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以“特”字当头的闪光精神,既反映了进藏将士的精神风貌,又反映了西藏的特殊性,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中的宝贵资源,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西藏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西藏拉萨老照片

1949年10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宣告成立时,西藏——这片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雪域高原,仍处于帝国主义势力觊觎羁绊、百姓生活在封建农奴制压迫下的状态中。为完成祖国大陆统一,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使西藏人民成为统一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成员,党中央、毛主席于11月发出了解放西藏的命令,指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并从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

刚刚迎来新中国成立、准备接管川南的十八军将士受领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支由张国华为军长、谭冠三为政委的英雄部队,征尘甫卸,又打起背包扛起枪,遵照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建设,一面筑路,一面生产”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向西藏进军!

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是何等艰巨、条件是何等恶劣、困难是何等艰险啊!

从甘孜到拉萨,3200多里征程,道路——没有,却要翻越十几座杳无人烟的大雪山;粮食——供应不上,却要每人负重五六十斤行军;环境——高寒缺氧,头重脚轻却仍要承担开山修路之任务,同时还有西藏反动分裂分子的破坏捣乱。重重困难,道道险关,使进军西藏被称之为“第二次长征”。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

正是在充满艰险的进军途中,在解放、建设西藏的激情岁月中,进藏部队和各路人员锤炼铸就了“特”字当头的老西藏精神,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高海拔严寒缺氧环境中奋斗要付出更多的体能和辛劳,因此这突出“特别”二字的精神也特别让人感动;在边进军边修路、建设和养护川藏、青藏公路过程中,筑路部队和民工发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克服千难万险,打通两条进藏公路,亦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十八军部分首长合影。(前排左张国华司令员,前排右谭冠三政治委员。)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吃苦——这是共产党人和我军将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十八军将士和老西藏们忠于祖国、听党指挥、服从大局、边疆为家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西藏号称世界屋脊,条件艰苦。进军伊始,十八军党委即提出:全军同志要吃大苦,耐大劳,像当年红军一样战胜任何困难,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们爬也要爬到西藏去,要用死在西藏、埋在西藏的气概去完成党交给的解放西藏的任务。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十八军五十三师在昌都附近的达马拉山上修筑川藏公路

进军途中,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所走之路是极地天路,他们负重徒步穿越荆棘丛生的丛林峡谷,渡过数十条冰冷湍急的河流,翻越十几座高峻奇寒的雪山;粮食供应不上,就挖草根、野菜和捉老鼠充饥;疾病、雪盲、饥饿、寒冷、缺氧,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官兵的生命。当年十八军文工队队长郑克级同志曾用诗词形象描绘出进军之艰苦:“步履踏千山,羚鹿为友伴,累卧草毯,寒夜共月眠。负重八十斤,一步行三喘,饥吞生米,渴饮雪,地鼠为佳餐。”“长征苦,不堪言。进藏难,难于上青天。行军近一载,驮马频频倒路边;战友气绝处,薄被裹尸葬荒原。”行军路上一些同志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部队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拉萨时,西藏反动分子公然叫嚣要把解放军赶走、饿跑。但进藏部队并未被困难吓倒,他们发扬我党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执行《十七条协议》,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根据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生产自给、影响群众”的指示,不增加西藏人民负担,自己动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创办八一农场。当时部队刚到拉萨不久,生产工具缺乏,时值冬季天寒地冻,氧气缺乏,粮食不够吃,劳动十分艰苦。但部队吃苦耐劳,仅用17天,便在拉萨西郊一片杂草丛生的河滩地上开荒2300亩。在大家辛勤劳作下,新开垦的土地当年就收获粮食10万余斤,蔬菜60万公斤,使部队终于在西藏站稳脚跟,也反映了十八军将士在雪域高原生产自救、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钢铁意志和坚强决心。

修路,是进藏部队面临的又一艰巨任务。高山阻隔,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条件落后,后勤保障困难,都给筑路带来无数困难。但筑路部队和民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4年多时间里完成土石方2930多万立方米,终于在1954年修通闻名遐迩的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而仅在修路过程中就牺牲3000多名同志,平均每修建1.45公里就牺牲一位同志。当两条公路全线通车时,谭冠三将军动情地说:“几年来,我军民风餐露宿,涉险无数,其艰难困苦之程度,牺牲之壮烈,令人感慨万分!”并作诗曰:

恶水险山阻重重,万里坦途只梦中;

壁立千仞堪峥嵘,江河澎湃岂容通。

从来鸟兽愁攀越,人迹罕至原野空;

而今五丁开山人,神兵天降奋奇勇。

深山峡谷显好汉,怒江两岸出英雄;

猛士身躯埋沟壑,天险从此变通途。

壮志已酬无遗憾,万叠惊涛敬英灵;

艰难困苦常铭记,扎根边疆更立功!

在艰难修路过程中锤炼出的“两路”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谭冠三和藏族同胞在一起修水渠.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战斗——这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我军将士为夺取胜利不惜流血牺牲豪迈气概的充分反映。

当年的西藏不仅环境艰苦,且情况复杂。外有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干涉,内有民族分裂势力捣乱和破坏,斗争尖锐。

党中央根据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情况提出和平解放西藏方针,并为此做了种种努力,但都遭到国外反华势力和西藏当局的阻挠和拒绝。他们对中央派出的和谈代表加以阻止、软禁甚至杀害,决意关闭和谈大门,并陈兵金沙江两岸和昌都等地,妄图以武力阻挡解放军进军西藏。为了实现解放西藏的战略目标,中央决定以打促和,实施昌都战役。该战役自1950年10月6日发起,至24日结束,历时19天,共计毙、伤、俘藏军及民兵共5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昌都战区环境极其艰苦,补给十分困难,作战地区之广、战区地形之复杂、作战行动之艰巨,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我军将士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坚定灵活,无坚不摧,坚强忍耐,既有吃苦耐劳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有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使昌都战役圆满实现预定战役目的,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扩大了共产党、解放军的政治影响,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昌都战役

在1959-1962三年平息西藏地区叛乱斗争中,我军官兵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三结合”的平叛方针,发扬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艰苦奋斗的战斗作风,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补给困难、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雪山草地和深山老林,忍饥耐寒,卧雪饮冰,连续作战,反复清剿,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光辉战例。这一斗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叛乱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国外发动势力制造的叛乱,保卫了西南边防的安全,使藏族人民从野蛮的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走上了建设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在1962年震惊中外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我驻藏部队又表现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老西藏们就是用这种英勇无畏、吃苦耐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排除了各种困难,战胜了各种敌人。

特别能忍耐

特别能忍耐——这是在西藏特殊环境下锤炼出的极具特色的奉献精神,是老西藏们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雪域高原西藏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从自然条件讲,空气稀薄缺氧,气候恶劣多变,交通闭塞不便,后勤保障困难。天路险峻,条件艰苦,使驻藏人员面临极大考验。能在西藏坚持就要有忍耐精神,耐得住艰苦,耐得住贫瘠,耐得住体能上的考验。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从社会基础讲,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不通,发展落后,风俗习惯不同,民族宗教问题敏感,分裂和反分裂斗争复杂。在工作中要讲政策和策略,有时受到误解还要耐心做工作,争取少数民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

从家庭亲情讲,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舍小家为大家,忍受着亲人分离、夫妻分离、儿女分离的苦楚,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有的父母逝去不能及时赶回尽孝;有的妻子重病不能在身边照顾;更多的是儿女不在身边,不能尽到父母责任。十八军政委谭冠三将军从进藏起就与儿女分离,四个孩子寄养四个地方,直到1955年3月(一说1959年7月)他们全家六口才有一次团聚机会。我们说虽然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南征北战,革命意志坚强,但他们也是人,也有儿女情长,但为了建设新西藏,他们不得不做出个人牺牲,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忍耐——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和亲人长期分离的痛苦,更需要有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支撑。

特别能团结

特别能团结——这体现了我军官兵和驻藏人员热爱西藏、反对分裂、一心为西藏人民服务的博大胸怀;是自觉遵守政策纪律、严格守法、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体现。

为在西藏站稳脚跟,进藏部队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上层统战工作,同时开展影响群众工作,搞好民族团结。西藏为少数民族地区,党中央、毛主席根据西藏特殊情况,指示要认真做好上层统战工作,通过上层影响下层,寄希望于西藏人民。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签定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就特别叮嘱张国华等同志说:“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这两件大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毛主席的指示强调了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在西藏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亦提出“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西南局、西南军区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原则。十八军党委和西藏工委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按照西南局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为搞好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十八军专门成立了政策研究室,详细了解西藏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各方面情况,编写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把党的民族政策和军队纪律与藏区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保证了各项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与落实。谭冠三将军对西藏上层爱国人士尊重爱护,赤诚相见,从政治上团结他们,从经济上、生活上关心他们。

西藏党、政、军各级主要领导,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他们在各级都直接做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敢干和会干相结合,既积极做上层统战工作,又密切联系和依靠西藏人民,换来了群众的更大信任。

特别能奉献

特别能奉献——这是党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归根到底是特别能奉献,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只有具备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做到无私无畏,勇于奉献。

驻藏部队官兵和地方各族干部,都是把个人得失、进退、家庭乃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而把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讲任何价钱。谭冠三将军一进藏就表示了要“把老骨头埋在西藏”的决心,他曾在诗中满怀豪情地说:

男儿壮志当报国,藏汉团结重如山;

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进藏人员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谭冠三将军在西藏八一农场苹果园

为了西藏工作的需要,老西藏们坚持“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短的十几年,长的几十年。许多老西藏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00多名同志牺牲在西藏的工作岗位上。

老西藏精神是十八军将士和驻藏人员用宝贵生命和艰苦实践、用忠诚、信念、深情和品格铸就的,它既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长期以来,在西藏工作的同志们和西藏各族群众心心相印,始终坚持讲政治、顾大局,不畏艰难、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智慧和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1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率团赴西藏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讲话)

如今的西藏和当年的西藏相比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老西藏精神却永不褪色,代代相传。孔繁森、李素芝等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就是践行老西藏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条件下弘扬老西藏精神,仍要继承以各民族团结核心的团结精神和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奋斗奉献精神,依照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续写西藏发展的新篇章。(本文作者邢济萍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