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清明追思丨每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都会被仰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烈士,是沉淀厚重的民族记忆,是生生不息的民族脊梁。

英烈是民族的脊梁。尊崇烈士、祭奠烈士,就是要让英烈成为我们心底崇高、圣洁、强大的永恒记忆。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每一位为国捐躯的先烈都会被铭记,每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都会被仰望。

▶▶董存瑞:年幼时机灵胆大,牺牲前屡立战功

清明追思丨每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都会被仰望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4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4次、小功4次,获4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以共产党员、班长马宝玉为首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马宝玉,1920年生,河北蔚县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勇猛顽强,在阜西庄一战中,用一把铁锹劈死一名日军,缴获一支“三八大盖”。在夜袭管头村的战斗中,他击毙一名日军机枪手,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道路。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

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郝梦龄:誓当以沙场为归宿

“忻口开火数月整,娘子关再顶住,南怀化死个够。”1937年在山西流传的这支悲壮的民谣,说的正是抗战时期的忻口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郝梦龄英勇牺牲,成为抗战阵亡的第一位军长。

郝梦龄,1898年2月出生于河北藁城。早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加入冯玉祥部队,任第4军26旅旅长。曾参加北伐战争,历任第4军2师师长、第54师师长、郑州警备司令、第9军副军长、军长等职。郝梦龄多次参加军阀混战,见“人民遭殃、流血千里”,深为忏悔和痛恨。全面抗战前夕,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郝梦龄对同室操戈非常反感,曾两次请求解甲归田,均未获批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郝梦龄请求北上抗日:“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我应该去抗战,我应该去与敌人拼。”同年9月,郝梦龄率部北上,在与妻子、儿女话别时说:“我爱你们,但我更爱我们的国家。”临别前,他写下遗嘱,下定为抗日牺牲的决心。

1937年10月11日,郝梦龄率部参加忻口战役,与日军激战数日。10月16日,因南怀化高地被日军占领,郝部奉命担任反攻任务,郝梦龄接到任务后,立即到前线督战,反攻大军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连克敌人几个山头。郝梦龄决定乘胜追击,于是挥兵奋进。在通过距离日军阵地只有200米的一段隘路时,郝梦龄被日军的机枪击中牺牲,时年39岁。

▶▶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佟麟阁,1892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冯玉祥部队,因英勇善战、善于用兵,先后升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33年,佟麟阁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他与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联盟军,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失地,重创日军。后退居北平香山。1936年,佟麟阁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驻守平津一带。在对抗日军训团进行军训时,他提出:“要为民族生存而战斗,为国家荣誉而献身。”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佟麟阁时任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他在全军将校会议上慷慨陈词:“日寇消灭中国,是其根本目的。中国人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抗战!日寇阴谋侵占平津、吞并华北,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并以军部名义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大敌当前,佟麟阁视死如归,坚守南苑。时其父在北平城内病重,家人屡促归省,佟麟阁挥泪给妻子捎去书信:“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夫人代供子职!”部属闻之,无不为之感动落泪,纷纷表示愿随将军共生死,奋勇杀敌。

1937年7月28日,日军发动猛攻。佟麟阁在指挥右翼部队向敌突击时,腿部被机枪击中,部下劝其退后裹伤,他对部下说:“大红门失守,全局被动,事急如此,我不能临阵而退。”佟麟阁不顾伤痛依旧坚守一线,官兵们见此场景声泪俱下,与日军舍命拼杀。日军地面进攻遭到重挫后,派战机狂轰滥炸。佟麟阁头部不幸被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5岁。

▶▶陈然:慷慨“自白”大义赴死

在监狱里,他受尽敌人的百般折磨却宁死不屈,留下著名诗篇《我的“自白”书》。在刑场上,他用反绑的双手将背上的死囚标签扯下,喝令“从正面向我开枪”,被敌人称为“慷慨悲歌之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和面向未来的态度,和同志们留下了一份披肝沥胆的报告。这份报告凝聚成的“狱中八条意见”,至今仍发人深思。他就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出生于河北香河的革命烈士陈然。他只走过了26岁的短暂人生,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8年4月22日晚,重庆渣滓洞,一位青年被连夜押送到审讯室。就在当天傍晚,他在家中赶印第23期中共重庆地下市委机关报《挺进报》时,被踢开房门冲进来的特务逮捕。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名叫陈然,原名陈崇德,祖籍江西,1923年12月18日出生于河北香河。虽然只有25岁,但此时的他已有多年革命经验。抗战全面爆发后,他随父迁徙湖北。1938年夏,年仅15岁的陈然在鄂西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抗战剧团,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剧团,陈然利用演出空闲时间,先后阅读了《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简明教程》和《论持久战》等革命理论书籍。1939年春,陈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作为重犯,陈然从渣滓洞监狱被转押到白公馆监狱。此时的陈然,早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腿部严重受伤,但这首著名的诗篇《我的“自白”书》却已经开始在他的心中酝酿。在就义的前几天,陈然曾对同狱室的难友说他想写一首诗,题目叫《假如没有了我》,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将诗的内容一句句告诉了这位难友。后来难友脱险出狱,整理发表了陈然的遗诗,这便是那首振聋发聩的《我的“自白”书》。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枪杀于重庆大坪,年仅26岁。

陈然就义时,用已经被五花大绑的双手,扯下了身后的“死囚”标签,喝令“从正面向我开枪”,特务硬是把他拉转过去,他又转过身来,身中数枪都没有倒下去,还一直高喊着口号,最后特务们不得不用机关枪扫射……

▶▶黄诚:学运领袖抗战先锋

黄诚,1914年生于河北安次县(今廊坊安次区)。1930年秋入北平第四中学。1932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其间,参加“民族武装自卫会”“世界语学会清华分会”等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进步团体。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进一步蚕食我领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北平各校相继成立了抗日救国会,黄诚当选为清华大学救国会主席。救国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学生的共同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黄诚作为清华大学学生请愿游行的领队,带领同学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以血肉之躯呼唤抗日救国。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中,黄诚于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9月,黄诚因担任中共北平学联党团书记,担负起党对北平学联的领导工作。

1938年春,黄诚参加新四军,在陈毅指挥的一支队工作,不久调到军部,任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协助袁国平等开展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黄诚不幸被捕,被关押进上饶集中营。国民党顽军公然诬蔑新四军“叛乱”,要他“反省”“自新”。黄诚义正词严地痛斥顽军:“我们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几年来转战大江南北,战绩辉煌,有目共睹,我们一不投降日本,二不掠夺百姓,一心只为抗战救国,不惜流血牺牲,这难道有什么罪吗?难道有什么过可悔吗?”面对威胁,他视死如归,“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从事抗战,无愧于心,我绝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

1942年4月23日,黄诚从容就义,年仅28岁。

▶▶武士敏:大义凛然抒写爱国气节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镇中心花园的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青铜雕像,铜像身披戎装,一手叉腰凝望前方。他就是抗日英雄武士敏将军,一生为中华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直到跃马前线与日军鏖战为国捐躯。

武士敏,字勉之,1892年出生于河北怀安县柴沟堡镇。幼年读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中学堂,毕业后入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学生时代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18年参加陕西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1925年任国民军第3军骑兵支队长。1926年赴苏联考察军事。1927年回国后,任西北军第1师2旅旅长、第42师124旅旅长兼潼关警备司令等职。1936年西安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69师师长。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武士敏率部开赴河北、山西抗日前线。1939年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1941年5月,中国军队中条山战役失利。武士敏率领第98军转入敌后,与八路军一起在山西抗击日军。9月下旬,日军集中主力将第98军合围在山西沁水县东峪、西峪。日军多次派人劝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绝。9月23日,日军向第98军发起攻击,武士敏指挥部队顽强抵抗,多次组织突围。9月29日,武士敏在突围战斗中头部中弹,因失血过多牺牲,时年49岁。

......

新时代,新长征。英烈们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正如矗立在民族复兴航程中的灯塔与坐标,召唤着中华儿女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每一次对英烈的祭奠,每一次对英雄的赞颂,都是为了新的出发。英雄不老,精神永恒!

▶▶【清明说】让英雄回家是母亲的召唤和期盼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烈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骄傲,是中国精神的代表和脊梁。

缅怀先烈,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秉承先烈遗志,继续完成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未竟事业,让先烈之志薪火相传,是每一个后继者需要肩负的责任担当。让我们透过清明,赓续传承英雄遗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祖国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据新华网、央视网、长城网、河北日报等综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