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擔任過兩江、湖廣、兩廣等總督,世人尊稱張香帥,從政期間先後經歷了中國的近代以來的中法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維新變法、東南互保、清末新政等多項政治運動。1901年,李鴻章病逝,張之洞成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的碩果僅存。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張之洞蠟像

1905年,為了更好的控制地方督撫大員,清廷把當時參與東南互保的張之洞和袁世凱調入北京中樞。與袁世凱不同,當時張之洞已經是風燭殘年,加上張之洞早年就是清流的領袖,所以敢說真話,也不畏懼權貴。

1909年,在慶親王奕劻的保舉下,袁世凱的鐵桿徐世昌接替了呂海寰,成為津浦鐵路的督辦。呂海寰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幹了九年,津浦鐵路與現在的京滬線大致相當,通過九年的努力,呂海寰苦口婆心的協調著地方地方督撫大員,解決了解決了浦口站之濼口橋兩大關鍵問題。而慶親王此舉多多少少有摘桃之嫌。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時任津浦鐵路督辦呂海寰

這個人事任命比起那些軍頭的人民來說當然是個小事,所以載灃也沒有猶豫,大筆一揮徐世昌就走馬上任了。不過消息傳到張之洞耳朵裡,張之洞卻不認為應該這樣。

徐世昌水平很高,張之洞是瞭解的。張之洞曾經邀請過徐世昌來自己的幕府,但是徐世昌沒有答應。

修建鐵路在清末的時候是一件油水十分大的事。現在地鐵一響黃金萬兩,當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津浦鐵路聯接的是北方最最繁華的天津和南方最最繁華的上海,徵收土地的費用,人工費用等等。所以津浦鐵路督辦被大家當成一個肥缺。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徐世昌洪憲朝服照

徐世昌這人,雖然自稱清真廉潔,實際上說一套做一套,揮霍公款來眼都不眨。三年前,徐世昌擔任東三省總督時,帶去了2000萬兩銀子,加上地方上的庫存財產,不下3000萬兩銀子。徐世昌在東北經營大動土木,搞起了所謂的“徐世昌新政”,3年不到,3000萬兩銀子花得分文不剩。

因此,張之洞認為,一旦徐世昌任職督辦津浦鐵路大臣後,一定會將津浦鐵路工款當作“唐僧肉”。同時,徐世昌雖然是天津本地人,可對地方上沒啥感情,地方上的民眾也不買他的賬。此舉後患無窮,搞不好會激發民變。

於是張之洞去找載灃上一這件事,想讓載灃收回成命。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時任攝政王載灃明信片

載灃在對張之洞的時候一直的十分尊敬,畢竟張之洞是老前輩,大多數意見也還是聽取的。張之洞也對這個晚輩多多教育,於是就開門見山的談起了這次人事任命。

載灃說是慶親王保舉的“才堪大任”。

張之洞說:“雖然才堪繼任,無奈輿情不屬。”

載灃笑了:“輿情不屬?這可是直隸紳士的意思。”

在載灃看來,直隸紳士是可以代表民眾的。

張之洞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不然!輿情不屬,而且會激出變故。

然後載灃的一句話讓張之洞看出了大清的亡國之兆。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津浦鐵路舊照

載灃淡淡地回答:“怕什麼!有兵在!”

張之洞看著載灃沒有說出話來。

很多人可能會質疑這段史料的真實性,堂堂的一國當家人,怎麼能如此說出小兒一般的見解?

不幸的是,這件事是真的,《張文襄公年譜》有過更加全面的記載。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張文襄公年譜

張之洞沒有反駁載灃,而是退而嘆曰:“不意聞此亡國之言。”

1909年,張之洞病重而後不在上朝,病重期間,載灃去看望大清的肱骨老臣。

載灃安慰張之洞說:“中堂公忠體國,有名望,好好保養。”

張之洞回答:“公忠體國所不敢當,廉正無私不敢不勉。”

等載灃離開後,陳寶琛進來問張之洞:“監國之意若何?”

張之洞嘆息說:“國運盡矣!”

張之洞一語成讖,張之洞去世僅僅兩年,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王朝在人民的輿情中化為灰燼。


載灃說了哪句話,讓張之洞看出有大清的亡國之兆?

武昌起義舊址鄂軍都督府

張之洞為什麼淡淡憑載灃短短六個字就能看出來大清國的亡國之兆呢?

張之洞從政多年,深刻的認識到即便出兵鎮壓,後面的矛盾還在,問題根本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而迷信武力不去正確的疏導民情,最後的結果就是政府變成了一個窮兵黷武的獨夫民賊。而在清末新政推行的過程中,從老百姓到官紳士大夫,思想都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如果還是靠家長式的不服就用武力解決,最後只能說是黔驢技窮,而黔驢技窮的政府恐怕命運不會太好。

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了大家”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載灃從小接受過教育,按理說這種國學經典不可能不會,但是卻對干戈之事如此兒戲,難怪大清會葬送在他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