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甘肅瓜州鎖陽城:繁華寂寥千年間

甘肃瓜州锁阳城:繁华寂寥千年间

被歲月吞噬的土塔

甘肃瓜州锁阳城:繁华寂寥千年间

鎖陽城的標誌性建築物——角墩

甘肃瓜州锁阳城:繁华寂寥千年间

遺留至今的古城牆

甘肃瓜州锁阳城:繁华寂寥千年间

鎖陽城全景

甘肃瓜州锁阳城:繁华寂寥千年间

引言

兩千多年前,這裡綠洲茵茵,繁華喧囂,金戈鐵馬,氣吞山河。兩千多年後,這裡戈壁荒涼,殘垣斷壁,斑斑史蹟,盡顯蒼涼。

這裡就是居於阡陌縱橫的古綠洲中心,雄踞於肅州與沙洲之間,北通伊吾、北庭等軍事重鎮的鎖陽城。在這座古城中,完好保存著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的典型範本。

穿越兩千年風雨歲月,站在歷史遺址上,放眼四顧,目光所及,是湛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的極旱荒漠,故城殘缺的夯土高牆,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滄桑。

這裡的古墾區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統,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標本,其滄海桑田的沙漠化演變過程也是中國西部最典型的活標本。

雅丹地貌、沙丘紅柳、大漠落日,在古城顯現出了一種自然之美、雄渾之美、殘缺之美、悲壯之美。四季輪迴,歲月更替,鎖陽城留存下了瓜州燦爛的歷史文化遺蹟。在這裡,黃沙披盡,一朵朵迎風搖曳的風鈴草見證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傳奇。

一、內城與外城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漫步鎖陽城中,抬頭是一抹白雲藍天,低頭是時斷時續的斷壁殘垣。望著這座兩千多年前留下來的古城,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不知是蒼涼,還是悲壯?

“這是外城,那是內城……”

城內城外,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年鐵騎突出刀槍迸的壯觀景象。走在沙礫之中,彷彿就能觸摸到流逝的過去,瞬間穿越到千年以前,置身曾經的繁華喧囂、熙熙攘攘的人流、來來往往的車馬中……

鎖陽城位於瓜州縣鎖陽城鎮東南戈壁荒漠中,海拔1358米,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昌馬沖積扇西緣,南依祁連山餘脈長山子北麓,東西兩側分別有疏勒河和榆林河。主要遺存包括鎖陽城遺址、農業灌溉渠系遺蹟、鎖陽城墓葬群和塔爾寺遺址。

雖歷經天災和兵燹破壞,但古城格局依然尚存。它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唐城堡。從城下觀望,城堡、炮臺、鹿角等軍事設施

依然可見。

鎖陽城,外城包裹內城,形成了不規則的回字形城址。進入古城,首先經過的那些斷斷續續殘破的牆垣是外城牆。而從角墩向西延伸的城牆,又把外城劃分為南城和北城。從軍事防禦角度來說,它是作戰時的第一道防線,敵人攻城時只有攻破外城才可以進入內城,外城的作用是保護內城。內城又劃分為東城和西城,向遠處看,有一個高大的烽火臺,南北延伸有一段隔牆,長約500米,把內城劃分為東城和西城,一大一小兩個城。

角墩是鎖陽城的象徵和標誌性建築物,殘高約18米,下面是用夯土、上面是用土坯壘砌而成的。角墩是古代軍事上站崗放哨的報警系統,“白天燃煙為烽,夜間點火為燧”,一旦發現敵情,士兵即可以通過烽火來傳遞信息。

這座烽火臺之所以能屹立至今,其主要原因是它在東西走向開有一個門洞。據說這個門洞有兩個作用,一是減少風荷載。瓜州素有“世界風庫”之稱,常年盛行東西風,風沙特別大,留有這樣一個門洞就可以減少角墩對風的阻力,所以這個角墩至今保存比較完好。二是為站崗放哨的士兵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

鎖陽城西北方向外城西北角分佈有兩座堡子遺址,兩座堡子遺址間距約80米,建築平面呈方形,夯土版築,從夯土層的厚度以及牆內夾雜有兩晉時期的陶片來看,其與鎖陽城為同期建築。

令人生奇的是,這兩座土堡均未設門。那麼,堡作何用呢?

據專家考證,這種土堡實際上就是唐代的駑臺。駑臺是城的防禦系統向外延伸的部分,不僅為城增加一道屏障,而且還能變消極防禦為積極進攻,與城中守軍共同夾擊敵軍。

在城牆外部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墩子,上小下大呈梯形,從正面看像馬的頭部,所以學術界也把它叫做馬面,四面城牆上都築有馬面,共有24個。馬面是我國古代城池建築過程中的一種創造,約興起於北朝,一直沿用於近代。馬面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可以加固城牆,另外一個就是從多個角度增加攻擊防禦能力,如果敵人進攻只能從正面攻擊,而守城的士兵可以同時從三個方面阻擊敵人。

二、苦峪與鎖陽

鎖陽城遺址在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入列國家文物局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絲綢之路起始段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鎖陽城遺址整體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

根據城址的形制和佈局,有關專家考證,鎖陽城完好地保存了我國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和農業灌溉水利體系。同時,也作為典型標本,保存了人文遺蹟沙漠化演變過程。鎖陽城遺址是我國西部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隋、唐、

西夏時期的古城之一,是隋、唐、西夏時期州郡一級城址中的典型代表。

鎖陽城規模宏大,城址總面積達1平方公里,城牆總長度達6.4公里。據專家考證,鎖陽城遺址始建於西晉(公元295年),始設為晉昌郡;隋為常樂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瓜州;後被西夏軍佔領(公元1036年),設西平監軍司,成為西夏軍控制河西,雄視四方的軍事指揮機關所在。西夏統治時期(1038-1227年),國王李仁孝一度駐守瓜州,舉行佛事活動,並在瓜州境內開鑿了大量的石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滅西夏,仍名為瓜州,為軍屯區域。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苦峪”最早出現於

明永樂三年(1405年),明憲宗成化十年(1474年)因吐魯番久據哈密,朝命邊臣築苦峪城,移哈密衛於其地。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後,苦峪城為吐魯番攻破,徙民於嘉峪關內。

鎖陽城遂廢棄至今(明代設立罕東衛,明王朝對嘉峪關外進一步採取了棄置政策,不復經理,致使關外諸城反覆被吐魯番、哈密、蒙古等部族爭奪,此城亦遭損壞及沙漠化嚴重,隨之荒廢。)而“鎖陽”城名的由來,始於清朝時期,因廢城周邊遍地生長著鎖陽這種中藥材,久負盛名,世人皆知。又因清代小說《薛仁貴徵西》中撰述有鎖陽解救唐軍性命的文學情節,而後一直稱之為鎖陽城。

三、空城計與塔爾寺

讓我們一起回眸盛唐的那些傳說與歷史——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派遣太子李治和名將薛仁貴進徵西域,一路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可進入鎖陽城時,卻中了埋伏,被哈密元帥蘇寶同的大軍團團包圍。曠日持久,相持不下,將士們彈盡糧缺,只有靠耕種城周圍的田地維持生計。老謀深算的蘇寶同見不能困死、餓死唐軍,便想出一個絕招,用紅柳、沙石、牛毛堵塞流經鎖陽城的河流迫使河水改道,城周圍的萬頃良田逐漸變成荒蕪之地。唐軍無奈,只得節衣縮食,並靠草根和樹皮充飢。有一天,薛仁貴忽然發現在城周圍遍地生長的鎖陽可以充飢,又能解渴,味道還挺美。

就這樣,唐軍靠食用鎖陽為生,一直堅持到程咬金帶來援兵解圍,才得以脫險。後因鎖陽解救三軍將士性命一事,就將此城改名為鎖陽城。

傳說無據考證,但卻可以找到一些歷史的影子。

鎖陽城內城有兩道城門——北門和西門,在兩城門外各有一個小甕城。《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設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故事,只是小說家的虛構,而鎖陽城西城門卻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空城計的發生地。

唐開元年間,吐蕃以數萬之眾攻陷瓜州,河隴節度使王君?被吐蕃伏兵所殺。而後,唐玄宗派建康軍使張守珪為瓜州刺史駐守瓜州。張守珪到瓜州後,率領將士和百姓重新修築被吐蕃毀壞的城牆,剛剛動工,吐蕃軍又來襲擊。張守珪沉著冷靜,在城牆上大擺酒宴,與他的部下開懷暢飲,吐蕃兵以為城內早有埋伏,不敢攻城,繼而退去。張守珪縱兵追擊50裡,吐蕃兵大敗而逃,從此百姓安居樂業。張守珪名聲大震,得到李隆基的嘉獎,下詔以瓜州為都督府,任張守珪為瓜州都督。自此,當地一直流傳著“張守珪智退吐蕃兵”的故事。

北城門有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個甕城,站在城牆上,甕城的整體形狀盡收眼底。而北城門也是當年唐玄奘西行取經出城處。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法師為尋求佛法真理,捨命西行,但當時唐朝基業初創,疆域未定。朝廷嚴禁百姓私自出關,正巧這年長安的莊稼遭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允許百姓四處遂豐就食。玄奘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混在逃荒的災民中出了長安城,經秦州(今天水)、蘭州到達涼州,被涼州都督李大亮知曉,逼令他東還。在當地慧威法師的幫助下,他晝伏夜行來到瓜州,瓜州刺史獨孤達崇信佛教,對玄奘的到來非常歡迎,招待十分周到,並請他在塔爾寺為民眾講經說法。

隋唐時玉門關因伊吾道開通,由敦煌東遷至瓜州,為出關西行必經之地。這期間,玄奘所乘之馬又死了,為了打探西行的路徑和買馬,他在瓜州逗留了一個多月。就在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從涼州發來追緝他的訪牒,幸虧州吏李昌也是個信佛之士,同情玄奘,當著玄奘的面撕毀訪牒,催促他快走。這時,一個叫石槃陀的胡人找到玄奘,要做他的徒弟,並答應送他出關,在石槃陀的幫助下,玄奘順利偷越玉門關。

石槃陀和他買的棗紅馬成為後來吳承恩大師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和白龍馬的原型。

玄奘法師講經的塔爾寺,就在鎖陽城城址東側,是一處大型的佛教寺院。塔爾寺遺址西側為風沙堆積的沙丘,東南方向為大片的風蝕臺地。

塔爾寺所在的區域保存相對完好,據考古研究推測,該寺院及錐形白塔為唐—西夏時期的建築遺存,根據山門下80釐米處的原地面上有鋪地磚的殘存,可推定在現塔爾寺遺蹟之前此處即有寺廟,推測應為“唐瓜州阿育王寺”。從塔爾寺現存的建築遺蹟看,可能是在唐、五代和西夏建築的基礎上增修和重建的,這裡至少經歷了北周、唐、五代、沙州回鶻、西夏、元、明等六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這處佛教遺蹟的興衰與鎖陽城的歷史發展脈絡基本一致。

四、“三寶”傳奇

鎖陽城有三寶!

其一就是“鎖陽”。

鎖陽城內盛產鎖陽,因此瓜州也成為了中國知名的“鎖陽之鄉”。鎖陽是西北特有的一種野生寄生

植物,多生長於乾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地帶,

鎖陽城一帶土質疏鬆多沙,光照充足,空氣乾爽,很適宜鎖陽生長。鎖陽寄生於沙漠中最常見的白刺與紅柳的根部,在“三九”寒天仍然照常生長,而且生長的土層處不封凍,這裡的鎖陽個頭壯,肉質肥厚,品質上乘,藥用價值很高,它在很早就已入藥。

明代名醫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鎖陽出肅州,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潤燥養筋,治痿弱。”由於藥效奇特,人們把它視作能像千斤鎖一樣鎖住病人渾身的陽氣,故而名為“鎖陽”。

鎖陽同樣以它傳奇的故事而家喻戶曉。

相傳成吉思汗征戰至敦煌附近,突發惡疾,生命垂危。冬至夜,有仙人託夢唯九頭神藥可以醫治,隨營將士奮戰21個晝夜,終在鎖陽城附近採得九頭鎖陽一根。食後昏睡三日,醒來後病痛全無。成吉思汗認為鎖陽實乃天賜神物。從此,民間一直流傳“三九三”的鎖陽能治百病,鎮宅辟邪,能使人逢凶化吉,當地老百姓在婚嫁、壽誕、節慶時以鎖陽為貴重禮物相贈。

其二就是“鈴鐺刺”。

在鎖陽城的西北方生長著七株珍稀植物“鈴鐺刺”,會結一種像鈴鐺一樣的果實,颳風時會發出像鈴鐺一樣的響聲,非常悅耳,當地人還把它比作“紅娘”和“愛情果”。因為在這裡曾經發生過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相傳,來為薛仁貴解圍的就是他的兒子薛丁山,而敵軍蘇寶同有一員女將,也就是石包城的城主樊梨花。他們在此處大戰,薛丁山被樊梨花挑下馬,馬脖上的鈴鐺掉下來,就長出像鈴鐺一樣植物,也就是鈴鐺刺。後來,他們相愛後,這也成了他們愛情的見證。

其三就是“紅柳”。

紅柳也被稱為戈壁衛士,主要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鎖陽城一共有8種紅柳(長穗、短穗、細枝、多枝、密花、剛毛、甘肅、短毛),每一種紅柳開花的季節顏色都不同,所以從早春到晚秋都可以看到它豔麗的花簇。

這些色彩斑斕的紅柳,也是鎖陽城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大漠駝鈴、古道石窟、絲路藝術、瀚海蜃景、胡楊秋色、清泉綠洲,構成了瓜州獨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景觀。

傳奇的故事給古城遺址增添了無限的神秘色彩,千百年久經不衰。歷史文化遺址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保護遺蹟責無旁貸。今天,通過對古城遺址的合理開發,將為旅遊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為歷史文化傳承注入新血液。實現文化和旅遊的融合互促,其實質就在於“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

省委書記林鐸在有關會議上說,未來一個時期,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是個大趨勢,離開旅遊了文化發展不起來,離開文化了旅遊業發展不起來。甘肅完全有可能成為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高地。林鐸指出,甘肅要立足本身優劣勢並存、問題與潛力同在的本質,要做策劃旅遊,必須結合產業,做有賣點的旅遊,以此才能帶動經濟效益,力爭成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先行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