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甲午海战,如果清朝四大水师齐上阵,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要说1894年甲午海战,如果清朝四大水师齐上阵,那还是照样惨败。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去了也是炮灰。

南洋水师至甲午战争前,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

南洋一直是湘系的地盘,北洋是淮系的地盘。清廷因为政治需要,也乐意给他们两个搞矛盾。沈葆桢认为应集中力量防卫京师附近的渤海,因此每年海军共计400万两白银经费,南洋的那部分全部优先给予了北洋水师,多拿钱的李鸿章居然在之后两三年内未曾购买新式铁甲舰,海军经费经常挪为他用。

即便后来收回这笔钱,由于历任督抚对海军认识的滞后,南洋水师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也只有四艘蚊炮船和五艘"落后的巡洋舰"稍有战力。

福建水师在十年前的中法马尾海战中已经遭到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就算福建水师还在,实力仅仅是26艘各类战舰铁肋木壳船和兵商两用船,铁肋木壳船即围护结构都是木制的。

马尾海战开战七分半,福建水师主力战舰全部被击沉, 最后的两艘鱼雷艇被清军岸上炮台击毁。“但见敌放一炮,我沉一船”。在先进的法国装甲战舰面前完全被压着打。

广东水师仅有的三搜铁肋木壳大船就在威海参战,广甲,广乙两艘被击沉,广丙被日军缴获。

其他舰船都是几百吨的炮舰,不要说北上增援,出海都是难事。整个广东水师一起上,战斗力还不如一条镇远舰。

甲午海战前清朝海军实力

海战爆发前,清朝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单看总吨位和舰艇数量,清朝海军是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九,而日本排名第十一。不过按最重要的舰艇性能和先进程度,日本明显占优势。

要整个四大舰队合并,吨位和舰艇量才占优势。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面对的可是日本海军所有军力。

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2艘七千多吨的巨舰外,其余10艘舰船排水量全在3000吨以下。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战舰外,期余9艘战舰排水量全部大于3000吨。

日本军舰性能占优势

日本联合舰队性能有多好呢?我们可以从战舰机动性、大口径火炮、速射炮和弹药四个方面的差距来分析。

甲午海战,如果清朝四大水师齐上阵,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机动性

首先北洋水师舰船速度慢,机动力远不如日本联合舰队,机动力差对于海战可是致命伤,很大程度上决定战场主动权。

机动性差对于海战中排列阵型、抢占有利攻击位至关重要。在战斗中“欲追则可追之,欲退则可速退”。

日本联合舰队所有舰艇航速普遍高于北洋水师最快的致远舰和靖远舰航速18节。

北洋舰队的平均航速为每小时15.6海里,日本联合舰队为每小时19.4海里。

大口径火炮

当时的海战,舰船装备的主要武器为火炮和鱼雷发射管。其中最主要的杀伤武器还是大口径火炮,数量上日本占优势。

双方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量比较(15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195:268。

北洋海军最先进的定远与镇远舰上各配备了四门305毫米后膛榴弹炮,当时世界口径最大的克虏伯大炮不过350mm,可惜射速太慢了,装填模式极慢,严重影响战斗发挥。

速射炮

日本舰队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北洋海军的速射炮数量为0,只有旧式后膛炮,被火力倾泻式压着打。

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和“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钟才1发。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10发/分钟。

据《鸭绿江外的海战》记载:日本军舰“独占弹注如雨之利”。北洋舰队的水兵就是在冒着这样猛的火力下坚持装弹射击的。

定远舰的上层建筑几乎全部被击毁,靠着超重装甲被日军群狼围攻下屹然不动。战后回到船坞整修的定远舰,舰桥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日舰大小口径速射炮造成的创伤。

甲午海战,如果清朝四大水师齐上阵,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镇远和定远两艘巨舰日军速射炮打不动,却可以轻易压制住剩下的致远、经远等八艘脆皮战舰。

弹药问题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所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战前百般催促下还是没有供应上来,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

假如说北洋海军击中日军的炮弹能够全部爆炸,战况就可以大为改观了。

北洋海军用的大多是炮弹里头掺沙子的实心弹,实心弹依靠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令其进水沉没。这样打在吃水线以下才有用,否则几乎就是个摆设。

开花弹才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弹药,里头加入火药,发射出去产生爆炸效果。清朝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尽管李鸿章专门聘请了英国工程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还是只能大量仿制落后的实心弹,开花弹方面严重缺乏经验和技术,产量低下且残次品居高不下。

开战前夕的1894年七八月份,天津机器局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生产弹药,其中多是实心弹,开花弹的月产量不足三十颗,劣质品居多的开花弹打出去效果也等同于实心弹。

对日本人最有威慑力的四门“定远”305mm主炮,在甲午战争之前也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开战一个半小时后就全部打光。

有人要问了,既然开花弹威力巨大如此重要,为何不直接外购呢?北洋海军被欧美国家誉为亚洲第一舰队,光绪和慈禧沾沾自喜,加上朝廷内部派系争斗,军费被严重缩减或挪用。早在1891年大清户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不能外采,那就只能依靠内供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舰采用全套开花弹,数量充足,且里头加的是自主研发爆炸力极强的“下濑火药”。以日本吉野舰为例,黄海海战结束后,舰上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1251发,弹药方面完全不用愁。

必输的海战

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几乎都是新舰,舰龄不超过5年。

反观北洋水师,自1888年建立之后,建设工作松懈,到战争爆发时舰龄都已近10年。

到现在,居然还有蠢货责备北洋水师输在丁汝昌使用以“人"字阵型接敌战术。双方的火力差异如此悬殊,采用什么阵型对敌都是白搭。

日本联合舰队本队的速射炮让“人”字阵型中间的镇远、定远两艘亚洲巨舰中弹三千多发,挡住如此多的输出。若不是这两艘军舰的装甲坚固,恐怕已经沉没。

甲午海战,如果清朝四大水师齐上阵,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丁汝昌的战略意图是以镇远与定远号为进攻的矛头,高速冲过低命中区,然后在近身发挥重炮火力和撞角的船首对敌战术。

实际上,选择这种战术也是因为北洋水师的船只大多都是老船,火力配置以船首为主,侧弦火力有限,所以才选择了能够发挥最大火力战术,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

日军凭借着军舰在侧舷火力上所拥有的强大优势,开战时才敢摆出纵列阵形,舰身受弹面积非常大。不过也换来了火力的最大发挥和侧舷火炮的最大射角,以达到集中优势火力打击北洋海军侧舷薄弱装甲的目的。

总而言之,甲午海战的失利,输在朝堂上,输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北洋水师的将领和官兵已经尽力英勇作战。在政治制度落后的根本原因下,军事工业体系一塌糊涂,就算清朝四支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参战还是输。

甲午海战,如果清朝四大水师齐上阵,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