腳下子孫石到回馬嶺,長約2公里的地段,景點較多,被稱為八段錦,即有8個風景名勝景點。

夕陽拾萃,登山至第二盤道頂,路東有一飛天嶢石,立成棚狀,被譽為夕照亭。亭南石上有石刻“夕陽拾萃”4字記勝。

靈官在此,由夕照亭拾級而上,不遠處路東有小巧玲瓏的半楹靈官殿,殿門楹聯“咬銀牙巡察世界,執金鞭鎮守山門”,橫批為“靈官在此”。由此再西去即為一段小靈道,北上,卵石堆中又有1座小廟,路南石間還有1座廟宇。路轉溪頭由靈官殿西上30步,迎面一巨石上刻“路轉溪頭”4字,此處山路彎彎,石級層層,傍有一條潺潺小溪,路東一塊石上刻有“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詩句。

駕鶴仙遊,由路轉溪頭上行,至虎皮石南30步,路西石上立有“東原陳三公駕鶴處”碑。陳三公,名力,字抒萱,嶧山道士。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此去世。因傳仙人多騎鶴,道士死稱為昇天西去,亦名駕鶴。

巍峨穿雲,俗稱小陡盤。由駕鶴仙遊處繼續上行,有一關口壁立千仞,十分險要。“巍峨穿雲關,一線連著天;關口容一人,要擠落天塹。”

泉湧瀛洲,登上巍峨穿雲,再前上行不遠,有一石橋,名斷橋,傳說此處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橋頭灑淚而別。瀛洲,為神話傳說中的仙境。

萍水雲瀾,該處在睛空萬里之時,眺望西南遠天,可見微山湖上悠悠萍水,流波雲瀾,景象綺麗,風光無限,而名為萍水雲瀾。

子不語碑,回馬嶺南,盤路西側,有一石碣,上大書刻“子不語”3個字。

八大山門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1集嶧山風景區


自嶧山西南麓沿石砌盤路元明路、雲層路、回馬嶺路、西華天街等登至白雲宮,為登嶧西路,西路共有8道山門。

有赫門,嶧山西路第1道山門,亦稱“一天門”。始建於元代,位於元寶石西側,橫跨盤路之端。寬7米,3孔,磚瓦石柱結構。明代重建時,門額增吳人錢達道書“臨下有赫”的橫批。清乾隆十年(1745年),鄒縣知縣方鳴球主持再建,並仿錢達道書重刊,門柱正面增仿錢達道書楹聯。上下聯為“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下聯“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間”。清雍正四年(1726年),鄒縣知縣於斐曾書門柱背面楹聯,上聯“上一千五百級雲層路”,下聯“下四十三盤階林海川”。後山門在戰火中毀壞。1987年5月,在子孫石南15米處重建第一道山門,山門寬14米,高9.9米,4柱3孔7樓式仿古建築,4柱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壁由白水泥假石斧敲鑿而成。

接引門,第2道山門,稱“小南天門”。位於半山亭南10多步。曾為隋唐式全石建築,門額書刻“接天引地”。門柱正面有楹聯1幅,上聯“上接九霄廣寒龍騰天”,下聯“下引五彩錦程虎躍地”;背面亦有楹聯1幅,上下聯為“接天地鍾靈裝點嶧山美,引八方賓朋光賞邾土香”。此門於1986年重新建成。

風雪門,亦名西寨門,為第3道山門,位於八十盤頂端。門額書“風花雪月”4個大字。此門處於風口處,四季飛花,雨花、桃花、梨花加雪花,常年不斷花。

天靈門,位於泮池東上數十步的盤路頂上,跨路而建,為西路登程上的第4道山門。全石結構,額上曾刻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鄒縣縣令王自謹書“位育群黎”4字。清雍正三年(1725年)鄒縣縣令於斐仿刻。後該山門毀於戰火,1986年重建。

靈巖侯閣,即嶧山神廟,為第5道山門。拱石為門,砌石為閣,閣上又築廟。嶧山在隋、唐、宋、金、元歷代均被封為靈巖侯,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五日改封為嶧山神,所以該山門下為靈巖侯閣,上為嶧山神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十四年(1715年)先後曾2次重修。宋至清代,每年三、七、十月的十五日,為嶧山廟會。閣後有天井,天井正中曾有乾隆皇帝首次登嶧時栽植的一株迎客松,1970年代毀掉。1986年,對僅存殘磚的靈巖侯閣進行修復。

南天門,穿過靈巖侯閣門,至龐大的臥虎石西首,有2塊巨石峭立如壁,壁間有罅,上蓋1塊巨石,其狀如門,僅容1人穿過,曾為登嶧山必經之路,被看作第6道山門。門上勒刻“南天門”3字。元代以前南天門又名“天成之險”門。元代,改盤路於此壁石西側,後此門廢圮。

五朝門,亦稱午朝門,又名岱宗坊,為第7道山門。山門口有龜、蛇2將石守門,迎門5步即有八卦石。此門跨盤路而建,呈古樓狀。西向門額書刻“靈接岱宗”,東向門額書刻“名秀分尼”。

登雲自茲門,亦稱宕雲門,又名凌高門,為第8道山門。位於奎星閣下。門額石刻雍正七年(1729年)鄒縣知縣於斐書“登雲自茲”。進五朝門經八卦石後,東行進登雲自茲門曾為登峰必經之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八卦石南架設通明天宮戲樓,進戲樓大圓門,再拾級登峰。後登雲自茲門逐漸人跡罕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