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朝、后唐、南唐是何关系?后两个会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吗?

眼镜超人


首先,谈谈这三国的关系。

唐朝存在时间为公元618年至907年。后唐为公元923年至936年。南唐存在于公元937至975年。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的唐朝大军中,有一支力量来自朱邪翼圣,即后来的后唐太祖李克用。因为协助唐镇压有功,朱邪翼圣受封河东节度使。公元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进入京城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勤王,打败三人,被唐昭宗加封为晋王。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李克用认为后梁是伪朝,仍沿用唐朝年号。直到李克用去世,他都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与朱温对峙。

李克用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存勖即晋王位。直到公元923年,李存勖才宣布称帝,但仍然沿用唐朝年号。这年底,李存勖攻进洛阳,灭掉了后梁,并在洛阳建都。

公元936年,石敬瑭用幽云十六州换来辽的兵力,攻入洛阳,灭掉后唐,建立了后晋。而就在次年,及公元937年,李昪在南方建立南唐,宣称延续唐正统。

我们今天把这三个国家分别称为唐、后唐和南唐,实际上是后来人为了方便史学研究而进行的命名。在这三国存在时,他们都称自己为唐。

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上,三者先后关系是唐、后唐、南唐。在正统传承上,后唐和南唐后都宣称自己沿袭唐的正统。但他们本质上已经是三个处在不同时间上的国家了。

再来说后两个唐是不是唐朝皇室后裔。

后唐太祖李克用曾名朱邪翼圣,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沙陀族的后代。关于李唐皇室的来源,至今未有定论。而沙陀族在唐朝历史中记载并不多,直到唐代末期,沙陀族才迅速崛起。如果李唐皇室和沙陀族没有沾亲带故,那李克用和李唐皇室就应该没有亲缘关系。

再说李昪。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李昪原姓李,后来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便被五代十国时吴国大将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

按李昪在建国后追封祖上的情况来看,从李恪起分别是李恪、李超、李志、李荣。事实上,李恪生于公元619年,卒于公元653年。而李昪生于公元889年。两人死生之间间隔236年,说是四世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同时,根据2016年发现的李氏家谱:公元904年,当时的梁王朱温强迫皇室搬迁,随迁的李恪十一世孙李道携带皇族谱牒逃出。在这本《李氏家谱》中记载了李道的第四个儿子与公元941年出生。所以,李昪应当和李唐皇室没有亲密关系。


陵西散人


唐朝和后唐、以及南唐之间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说开国君主都姓李,不然也不会使用“唐”这个国号,虽然我们称后面的两个唐朝为后唐以及南唐,但是他们当时还是都称为唐的,只不过因为历史好区分,才称为后唐和南唐。

好了,回到核心问题,首先是后唐和唐朝之间有什么关系。后唐的开国君主叫做李存勖,你别看他姓李,实际上是沙陀族的,他这个“李”姓很显然是因为祖上有功所以被唐王朝被赐国姓“李”。这种操作更熟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航海英雄郑和了,郑和原本姓马,叫做马和,后来护朱棣有功,所以被赐姓郑。所以这个问题,我可以追溯到李存勖的爷爷—朱邪赤心(姓朱邪)。

朱邪赤心是唐朝沙陀族的首领,唐宣中时期任蔚州刺史、云州守提使。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桂州爆发了庞勋为首的戍卒起兵事件,朱邪赤心率兵镇压。事后,朱邪赤心升至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名“李国昌”。

所以说,后唐跟唐朝基本没什么鸟关系,只不过姓李而已。其中特别是李存勖的老爸李克用对唐朝算是非常忠心,在那个唐末藩镇割据时代背景下极力拥护李唐正统的将领,后被封为晋王,所以李存勖建国后就国号“唐”了。

虽然后唐跟李唐没啥关系,但是南唐倒还真的是唐朝皇室后裔。南唐的开国君主叫做李昪,从他往上数四代的太太爷爷叫做李恪,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八子,封建王。所以后唐算是跟三国时期蜀汉一样存在。

不过最后我们还需要说明的是,先不说李存勖,就李昪而言,从小出身卑微,就是个流浪汉,父亲在战乱中走散,成为吴国大丞相徐温的养子。这是李昪发家最重要的途径,但问题是他真的是不是李唐后代,十有八九根本不是,而要把国号改成唐,只不过是声明自己正统的用意罢了。


三观粉碎机


从血统上讲,“后唐”与“唐朝”没有任何关系!

后唐建立者李存勖虽然信李,但他不是李唐宗室。甚至于连汉人都不是,他是沙陀人。

这个沙陀族乃是突厥人的分支,所以又被称为沙陀突厥。大概在唐朝中后期,沙陀族归附了唐朝,为唐朝屯守西北,屡立战功,

后来沙陀首领朱邪赤心即李存勖得爷爷因为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懿宗赐名“李国昌”,这便是李存勖李姓的由来。

后来李克用割据河东,并在朱温灭唐之后,建立晋国,与其争霸中原。

到了李存勖这一代,终于灭掉了朱梁,建立了后唐!

所以,这个后唐乃是沙陀人建立的一个新王朝,其与咱们历史上熟知的“李唐王朝”没有关系。

但如果抛开血统不谈,在法理上,这个“后唐”与“唐朝”又存在一定的存续关系!

首先在朱温代唐以后,李克用父子一直都是打着唐朝的旗号,用的也是唐朝的年号。所以从名义上来讲,李克用父子只是一个唐朝的军阀,他们乃是为大唐而战。

后来灭掉朱梁,李存勖也没有用“晋”这个国号,而是用的“唐”。而且他奉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为宗庙,说明他是奉唐朝为正统,奉李氏为先祖。

从某种角度来讲,在他这里,唐朝还没有灭亡。

倒是有点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的感觉,只是刘秀好歹也是刘家亲戚,宗室之后。李存勖则基本上是一点关系没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后唐之外,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以“唐”为国号的政权,即“南唐”,其建立者是李昇。这哥们自称是唐宪宗李纯的四世孙。

如果其言非虚的话,他这个南唐倒是比后唐更正宗。

不过这个李昇的身份来历也不是太光彩,一切都是他自己说的。

不过这个南唐政权还颇为出名,在当时的南方颇有势力,其最后一任国主李煜,是个大才子。


白话历史君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隋朝晋阳留守、唐国公李渊,在隋末大乱中起兵,意在夺取天下。十一月,李渊军攻克大兴城(即长安城,今西安),占据关中,挟持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改元义宁,奉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号大丞相、尚书令、唐王,实际掌握了关中政局。

义宁二年(大业十四年、618年)四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弑,李渊得到消息后,于五月逼迫隋恭帝“禅让”于己,建立新朝,国号“唐”,改元武德。李渊就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神尧皇帝,后世子孙累加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也是中华皇帝谥号滥觞的开始)。

而李渊的祖辈,最远可以追溯到东晋隆安元年,后凉龙飞二年(397年)。这一年,在两晋南北朝的乱世中,河西凉州大姓李氏(祖籍陇西成纪,自称汉前将军、右北平太守李广之后,不过不可考)子孙李暠,成为北凉敦煌郡效谷县令,开始割据一方,建立自己地势力。

此后,李暠逐步获取权力,先后被授予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兼任护西夷校尉、敦煌太守等职,成为北凉政权在敦煌当地的最高统治者。

东晋隆安四年,后凉天玺二年(400年),李暠自号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敦煌太守,开始自立于北凉之外。他在敦煌境内大赦,改年号为庚子,实际上独立于北凉之外,已经自成一国,历史上称李暠建立的政权为西凉。

此后,李暠及其子李歆、李恂,父子两代统治敦煌、酒泉等地二十年。至刘宋永初二年、西凉永建二年、北凉玄始十年(421年),北凉大举进攻西凉,西凉判断失误,李歆、李恂先后阵亡,李氏西凉灭于北凉,结束了李家短暂的君主历史。

李歆第三子李重耳,在国破之时,趁乱逃出凉州,投奔北魏,在北魏受到重用,历任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李重耳子李熙,仕北魏为金门镇将,戍守武川镇。李熙子李天锡,任北魏邢州任县新市疃疃主。李天锡子李虎,少年从军,先追随北魏大将贺拔岳,后归附西魏实际统治者、大丞相、安定公宇文泰,屡立战功,一路升迁,最后担任西魏、北周最高军事长官“八柱国”之一,封爵唐国公。

李虎第三子李昞,承袭父亲李虎唐国公爵位,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他后来迎娶西魏、周大臣独孤信第四女(独孤信长女是北周明帝皇后、独孤信幼女是隋文帝杨坚皇后)。李昞与独孤氏之女所生之子,就是唐高祖李渊。所以李渊是西凉王室后裔,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

李渊建立大唐后,追封高祖李熙为献祖宣皇帝;曾祖李天锡为懿祖光皇帝;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父亲李昞为世祖元皇帝。西凉李氏,就是大唐皇室的直系祖先。

唐永徽四年(654年),大唐征讨西突厥,西突厥别支处月部向唐投诚,唐于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两羁縻州。这是“沙陀”族名得由来。

唐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克唐北庭都护府,沙陀部归附于吐蕃。此后吐蕃东迁沙陀部游牧地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以其首领朱邪尽忠为沙陀统军大论(即大相)。而在吐蕃历次侵唐作战中,常以沙陀兵为先导。

唐元和三年(808年),朱邪尽忠与子朱邪执宜不堪吐蕃压迫,率全族三万帐归唐﹐但是途中被吐蕃袭击,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拼死突围,抵达唐境。唐宪宗将沙陀残部安置于盐州(今陕西定边)﹐设立阴山都督府﹐授朱邪执宜为兵马使﹐沙陀部从此留居于中原,再也没有回到西域老家。

在中晚唐藩镇割据乱局中,内附的沙陀人成为唐朝廷极为倚重的雇佣兵,唐廷对于跋扈叛乱的地方强藩用兵,往往征召骁勇的“沙陀军”作为主力。在唐宪宗用兵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唐武宗用兵泽潞刘稹;及唐宣宗出兵吐蕃﹑党项﹑回鹘诸战中﹐沙陀军皆每战当先,为唐朝廷奋勇作战,并立下赫赫功劳。所以历代大唐皇帝都十分看重这支名为异族、实际上早已高度汉化的骁勇善战之部。

唐咸通九年(868年),朱邪执宜子朱邪赤心再一次奉唐廷号令出征,远赴中原腹地徐州,帮助唐朝廷镇压并消灭了“庞勋起义”。事后论功行赏,朱邪赤心被赐姓李,赐名国昌,授大同军节度使,正式成为晚唐藩镇中的一员。这也表示原为突厥别部的沙陀人,基本被吸收到中华之中。

唐中和元年(881年),已经席卷天下的黄巢起义军,以势不可挡之势攻克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蜀中。逃亡中的朝廷下诏,令天下藩镇入援勤王,李国昌子李克用遂率领沙陀军南下,讨伐黄巢。

中和三年(883年),以沙陀军为主力的勤王军最终击败黄巢,收复长安。事后李克用以复国首功,被授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晋爵陇西郡王。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唐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摇摇欲坠。在平定黄巢中,各地藩镇趁机扩大势力,其中得利最大的是原黄巢部将、后降唐的宣武节度使、东平郡王朱温(即后梁太祖朱晃)。

占据中原汴州(今河南开封)的朱温,与占据太原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持续近四十年的殊死拼杀,互为死敌,攻伐不止。

唐大顺二年(891年)唐昭宗册封李克用为晋王。其实这个时候的李克用,已经割据河东,事实上成为独立王国,根本不会听从唐朝廷得命令与调遣,不过因为死对头朱温势力庞大,占据中原,需要借助朝廷的名义对抗,所以李克用对于唐廷的示好还是表面上欣喜接受,以大唐忠臣的形象,来对抗“叛贼”朱温。

唐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击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控制了原依附于李茂贞的唐昭宗,逼迫唐昭宗封自己为梁王。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杀宰相崔胤,强令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在八月弑杀杀昭宗,立其子李柷为傀儡皇帝,即唐昭宣帝。

唐天祐四年(907年),万事俱备的朱温让唐昭宣帝“禅位”给自己,改国号“梁”,以汴州为开封府,建都于此,改元开平,另立新朝,史称后梁,朱温就是后梁太祖。

而他的老对头晋王李克用坚决不承认朱温后梁政权,斥之为逆贼。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和对于唐朝的忠诚,李克用继续使用唐昭宣帝天祐年号,并继续对后梁朱氏政权用兵,毫不示弱。

后梁开平二年(晋天祐五年、908年),晋王李克用于太原去世,年五十三。死前以三支长箭分别代表后梁朱氏、幽州刘氏、契丹耶律氏,示意长子李存勖,勿忘三家给河东的威胁,一定要消灭他们。李存勖深受刺激,郑重接箭,牢记在心。

接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李存勖开始整顿内外军政。他严肃军纪、抚恤孤寡,任用贤才,惩治贪腐,宽缓刑罚,使得河东百姓安心,晋军军威大盛。于是李存勖亲自率军,展开对于后梁的进攻,并屡次大败梁军。使得其他半独立的藩镇纷纷归附。

后梁乾化二年(晋天祐九年、912年),屡战屡败的后梁太祖朱温惊怒交加,突发重病,哀叹:

“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心情十分绝望。

当年六月,因不满没有安排自己继位,朱温次子朱友珪弑杀朱温,篡位登基。朱温第七子朱友贞以“剪除弑父逆贼”的名义,于次年正月起兵讨伐朱友珪。

朱友珪弑父得位,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所以无法抵挡朱友贞。开封的禁军也倒向朱友贞,倒戈相向,攻击皇宫。

朱友珪不得逃脱,只得自杀,朱友贞顺利进入开封,继承后梁皇位,史称后梁末帝。而后梁政权也在一系列得内讧中,衰败下去,更加不能抵挡河东生机勃勃的李氏政权。

后梁乾化三年(晋天祐十年、913年),晋王李存勖见后梁父子兄弟内讧,原本实力强大的后梁暂时不会进攻河东,于是出兵幽州,征讨燕王刘守光。

晋军一路势如破竹,不过半年,攻克幽州,灭幽州刘氏,生擒燕王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带回太原,在李克用墓前处死。

后梁贞明三年(晋天祐十四年、917年),晋将寿州刺史卢文进叛晋附契丹,契丹主耶律阿保机趁机亲率大军南下,欲夺取幽州。晋将周德威一面坚守幽州,一面使向李存勖求援。

李存勖遂亲领步骑大军七万,北上反击契丹。八月,李存勖遣部将李嗣源援军抵达幽州城外,突袭并大败契丹军,解除幽州之围,耶律阿保机狼狈逃窜。而这一战,晋军斩杀契丹军以万计,并缴获牛羊、辎重无数。

当年李克用临终前交给李存勖的三只箭,幽州、契丹两支已经交还,就剩下后梁这一支了。

自后梁贞明四年(晋天祐十五年、917年)开始,李存勖持续不断地对后梁展开进攻,而后梁末帝朱友贞也针锋相对,率梁军不断反击,期间历经杨刘之战、胡柳陂之战、德胜之战、同州之战、镇州之战、定州之战,晋、梁两军大小数百战,梁军败多胜少,局势愈发向晋军方面倾斜。

后梁龙德二年(晋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勖先亲率五千骑兵北上,在新城(今河北高碑店)、望都大败南侵的契丹军,后消灭割据成德的张氏地方势力,自领成德节度使。河东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后梁。

天祐二十年(923年),已经是天下最强的李存勖在魏州接受诸镇劝进,即位称帝,改元同光。

对于国号,李存勖没有沿用“晋”的名号,而表示自己的国家是大唐的延续,直接建国号“唐”,以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四代大唐皇帝为宗庙先主,并加上自己的曾祖朱邪执宜、祖父李国昌、父亲李克用,一共七庙,供奉于太庙。这显示李存勖是以大唐合法继承人自居的。而后世史书称沙陀后裔李存勖所建立的政权为“后唐”。

虽然后唐与李唐血脉完全不同,没有亲缘关系,但是后唐统治者都以大唐继承人自居,在后唐太庙供奉李唐皇帝,世序有所承袭。所以,后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李唐的一部分延续(至少在后唐太庙里延续)。

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六月,气势如虹的唐军一路南下,连破后梁的四路反击,十月,抵达后梁都城开封。

十月初九日,唐军一鼓作气,打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绝望中自杀。后梁朱氏终于被缠斗了四十年的老对手所消灭,而李存勖,也将最后一只箭,缴还于李克用太庙神主前。

后唐之后的历史风云,不是本题范畴,所以不再叙述了。

唐乾宁二年(895年),晚唐南方强藩: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的时候,于开元寺偶然遇到一个名叫彭奴的六岁流浪儿。见他相貌端庄,为人伶俐懂事,杨行密十分喜欢,于是拉住他问话。在进一步询问后得知,小孩子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终,母亲刘氏也死了,只得由伯父李球带着,在濠、泗一带流浪。

杨行密惊诧于小孩儿的对答如流,又喜欢其机灵乖巧,于是将其带在身边,准备收为养子,好好栽培。

但是杨行密的儿子们见父亲不明不白带回一个小孩子,还要收其为养子,都很排斥,不能 容纳彭奴在杨家,时常欺辱他。杨行密无法,又不想抛弃彭奴,于是把他交给自己的得力助手、淮南大将徐温代为抚养。

徐温也很喜爱这个小人儿,给他取名徐知诰,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

徐知诰稍稍长大后,对待徐温如同亲生父亲,谦恭有礼,孝蔼润和如同亲子。有时候徐温因为政务琐事暴躁,迁怒于身边人,诸子都不敢近身,只有徐知诰不畏难堪,侍奉如故。

徐温事后问:“你怎么不怕我发怒责罚?”徐知诰回答:“为人子者,何能因父怒而避之不问,舍弃父母,保全自己,不是作为人子的常情。”既有讨好徐温得意思,也有怀念自己生身父母的感情,于是徐温更加喜爱徐知诰。

唐天复二年(902年),割据淮南的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晋爵弘农郡王,以作为遏制朱温跋扈的牵制,这就是五代十国中吴国的肇基之始。

杨行密于江南实现割据半独立,实现由藩镇向地方政权的过渡,并北拒强敌,南平沿海,开始了唐宋之交,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渐的先河,所以杨行密被后世尊为“十国功业第一人”。

在杨行密开拓江南同时,作为他心腹重臣的徐温,也深受重用,先后出任都知兵马使、右牙(衙)指挥使,逐步掌握大权。

唐天祐二年(905年),吴王杨行密病重,而诸将大都在外,只有左右衙指挥使张颢、徐温在身边,于是嘱托二人托孤,以延续南吴统序。

十一月,杨行密去世,张颢、徐温奉遗命迎杨行密长子杨渥继承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侍中,继位弘农王,追尊杨行密为吴武忠王。

杨渥继位后,宠幸宵小,压制老臣,又喜好游乐不理政务,南吴诸将都惴惴不安。唐天祐四年(907年),执掌南吴军权、又不甘大权旁落的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消灭杨渥亲随,控制南吴局面。杨渥被软禁,从此杨氏失去淮南大权。

吴天祐五年(南吴不承认此时已经代唐自立的朱温后梁,不奉后梁年号,依旧以唐天祐年号纪年、即908年),张颢不顾徐温反对,执意弑杀软禁中的杨渥,并想一并除掉徐温,独掌南吴大权。徐温事先得到消息,反而抢先举兵,击杀张颢,获得南吴军政大权。之后徐温并拥立杨行密次子杨渥继位,继承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弘农郡王。但杨隆演不过傀儡而已,徐温才是淮南实际统治者。

徐温控制南吴后,授养子徐知诰为升州(今南京)防御使兼楼船副使。 吴天祐七年( 910年),徐知诰年满二十,以升州副使知州事,开始执掌一地。

此后,在养父徐温的栽培下,徐知诰逐步升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成为徐温的得力助手,协助掌握淮南大权。

而南吴杨氏,在徐温操控下,于天祐十六年(919年)正式独立建国,杨隆演自号“吴国王”,改元武义,尊杨行密为吴孝武王。徐温被封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东海郡王。

吴武义二年(920年),二十四岁的杨隆演去世,徐温又拥立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继位,继续作为傀儡存在。

杨溥继位后,徐温以大丞相身份授徐知诰为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辅佐自己执掌政事。当时徐温诸子都不成器,只有养子徐知诰精明能干,果决干练,所以被徐温倚重,视为心腹。

吴顺义七年(927年),南吴实际统治者徐温去世,徐知诰排挤徐温亲子徐知询,接过养父所遗留的权力,掌握南吴大权,成为吴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被封浔阳公,后改封豫章公。

此后徐知诰为提升号召力,奉杨溥称帝,称大吴皇帝。自己也在吴大和四年(933年)继承养父东海郡王爵位。

吴天祚元年(935年),南吴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以升、润等十州之为齐王藩土。

徐知诰辞退尚父、丞相称号,但开设大元帅府,设置齐国官员。而同一时期的 闽、吴越、南汉等国,都遣使前来,恭贺齐王就封,并劝徐知诰代吴称帝。

吴天祚三年(937年),四十八岁的徐知诰受禅称帝,正式建立齐国,改元升元,尊吴国皇帝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迁居润州,修建丹阳宫以供让皇帝居住。

为了表示对于养父的尊崇,徐知诰追尊徐温为齐太祖、谥号忠武皇帝,徐氏族人皆为齐国宗室。

齐升元三年(939年),为了对抗中原沙陀后晋石氏政权,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徐知诰恢复原本的李姓,改名昪,自称为唐宪宗李纯第八子建王李恪玄孙,将改国号从齐改为唐,后世称南唐。李昪就是南唐烈祖,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祖父。

李昪复姓后,为了向天下宣示统嗣传承,决定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并追尊名义上的高祖父李恪以下四代为皇帝,以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改齐太祖徐温为唐义祖,徐氏子弟也没有除去宗室地位,同样大加封赏。

但是后世史学家并没有因为李昪自号李唐后裔而将他所建立的南唐政权归于李唐的延续,《旧唐书》无李恪后裔所载,《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蜀实录》、《江表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史料记载南唐皇帝先辈各有不同,分别有唐玄宗之子永王璘、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唐嗣薛王李知柔、唐高祖子郑王李元懿、唐太宗子吴王李恪等诸多说法。

如此混乱的记载,恰恰说明了南唐皇室族谱不明,与李唐毫无瓜葛,冒称李唐后裔不过只是政治需要,增加自身显赫光环、借此提升合法性,在五代混乱的时代背景下,获取更大利益而已。

唐(大唐)、后唐(沙陀)、南唐(冒称)的溯源及各自历史,这里就叙述完毕。朋友们如果觉得本文还算清晰明了、论述清楚、可以一看的话,请移玉指,不吝评论为感,谢谢!


伯虎42


要说有关系吧,国号都取为唐,真实的从皇室的血缘关系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大唐王朝(618~907),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顶峰,被历史课本称为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开国皇帝为高祖李渊,经历近150年的辉煌后在玄宗年间发生安史之乱,但又于藩镇与中央的平衡之间坚持了接近150年,终于于907年被原黄巢的下属,后封宣武节度使的朱全忠所灭。

后唐的祖先本是沙陀人,姓朱邪,后来因为助大唐平叛有功被赐姓李,而且李唐皇室承认是李唐宗室,录入宗室族谱。所以后唐开国皇帝庄宗的父亲开始就叫李克用了。后来的历代后唐皇帝(当然也不多)都是姓李,定国号为唐意在恢复李唐王朝。如果不是后唐短命可能又是另一个东西汉的翻版。

至于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父亲早死之后被杨吴权臣徐温收为养子,改名徐知诰。但后来继承养父的权臣位置最终篡杨吴自立之后改回本姓李。自称是李唐宗室后人,所以定国号为唐,也是想恢复李唐辉煌。因为地处南方被称为南唐。

这就是三个唐朝之间的大致关系,后两者只能算大唐王朝的余波了。




丁强888


大唐王朝无不让人仰望,就算消亡,也让后人无限眷恋。因此在唐朝被灭之后,李存勖就建立了一个以“唐”为国号的国家,不过这个国家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所以被史学家叫做后唐,而将李昪建立的政权叫做南唐。那么唐朝、后唐、南唐是何关系?后两个会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吗?

后唐的缔造

李克用是后唐的缔造者,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贞观时期的陇右金城(现甘肃兰州)人朱耶拔野,这个人算得上是唐朝的一名大将,在征讨高句丽和薛延陀战役当中立下了大功,所以他也成为了沙陀都府的都督,之后就是世袭制。一直延续到了李克用的曾祖父朱耶尽忠这里, 由于在国土部的战争当中死亡。他的祖父开始成为德宗时期的阴山府都督。

李克用的老爹朱耶赤心后来当上了杭州刺史,而李克用的原名叫做朱耶翼圣,生于神武川新城,在家排行老三。由于他跟猪是死对头,所以两个人经常互掐。

公元869年,庞勋开始起兵,李克用和自己的老爹开始给这个人做事。之后,父子俩就变成了李国昌和李克用。所以,李克用和李唐王室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被赐了“李”姓而已。

之后李克用相继在很多战争当中立下大功,并且成为了一名节度使。最后朱温将唐昭宗弄到洛阳,改变了年号。而此时的李克用,并没有废除唐朝时使用的年号,在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李存勖仍固执的使用者,大唐的年号,并且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政权是合法的,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自己继承的是大唐的江山。只可惜,后糖唐存在没有多久,在936年就被灭掉。

南唐的出现

在后唐被灭之后的第2年,徐知浩灭掉南吴而立南齐,又过了两年之后,李昪和他的年号出现在了历史的年轮当中。徐知浩原名就叫做李昪。他出生于889年,其父亲李荣在他6岁时就死在了战乱之中,不久之后他母亲也死了。所以他一直在四处流浪,后来被攻打杭州的杨行秘密收养成了养子。杨行又将他转手送给了徐温收养,从这时起他也就开始叫徐知浩。

  • 他在937年逼迫杨溥退位,建立了南齐,随后又将国号改为唐。

他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在做了皇帝之后,他还为李渊和李世民立了太庙。不过有关于他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史书上能够找到的也只是有关于他父亲的消息。虽然他一直标榜自己是李恪的孙子。但是在唐史当中,却说李恪是没有子嗣的。因此,李昪是唐朝后裔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 唐朝、后唐、南唐是何关系?后两个是他们的后裔吗?

在这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唐朝跟后唐和南唐没有丝毫关系。后唐是朱耶翼圣改名成李克用而建立的,所以这其实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而南唐虽然是原名李昪建立的,他自己也自称是唐皇室的后裔,但是由于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他是正统李唐王朝后世子孙,所以在这里也可以断定,南唐也不是唐王朝的后裔。

总结陈述

大唐帝国经历数百年的风光,曾经先后经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所以这是一个让人为之仰望的朝代。随后出现的后唐和南唐,虽然在国号上效仿了唐朝,但是在真正的实力当中,还是不能跟唐朝所媲美的。还有后唐和南唐一直都标榜自己是唐朝后裔,这也是不太让人相信的。


一史千金


唐朝、后唐、南唐虽然都以唐为国号,但后唐与南唐并非唐朝皇室后裔所建。三个以唐为国号的王朝,只有南唐与唐朝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中国历史上国号重名的王朝不少,比如十六国时期匈奴刘渊建立的汉国,与两汉国号重名。五代朱温建立的梁朝,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朝国号重名。还有元末的“大宋政权”(龙凤政权)也与两宋国号重名,凡此类重名国号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小国林立,光国号为唐的就有两个,国号为蜀的也有两个,国号为汉的更是达到了三个。如果区别这些国号重名的国家,我们可以从后唐,南唐与唐朝的关系作为举例。

后唐,李唐皇帝赐姓

后唐是五代第二个中原王朝,由沙陀人李存勖建立。沙陀是唐末北方一个非常出名的民族,五代五个王朝,除了后梁,其他四个王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沙陀人建立的。



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的祖父本名朱邪赤心,唐朝末年沙陀族首领,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被唐宣宗赐名李国昌,李国昌的儿子、李存勖之父李克用,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义军,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被唐僖宗晋封河东节度使,昭宗即位后,授予李克用“忠正平难功臣”称号,封为晋王。

李克用与篡唐自立的朱温关系极差,李克用本人还差点命丧朱温毒手。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温逼唐哀帝禅让于他,然后弑杀哀帝,篡唐自立定都汴梁,建立后梁王朝。晋王李克用临终前叮嘱世子李存勖,以消灭后梁,恢复李唐江山为己任。



后唐版图

李存勖一直使用唐朝天祐年号,坚持与后梁作战,经过十多年的战事,终于击垮后梁。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为国号,由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人。同年,后唐灭亡后梁。

李存勖建立后唐与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前朝皇帝赐姓,然后依托前朝国号,以达到收拢人心,宣示其正统地位的目的,实际上后唐与唐朝并没有任何关联,沙陀族也不是汉族,李存勖也不是唐朝宗室,除了李氏三代世食李唐俸禄,得到赐姓李唐国姓的优待之外,后唐其实就是一个新兴的中原王朝。

南唐,有附会李唐宗室之嫌

南唐,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南唐的开国之君中宗李昪,本名徐知诰,为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



南唐烈祖李昪

徐知诰的原姓就是姓李,他的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踪,后被养父徐温收养改名为徐知诰。徐温是南吴大权臣,官至太师、大丞相、大元帅,封齐王。徐温死后,徐温诸子与徐知诰争劝,结果徐知诰胜出,扶立南吴国王杨溥称帝,南吴天祚元年(935年),徐知诰被加封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徐知诰辞尚父、丞相职,但以齐国为根本,开始篡吴自立。



南唐极盛时期地图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受吴王杨溥禅让称帝,国号大齐。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改年号为升元。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宣布恢复李姓,改名李昪,自称是唐宪宗第四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以唐室苗裔自居,遂改国号为唐,因统治范围在在长江以南,为区别唐朝、后唐,史称南唐。李昪还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算是正式认祖归宗。养父徐温则被改奉为义祖。

不过,关于李昪与李唐宗室的关系,真假也是难辨。陆游的《南唐书》、陈霆的《唐余纪传》都指李昪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而《周世宗实录》、薛居正的官修《五代史》则又指李昪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之后,两种说法都指向了李昪是李唐之后,但由于缺乏更多的历史佐证,南唐烈祖李昪的李唐宗室的身份一直存疑。


大国布衣


唐朝和后唐、南唐说起来关系真不大。后两个虽然国号都叫唐,但是基本和李唐王室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即便如此,后两个把国号定为唐,还是有一些原因的,只不过和血缘无关。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来自陇西李氏,李渊的祖父李虎曾为陇西郡公,父亲李昺为唐国公,李渊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因此当他登基做皇帝后,他的国家就是唐朝。

后唐的开国君主是李存勖,李存勖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本姓朱邪。李存勖的祖父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改名李国昌。唐朝皇帝封其为朔州刺史。然而,李国昌在代北一带坐大之后,竟不听命于唐朝,后来逃亡鞑靼。



黄巢起义,唐朝无人可用,遂免了李国昌之罪,召其子李克用领兵攻打黄巢。李克用的沙陀兵不仅收复了长安,还剿灭黄巢于野狼谷。唐僖宗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李克用遂拥有了河东代北之地,成为沙陀首领。

李克用临死给了儿子李存勖三只箭,让他灭燕国,灭后梁,灭契丹。李存勖完成了前两项,原本他的国家应该叫晋,但是,考虑到自己被唐朝皇帝赐姓,自己又是唐朝的忠臣,因此,李存勖就把自己的国家也称为大唐。只不过史家为了区分,才写作后唐。



南唐为十国之一,南唐的前身是杨行密所建立的吴国。可惜杨行密早死,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杨渥。杨渥的宰相叫做徐温,是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政治家。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即是徐温的干儿子,名叫徐知诰。

李昪是个私盐贩子出身,他的父亲叫李荣,穷得都活不下去了,李昪才铤而走险去贩私盐,后来又改姓。然而等到李昪当了皇帝,他声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于是,他的国家也要叫唐。李昪到底是不是建王之后谁也不知道,只不过他出身寒微,总要认个祖宗来装门面。


傅斯鸿


国号来说三家都叫“唐”,后人为了区分而称之为“唐朝”、“后唐”、“南唐”。后唐是五代之一,南唐是十国之一,他们都是借唐朝的光。后唐和唐朝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祖上被唐朝赐姓李,又被封王,所以以唐为国号。南唐是号称唐朝宗室后裔(基本不靠谱)。


后唐创始人叫做李存勖,但根源要说到他的祖曾父,他是西突厥沙陀部落酋长,姓朱邪,叫朱邪执宜。沙陀部本属吐蕃,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各地掌控力减低,外族多有侵扰,归附的少数民族多有叛乱。唐宪宗时吐蕃与回纥争夺甘州、凉州,调沙陀部北上参战。朱邪执宜认为沙陀部世为唐臣,不愿反叛,劝说其父朱邪尽忠带领族人东迁,被吐蕃围追堵截,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率余部万余人抵达山西代北,被唐朝接纳。此后,朱邪执宜替唐朝征战,官至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朔州刺史,借此统一了代北各部,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唐文宗时期,朱邪执宜去世,其子朱邪赤心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后一路建功立业,因为平定庞勋叛乱的功劳,官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赐名李国昌,赐京城亲仁里官邸一所,并准备计入宗籍,视为李唐宗室。这就是后来李存勖定国号为唐的根源。但是,李国昌却因为恃功而骄,不服调令,擅杀官员,占据州郡,与李唐王朝决裂,被唐懿宗派兵征讨,李国昌不敌,逃亡鞑靼。


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在沙陀军中素有威望,于是李克用被赦免罪责,征召剿贼。沙陀军势如破竹,收复长安,李克用居功首位,唐僖宗任命他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任命李国昌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不久李国昌去世,李克用成为沙陀军首领。后来李克用继续征战,讨伐黄巢,其间与同样讨伐黄巢的朱温产生矛盾。黄巢被剿灭后,李克用被封为陇西郡王。此后,李克用拥兵自重,不断发展势力,割据河东。他与朱全忠(朱温被赐名全忠)成为唐朝两股强大势力,分别被封为晋王、梁王。双方相互攻击,最终,朱温代唐自立为帝,成为五代第一个朝代后梁,病重的李克用拒绝承认,坚持继续使用唐年号,一年后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继位为晋王。


李存勖称晋王后十五年中,振兴晋国,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于923年四月称帝,定国号唐,史称后唐。追尊李国昌为献祖,追尊李克用为太祖。十二月后唐灭后梁,开启五代第二个朝代。李存勖在位其间的后唐也是五代中最鼎盛的时代。但不久,李存勖宠幸伶人、宦官,穷奢极欲,屠戮功臣,引发政局不稳,最后死于兴教门之变,兵变的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


然后说说南唐,南唐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创始人叫李昪,其父名为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不知所踪,李昪就被十国中的南吴太祖杨行密收养,因又与杨行密的儿子们不合,结果被送给大将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靠着徐温的势力,徐知诰一步步崭露头角,与其养父徐温一起把持南吴朝政。最后,937年南吴末代君主杨溥禅让于已被封为齐王的徐知诰,南吴灭亡。

但徐知诰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并不叫唐,而是因为自己齐王的封号叫做齐。两年后,徐知诰宣布恢复本姓李,改名为昪,自称唐宪宗第四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其实,他的父亲出身卑贱,李昪的说辞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用李唐王朝的名号捞取政治资本。他究竟是不是李恪的四世孙谁也不知道,族谱可以伪造,全凭他自己说。


伊耆角木


引言

想要弄清楚唐、后唐、南唐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那就必须弄清楚这三者都是什么。

唐王朝很好理解。

公元618年,李渊于长安称帝,国号为唐。

唐帝国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公元907年为后梁所取代,是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强大王朝。

而所谓的后唐、南唐,都是在唐朝灭亡之后,于五代十国时期建立起的割据政权。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

后唐的奠基人,乃是唐朝末年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李克用乃是沙陀人,本姓并非姓李。

李克用的父亲本名朱邪赤心,唐懿宗年间因镇压庞勋叛乱有功,被懿宗皇帝赐名为“李国昌”。

“李”乃国姓,代表无上荣光,李克用自然就跟随了父亲,改了“李”姓,从此就叫李克用。

唐朝末年,李克用名为河东节度使,实际上就是割据河东,成为了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藩镇,被朝廷封为晋王。只不过随着朱温的异军突起,李克用接连失利,遗憾而终。

李存勖乃李克用长子,自然继承了晋王之位。在王位十五年间,李存勖北灭燕,南破梁,最终取代了朱温所建立的后梁,自己登基称帝,该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李存勖取国号为“唐”,就是要向天下表示,自己这个政权乃是承袭唐王朝的正统,自己登基称帝乃是合情合法的。

但实际上,李存勖建立的后唐,与李渊建立的唐王朝,已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政权了,只不过就是亲着借用了后者的名头而已。

至于说血脉关系,李存勖乃是沙陀人,“李”姓也是唐朝皇帝所赐,自然算不上是皇室后裔。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关系,最多也就是有一点香火情吧。

公元937年,李昪建立南唐

李昪之所以能登基,那是典型的权臣自立。

幼时的李昪不过是流浪在淮南一代的小乞丐,后来被吴王杨行密看中,有幸成了吴国大将徐温的义子,改名为徐知诰,从此在徐家开启了辉煌璀璨的一生。

杨行密死后,吴王杨渥即位。

杨渥在位之时,徐温发动了一系列政变,将吴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了徐家手中。李昪作为徐温的养子,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开始参与吴国军政要事。

徐温去世之后,李昪在与徐温其他儿子的争斗中胜出,取代了徐温的位置,成为了吴国第一权臣。此后的十年间,李昪在吴国苦心经营,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以至于吴国百姓只知有齐王徐知诰,却不知有吴王。

公元937年,李昪见时机已经成熟,便逼迫吴王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国号为齐。

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939年,李昪改回本姓,自称为唐宪宗李纯的五世孙,并且将国号改为了“唐”,在宫中设立太庙,供奉唐高祖、唐太宗等人,以此彰显自己李唐后人的身份。

李昪所建立的南唐,本质上与唐王朝也没了多大的关系。毕竟南唐政权是从吴国手中篡夺过来的,与唐王朝而言,并没有任何的传承性可言。

至于说李昪的身份,是否是唐宪宗的五世孙,这一点我还是保留意见的。

毕竟从《新五代史》中来看 ,所谓唐宪宗后裔的说法,不过就是李昪自说自话而已,并没有得到官方正史的承认。

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为徐州判司;志生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但是在陆游等人所著的《南唐书》中,却承认李昪这一说法。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名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南唐书·列祖本纪第一》

所以李昪真实身份到底如何,是否是李唐皇室后裔,这一点确实是见仁见智的东西。

但为了表示对于正史的尊重,在此采取《新五代史》的说法,李昪与唐宪宗并无血缘关系,因此南唐政权并非是李唐皇室的后裔,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