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什么人会得糖尿病?

古今骗术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会发现身边出现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超过1.2亿,这个数字是庞大的,造成的社会医疗沉重负担先不说,对于得了糖尿病的个人来说,造成的心血管以及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系统方面的健康危害,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方面的影响,也足以引起我们对于糖尿病问题的足够重视了。因此,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糖尿病,又如何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

稍微对糖尿病知识有所了解的朋友就会知道,糖尿病是有所分型的,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多数1型糖尿病都发病于儿童或青年时期,以胰岛细胞功能的完全丧失为特征,多数情况下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对于这种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多数是由于自身的免疫系统有缺陷,遗传问题导致基因缺陷等原因所导致,因此,对于一些因为先天性或遗传因素导致的胰岛细胞功能丧失的朋友,产生糖尿病是必然的。

在糖尿病的发病病人中,1型糖尿病毕竟至少极少数,而大多数的糖尿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的情况,2型糖尿病往往发病较慢,血糖的代谢异常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发病初期都以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逐步升高为特点,关于2型糖尿病,很难说哪种情况下,一定会得糖尿病,但确实有一部分朋友,会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高风险人群,我们简单来谈几种。

肥胖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我们在健康科普中,总是要强调控制体重的和重要性,很多代谢性相关慢病都与肥胖问题密切相关,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之所以会发生2型糖尿病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能量过剩的问题,能量的过剩导致血糖代谢的压力增大,在长期的代谢压力影响下,最终导致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代谢不良,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又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胰岛素过度分泌又会造成胰岛细胞的长期负担减重,导致胰岛细胞功能的逐渐衰竭。因此,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朋友,一定要更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如果发现血糖升高,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等糖尿病前期情况时,就要积极予以重视,控制好体重,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还有一种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就是生活上不注意控制不良生活习惯的朋友,吸烟、大量饮酒,都会对血糖代谢造成不良影响,而长期高脂高糖饮食,暴饮暴食,熬夜,久坐不运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都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血糖代谢能力,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相关指标也能保持正常,但殊不知,身体的代谢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损耗,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身体逐渐出现血糖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时,虽然通过改掉这些坏习惯,能够加强血糖的控制,但总不如我们从年轻时就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坚持,尽量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有早发性家族糖尿病史的朋友,也要更多的注意自身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家族遗传可能会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样的,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如果家中上辈直系亲属有2型糖尿病问题的,对于下一代,虽然并不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发生血糖代谢异常的可能性则会更大,因此,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朋友,一方面应该注意血糖的定期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另一方面,生活上也要更加注意健康生活习惯的保持,尽量减少引发糖尿病的生活因素影响。

有一些朋友去体检发现血糖正常,但有一定的脂肪肝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的朋友,也要注意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肝脏是身体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糖元的输出和肝脏功能的正常是保证血糖水平正常的重要方面,而当肝脏细胞中的脂质比例升高,影响肝脏功能时,就会导致肝脏代谢功能的下降,而当血糖升高时,又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平衡,而过多的胰岛素分泌,又会进一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脂肪,加重脂肪肝问题,因此,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他们相互刺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更容易造成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

关于什么人会得糖尿病的问题,今天就为大家简单介绍这么多,关于什么人会得糖尿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大家继续在下方留言探讨。


李药师谈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和进展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进而可能引发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主要有以下这些人群容易得糖尿病:对于未成年人,出生体重小于2.5kg的儿童容易得糖尿病;对于大于18岁的成年人群,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都容易得糖尿病,这包括了:

(1)年龄≥40岁;

(2)有糖调节受损史;

(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2250px,女性腰围≥2125px);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上述各项中,糖调节异常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0%的糖耐量减低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


中国疾控中心


我不是医生,所以具体原因我也说不上来,我就说说我自己和我身边的几个人吧!我本人的血糖偏高了,6.9,医生说再这样发展下去就是妥妥的糖尿病😱原因我也知道,我女儿读了两个高三,为了加强她的营养,我是变着花样地给她做好吃的,结果她因为压力大根本吃不了多少,剩下的则全部进了我的“肚家坝”……我婆婆的糖尿病呢?则是坐出来的,因为公公生前非常勤快,所以我婆婆成天啥也不做,就守着台电视看,每天一睁开眼就开着电视,一直要看到凌晨的“再见”,因此她的体重嘛!那也是蹭蹭直长,现在已经有1百7、8十斤了,那糖尿病这个恶魔也就找上她啰!而我二叔子呢?贪杯成性,一年四季就是在酒海肉林里泡着,好不快活,所以糖尿病又岂能饶过他呢?


凤146983974


家里有糖尿病的,其实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以前说是吃出来的,不错,和吃得有关系,但是关系是现在的饮食习惯以及食物,但是我个人觉得和生活还有环境都有关系,我在糖尿病医院见过4岁还是3岁的小朋友二型糖尿病,二型不是一型,你说他能吃多少,目前为止已经证明的是高热量,不是说你不吃高热量就好了,而是总和,现在的人生活好了,什么都吃得多,还有精米精面,这些多糖,虽然说现在世界上一概认为人要多吃碳水化合物,但是你要知道以前的人每天能吃到多少东西,现在的人能吃多少东西,中国人为什么现在各种慢性病比例已经超世界,其实就和我们的饮食习惯很大的关系,好,下面说现在的环境,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比以前多多少,我们这里小城市,现在每天都还会堵车,手机这些电磁波多了,喝的水全部是加了消毒剂的,吃得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不用农药的食物,而且农药比以前猛,现在的虫非常抗药性,以前的农药都已经杀不死,所以现在的农药比以前更加强,虽然说明书一般说残留三个月,但是谁能保证它在有毒的环境长出来是完全无害的,而且谁能保证这些菜已经没有喷农药三个月,谁能保证三个月就完全无害,肉可以说所有的都是添加了饲料的,三个月猪都可以卖了,外食我就不说了,只是在吃农药和饲料的基础上加了添加剂,所以说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吃得喝的吸的都不会有多健康,我们也改变不了,所以我才觉得现在年轻人的病越来越多,没有办法


色蜀叔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糖尿病这种“富贵病”。

要想预防糖尿病,首先要知道,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这12种人容易得糖尿病。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妻史,哦不对,写错了,是有糖尿病前期史。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6.1mmol/L,<7mmol/L,而糖负荷后2 h血糖(就是标准的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的2小时血糖)<7.8mmol/L。
糖耐量异常是指:空腹血糖<7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7.8mmol/L,<11.1mmol/L。
这里的血糖值是指:静脉血浆的葡萄糖数值。

3.超 重(BMI≥24 kg/m2 )或 肥胖(BMI≥28 kg/m 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 2 )。
腰围:肋骨下缘与髂嵴连线中点的腹部周径。

4.静坐生活方式。

上班办公坐着,下班看电视、用电脑、玩手机都是坐着,很少抽时间锻炼身体。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2型糖尿病,你就容易得2型糖尿病。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但血糖未达到显性糖尿病的水平。

7.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 脂异 常 : 高 密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HDL-C)≤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肌缺血等。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类固醇糖尿病是指: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引起血糖升高,达到了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mmol/L,或者,随机血糖或糖负荷后2 h血糖≥11.1mmol/L)。
这里的血糖值同样是指:静脉血浆的葡萄糖数值。

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其中持续性无排卵、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特征,是生育期妇女月经紊乱最常见的原因。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锂盐,阿立哌唑和氨磺必利例外)有诱发糖尿病的不良后果,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等。
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长期服用有升高血糖的风险。

上述危险因素中,糖尿病前期病史和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如果不幸,你成为那个容易得糖尿病的人,该怎么办呢?

1.改变生活方式。

如管管嘴巴,让饮食合理起来;不要久坐,让身体动起来,减掉赘肉和小肚腩;戒烟限酒,等等。

2.定期筛查。

每年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其中空腹血糖筛查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 mmol/L时,建议行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 h血糖)。

除了查血糖,每年还要查血压、血脂、尿酸等,如果超标,要及时处置。

3.药物干预。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使用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等药物,尤其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比较常用。

但是,由于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所以,只有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且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方可考虑药物干预。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是医生。欢迎关注“汉中陶大夫”!也欢迎大家点赞、留言!


汉中陶大夫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可能患有糖尿病,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样的危险因素,虽然说有些因素是不可掌握的,诸如遗传、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史等,但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是因为平时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

1,经常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

2,经常吃米饭配红烧肉、卤肉、炖菜汁泡大米饭,喜欢吃油腻快餐食物。

3,不喜欢剩菜,哪怕已经吃饱了,也强忍着将剩余食物吃光。

4,喜欢吃甜食,饮料、蛋糕、糖类。

5,只要是看电影电视时,就喜欢吃东西,边看边吃。

6,生活、工作压力过大,经常需要加班熬夜,需要通过大量进食和吸烟进行缓解。

7,没时间、也不喜欢运动,平时活动量就不多,哪怕很近也不愿意走路,而是选择驾车。

8,饭量较大,喜欢吃主食和肉,而不是蔬菜。

9,身体虚弱,经常感冒发烧。

看完了这些,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感觉特别害怕,觉得自己全中,其实现今社会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要知道很多糖尿病患者其实并没有家族遗传史,也没有过于肥胖,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18亿,占全世界27%,居全世界首位,全世界平均患病率8.8%,中国10.4%,全球未诊断糖尿病约为50%,中国6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很难有固定的药物和食谱,管住嘴迈开腿才是真理!

再说点没用的,其实就我个人感觉:人生很多事情都有平衡的,你之前的享受、放纵,总有还回来的时候,希望大家且吃且珍惜!


罗民教授


段医生答疑在线🚀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前几天我母亲去诊所查了个指尖血糖,发现6.7,虽然还不到糖尿病,但已经不正常了,吓坏了,回去后多运动,吃蔬菜,1周后去检查到了5.2。这就说明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甚至避免发生的疾病。

并不是说某些人一定会得糖尿病,而是有些人得糖尿病的概率很高,我们称这类人群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那么,我们怎么识别这类人群呢。



一、哪些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①体检曾发现血糖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8),但是又达不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②所有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

③超重或肥胖人群,超重指体质指数≧24kg/㎡,(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身高m ),肥胖指体质指数≥28。

④直系亲属中有得糖尿病的。

⑤怀孕期间有糖尿病,或者出生的新生儿为巨大儿(出生体重≧4kg) 的母亲。

⑧已经发生过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⑨有其他影响血糖疾病,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⑩平时静坐少运动的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1)筛查血糖:

定期筛查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任意时间的血糖,最好是餐后两小时血糖这是血糖一般比较高),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只筛查空腹血糖,会遗漏病情。

当空腹血糖≥6.1或者随机血糖≥7.8时,或者最开始就直接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能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

检查血糖正常者,至少3年再筛查一次,其实,一年一次血糖检查最好。

(2)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合理均衡饮食、 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并维持、适量的运动、低盐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段医生特别提醒:

(1)很多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时间,甚至能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2)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意识到糖尿病的正确预防,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


(3)“上医治未病之病”,意思就是说好的医生可以治疗还没有发生但是很可能会发生的疾病,这个观念在糖尿病预防中能得到极大的体现。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段医生答疑在线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5年发布的第7版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4.1亿,而中国糖尿病人数位居首位,约有1.1亿人。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后期会有许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失明、脚溃烂而截肢等。目前糖尿病不能根治,只能用药物一直维持,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非常大的经济负担!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呢?

1、胖子

有研究表面,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与肥胖呈正相关,BMI指数超过24 kg/m2(超重),甚至超过28 kg/m2(肥胖)、典型的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肥胖程度越重,时间越长,越容易得糖尿病。同时,肥胖的人也容易高血压高血脂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控制好自己的体重,保持良好的体型,不止是为了外貌好看,更重要是为了身体的健康。

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研究表面,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并且糖尿病发生的年龄一般也早于正常人。其中母亲患糖尿病的遗传倾向高于父亲。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生活中更应该注重从锻炼、饮食各方面预防糖尿病。

3、缺乏体力活动的人

运动可以消耗热量、脂肪,还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所以,那些缺乏运动的人是糖尿病“瞄准”的对象。

4、有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的人

暴饮暴食或经常摄入高热量食物,生活作息又不规律的人,易导致肥胖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增加糖尿病发生的概率。

5、疾病和生活压力大的人

疾病和生活压力大的人精神容易紧张,身体较差,平时运动量往往又少,热量消耗少,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体各种脏器又开始逐渐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容易患糖尿病。

6、烟枪

疾病和生活压力大的人精神容易紧张,身体较差,平时运动量往往又少,热量消耗少,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体各种脏器又开始逐渐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容易患糖尿病。

7、某些孕妇

(1)年龄超过30岁的高龄孕妇。

(2)肥胖,妊娠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者妊娠后盲目增加营养,进食过多,活动过少,体重增加太多的孕妇。

(3)直系亲属中已出现过妊娠糖尿病病人的孕妇。

(4)以往妊娠时曾出现妊娠糖尿病的孕妇。

(5)生育过巨大胎儿(体重大于8斤)的孕妇。


华络健康


大家好!我是心血管徐医生,传播正确的科普知识,为您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徐医生来为您解答。

年龄大于等于40岁;

有糖调节受损史;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

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2250px,女性腰围≥2125px),

不愿意运动,常常静坐生活方式的人;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分娩过巨大胎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此外, 以下人群也容易患糖尿病,应引起注意。

有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血脂异常[HDL-C≤0.91mmol/l(≤35mg/dl)、TG≥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以上人群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这些因素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和监测。

了解更多健康科普,就在”今日头条“关注心血管徐医生!


心血管徐医生


专科医生为大家解答。做医生好多年,见过太多人和事。

我曾经有一个老年女性病人,有20年糖尿病史,她有7个子女,有5个子女(4男1女)和她脸型、性格、语调相似,这5个子女都先后检查出了糖尿病,因此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的,得糖尿病的几率会非常大。

门诊见到女性病人,会问一问她的生育史,例如有没有不育、死胎,或者巨大儿生育史,这样的女性有血糖异常的会非常多。曾经有1个女病人,几乎是怀一胎死一胎,3、4个了,才想起来查体,发现血糖很高,控制以后因宫内环境不好,年龄也偏大了,就再也没有了自己的孩子。

肥胖人群得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大。现在不光50岁以上的成人,孩子肥胖发现糖尿病的也比较多。最近才诊断3个孩子,1个13岁,2个15岁,都是2型糖尿病。

另外长期喝酒的,服药的,不爱锻炼的,工作压力比较大的,这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查体,尽快尽早发现糖尿病,尽早干预。就像这石缝中的小草,尽早拔除,才不致影响机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