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治疗新冠肺炎,中医为啥有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2019 年12月下旬在武汉确诊以来,现已致较大范围的疫情传播。

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还处在不断的研究、探索和总结过程中,但对于本次新冠肺炎病原学已明确,即新型冠状病毒,其致病特点与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有明显的差异。

中医抗疫,捷报频传 | 治疗新冠肺炎,中医为啥有作用?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较强,但是致病力不强,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与此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快速介入,临床疗效日益凸显。因此,今天带大家在中医角度解读此次新冠肺炎,看看中医到底如何对付新冠肺炎?

中医带你解读新冠肺炎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 温疟”,此时又将“湿温”归于温病范畴。

温病命名其实和季节密切相关,而温疫又必须具备流行性、传染性,属于急性传染病,是一种感受天地间的杂气——疫疠之邪所知疾病的温疫范畴;=本次武汉市 2019-nCoV感染就是这样的一种具有与季节相关性、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征都很明显的温疫疾病,结合多数患者舌苔厚腻,从症状学分析,

本次疾病的病因属性以湿为主,同时临床上大部分的患者以发热、咳嗽、气促等为主要表现,肺部为本次疾病的主要病位要素。

中医抗疫,捷报频传 | 治疗新冠肺炎,中医为啥有作用?

疾病种属疫病:武汉地处长江流域,区域内河湖众多,2019年12月武汉经历暖冬气候,气候反常,时值冬至、三九之时,寒令当至而未至,应寒而未寒,反为湿热蒸腾,平均气温高于往年;此后阴雨绵绵,气温骤降,湿气偏重,不时之气留连持续。

当武汉地区出现当至而不至、当寒不寒,湿气较重等等这些条件的时候,又感受到外来邪疫气,因此疫疠之邪有所依附而伤人,并出现大范围的传染,并从武汉地区辐射开来。

病机重在湿邪:杂病重脉,温病重舌。在已确诊的患者中,发现大部分患者患者舌体偏胖大,有齿痕,厚腻苔甚至腐苔者多,均表现出“湿” 的特点;

因此从外湿之邪开始,进而转为内湿,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传入阳明,形成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这也正好符合了临床上的表现,一开始是寒湿闭肺,进而入里化热,而后热毒壅肺这样的一个疾病的演变过程;

同时湿邪的特点为易阻遏气机,易侵袭中焦脾胃,故湿邪多有脾胃消化系统症状表,这也和实际上在发病过程相符----病人胃口逐渐变差。

病位主要为肺:叶天士《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亦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

本次疾病中病人的主要表现为肺炎、咳嗽;叶天士又言“肺主气属卫”,温疫邪从口鼻而入,邪在肺卫不在表,因此鼻塞流涕等少见,典型的影像是肺部CT早期呈现肺外带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出现肺实变。

五运六气看肺炎:五运六气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是中国先民研究天文、地理、物象、气候、历法同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治疗关系的一门学说,是传统中医“天人相应观”的集中体现;

中医抗疫,捷报频传 | 治疗新冠肺炎,中医为啥有作用?

《黄帝内经》对疫病的发生,有天、人、邪“ 三虚致疫”的理论,“天虚”是指五运六气的失常运行;古人把五运六气的失常视作发生瘟疫最主要的原因,故古人把瘟疫称作“天行”。

《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中,共有7次提到“温疠”、“温病”的发生,分别为辰戌之岁的初之气,卯酉之岁的二之气和终之气,寅申之岁的初之气,丑未之岁的二之气,子午之岁的五之气和己亥之岁的终之气。上一次明显就是2003年盛行的非典,2003 年属癸未年,而当年也有不少学者不断认证,认为疫情就是癸未年所提示的“温疠大行”;

基于这些认识,那么2019年底爆发的肺炎“温疠”提示就值得关注了,按照五运六气的推算,2019年己亥年终之气时段有可能出现疫病,五运六气中亦有记载“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

而“五宫”在洛书九宫中正好处于中央。五运六气对地理位置来估算,本次的疫病很有可能首先发生在我国中部地区,而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六省份中的湖北省的省会,地属东西南北交通的中部枢纽,而正好12月末在武汉正好爆发了此次的疫情,并辐射开来。

因此从五运六气的理论来看,这一次的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结果与疫情实际发生的有一定的相似度,值得参考。

中医如何有效对抗新冠肺炎?

在本次肺炎疫情开始到逐渐爆发,中医在治疗中参与的角色越来越重。

从一开始中医参与进来,再到2月4号国家规定在有条件下中医需要参与全部患者的诊疗,再到目前的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轻症中医治疗为主,从这些的种种变化,都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参与度在逐步提高。

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首次开始出现中医的治疗方案,到后面连续三个版本的不断改进。

从早期的分时间轴来分型和治疗,到现在的实行第六版的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的分型和治疗来看,其主要针对的病位都是肺,总结了这几版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

可以这样划分:

疾病早期---邪郁肺卫,枢机不畅;

中期---邪正相争,湿毒入里化热壅肺;

危重期---邪盛正衰,内闭外脱;

疾病后期---邪去正虚。

中医抗疫,捷报频传 | 治疗新冠肺炎,中医为啥有作用?

这一个的疾病进展与肺藏的生理特点和经脉的传变也有关系,肺为娇脏,早期宜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但又有人认为部分患者早期患者多具有发热、无汗、乏力等症状,认为是《伤寒论》太阳病具有“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的症状,而误辨为感受风寒湿夹杂而侵袭人体卫表所表现的表证、太阳病,进而误用辛温解表发汗治疗;

但结合临床的观察再本次疫病初起,鼻塞流涕等表证相对少见,虽有发热、体痛,但多为低热,身热不扬,无明显恶寒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有一分恶寒才有一分表证”的核心病机,正确判断出此为湿温病机导致的湿邪郁肺、枢机不利出现的症状。

当以芳香化湿辟秽,透表散邪的治疗原则;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病邪进入阳明,肺气不宣与腑实不降形成恶性循环。

阳明腑实,邪气有所依附,湿热化毒,瘀闭肺络及心包,从而出现咳喘、呼吸困难、咯血,这时候也是对应着急危重症期,需要开闭固脱、解毒救逆;

同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脾胃的盛衰为疾病进退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好坏。

因此在中医方案都提及了需要顾护脾胃,尤其是疾病后期,有条件都是推荐米汤送服。

总的来说,本次武汉爆发的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主要证候要素是湿、毒、瘀及本虚,主要累及的脏腑是肺、脾胃,湿邪致病是其主要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