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清明追思丨每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都會被仰望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烈士,是沉澱厚重的民族記憶,是生生不息的民族脊樑。

英烈是民族的脊樑。尊崇烈士、祭奠烈士,就是要讓英烈成為我們心底崇高、聖潔、強大的永恆記憶。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每一位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會被銘記,每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都會被仰望。

▶▶董存瑞:年幼時機靈膽大,犧牲前屢立戰功

清明追思丨每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都会被仰望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4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鬥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4次、小功4次,獲4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燬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衝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衝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衝啊!”碉堡被炸燬,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狼牙山五壯士:寧死不屈 視死如歸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這是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的詞。以共產黨員、班長馬寶玉為首的八路軍5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馬寶玉,1920年生,河北蔚縣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參加了八路軍,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作戰勇猛頑強,在阜西莊一戰中,用一把鐵鍬劈死一名日軍,繳獲一支“三八大蓋”。在夜襲管頭村的戰鬥中,他擊斃一名日軍機槍手,為部隊前進掃清了道路。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餘人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9月25日,日偽軍3500餘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奉命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第6班班長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及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戰士擔負後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他們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勇還擊,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餘人。

次日,為了不讓日偽軍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鬥到日落。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馬寶玉等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範榮譽戰士”稱號,並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並授予“勇敢頑強”獎章,宋學義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郝夢齡:誓當以沙場為歸宿

“忻口開火數月整,娘子關再頂住,南懷化死個夠。”1937年在山西流傳的這支悲壯的民謠,說的正是抗戰時期的忻口戰役。在此次戰役中,郝夢齡英勇犧牲,成為抗戰陣亡的第一位軍長。

郝夢齡,1898年2月出生於河北藁城。早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步兵科學習。畢業後加入馮玉祥部隊,任第4軍26旅旅長。曾參加北伐戰爭,歷任第4軍2師師長、第54師師長、鄭州警備司令、第9軍副軍長、軍長等職。郝夢齡多次參加軍閥混戰,見“人民遭殃、流血千里”,深為懺悔和痛恨。全面抗戰前夕,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發動反革命“圍剿”,郝夢齡對同室操戈非常反感,曾兩次請求解甲歸田,均未獲批准。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郝夢齡請求北上抗日:“我是軍人,半生光打內戰,對國家毫無利益。現在日寇要滅亡中國,我們國家已到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我應該去抗戰,我應該去與敵人拼。”同年9月,郝夢齡率部北上,在與妻子、兒女話別時說:“我愛你們,但我更愛我們的國家。”臨別前,他寫下遺囑,下定為抗日犧牲的決心。

1937年10月11日,郝夢齡率部參加忻口戰役,與日軍激戰數日。10月16日,因南懷化高地被日軍佔領,郝部奉命擔任反攻任務,郝夢齡接到任務後,立即到前線督戰,反攻大軍分數路撲向日軍陣地,連克敵人幾個山頭。郝夢齡決定乘勝追擊,於是揮兵奮進。在通過距離日軍陣地只有200米的一段隘路時,郝夢齡被日軍的機槍擊中犧牲,時年39歲。

▶▶佟麟閣:誓與盧溝橋共存亡

佟麟閣,1892年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投身馮玉祥部隊,因英勇善戰、善於用兵,先後升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1933年,佟麟閣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他與馮玉祥等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聯盟軍,先後收復康保、寶昌、沽源、多倫等失地,重創日軍。後退居北平香山。1936年,佟麟閣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駐守平津一帶。在對抗日軍訓團進行軍訓時,他提出:“要為民族生存而戰鬥,為國家榮譽而獻身。”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發動盧溝橋事變,佟麟閣時任北平南苑駐地指揮官,他在全軍將校會議上慷慨陳詞:“日寇消滅中國,是其根本目的。中國人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抗戰!日寇陰謀侵佔平津、吞併華北,吾輩首當其衝。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繫於一人者輕,而繫於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當馬革裹屍,以死報國!”並以軍部名義發出命令:“凡是日軍進犯,堅決抵抗,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大敵當前,佟麟閣視死如歸,堅守南苑。時其父在北平城內病重,家人屢促歸省,佟麟閣揮淚給妻子捎去書信:“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夫人代供子職!”部屬聞之,無不為之感動落淚,紛紛表示願隨將軍共生死,奮勇殺敵。

1937年7月28日,日軍發動猛攻。佟麟閣在指揮右翼部隊向敵突擊時,腿部被機槍擊中,部下勸其退後裹傷,他對部下說:“大紅門失守,全局被動,事急如此,我不能臨陣而退。”佟麟閣不顧傷痛依舊堅守一線,官兵們見此場景聲淚俱下,與日軍捨命拼殺。日軍地面進攻遭到重挫後,派戰機狂轟濫炸。佟麟閣頭部不幸被擊中壯烈殉國,時年45歲。

▶▶陳然:慷慨“自白”大義赴死

在監獄裡,他受盡敵人的百般折磨卻寧死不屈,留下著名詩篇《我的“自白”書》。在刑場上,他用反綁的雙手將背上的死囚標籤扯下,喝令“從正面向我開槍”,被敵人稱為“慷慨悲歌之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本著對黨的事業負責和麵向未來的態度,和同志們留下了一份披肝瀝膽的報告。這份報告凝聚成的“獄中八條意見”,至今仍發人深思。他就是紅色經典小說《紅巖》中成崗的原型——出生於河北香河的革命烈士陳然。他只走過了26歲的短暫人生,卻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48年4月22日晚,重慶渣滓洞,一位青年被連夜押送到審訊室。就在當天傍晚,他在家中趕印第23期中共重慶地下市委機關報《挺進報》時,被踢開房門衝進來的特務逮捕。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名叫陳然,原名陳崇德,祖籍江西,1923年12月18日出生於河北香河。雖然只有25歲,但此時的他已有多年革命經驗。抗戰全面爆發後,他隨父遷徙湖北。1938年夏,年僅15歲的陳然在鄂西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抗戰劇團,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在劇團,陳然利用演出空閒時間,先後閱讀了《大眾哲學》《社會發展史簡明教程》和《論持久戰》等革命理論書籍。1939年春,陳然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作為重犯,陳然從渣滓洞監獄被轉押到白公館監獄。此時的陳然,早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腿部嚴重受傷,但這首著名的詩篇《我的“自白”書》卻已經開始在他的心中醞釀。在就義的前幾天,陳然曾對同獄室的難友說他想寫一首詩,題目叫《假如沒有了我》,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將詩的內容一句句告訴了這位難友。後來難友脫險出獄,整理發表了陳然的遺詩,這便是那首振聾發聵的《我的“自白”書》。1949年10月28日,陳然被槍殺於重慶大坪,年僅26歲。

陳然就義時,用已經被五花大綁的雙手,扯下了身後的“死囚”標籤,喝令“從正面向我開槍”,特務硬是把他拉轉過去,他又轉過身來,身中數槍都沒有倒下去,還一直高喊著口號,最後特務們不得不用機關槍掃射……

▶▶黃誠:學運領袖抗戰先鋒

黃誠,1914年生於河北安次縣(今廊坊安次區)。1930年秋入北平第四中學。1932年畢業後,考入天津北洋工學院預科,1934年夏考入清華大學地學系。其間,參加“民族武裝自衛會”“世界語學會清華分會”等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愛國進步團體。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華北事變,進一步蠶食我領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北平各校相繼成立了抗日救國會,黃誠當選為清華大學救國會主席。救國會發表《告全國民眾書》喊出了華北學生的共同呼聲:“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黃誠作為清華大學學生請願遊行的領隊,帶領同學們衝破反動軍警的阻撓,以血肉之軀呼喚抗日救國。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洗禮中,黃誠於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6年9月,黃誠因擔任中共北平學聯黨團書記,擔負起黨對北平學聯的領導工作。

1938年春,黃誠參加新四軍,在陳毅指揮的一支隊工作,不久調到軍部,任軍政治部秘書處長,協助袁國平等開展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1941年初,皖南事變爆發,黃誠不幸被捕,被關押進上饒集中營。國民黨頑軍公然誣衊新四軍“叛亂”,要他“反省”“自新”。黃誠義正詞嚴地痛斥頑軍:“我們新四軍是抗日的隊伍,幾年來轉戰大江南北,戰績輝煌,有目共睹,我們一不投降日本,二不掠奪百姓,一心只為抗戰救國,不惜流血犧牲,這難道有什麼罪嗎?難道有什麼過可悔嗎?”面對威脅,他視死如歸,“革命是我們的權利,犧牲是我們的義務”“從事抗戰,無愧於心,我絕不因斧鉞在前而變初衷!”

1942年4月23日,黃誠從容就義,年僅28歲。

▶▶武士敏:大義凜然抒寫愛國氣節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柴溝堡鎮中心花園的中央,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青銅雕像,銅像身披戎裝,一手叉腰凝望前方。他就是抗日英雄武士敏將軍,一生為中華民族解放而英勇奮鬥,直到躍馬前線與日軍鏖戰為國捐軀。

武士敏,字勉之,1892年出生於河北懷安縣柴溝堡鎮。幼年讀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中學堂,畢業後入天津北洋政法專門學校。學生時代加入同盟會。曾參加護國討袁戰爭。1918年參加陝西靖國軍,反對北洋軍閥。1925年任國民軍第3軍騎兵支隊長。1926年赴蘇聯考察軍事。1927年回國後,任西北軍第1師2旅旅長、第42師124旅旅長兼潼關警備司令等職。1936年西安事變後,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69師師長。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武士敏率部開赴河北、山西抗日前線。1939年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1941年5月,中國軍隊中條山戰役失利。武士敏率領第98軍轉入敵後,與八路軍一起在山西抗擊日軍。9月下旬,日軍集中主力將第98軍合圍在山西沁水縣東峪、西峪。日軍多次派人勸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絕。9月23日,日軍向第98軍發起攻擊,武士敏指揮部隊頑強抵抗,多次組織突圍。9月29日,武士敏在突圍戰鬥中頭部中彈,因失血過多犧牲,時年49歲。

......

新時代,新長征。英烈們代代相傳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正如矗立在民族復興航程中的燈塔與座標,召喚著中華兒女在逐夢路上奮勇前行。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每一次對英烈的祭奠,每一次對英雄的讚頌,都是為了新的出發。英雄不老,精神永恆!

▶▶【清明說】讓英雄回家是母親的召喚和期盼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烈是中華民族的精英和驕傲,是中國精神的代表和脊樑。

緬懷先烈,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秉承先烈遺志,繼續完成他們為之奮鬥終生的未竟事業,讓先烈之志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後繼者需要肩負的責任擔當。讓我們透過清明,賡續傳承英雄遺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祖國的富強與民族的復興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據新華網、央視網、長城網、河北日報等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