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但是隻有最後一個成功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但是隻有最後一個成功

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新唐書·仇士良傳》

引子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皇帝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們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是整個國家的統治者,掌握這一個國家的命運及未來。但凡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都想坐上這個寶座,所以許多人都會造反,但是為了自己的名聲,造反也是要有理由的,所以有些人就打著“清君側”的藉口造反。


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

漢武帝在位時期,推行了推恩令,以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發展經濟、教育等領域,對外,與匈奴常年交戰,擴大國家版圖,並開通“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但是正是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的盛世繁華奠定了基礎。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但是隻有最後一個成功

漢景帝

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的皇帝——漢文帝劉恆駕崩了,其嫡長子劉啟繼承皇位,即漢景帝。晁錯在劉啟還是太子時,由於能言善辯,善於分析問題,深得太子信任。待太子即位後,晁錯被提拔為內史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由於晁錯多次建議,景帝下達削藩令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國以“清君側,誅晁錯”的藉口聯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不得已只能以犧牲晁錯來換取諸侯退兵,然而戰爭依舊沒有就此停歇,最後漢景帝派遣周亞夫等將領平定了這場戰亂。經歷了“七國之亂”,漢景帝收回了諸侯各國的權利,諸侯王的割據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但是隻有最後一個成功

漢景帝七王戰爭經過示意圖


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

唐玄宗時期,著名人物除了楊貴妃、李白等,還有“安史之亂”的發動者之一安祿山。安祿山因善於奉承、機靈聰慧,深受唐玄宗的喜愛,將其一步步提拔到高位。但是安祿山野心勃勃

,已經不再滿足現狀,於唐朝天寶十四年,夥同史思明以“清君側”為由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安祿山指揮著叛軍,直取長安。太子李亨即位後,派遣郭子儀與李光弼等人,擊敗叛軍,收復了河北。公元757年,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身上的瘡癤越發嚴重,身體的疼痛導致性情暴躁,得罪了大臣嚴莊,後被其殺害。等史思明殺害了安祿山兒子後,登上大燕帝位。於公元761年,史思明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殺害,叛軍內訌,史朝義又被唐軍打得無力還手,自縊而死,叛軍因此四分五裂,持續了七年的“安史之亂”就此結束。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但是隻有最後一個成功

“安史之亂”安祿山


元惠宗時期——孛羅帖木兒

孛羅帖木兒,是元朝末代的將領,多次擊敗紅巾軍,戰功顯赫,但是後來因捲入了宮廷之爭,被皇太子削官。後來,孛羅貼木兒就以“清君側”的名義,率軍攻入大都,將太子趕到太原。次年,太子領兵攻入大都,孛羅帖木兒戰敗,最後的下場可以預見。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但是隻有最後一個成功

元惠宗


明朝建文帝——“靖難之役”

自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將子嗣分封到各地當藩王,導致藩王的實力日漸強盛。明太祖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藩王實力日漸膨脹,擁兵自重,建文帝為了集中權利,聽取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採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因此許多藩王都被削除。而燕王朱棣本就充滿野心,不願意放棄這些權利,“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建文帝發兵討伐,但是由於建文帝缺乏謀略,屢戰屢敗。在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帝都,登基為帝,即明成祖。這也是四次以“清君側”為名,唯一反叛成功的人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但是隻有最後一個成功

明成祖朱棣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